马克思主义理论.doc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绪论By X D·sfyn & Shmily1.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

3.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段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被称为“合理内核”;2)、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被称为“基本内核”。

6.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7.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

8.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与时俱进。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1. 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真正的哲学。

2. 恩格斯第一次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哲学问题的基本内容:①第一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归纳.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归纳.doc

一.政治基本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二)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等。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

(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Marxism)全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和全人类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它创建于1840年代,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在自然科学,思想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杰出成就的基础上创建的。

在实践中创建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无产阶级思想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给出不同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从其创造者和后继者的知识出发,各个年龄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断丰富和发展观点和学说体系。

就阶级属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为自身的解放和整个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的科学理论,并且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就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组成的科学体系。

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word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word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word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二、物质与意识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 意识的本质(word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本质与作用3。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是】:C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正确答案是】:D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正确答案是】:A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是】:B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正确答案是】:C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答案是】:D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正确答案是】:C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9‚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正确答案是】:D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正确答案是】:C12发展的实质是()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确答案是】:D13‚拔苗助长‛的事例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正确答案是】:C14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A.辩证法的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是】:C15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正确答案是】:D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正确答案是】:A1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B18《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正确答案是】:D1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A2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正确答案是】:B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正确答案是】:A2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正确答案是】:D2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24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C2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正确答案是】:C26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正确答案是】:B27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B.唯意识论的观点C.机械论的观点D.物与物的关系【正确答案是】:A28‚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D29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3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正确答案是】:B3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正确答案是】:A3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是()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B33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正确答案是】:B34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正确答案是】:D3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答案是】:D36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A.人脑主观自生的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正确答案是】:C3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正确答案是】:A3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答案是】:B39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说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正确答案是】:B4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正确答案是】:C4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双方彼此对立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正确答案是】:C42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4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正确答案是】:B44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正确答案是】:C45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正确答案是】:B46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正确答案是】:C4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正确答案是】:D4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正确答案是】:A4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答案是】:B5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5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忽视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5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正确答案是】:B5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正确答案是】:D5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正确答案是】:A55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正确答案是】:A5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是】:C57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正确答案是】:C5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正确答案是】:C5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正确答案是】:B60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是】:B6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正确答案是】:B62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D.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正确答案是】:C6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6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答案是】:A65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66一切哲学都是()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答案是】:B6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6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正确答案是】:C6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正确答案是】:D70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A.无限的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C.被动的D.可以为所欲为的【正确答案是】:B7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正确答案是】:D7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正确答案是】:A73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正确答案是】:D7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D75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76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正确答案是】:B77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正确答案是】:D7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正确答案是】:C79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A.广延性B.持续性C.绝对性D 规律性【正确答案是】:B8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正确答案是】:D81《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A.朴素辩证法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A8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正确答案是】:A83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正确答案是】:C8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正确答案是】:D85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风来雨至B.冬去春来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正确答案是】:C8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正确答案是】:D8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B.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是】:C88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正确答案是】:C8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正确答案是】:C90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正确答案是】:B9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正确答案是】:B9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答案是】:C9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A.必要准备B.外在表现C.一种特殊状态D.一种必然结果【正确答案是】:C94相对静止是指()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正确答案是】:C9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主观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A96‚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是】:D97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正确答案是】:C9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正确答案是】:B99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有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正确答案是】:D100‚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正确答案是】:B101毛泽东指示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崇洋媚外毛泽东的思想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的原理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原理【正确答案是】:C10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B103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B104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在解释历史、辩证法、批判资本主义时发展起来的经济、政治、社会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自然科学、思想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人类成果的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和完善无产阶级思想。

基本马列主义(俄罗斯:"俄罗斯"-,"","恶意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严格地说,是指列宁所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词,声称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深刻而深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为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人类重大社会科学成就,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根据列宁1913年的提法,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
义(也可以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进行分类)。

阐述了自然、社会、思想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特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
代码0305
一、培养目标
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和整体性教育,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胜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 年。

在规定基本年限内,未达培养要求的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一年。

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学业者,按退学处理。

延长学习年限的学生须按学年交纳延长期学费。

三、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方向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与发展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研究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本方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侧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问题的研究;在应用方面,注重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分析工具,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劳动理论研究
该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资关系理论为基础,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地位、权利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
该方向以克思主义价值学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中外价值观比较;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山西文化发展等问题。

四、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参见附表“教学进度表”)
2、补修课程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者必须补修与本学科相关的本科生核心课程2-4 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五、专业实践和学术活动
1、专业实践。

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课堂教学实践不少于10 学时;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专项社会调研,每次社会调研写出不少于2000 字的调研报告。

达到规定要求的记2 学分。

2、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和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活动不少于10 次(2 次为跨二级学科),其中参加校外学术活动1 次。

要求每次活动必须写出不少于500 字的小结。

达到要求的记2 学分。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开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确定,根据导师(组)的要求制定论文研究计划。

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及预期目标。

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向导师提交论文选题报告,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并由学院组织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先由研究生报告学位论文的设想,包括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资料准备情况和研究进度安排等内容,再由导师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填表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学位论文写作期间,导师要全面掌握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加强指导、督促。

研究生每月至少向导师汇报一次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

论文进行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在一定范围内作论文阶段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如有重大调整变化,须向学院学术委员会说明,确保论文质量。

(二)预答辩
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前一学期左右进行论文的全面审核,即预答辩。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须向预答辩委员会全面报告论文进展及取得的成果。

预答辩委员会从论题明确程度,论据充分程度,逻辑严密程度,结论鲜明程度,是否具有新意,结构是否合理,引文摘要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评定,确定如期还是延期答辩,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位论文。

(三)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通过专家评阅,方可申请答辩。

论文评阅按照《山西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规定》执行。

学校随机抽取部分论文送外匿名评审,其余论文由两位以上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且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进行评阅。

(四)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

有关要求见《山西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和答辩程序,严格按照山西大学研究生工作手册中有关条例进行。

七、必读书目和主要学术期刊
(一)必读书目和主要学术期刊目录
主要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列宁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3.《毛泽东文集》(1—8 卷),人民出版社1996 年、1999 年版;
4.《邓小平文选》1—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1994 年版;
5. 聂耀东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6. 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 年;
7.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2003 年;
8. [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 年;
9.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
10.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1.《简明马克思主义史》庄福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2.《20 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衣俊卿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版;
13.《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余文烈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4.《当代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江流、徐崇温主编,重庆出版社1997 年版;
15.《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余文烈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6.《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1998 年版;17.《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版;
18.《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陈学明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19.《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 年版;2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21. 张云飞:《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人民出版社,2001 年;
22.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3. 赵智奎:《改革开放30 年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8;
24. 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5. 丁堡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年;
26. 邸敏学: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
27. 赵宇霞:我国农民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
28. 程新征: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年;
29. 张利萍:劳动力流动与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
30. 邢云文:时代精神:历史解读与当代阐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年;
主要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2.《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3.《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共中央编译局;
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中央编译局;
5.《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6.《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7.《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8.《求是》,中共中央委员会;
9.《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10.《国外理论动态》中共中央编译局;
11.《毛泽东思想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3.《社会主义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14.《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山东大学;
15.《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办;16.《当代思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
17.《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18.《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
19.《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思想理论教育》,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必读书目和主要学术期刊成绩考核
1、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导师负责。

平时考查由导师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末进行,通过读书会形式进行;毕业前考查由学院教务秘书组织实施,以平时考核为依据,一般安排在4 月左右进行,作为毕业资格审查的主要环节。

2、学生应在阅读书目中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关书目进行阅读。

每读完5 本书,要求撰写不少于5000 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3、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从规定书目中选读15 种书籍。

4、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3 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