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第三讲层次分析法
数学建模——层次分析法

在大石头中的重量比)可用向量
且
n
w ( w1 , w2 ,..., wn
T 表示, )
. 显然, 的各个列向量与 w 1 A i
i 1
w
仅相差一个比例
因子。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互反阵
A
满足 (8.2.4)
aij a jk aik , i, j, k 1, 2,..., n
则
3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定理1
当
n 阶正互反阵 A的最大特征根 n,
时
当且仅
A为一致阵。 由于 连续的依赖于 aii ,则 比 n 大的越多, 的不 A
n
一致性越严重。用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被比较因
素对上层某因素影响程度的权向量,其不一致程度越大,引 起的判断误差越大。因而可以用
RI。方法为:
A1 , A2 ,, A500
2.则可得一致性指标 : CI1 , CI 2 ,CI500
CI1 CI 2 CI500 RI 500
n RI
1 2 500 n 500 n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
aii 1 ,如用 C1 , C2 ,..., Cn
2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2.比较尺度 • 当比较两个可能具有不同性质的因素 Ci 和 C j 对于一个上层 因素 O 的影响时,Saaty提出用1—9尺度(见下表),即aij 的取值范围是1,2,,9 ,及其互反数1,1/ 2,,1/ 9 。其理由 如下:
重,景色次之,居住条件再次。 问题1.怎样由成对比较阵确定诸因素 C , C ,..., C 对上层因 1 2 n 素
数学建模——层次分析法模型

危害性分级模型的建立与求解1.基于层次分析模型对恐怖袭击事件危害性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考虑到恐怖袭击事件的危害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发生的时机、地域、针对的对象等等诸多因素有关,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无法全部考虑到所有指标,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模型,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指标。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影响恐怖事件危险性级别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很难一次性考虑全部细节,此时可以将问题分解成多个层次,而每个层次又包含多个要素,依据大系统理论的分解协调原理,由粗到细,从全局到局部地逐步深入分析,把危险性级别评价的诸多影响因素条理化、层次化,从而建立一个递阶层次分析模型具体的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通过附件1对所有数据指标分析,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第一层为目标层分为5大类,第二层为准则层,第三层为子准则层,第四层为方案层。
其结果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方案层恐怖袭击危害性指标响应级别人员伤亡死亡人数级别1级别2级别3级别4级别5受伤人数被绑人数经济损失损失程度1损失程度2损失程度3损失程度4攻击类型攻击设施攻击个人攻击群体武器类型无杀伤力中小型杀伤力攻击设施1.2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上一层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建成对比较矩阵[1],直到最底层。
表2 标度------比较尺度解释标度 定义1 因素i 与因素j 相同重要 3 因素i 比因素j 稍重要 5 因素i 比因素j 较重要 7 因素i 比因素j 非常重要 9 因素i 比因素j 绝对重要2,4,6,8因素i 与因素j 的重要性的比值介于上述两个相邻等级之间倒数1,1/2,1/3,1/4,1/5,1/6,1/7,1/8,1/9因素j 与因素i 比较得到判断值为ij a 的互反数,ijji a a 1=1=ii a设要素为i F ,j F ;当i F 与j F 相比同等重要,有ij R =1 ;当i F 与j F 相比略为重要,有ij R =3/1 ;当i F 与j F 相比相当重要,有ij R =5/1 ;当i F 与j F 相比明显重要,有ij R =7/1 ;当i F 与j F 相比绝对重要,有ij R =9/1。
数学建模(层次分析法(AHP法)

2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以后,上下层次之 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假定上一层 次 的 元 素 Ck 作 为 准 则 , 对 下 一 层 次 的 元 素 A1, …, An 有支配关系,我们的目的是在准则 Ck 之下按它们相对重要性赋予 A1, …, An 相 应的权重。
RI
一般,当一致性比率 CR CI 0.1 时,认为A
RI
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有满意的一致性,通 过一致性检验。否则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A,对 aij 加以调整。
一致性检验:利用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0.1 及随机一致性指标的数值表,对A进行检验的过程。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1) 计算一致性指标 C.I.:
一个典型的层次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几点注意
1.处于最上面的的层次通常只有一个元素, 一般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中间层次一般是准则、子准则。最低一层 包括决策的方案。层次之间元素的支配关 系不一定是完全的,即可以存在这样的元 素,它并不支配下一层次的所有元素。
2.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所需要分析的详尽 程度有关。每一层次中的元素一般不超过9个,因 一层中包含数目过多的元素会给两两比较判断带 来困难。
3.一个好的层次结构对于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层次结构建立在决策者对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全面 深入的认识基础上,如果在层次的划分和确定层 次之间的支配关系上举棋不定,最好重新分析问 题,弄清问题各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建 立一个合理的层次结构。
层次分析法-数学建模

层次分析法一、分析模型和一般步骤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三、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四、作一致性检验五、层次总排序及决策一. 层次分析模型和一般步骤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于数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更为方便,因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层次分析的四个基本步骤:(1)在确定决策的目标后,对影响目标决策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一个多层次结构;(2)比较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关于上一层次的同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成对比较矩阵;(3)通过计算,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必要时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修改,以达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4)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计算与成对比较矩阵最大特征值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每个因素对上一层次该因素的权重;计算各因素对于系统目标的总排序权重并决策。
二.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问题包含的因素分层:最高层(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实现总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须考虑的准则等。
也可称策略层、约束层、准则层等);最低层(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方案等)。
把各种所要考虑的因素放在适当的层次内。
用层次结构图清晰地表达这些因素的关系。
〔例1〕购物模型某一个顾客选购电视机时,对市场正在出售的四种电视机考虑了八项准则作为评估依据,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如下:例2〕选拔干部模型对三个干部候选人、、,按选拔干部的五个标准:品德、才能、资历、年龄和群众关系,构成如下层次分析模型:假设有三个干部候选人、、,按选拔干部的五个标准:品德,才能,资历,年龄和群众关系,构成如下层次分析模型例3〕评选优秀学校某地区有三个学校,现在要全面考察评出一个优秀学校。
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教师队伍(包括平均学历和年龄结构)(2)教学设施(3)教学工作(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统考成绩和教学管理)(4)文体活动三、构造成对比较矩阵比较第 i 个元素与第 j 个元素相对上一层某个因素的重要性时,使用数量化的相对权重来描述。
数学建模——层次分析法

数学建模——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用于复杂决策和评估问题的定量方法,旨在帮助决策者在多个准则和选项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
该方法由美国学者Thomas L. Saaty于1970年代初提出,已经广泛应用于管理、工程、经济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方法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因素和准则,形成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选择层。
2.创建比较矩阵:对每个层次内的准则和选择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使用尺度来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对优先级,通常是1到9之间的数值。
3.计算权重:通过计算比较矩阵的特征向量,得出每个准则和选择的权重。
特征向量反映了每个准则和选择对目标的贡献程度。
4.一致性检验:检查比较矩阵的一致性,确保所做的两两比较是合理的。
如果比较矩阵不够一致,需要进行调整。
5.计算综合得分:将每个选择的权重与其所属准则的权重相乘,得出每个选择的综合得分。
综合得分反映了每个选择在整体目标中的重要性。
6.做出决策:根据综合得分,确定最佳选择。
较高的综合得分通常意味着更优选。
示例:选择旅游目的地假设你想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考虑了三个因素:景色美丽度、文化体验和交通便利性。
你将这三个因素作为准则,然后列出了三个潜在的旅游目的地:A、B 和C。
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2.目标层:选择最佳旅游目的地3.准则层:景色美丽度、文化体验、交通便利性4.选择层:A、B、C5.创建比较矩阵:比较准则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如景色美丽度相对于文化体验的比较,以及文化体验相对于交通便利性的比较。
使用1到9的尺度,表明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重要多少。
6.计算权重:计算每个准则和每个选择的权重,使用特征向量法。
7.一致性检验:检查比较矩阵的一致性。
如果一致性不够,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比较。
8.计算综合得分:将每个选择的权重与其所属准则的权重相乘,得出每个选择的综合得分。
层次分析法数学建模

在某些情况下,层次分析法可能无法合理地分配权重,导致决策结果 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无法处理动态变化
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静态决策问题,对于动态变化的决策问题处理能 力较弱。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能够将复杂问题 分解为多个层次和因素,通过比较和判断各因素之间的相 对重要性,为决策提供依据。
实例三:风险评估问题
总结词
层次分析法在风险评估问题中,能够综合考虑风险的多种来源和影响因素,确定各因素之间的权重关 系,为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详细描述
风险评估问题涉及到如何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种潜在的风险。层次分析法可以将风险的多种来源和影 响因素进行比较和判断,确定各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为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层 次分析法还可以用于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提高组织的抗风险能力。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
根据判断矩阵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计 算出各组成元素的权重值,并按照权 重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一致性检验
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以确 保各组成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关系 符合逻辑和实际情况。
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
根据各层次的权重值和组成元素的权重值,计算出整个层次结构模型的权重值, 并进行总排序。
确定层次
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和组 成元素的性质,将层次结 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 便于分析和计算。
判断矩阵的建立
确定判断标准
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确定判 断各组成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 标准和方法。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判断标准,构造出一个判断 矩阵,用于表示各组成元素之间 的相对重要性关系。
【数学建模】1.层次分析法

【数学建模】1.层次分析法1.解决问题的类型⾸先,提出⼀个⽅法考虑的应该是他对应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对于层次分析法来说,它是⽤来解决确定评价指标、形成评价体系的评价类问题.解决评价类问题需要考虑的三个问题1.评价⽬标是什么2.为了达到这种⽬标有⼏种可以选择的⽅案3.评价的准则是什么2.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第⼀步建⽴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注:如果⽤到了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图要放在建模论⽂中.层次结构图可以⽤PPT的SmartArt⽣成层次结构图可以⽤专业软件:亿图图⽰⽣成第⼆步构造判断矩阵对于判断矩阵来说很重要的⼀点就是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那么下⾯就来说⼀说怎么确定权重3.权重的确定(1)⾸先填写判断矩阵把评价准则(景⾊、花费、居住、饮⾷、交通)和可选择的⽅案(苏杭、北戴河、桂林)做成判断矩阵(制表)我们采⽤填写判断矩阵的⽅法确定权重,参考如图总的判断表格判断矩阵判断指标然后需要对总的判断表格中的评价准则和针对不同准则⽅案之间的差异重新制表写判断表格。
对⾓线均为1评价准则的判断矩阵针对不同准则⽅案之间的差异值得注意的⼀点,填写完判断矩阵后我们要判断矩阵是否为⼀致矩阵⼀致矩阵特点:各⾏(各列)成倍数关系注:判断矩阵中的元素只能是1-9和他们的倒数.(2)其次进⾏⼀致性检验⼀致性检验:检查我们构造的判断矩阵和⼀致矩阵是否有太⼤的差别。
检验的具体原理这⾥就不详细的叙述了,下⾯就直接讲⼀致性检验的步骤了注:matlab中可以进⾏特征值计算,如果特征值为虚数,那么就⽐较特征值的模长.如果得到的判断矩阵符合⼀致性检验,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致矩阵的权重了。
(3)再次⼀致矩阵权重的计算有三种⽅法:算术平均法、⼏何平均法、特征值法。
通常采⽤特征值法计算权重如果⼀个矩阵是⼀致矩阵那么采⽤特征值法计算权重的⽅法为那么对于通过⼀致性检验的矩阵来说,也可以采⽤这种⽅法最后汇总权重,计算得分得到的表格(4)CR>0.1的修正上⾯说的都是判断矩阵经过⼀致性检验的步骤,那如果没有经过⼀致性检验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判断矩阵进⾏修正调整的原则就是:往⼀致矩阵调整就OK了,⼀致矩阵隔⾏成倍数关系4.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5.模型拓展6.例⼦7.附录优先选择知⽹(万⽅、百度学术、⾕歌学术等平台)搜索⽂献。
数学建模第三讲层次分析法

数学建模第三讲层次分析法在数学建模的领域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是一种相当实用且重要的决策方法。
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多准则决策问题时,做出更为合理、科学的决策。
那么,什么是层次分析法呢?简单来说,层次分析法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层次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综合这些比较结果,得出最终的决策方案。
比如说,我们要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
这时候,可能会考虑多个因素,比如景点吸引力、交通便利性、住宿条件、餐饮质量、费用等等。
这些因素就构成了不同的层次。
然后,我们会对每个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比如景点吸引力比交通便利性更重要吗?重要多少?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就能给每个因素赋予一个相对的权重。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层次分析法,我们来看看它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这是层次分析法的基础。
我们需要把问题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目标层就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比如选择最佳的旅游目的地。
准则层就是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像前面提到的景点吸引力、交通便利性等等。
方案层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具体方案,比如去三亚、去桂林、去丽江等等。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
在这一步,我们要对同一层次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比较它们对于上一层某个元素的重要性。
比较的结果通常用 1 9 标度法来表示。
比如说,如果因素 A 比因素 B 稍微重要,就给A 对B 的比较值赋 3;如果 A 比 B 明显重要,就赋 5;如果 A 比 B 极端重要,就赋 9。
反过来,如果 B 比 A 稍微重要,就给 B 对 A 的比较值赋 1/3,以此类推。
第三步,计算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数学方法,比如特征根法,计算出每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这个特征向量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权重向量。
但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判断是合理的,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如果一致性比率小于 01,就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则层
调动职工 积极性C1
提高企业 技术水平C2
改善职工 生活水平C3
方案层
发奖金P1
建福利 设施P2
请职工 进修P3
建图 书馆P4
引进新 设备P5
2013-11-13
20
也就是说,对于资金使用这个问 题来说,模型结构分为三层。最高为 目标层,即合理使用资金;中间为准 则层,即合理使用资金的三个准则: 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和改善职工生活;最下一层为方案层, 即可供选择的方案。
目标层外,每个元素至少受上一层一 个元素支配;除方案层外,每个元素 至少支配下一层一个元素;同一层次 元素不存在支配关系。 建立层次结构的关键是能否构造 出合理的满足一定支配关系的准则。
2013-11-13
23
四、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
由于在决策者心目中,各准则对 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各方案对每个 准则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所以建立层 次结构后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各准则对 目标以及各方案对每个准则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确定上述权重的方法 是构造准则层和方案层的比较判断矩 阵。
2013-11-13 6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8. 如何进行一致性检验,如何理解一 致性指标C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一致性比例CR? 9. 何谓层次总排序? 10. 层次总排序的步骤和原理。 11. 如何进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 验?
2013-11-13 7
12. 当一致性检验未通过时,如何对 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13. 层次分析法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14. 层次分析法软件的使用。 15. 层次分析法建模实例。
很容易办到,选最胖者也不难,但要 挑选一个最高、最胖且最帅的人就不 容易了。 此类决策问题的困难主要在于: (1) 有的指标不易量化; (2) 有些指标 相互关联,甚至相互矛盾,导致决策 复杂化。
2013-11-13 10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 家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 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 则决策方法,简单、实用,特别适用 于人的定性判断起重要作用,对决策 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问题。
2013-11-13 37
恒有 max; (3) max 为A的单特征值,因而它 所对应的特征向量除相差一个常数因 子外是唯一的。 下面再给出两个定理,这两个定 理分别是权重排序原理和一致性检验 原理的理论基础。 定理1 若A为一致矩阵,则
2013-11-13 38
(1) A必为正互反矩阵; (2) A的任意两行(列)成比例; (3) A的最大特征值 max n,n为 A的阶,从而A的其余特征值均为零; (4) 若A的最大特征值 max 对应的 T 特征向量为 W w1 , w2 ,, wn ,则 aij wi w j ,即
2013-11-13 31
2. 方案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 类似地可以构造出各方案对每个 准则的比较判断矩阵。 例如,例1中的各方案对每个准 则的比较判断矩阵可以设为
2013-11-13
32
2013-11-13
P1 1 2 3 4 P2 1 2 1 3 2 B1 P3 1 3 1 3 1 1 2 1 4 1 2 2 P4 1 P5 1 7 1 5 1 2 1 3 P2 1 1 7 1 3 1 5 7 1 P3 5 3 B2 P4 3 1 5 1 1 3 5 1 3 3 P5 1
2013-11-13
8
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会面对 一些决策问题。例如,大学生选择职 业时,往往会从专业对口、发展潜力、 待遇收入等多方面考虑和决策。 许多决策问题是一个由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很难用通常的数学模型解决。 例如,在一群人中挑个子最高的
2013-11-13 9
7 5 2 3 1
33
P1 1 1 1 P2 1 B3 P3 1 3 1 3 1 3 1 3 P4
3 3 3 3 1 1 1 1
构造出判断矩阵后,即可对判断 矩阵进行单排序计算。在各层次排序 后还要进行各层次总排序,其中还存 在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问题。
2013-11-13 25
1. 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 下面介绍准则C1,C2,…,Cn对目标 Z的权重的确定方法。 在复杂问题中,准则的权重很难 直接获得且不易定量化。Saaty提出 可用对准则两两比较的方法来确定权 重,即每次取两个准则Ci和Cj,用aij 表示Ci和Cj对Z的影响之比, 全部比较
1-13
28
判断矩阵的确定具有很强的主观 性。比如,在例1中,假定企业领导 对于资金使用的态度是:首先是提高 企业的技术水平,其次是改善职工生 活条件,最后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则 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比较判断矩阵可以 设定为
2013-11-13 29
C1 C2
C3
C1 1 1 5 1 3 5 1 A C2 3 C3 3 1 3 1 显然,若 C i 和C j 对Z的影响之比
2013-11-13 39
w1 w 1 w2 w A 1 w n w1
2013-11-13
w1 w2 w2 w2 wn w2
w1 wn w2 wn wn wn
40
定理2 若A为n阶正互反矩阵,则
(1) max n ; (2) A为一致矩阵 max n 。 尽管上述结论的证明并不复杂, 有些内容还是考研中的常见内容,如 定理1的(2)和(3),但绝大部分学生理 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不过这并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只 要利用这两个定理得出排序和一致性
层次分析法首先要把决策问题层 次化。所谓层次化就是根据问题的性 质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 不同的因素,并按各因素间的隶属关 系和关联程度分组,形成一个不相交 的层次。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构造层 次以及层次分析法的决策过程。
2013-11-13 16
例1 假设某企业领导要决定一笔 资金如何使用。经过调研,现有下列 方案可供选择: (1) 作为奖金发给职工; (2) 扩建宿舍和食堂等福利设施; (3) 举办职工进修班; (4) 建图书馆、俱乐部等; (5) 引进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2013-11-13 21
建立问题的层次结构是层次分析 法中最重要的一步。通常,层次结构 分为三层,最高层只有一个元素,即 决策者要达到的目标;中间层为衡量 目标是否达到的若干判断准则;最低 层为备选的具体方案。 上一层次的元素对相邻的下一层 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支配作用。除
2013-11-13 22
含义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其重要。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若元素i和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 ,那么元素j与元素 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 aij 。
2013-11-13 43
阵 max n ,就这意味着max比n大 得越多, A的不一致程度就越严重。 因此,可以用 max n CI n 1 作为衡量不一致程度的数量指标, CI称为一致性指标。 CI其实即为除最大特征值以外 的其余特征值的负平均值。
2013-11-13 13
标度将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 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层次分析法大致可分为下面四个 步骤: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3) 单准则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4)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2013-11-13 14
三、递阶结构层次的建立
2013数学建模培训
第三讲 层次分析法
一、引 言
层次分析法是数学建模竞赛中的 常用方法。在数学建模竞赛论文中, 时常能看到层次分析法。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有些学 生没有搞清楚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原 理、优缺点及局限性,在建模中随意 乱用层次分析法。 在本讲中,大家首先要搞清楚层
2013-11-13 4
2013-11-13 41
检验的方法即可。 根据定理1中的结论(4),可以得 出确定排序向量的下列方法: 求出比较判断矩阵A最大特征值 max 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 各准则对目标或各方案对某准则的排 序权重向量。 可借助软件求特征值特征向量。
2013-11-13 42
2. 比较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虽然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时,不要 求具有严格的一致性,但一个混乱、 不一致的比较判断矩阵有可能导致决 策的失误,所以我们希望在判断时应 大体一致,从而对每一层在做单准则 排序时,均需要做一致性检验。 根据定理2, max n 且A为一致矩
2013-11-13 34
五、单准则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1. 单准则下的排序 根据比较判断矩阵确定某层各元 素对上层某元素相对权重排序的过程 称为单准则下的排序。通常有各方案 对某准则的权重排序和各准则对目标 的权重排序。 计算权重的方法有多种,比较成 熟的是特征根方法。
2013-11-13 36
特征根方法的理论依据是Perron 定理,它保证了所得到的排序向量的 正值性和唯一性。 Perron定理 设n阶方阵A>0, max 为A的模最大特征值,则 (1) max为正特征值,且对应的特 征向量为正向量; (2) 对于A的任何其它特征值 ,
2013-11-13 17
从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职 工文化技术水平和改善职工物质文化 生活条件来看,这些方案都有其合理 因素。如何使得这笔资金更合理地使 用,就是企业领导面临的决策问题。 注意 在建模实际问题中, 如需用 层次分析法,则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 点建立适当的层次。
2013-11-13 18
请大家揣摩本题中构造层次结构 的思路与过程。 通过分析,上述方案都是为了更 好地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 技术水平和改善职工物质文化条件, 而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据此,可以建立下列层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