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解放区

合集下载

中原突围作战 中原军区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奇迹

中原突围作战 中原军区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奇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原突围作战中原军区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奇迹导语: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皖边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皖边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

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我新四军第5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日本投降前,我军积极发展根据地,缩小沦陷区,使中原根据地扩展到60余县,形成了对战略要地武汉三镇的包围态势。

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三镇成为国民党自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东北的战略枢纽。

因此,国民党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占我鄂中、襄西、襄南、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广大地区,企图首先消灭中原我军,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进军的通道。

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虽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议》,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

至6月下旬,中原解放区仅剩下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之间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面积不及原先的1/10。

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人压缩包围于此。

蒋介石认为彻底消灭中原我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令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在驻马店设指挥所,统一指挥第五绥区和武汉行营之第六绥区所属8个整编师又2个旅约30万人“按既定计划,先速歼鄂中李先念部,便尔后主力作战之利。

……攻击各部队统于六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围态势及攻击准备,待令实施攻击”。

其部署:以整编第41、第47师、生活常识分享。

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中原突围,是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初期的一场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解放区成了蒋介石向华东、华北乃至东北发兵的重要障碍,也是全国解放区的前沿,因此它便成了国共双方都十分看重的战略枢纽。

1946年6月23日,蒋介石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

其结果是被包围的6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成功摆脱了30余万国民政府军的围剿。

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成为国民党军从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和东北的战略枢纽。

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部署进行内战的兵力,蒋介石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并先后占领鄂中、襄西、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地,企图消灭中原军区的部队,打通国民党军向华东、华北和东北进军的通道。

突围背景 编辑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虽然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定》,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

至6月,国民党军已将中原军区部队6万余人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罗山、光山、商城、经扶、礼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中原解放区的面积只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为了避免内战,中共中央多次与国民党谈判,表示愿意让出中原解放区,将部队转移至其他解放区去。

但蒋介石却一意孤行,不断加紧调动部队,至6月下旬,蒋介石用于包围中原军区的兵力已增至10个整编师(相当于军)约30万人。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

具体过程 编辑一九四六年六月中旬,国民党当局已决定大打,任命刘峙为进攻中原解放军的总指挥,刘即率其参谋长在驻马店设立了指挥所,限所属部队"六月二十二日前完成秘密包围态势",二十六日开始围攻,七月一日发起总攻击,妄图在"四十八小时内,一举包围歼灭"我中原部队主力。

中原突围战役背景

中原突围战役背景
左路突围部队为第1纵队(欠1个旅)、第2纵队第15旅(欠1个团)共万余人,由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率领,于6月26日晚由光山县泼陂河向西移动,在广水以南王家店与国民党军堵截部队激战1昼夜,7月1日越过平汉铁路酉进.。11日,大部于宜城东南流水沟强渡襄河(汉水),先后冲破国民党军整编第66、第75师等部在宜城东南茅草洲、南漳以南报信坡和谷城石花街以西苍峪沟等地的堵截,于25日进入武当山区,在竹溪、竹山、房县、保康、南浊等地分散活动。8月下旬,与由安陆向西突围的江汉军区部队在房县西南地区会合。27日成立鄂西北军区,创建了游击根据地。突围部队另一部,因强渡襄河受阻,改道北上,进入伏牛山地区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台。第1纵队第1旅于6月26日开始行动,先向西,再折而向东,完成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后,于29日在麻城必北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东进。然后越过鄂皖边界咽喉大牛山,穿过大别山,挫败国民党军多次追击和拦截,跋涉干余里,于7月20日越过津浦铁路,进入苏皖解放匮,后改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鄂东军区部队掩护主力突围后,继续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
中原突围战役结果
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和堵截,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力量,牵制了国民党军人量兵力,从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华北、华东解放区部队的作战。
右路突围部队为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1个团、第359旅、干部旅及中原军区机关共约1.5万人,由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帮位三率领,于26日晚由宣化店向西北方向秘密移动。29日晚,从信阳以南李家寨至柳林车站间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越过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向西北方向疾进。国民党军急调整编第3、第15、第41师和整编第47师主力及位于陕南地区的第一战区部队整编第90、第1、第76、第36师各一部实施尾追和堵截。右路突围部队一面以小部队阻击敌人,一面昼夜兼程,先后在天河口、苍苔地区,南阳以西、丹江以东地区,荆紫关及滔河以南的南化塘地区,山阳的口头坪、长沟口及商南的赵川镇、粱家坟地区,经反复冲杀,突破了国民党军严密的阻击阵地和大规模的追堵、截击、合围,历经艰险,胜利地进入陕南,与在当地坚持斗争的陕南游击队会合。8月3日,成立鄂豫陕军区,创建了游击根据地。第359旅和干部旅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由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率领,自柞水地区继续北进,沿途冲破国民党军的多次追击、堵截,于8月底进入陕甘宁解放区。河南军区部队在掩护主力突围后,随右路突围部队跟进,于8月初进至豫陕边界地区,在卢氏、灵宅、雒南(今洛南)等地开展游击战。

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中原突围战役

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中原突围战役

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中原突围战役史实08-19 07:261946年6月26日,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开始,解放战争的帷幕由此拉开,解放战争的第一枪由此打响。

中原解放区,其前身是抗日战争入相持阶段,准备开始反攻时,由新四军五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原,是扼制华中九省通衢重镇武汉和平汉铁路南段的战略屏障,是堵截国民党北运重兵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咽喉,是和平与内战、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两大势力争夺的前沿阵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武装力量,党中央命令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从广东北返,命令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嵩岳军区部队从豫西南下,在桐柏地区与新四军五师会师,于1945年10月30日,组建以新四军五师为主体的中原军区,使其拥有的主力军和地方县大队以上武装共计6万余人。

中原军区的建立,无疑对蒋介石出川“下山摘桃子”、挑起全国内战设置了障碍。

因此,国民党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操纵下,调集了30万美式装备的兵力,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企图首先消灭中原解放军,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的通道。

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虽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议》,但蒋介石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从未停止。

至6月,中原解放区仅剩下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其面积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蒋介石认为彻底消灭中原解放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密令郑州绥署主任刘峙统一指挥第五绥区和武汉行营之第六绥区按既定计划,先速歼中原李先念部,并指令担任攻击的各部队,务必于6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围态势及攻击准备,于7月1日占领宣化店,实施攻击。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和毛主席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无比的勇气,在关键时刻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指示中原解放军坚决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实行战略移,粉碎敌人的阴谋。

其实,早在抗战胜利初期国民党军队未形成包围圈之前,中原军区6万将士完全可以大摇大摆地移到其它解放区,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从全国战局的大棋盘上看到,中原军区的历史使命是牵制和吸引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必须准备作出重大的牺牲,哪怕是全军覆没,也要保障战略全局的胜利。

中共历史上成立的三个中原局

中共历史上成立的三个中原局

一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沦陷,抗日战争逐渐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9月29日至11月6日,正值武汉危急,华中战场发生巨大变化的严峻时刻,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会议重申了全党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

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

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通知,任命刘少奇(化名胡服)为中原局书记,郭述申、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等为中原局委员,所有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中原局机关设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

”刘少奇是1938年11月23日,从延安出发途经西安、渑池、南阳、泌阳于1939年1月28日到达竹沟。

他的著名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辗转中原抵达竹沟后修订的。

1938年底,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原局决定撤销河南、湖北两省委,成立豫西、豫南、豫苏、鄂豫皖、鄂中、鄂西北省委和区党委,并明确指出:沦陷区党的任务是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未沦陷区党的任务是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准备抗日游击战争,支援敌后抗战。

根据敌我斗争形势的变化,1939年秋,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豫西、豫南两省委,恢复河南省委,统一领导豫西、豫中、豫西南党的斗争。

11月中旬,朱理治在四望山主持召开豫南、鄂中、鄂东、鄂西北党和军队负责人会议,根据中原局决定,正式成立鄂豫边区党委。

其后,召开的中原局扩大会议决定增补徐海东、张云逸、邓子恢等为中原局委员。

中原局在竹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十分重视,认真执行党的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打击顽固势力,不失时机地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原局与国民党卫立煌、张轸等上层军官以及三十二军、五十一军、六十八军、七十七军等都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

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述略

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述略

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述略文/柳丽介于中华民族两条生命之河黄河和长江中间的中原地区,历来是中国政治和军事的战略要地。

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地区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战略重点。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意识到中原地区对于全国战局的战略地位,坚持发展华中根据地,指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军联合开辟中原解放区,建立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为决胜淮海战役、夺取解放战争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湖北是中原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大部分地区的解放是在中原解放区党政军统一领导下取得的。

中原解放区的形成中原地区具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国共重庆谈判之后,毛泽东在提出发展和巩固东北和黄河以北根据地的战略思想的同时,更加明确了对中原进行渗透和控制的战略思想。

他在解放战争开始之初更加敏锐地意识到中原地区对于全国战局的战略地位,最终中原解放区的形成,实际上是毛泽东中原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

1946年6月,在国民党军围攻原中原解放区前夕,毛泽东预测内战难以避免,指示各解放区必须作好自卫作战准备,提出在自卫作战取得胜利后,可以考虑以太行、山东两区主力渡过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并指出这一战略计划的精神与蒋介石“着重向北”的部署相反,可将很大一部国民党军抛在北面,使之处于被动地位。

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前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郑位三、李先念的多次指示中,又进一步发展了上述计划。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不仅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而且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蒋介石着重向北、将战争引向解放区以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的战略方针虽遭挫败,但解放区也受到严重损失,若继续在内线作战,势必使解放区难于持久,不利于争取人民解放战争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变,决定刘邓大军由内线转入外线,在鲁西南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的哑铃形防线,独力出击中原,直趋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利用国统区的人力、物力与敌在中原较量。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平津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
1949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据守北平的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接受 和平解决方式,命令所部出城,接受和平改编。
●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解放入城仪式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全国已处于革命胜利的前 夜。
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辽沈战役
人民解放军的数百门大炮,准备向锦州国民党军队轰击
●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
●辽沈战役
1948年10月15日锦州宣告解放
沈阳人民集会游行,庆 祝全东北解放
在解放军强大攻势面前,敌军官兵毫无 斗志,争相投降.11月2日,人民解放军 攻入沈阳后,一群国民党官兵在街上找到解 放军,连忙说:“我们投降,蒋介石再也管 不着我们了。”国民党重炮团军官,将18 门重炮交给解放军,并说:“美国送给蒋介 石的36门最大的炮,那18门让你们在辽 西缴了,这18门也请你们验收。”经过辽 沈战役,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左 右.人民解放军人数增加到300万,在数 量上取得了优势.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
自左向右:粟裕、邓小平、刘 伯承、陈毅、谭震林。
淮海战役总前委合影。
●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部队经鲁西南地区向徐州挺进的情形
●淮海战役
国民党徐州守敌狼狈逃窜的情形
碾庄战场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 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当时,解放军的装备虽已改善,但运输 条件还极差。供应庞大部队的需要,全靠肩 挑背负,小车推送。在淮海战役中,动员起 来的民工累计即达543万人。543万民 工在“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的 口号下,跋山涉水,忍饥耐寒,不畏艰险, 将粮弹物资源运到前线。据统计,他们向前 线共累计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0 00万斤粮食等军需物资,并将伤病员及时 转送到后方进行治疗。陈毅曾充满感情地说: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邓子恢对中原解放区财经工作的探索述评

邓子恢对中原解放区财经工作的探索述评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1期作者简介:田世博(1998-),男,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㊂邓子恢对中原解放区财经工作的探索述评田世博(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摘㊀要: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原局工作期间的邓子恢对中原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建立财经机构㊁培养财经干部㊁整顿税收秩序等,这些探索不仅为中原解放区的财经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解放区支援前线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撑㊂关键词:邓子恢;财经工作;中原解放区中图分类号:F2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1.041㊀㊀近5年来,学界对邓子恢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于他在土地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作上,对于邓子恢在中原局工作的研究较少㊂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于1948年5月9日决定加强中原局,由邓子恢任中原局第三书记㊂邓子恢于6月间率华东干部千余人,由华东转战豫西,正式开始了在中原解放区的革命生涯㊂在中原局任职的一年时间中,邓子恢先后任中原军区副政委㊁中原财经办事处主任㊁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等要职,凭借自身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积累的财经工作经验,他对中原解放区的财经工作作了有益的探索㊂1㊀建立财经管理机构并扩充财经干部邓子恢在中原解放区所面临的状况是 财政工作尚处于根据地初步建设阶段的分筹自给情况下,在制度上既不统一,在工作上更混乱多端㊂ 中原解放区的财经工作有一个特点,即各区财经工作较为分散独立,财经工作机构的建立也是自下而上,各区财经机构由各区党委自行建立,中原局并未建立一个负责财经工作的专门机构㊂邓子恢从建立统一的财经管理机构开始,着手完善中原解放区的财经管理工作㊂1.1㊀雷厉风行:组建财经管理机构1948年6月下旬,中原局正式成立中原财经办事处,由邓子恢亲自出任中原财经办事处主任一职,以此来统一筹划㊁领导中原解放区的财经工作㊂中原财经办事处成立以后,由其直接领导各区财经工作,改变了过去各区财经工作分散独立的局面㊂邓子恢在各种公开场合讲话,强调财经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财经问题是中原的最大困难问题,中原解放区应普遍健全与建立财经机构㊂1948年10月邓子恢作出对工商㊁银行㊁贸易工作加强领导的决定, 各行署设工商局㊁银行分行㊁贸易公司,受中原人民政府下工商部㊁中州总行㊁贸易总公司的直接领导㊂ 在建立各级财经管理机构的过程中,邓子恢发现财经干部的稀缺成为阻碍中原解放区财经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头等难题,因此他在建立财经机构的同时也在抓财经干部的培养问题㊂1.2㊀不拘一格:大力扩充财经干部邓子恢解决财经干部问题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从外部引进财经干部,邓子恢从华东转战中原之前就未雨绸缪,从华东解放区带来了4700名干部,中共中央又协调华北解放区向中原解放区支援2000余名干部,这些干部于1948年7月底到达中原局驻地 宝丰县㊂邓子恢从华东南下干部中抽出700多名财经干部,从华北南下干部中抽出200多名财经干部,随后又从华东南下的行政干部中抽调几百人转而投身财经工作㊂第二种方式是内部培养,邓子恢认为应当 以现有干部为骨干大量培养知识青年,并大胆使用与改造旧社会之财经技术人员 ㊂在总结接管郑州开封的经验时,邓子恢指出要在郑州和开封办职工训练班培训旧人员,并计划吸收财经职员500人㊂对于培养知识分子成为财经干部,邓子恢总结出了自己的培养经验,即要在政治上真正领导他们,在技术上充分尊重他们,并指出只有 依靠老骨干㊁培养新干部㊁使用旧人才 同时进行,才能解决中原解放区干部短缺问题㊂2㊀完善税收制度并整顿税收秩序邓子恢在税收方面的整顿工作主要分为农业和工商业两个方面,在农业方面着手完善公粮征收制度,扩大征收面,减少农民负担㊂在工商业方面则完善征收制度,增加税收人员,扩大税收种类㊂㊃621㊃2024年第1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1㊀完善公粮征收制度1947年中原解放区重建之初,军需主要还是靠打土豪分浮财来解决㊂邓子恢指出 采取打土豪及临时借粮来解决军食,而未采取合理负担办法征收公粮,结果不仅军食无法解决,并把社会秩序弄得稀烂 ,他认为这一是一个严重的教训如果不改变这个政策,野战军部队将很难在中原立足㊂1948年夏季之后中原解放区改变了这一做法,开始恢复公粮征收制度,邓子恢在此基础上对公粮征收制度进行了完善㊂(1)确定公粮征收数量和种类㊂邓子恢认为公粮征收数量不仅要根据军队自己的需要,更要考虑群众们的真实负担能力,并由此确定了一年两征制度,并规定除此之外不能再征或者预征㊂邓子恢领导下的中原财办对于各行署的征粮作出规定, 各行署区征粮总数应该呈报中原局核准,各专署㊁各县则由行署召开县以上会议商讨分配数目,各县分配到区,区分配到村,村则召集干部与地方农民领袖及个别公正绅士共同商讨分配 ㊂中原解放区各地所产的主要粮食各有特色,有的地方产大米,有的地方产小麦,所以征收粮食的种类也必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确定,邓子恢认为 产大米及夏季麦收地区,则以大米小米小麦为主,但秋季不产大米或产很少地区,则应该按照当地大总产粮规定2或者3种作为缴纳公粮之标准㊂如豫西规定小米,苞谷㊁豆类各三分之一,豫皖苏规定高粱㊁苞谷㊁豆类各三分之一,叫作三三制 ㊂(2)确定公粮征收税率㊂1948年秋季中原局及各区行署在征粮过程中的税率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大多采用了适用于成熟解放区的复杂税率㊂这样不仅征收不到相应的粮食,还会被地主富农利用去剥削贫雇农㊂有的地区在中央发出减租减息指示后,仍然执意进行土改,借用征粮来消灭地主,主要表现就是免税人口过多, 有些地方规定佃户全免公粮,此种结果必然增加中㊁富农与地主负担 ㊂邓子恢认为虽然‘关于秋季征收公粮的指示“认为秋征规定按照各人实际数量十级累进,最高税率定为30%,坚决改变计分办法,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这个税率在当时还是不能普遍实现的,有些村庄仍然可以实行民主摊派,而在群众得到充分发动的村庄,则应该严格实行这种税率㊂(3)集中保管公粮㊂1947年到1948年秋之间,中原解放区内部环境并不稳定,有些区域常常处于争斗之中,所以公粮的保管也常常采用分散保管的方式㊂分散保管的粮食易于隐藏,但是常常难以掌控,尤其是战斗多发的豫皖苏地区,仓库的公粮损失严重㊂1978年下半年,中原野战军在战场上相继取得胜利,解放了郑州㊁开封等大城市,野战军大兵团作战的展开也需要更为科学的粮食保管工作㊂1948年11月,淮河以北一般地区已经没有敌情顾虑,乡村里的土匪也基本上被肃清,邓子恢根据现实形势提出,要沿交通要道(铁路㊁公路干线㊁河流)建立大仓库制度,除各军区各县及应拨用之粮留出外,大部粮食集中管理,既便于管理减少顺势,又便于将来大军南下㊂2.2㊀调整工商税收制度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邓子恢领导下的中原财办加强了中原解放区的工商税收工作㊂(1)加强进出口税,开展对敌经济斗争㊂邓子恢认为进出口税是主要税收,要征收进出口税还需要建立税收武装,控制三河尖,使沙河通航烟叶能出口,同时征收进出口税也是出于对敌经济斗争的需求设定的,因为要防止解放区货物运到敌占区从而给敌军作战造成便利,如豫皖苏区在1948年10月作出规定 加强对敌经济斗争,以出口税为主扩大税源,地方税量力为之,宁可做过一集,不肯放过一条 此外,豫皖苏还明确规定禁止出口货物向敌区运输或禁止入口货物运入本区者,均为走私,一经查获即予没收㊂(2)设立中原烟草管理局,加强烟草管理工作㊂烟草作为中原解放区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商业贸易上的地位很高,在税收上的贡献也不容小觑,仅豫西烟草每年出口量就达25万包至30万包之多(每包200斤),但是一直到1948年秋季,烟草统一管理工作推进仍然缓慢㊂邓子恢领导下的中原财办决定在烟草出口量最大的豫西地区成立中原烟草管理局,豫西行署于1948年10月6日正式发布公告,成立中原烟草管理局由中原财办直接领导,同时仍受豫西工商管理局管理,由中原烟草管理局统一管理豫西地区襄城㊁禹县㊁叶县㊁郏县㊁许西㊁沙北㊁舞阳㊁宝丰以及豫皖苏地区的许昌等9个县的烟草工作㊂(3)征收屠宰税㊁田赋和营业税,增加财政收入㊂邓子恢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中原解放区已经征收了营业税并打算在1949年春天开始征收田赋以及屠宰税㊂在屠宰税方面,中原有些地区的干部懒于征税,对于屠宰税出于干部人员数量少等原因,直接选择放弃征收,如截止到1948年10月 豫西地区至今还未征收屠宰税 ,中原财办在指出豫西的问题后,豫西行政公署即在1948年11月决定征收屠宰税,并且将牲口交易费也改为牲口营业税㊂在田赋方面,为了解决野战军南下㊃72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1期的财政困难,为解放区经济建设补充经费,中原财办在1949年1月正式决定征收1948年度的田赋,为了使负担合理还规定耕地按照产量多少,非耕地按照收益多少,划分上中下三等征收㊂在营业税方面,豫西区开展较早,在1948年10月份即开始进行下半年营业税的征收,一方面是为了安定工商业者心理,从轻征收营业税,另一方面将征税与支持本币结合㊂桐柏区则于1948年11月决定普遍征收营业税,并规定以前未被征过交易税的商户可以与营业税合并征收㊂1949年1月,中原解放区颁布了‘出入口货物暂行征税办法“‘出入口货物税目税率表(草案)“‘卷烟㊁水旱烟征税暂行办法(草案)“‘烟酒征收暂行办法“‘营业税征收暂行办法“和‘屠宰税征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暂行税法和征收管理办法,进一步统一了中原解放区的税收㊂3 评价综上所述,邓子恢通过上述举措,使得中原解放区在1949年初完善了财政税收管理机构,统一了税收秩序㊂财经工作的有序开展,还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中原解放区的物资逐渐丰富,为支援前线奠定了重要的物资基础㊂在几次大规模支援前线任务中,中原解放区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军粮供给方面仅豫皖苏区第三分区在淮海战役中就支援前线部队 军粮一万万八千万斤以上,柴草几万万斤 ㊂所以邓子恢在中原局任职期间对财经工作的探索,为中原解放区财政税收机构的建立及完善㊁财政税收秩序的统一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他在中原局的财经工作也为军需筹措,支援革命战争,为中原人民恢复工农业生产和安定民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㊂参考文献[1]王礼琦.中共中原局关于今冬明春财政工作的指示(1948年10月27日),中原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2]王礼琦.中原财办关于工商银行贸易机构的决定(1948年10月28日),中原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377.[3]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辑.中原区四个月以来的财经工作(1948年11月24日),中原解放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5]邓子恢.关于接管郑州开封的经验(1949年1月12日),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2.[6]王礼琦.中共中原局关于秋季征收公粮的指示(1948年7月19日),中原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817.[7]王礼琦.豫皖苏区三地委关于今后工商工作的方针与任务(1948年10月21日),中原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02):234. [8]王礼琦.豫皖苏边区出入口税征收暂行条例(1948年),中原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987.[9]王礼琦.豫西行政公署关于管理烟草出口及管理烟行的命令(1948年10月6日),中原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356. [10]王礼琦.中原财经办事处颁布中原区1948年度田赋征收暂行办法(1949年1月21日),中原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1050. [11]王礼琦.豫西行政公署关于征收秋季工商营业税的指示(1948年8月28日),中原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829.[12]王礼琦.桐柏行政公署关于近期政府工作的指示(1948年11月30日),中原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61.㊃821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3月) ——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 重点进攻 二、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 重点进攻 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 ——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达标反馈
• 由于敌强我弱中共中央主动撤离_____但是 坚持转战_____指挥全国战争,稳定了军心 鼓舞了士气. • 1947年6月_____________揭开了人民解 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南京国民政府开始 走向灭亡. • 1947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地区是_____ ____
第23课
杜堂中学
裴德俊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孟良 崮战役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拉 近与历史的距离。 2. 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感受共产 党人的智慧。
国民党进 攻陕甘宁 解放区 延安
北平
国民党进 攻山东解 放区
郑州
西安
南京
上海
国民党进攻方向
武汉
解放区
国民党重点进攻
二、填空题: 周恩来 毛泽东 、 6.1947年年3月 率中共 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 转战________。经过五个月的战斗, 陕北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 的重点 进攻。 陕甘宁解放区
比一比,谁最先掌握以下各题: 1、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 “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2、“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 御转入战略进攻, 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 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 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 A、重庆谈判开始 B、《双十协定》签订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国民党进 攻中原解放区 3、“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请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人物谁 与诗中战役有关( ) A、贺龙 B、彭德怀 C、陈毅 D、刘伯承 4、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 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 ) A、红军接连四次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B、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 C、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5、他,曾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6、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1947年夏,刘邓 大军挺进大别山
想一想
说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为什么选择在大别山地区?
进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 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邓小平说: “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 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 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 重,对全局愈有利。”
走进历史
朱官寨 沙家店 责口镇 绥德 小河 羊马河 清涧 延川 青化砭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3---1948/3)
米脂
蟠龙
延安
中共中央进军方向
• 环境如此艰苦和危险,毛泽东等为什么要留在 陕北?
国民党进 攻陕甘宁 解放区 延安
北平
国民党进 攻山东解 放区
郑州
西安
南京
上海
国民党进攻方向
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 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规定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 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在外线大量歼敌。针对敌我双方战略态势,决定将战略进攻 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国民党军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环节的中原 地区,并确定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以刘 邓大军实行中央突破,以跃进方式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以陈谢大军直出豫陕鄂边界地区,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 以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区,扩大原有根据地。三路大军在 中原地区互为犄角,紧密配合,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 间开辟新的中原解放区。另以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调动进 攻陕北的敌军北上;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胶东作战,继 续把进攻山东的敌军东引,以策应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行动。
毛泽东转战陕北
走进历史
延安
自由读“中共中央转战陕 北”,讨论交流: • 1.蒋介石为什么选择首先 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 2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 为什么中共中央还要主动 撤离延安呢? • 环境如此艰苦和危险,毛 泽东等为什么要留在陕北?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 什么作用?
填空:
• 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45万兵力,向—— ——发起大规模进攻。——野战军在—— 、——等指挥下,取得——战役的胜利, 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全歼了号称国民 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全国形势 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370 万人,战略机动能力大为减弱,战斗力下降;人 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人,机动作战兵 力已超过国民党军。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 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反饥饿、反内战、反 迫害”为口号的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形成反 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府已 陷于全民包围之中。
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 内战全面爆发
导入新课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 重兵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仅经过8个月的作战,便被歼 灭71万余人,被迫改为向山 东和西北解放区进行重点进 攻,妄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 并驱逐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 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 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 破之目的。
1947年6月,刘邓大军主力夜渡黄河
北平 延安
华东解放军 晋冀鲁豫解放军 太岳兵团
郑州
西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京
上海
解放军进攻方向 国民党进攻方向 解放区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武汉
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陕 甘 宁 解 放 区 山 东 解 放 区
南京 ⊙ 武汉 ⊙
经过半年作战,人民解放军内外线配 合,共歼敌75万余人。到1947年底, 战争已经主要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 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毛泽东指出,人 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 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 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1、美蒋发动全面内战开始于:
A、1945年8月 B、1946年6月 C、1947年3月 D、1947年夏 2、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三大战役的开始 B、渡江战役开始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粉碎国民党的重 点进攻 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根据地,严重威胁了 A、南京、上海 C、武汉、重庆 B、南京、武汉 D、上海、武汉
武汉
解放区
国民党重点进攻
走进历史
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整编第 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 歼!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 “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司 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 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 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 我军个个是英豪。”
革 命 圣 地 延 安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东临 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延安还 是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 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 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 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 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 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 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 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坪;中共中央 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