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宫廷政治
古代中国的宫廷文化与政治权力斗争

古代中国的宫廷文化与政治权力斗争中国古代宫廷文化是中国历史的瑰宝,这片神秘而光彩夺目的宫廷,孕育了数不尽的传奇故事和政治权力斗争。
宫廷文化与政治权力斗争的关系紧密而错综复杂,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不仅仅是一群权臣的争夺,更是对国家的命运与走向的影响。
古代中国宫廷的文化充满了仪式与礼仪,各种规矩制度束缚着每个人的行为。
皇帝作为宫廷的最高权力,是宫廷文化的核心。
在整个宫廷中,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每个皇帝都必须通过各种仪式来展示自己的权威与威严,以维护其政治地位。
宫廷的文化为皇帝提供了一种根基,使得皇帝能够以超然的姿态统治整个国家。
然而,宫廷文化也是权力斗争的舞台。
自古以来,宫廷不乏权臣的存在。
这些权臣手握强大的宫廷势力,对皇帝的影响力巨大。
他们往往借助宫廷文化中的各种仪式和礼制,挑战皇帝的权威,甚至觊觎皇位。
政治权力斗争在宫廷中四起,阴谋和密谋层出不穷。
历史上,面对这些权臣的威胁,一些聪明的皇帝不仅保持警惕,还通过改变宫廷文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宋徽宗。
在徽宗统治时期的北宋,权臣党争十分激烈。
徽宗是一个文艺爱好者,追求美好而优雅的宫廷文化。
然而,这使得权臣们看到了机会,他们通过控制宫廷文化来削弱徽宗的权力。
这些权臣常常利用宫廷文化的庄重和仪式感,使徽宗感到束手无策。
在这场权力之争中,权臣们凭借自己背后的势力,与徽宗周旋了十年之久。
最终,徽宗被迫削减了皇帝的权力,权臣们得以获得更大的政治主导权。
除了权臣之外,妃嫔也是宫廷政治的重要一环。
古代宫廷中的后妃地位尊贵,她们通过身份和生育皇子来影响整个宫廷的政治格局。
后妃们常常成为不同权臣之间争斗的筹码,她们的儿子往往成为权臣们争夺皇位的理想人选。
历史上不乏后宫权力斗争的故事,如明朝的郑贵妃和秦贵妃的争斗,清朝的慈禧太后与西太后的较量等等。
这些争斗不仅使得后宫内部充满了敌对和阴谋,也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政治格局。
宫廷文化与政治权力斗争的关系十分复杂,它们既相互影响,又互为表里。
第三讲 皇帝制度

2.、 社会角色
①皇帝可以祭祀天、地,行封禅礼;因为 皇帝是天子,可以与天对话,一般人不行。北 京城里有天坛、地坛、山川坛、社稷坛,都是 为皇帝建的。 ②太庙,全国最高等级的家族祭祀场所。 ③名义上享有军国大政、司法等事务的最 高决策权、最高裁决权和最高指挥权,其言论 具有法律效力,有人事任免方面的最高权力, 是国家的最高代表,也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 ④皇帝的衣食住行等一切行动都有专门的 礼节(仪注)、服饰等等,规格与众不同,以显 示其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
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 陛下。 另一类是第三人称单数,如今上、 大家、官家、圣人、县官(如《汉书· 霍光 传》:今丞相用事,县官信之。)、国家 (《陈汤传》:国家与公卿议大策。)天子。 还有车驾、乘舆、大行(指已故者)等代称。 最后,与皇帝称号相关的有一整套 名号,如太上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 皇后、妃嫔、皇子、皇太子、皇孙、
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顺治、 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还有一类为尊号,是表彰当今皇 帝的功勋业绩品德的,这里自然都是对 皇帝的歌颂。比如李隆基,曾加尊号 “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为 “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又上尊号, 加“应道”二字,称“开元天宝圣文神 武应道皇帝”,又改为“开元天地大宝 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再改为“开元天 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第三讲 皇帝制度
一、皇帝、皇位和皇权特点及作用 影响 二、 皇位继承制度 三、后宫制度 四、宫省服御礼乐制度 五、宗室制度
一、皇帝、皇位和皇权特 点及作用影响
•
皇帝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 的专称;皇位是以突出在位皇帝崇 高权威为主要内容的名位规定;皇 权则是以皇帝实际行使最高统治权 的政治概括。
央,不象欧洲中世纪封建制下的权力层 层下放。而中国较早就走向专制政体, 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多数成员的分散 状态的基础上,这是耐人寻味的。 ②皇帝制度与官僚体制的关系 首先,皇帝通过各级官僚机构和官 吏来行使政治权力,各级机构对皇帝负 责,各级官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世袭的, 即便是贵族,要想加入到权力系统中来 就要出来做官。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商汤像
伊尹像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卿事,原为乡事,飨事之义,主管王室宴飨。 最早出现于《尚书·微子》,西周时,写作“卿 士”,可见是由内廷发展出来的政务官。 多尹,又称诸尹,分管各项政务。古代尹与君 通,因此又称多君。总领诸事的尹,被后世认为 是相。 御事(史),迎受政事,为王服务。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皇帝
内史省 决策
审核颁布 门下省 执行 尚书省
吏部 礼部 兵部 都官(刑) 度支(民) 工部
部
部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隋炀帝时中央机构主要官员设置
尚书省 尚书令一人
左、右仆射各一人
左、右丞各一人
门下省 纳言二人 黄门侍郎二人 给事郎四人
内史省 内史令二人 内史侍郎二人 内史舍人四人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事,分管各方在的事务,东事、南事、北事, 合称为三事。有大事、小事之分,还出现了大事 寮。
师长、多亚,军事性的职官。左师、中师、右 师。亚是师以下的高级武官,有亚旅、亚任、亚 侯、马亚、多马亚。
巫、卜,神职官。女为巫,男称觋。卜,又称 贞人、占人,商代后期有百余名。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汉代的中央官制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汉代的中央官制
东汉防止功臣窃命,君权旁落,规定: “有功辄增邑赏,不任以吏职。”在经济 上优待三百六十五功臣,但在政治上很少 重用他们。为此,刘秀还扩大了尚书台的 职权,从而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的局面。东汉的尚书台既为决策机构,又 为执行机构。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汉代的中央官制
清代的宫廷政治

清代的宫廷政治清代的宫廷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一种政治制度。
清朝自1644年建立以来,宫廷政治一直是清代政治的核心,影响着整个帝国的政治格局和运行。
首先,清代的宫廷政治体系非常严密,以皇帝为中心,设立有内廷和外廷两大部分。
内廷是皇帝和皇后及丫鬟太监们生活活动的地方,外廷则是皇帝办公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宫廷政治中,皇帝是权力的最高集中者,而太监是掌握宫廷实际权力的重要势力。
太监在宫廷中具有重要地位,参与决策,甚至影响朝政,有时还可以干预皇帝的行动。
其次,清代宫廷政治中的官员选拔也具有独特性。
清初实行“科场”制度,从官职和晋升上来看,基本上保持了明代贡士制的传统,通过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选拔出士人,再派往京城参加殿试,最终选拔出新科进士。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也为朝廷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来源。
此外,清代宫廷政治中还存在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和宫廷内讧,形成了独特的官场文化。
宫廷礼仪非常重要,官员们必须遵循清代的宫廷礼仪规范,包括穿戴服饰、举止言谈等方面,以示对皇权的尊崇。
同时,在清代的宫廷政治中,内部权力斗争也是司空见惯的,皇帝、太监、官员之间时常会发生明争暗斗,甚至发展成为宫廷政变。
最后,清代的宫廷政治也受到外部势力和影响。
清代中后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压力日益增加,宫廷政治中的一系列改革和变革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如,嘉庆皇帝时期康熙、乾隆时期的压力日益增大,面对外部压力,清廷内部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和调整。
综上所述,清代的宫廷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统治模式,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宫廷政治的运行方式和特色,既是清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方面。
明朝宫廷政治那些事

回成 命” 。心太软 的万 历皇帝见拗 不过 , 只好使 用拖 延战 术 , 对 立储 的时 问一拖 再拖 , 拖 到万历二 十九 年 , 皇长子朱常洛 年届 二 十, 朱常洵也年 至十六 , 还迟迟没 有结 婚 。眼 看皇 子成 了“ 剩男” , 万 历终 于妥协 , 册封皇长子为太子。 但 故 事到此 远远 未结 束 , 因为 这时
当然 . 我 不是故 意要挑大师 的刺 , 但 我 总觉 得所 谓的道 德 . 难免 成为 肉食者 拿来 糊弄大众 的T 具。道 德家最擅长 的
莫过 于说 一套做一套 , 人前反三俗 , 被窝 1 8
心 则不安 , 传之 天下万世 则不 正。 ” 他 一 把 鼻涕一 把泪跪 求 , “ 伏请俯 察舆情 , 收
生 陛下第 j 三 子犹 亚位 中宫 , 恭 妃诞育 无 嗣. 翻令居下 ; 揆之伦理则不顺 。质之人
建 政治 的稳 定基础 , 也恰恰 是其潜 在 的
危机 。
他为 了保全基 业 , 最 大手笔 的一项 就 是
废 宰相 , 把 中书省的职能分配 给六 部 , 而 宰相 的职能则被分给 了一 群阁臣 。阁臣 们在殿 阁里商 量 的事 必须 上报 皇帝 , 经 由皇帝批 准才能执行 。这种 “ 制度创新 ”
权 力斗 争 。并且 , 他 还 顺 便 回 答 了 费 正
同家 治理 . 这 是一 切问题 的症结 。在黄 字眼 里 . 明朝 政治 犹 如 “ 潜 水艇 三 明 治” . 政治 上层 的文官集 团 , 好 比一块大 而无 当的长 面包 ; 底 层散乱 无序 的农 民
阶 层 也 是 一 块 长 面 包 、这 块 硕 大 无 朋 、
清所说 的明代 “ 政治 和社会 制度 十分稳
元朝的皇帝政治和宫廷文化

元朝的皇帝政治和宫廷文化元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它是一个略显神秘的朝代。
这个时期的皇帝政治和宫廷文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独特且有趣的一面。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元朝的皇帝政治和宫廷文化进行讲述。
元朝皇帝政治元朝的皇帝政治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皇帝政治,元朝时期的皇帝政治具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方面。
1. 官制元朝通过成立三级官制,实行从京畿到地方全面统治,确立了一种新的封建国家形式。
国家将全国分为直辖的一级行省(中书省和别驾省),二级郡县(路、府、州、县)和三级乡、村。
元朝皇帝周围有一组非常庞大的官僚机构,由三大洛阳、大同、南京组成的八司、十三部、三人、三曹、五坊、七署等部门,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官员选拔元朝历代皇帝推行了许多政策,使人民选择贤能之人成为官员。
元朝制度由四道四库,分别用于军人、官员、外交、地方、经济、文化六个方面,队伍精干且文化水平高,得到一些威信和尊重,达成了将人才集中起来超越时代发展的目的。
3. 统治策略元朝涌现了很多有才华的顾客和谋士,他们不仅为元朝的建设奉献了很多智慧和力量,而且还给皇帝和朝廷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治理经验。
元朝采取了很多政策,在很多方面实现了从战区到民众的全面封闭,保证了全国的稳定。
元朝宫廷文化元朝的宫廷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鲜明性,历代皇帝对宫廷文化非常重视,使它繁荣起来。
1. 书画艺术元朝时期艺术方面表现的极为出色,特别是书画艺术,其中以赵孟頫、钱选、吴镇等著名人士为代表。
元朝重视书画艺术,为此创造了很多机会,使书画家们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创造出了很多不朽的作品。
2. 珠宝和服饰元朝的时期珠宝和服饰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
皇帝和皇后们穿的服饰都非常华丽,工艺和价值都非常高。
它们集中体现了元朝时期独特的品味和文化。
3. 宫廷文化活动元朝时期,在宫廷中进行了各种文化活动。
例如,戏曲、音乐、唱歌、祭拜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成为皇帝,太后和诸位皇子的重要娱乐和消遣方式。
古代宫廷与内阁的政治体制

古代宫廷与内阁的政治体制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在不同的朝代中,宫廷与内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两个不同的政治机构,它们在帝王统治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各有其特点与功能。
宫廷作为君主权力的中心,是帝王行使权力的地方。
在古代中国,宫廷被视为神圣而神秘的地方,外人难以进入。
宫廷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种集权的统治模式,帝王在其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帝王拥有绝对的权威,对宫廷内的朝臣、内侍等人有着绝对的掌控权。
同时,君主在宫廷中还担负着仪式与礼仪的责任,以维持皇权的威严。
在宫廷中,帝王会依靠一些重要的官员,如大臣、宦官等来辅佐自己的统治。
大臣常常是帝王制定政策、解决重要问题的重要助手,他们通过建议、参与决策来影响帝王的决策方向。
同时,宦官作为特殊的官僚体系,也在帝王的任命之下,直接参与宫廷的日常管理与政治活动。
这些官员,为帝王提供了重要的建议与支持,帮助帝王控制宫廷内的权力格局,并保持君主制度的稳定。
然而,宫廷政治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
由于宫廷系统高度封闭,官员的晋升主要依赖于君主的任命,容易导致官场的腐败与势力之争。
此外,由于帝王的个人偏向、个人交情等原因,宫廷中可能出现利益集团的形成,导致权力变得不公正、不稳定。
这些问题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如明代朱棣靖难时期,曾给帝王统治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与宫廷相比,内阁则是一种多人参与的政治体制。
内阁作为君主与官员的桥梁,是帝王与大臣互通信息、研讨政务、决策重大事宜的重要机构。
内阁成员由帝王亲自选任,并职责明确,包括首辅、参议、尚书等重要官职。
内阁内的各个官员擅长不同的领域,他们通过合作与协商,共同为国家的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提供专业的意见与建议。
内阁政府是君主制过渡到现代政治体制的重要一环。
通过内阁的设立,君主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限制与监督。
内阁成员作为帝王的重要参谋之一,能够提醒君主注意朝政方针、亲政手法问题,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制衡。
通过内阁制度的建立,君主与官员共同协商、制定政策的模式得以形成,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与稳定性。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必修1 (1)

五、行省的设置 1.郡县制的演变 (秦汉)郡、县两级→(唐)道、_州___、县三级→(宋)路、州、县二级。 2.行省的设置 (1)创建时间:元代。 (2)主要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_行__中__书__省___(行省)。 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__宣__政__院__管辖。
(3)与中央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__中__央__节制。 ②中央以__监__察__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③中央采取_省__官___互__迁__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 (4)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 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君权和相权 1.帝相矛盾 (1)“相”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__相__权__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权力消长 (1)西汉: 频 繁 更 换 丞 相 , 从 身 份 低 微 的 土 人 中 破 格 选 用 人 才 ; 建 立 “ __中__朝__” 与 “外朝”。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__门__下__省__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
点拨提示:1.汉代察举制的标准并不是将推荐当作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 而是将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2.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而言,不是历史的进步,九品中正制下人才的 选拔标准实质上是按血缘关系的门第族望,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对此整体上 应予以否定。
(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创立:隋朝创立。 (2) 特 点 : 考 试 科 目 和 内 容 大 都 不 出 儒 学 经 义 的 范 围 , 特 别 是 明 清 __八__股__取__士__。 (3)评价: ①破除了_世__家___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有益于社会__重__学__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⑥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_创__造__意__识___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元和时代”:穆、敬、文、武四朝
❖ (1)这一时期,政治由元和系宦官把持。皇帝受挟制,废君、弑君 现象屡起。
❖ (2)文宗依赖李训、郑注等近倖集团谋诛“元和逆党”,甘露之变 失败。
❖ (3)宦官集团内部矛盾激烈。新旧宦官,及神策左右军的矛盾与斗 争尖锐。
❖ 士大夫→外臣;宦官→家奴;文臣近倖→私臣
❖ 文人近倖集团是我们理解中晚唐宫廷政治的又一 切入点。
❖ 近倖集团是宦官政治的伴生品。
皇帝
宦官集团 文臣近倖集团 外廷士大夫
近倖集团
❖ 中晚唐政治舞台上 先 后存在两个大的文人近 倖集团:顺宗时的王叔 文集团;文宗时训、注 集团。
❖ 文人近倖集团主要出自 社会下层。社会基础是 中晚唐广泛存在于诸方 镇的中下层文士。不甘 心于久沉下位,以捭阖 之术干谒府主。
历史学院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题课
中晚唐宫廷政治的演变 ——专制皇权的畸形发展
研究现状
❖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崔德瑞《剑桥中国隋唐史》
❖ 整体上详前略后,唐前期的军事政变等陈果多,后期相对 贫乏。
❖ 中晚唐时期,关于宫闱内幕的研究推测成分较多,无定论 者多。
❖ 宣宗篡立是中唐政治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牛李党争与宫廷政治
❖ 真正的党争始于元和以后,与宦官集团的分立矛盾相一致。 ❖ 牛李的沉浮进退与宦官集团密切相关。 ❖ 李党惨遭失败是宣宗争夺正统的“大中之变”的直接结果。
宦官政治
❖ 中晚唐最鲜明的政治特征就是宦官权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全 面膨胀。
宫廷政治的三种政治集团
❖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之政治势力一分为二:中 央与藩镇之胡化武人,此二者不独政治军事,即 文化习俗亦判然分明。中央复有外廷士大夫与内 廷宦官集团之别。 ❖ 外廷士大夫和内廷宦官集团不足以概括中晚唐宫 廷政治,在士大夫和宦官之间,还存有一个介于 二者之间的第三势力,即文臣近倖集团。
❖ (4)外朝牛李党争激烈,附属于宦官集团的内部斗争。
❖ 除武宗朝,李德裕笼络宦官,稍有作为外,其他诸帝皆乏善可陈。
※训、注近倖集团与甘露事变
❖ 甘露之变的性质:并非传统上所认为的南衙北司之争,而 是近倖集团与宦官集团之争。南衙宰相成为这场斗争的牺 牲品。
❖ 训、注集团利用两军内部的矛盾,即打击宦官势力,同时 也打击牛、李官僚集团。
犯宦官而失败。
❖ 政治革新及其进程是依附于宫廷政治的,宦官集团的态度最终决定王 叔文改革的失败。
元和变局
❖ 宪宗元和年间即是中兴之局,也是中唐政治的一大变局: ❖ (1)元和中兴,最终平定淄青、淮西,解决心腹之患。 ❖ (2)改革两税法,财赋得到保障。 ❖ (3)宦官权势急剧膨胀,左右军矛盾加剧。 ❖ (4)元和弑逆案,导致元和宦官此后长期操纵政局。
❖ 所谓宦官政治,是指中晚唐时期宦官集团全面参与军事、政治、经济 等领域,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政治格局。
❖ 晋室南渡之后,政治秩序的重建主要仰仗门阀士族的力量,政治上最 典型的特征是门阀士族在政治、军事上占据强势地位,故东晋的政治 制度可以用“门阀政治”加以概括。以此类推,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 秩序重建及其演进的过程中,由于皇权积弱,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 门阀士族的政治势力来扮演重建政治秩序的要角色。毫无疑问,这个 政治势力就是宦官集团。
廷有部分牵制作用。
唐后期政治重心移至宫廷的原因
(1)中国自古即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唐代君主独裁权 力有所扩大。
(2)唐后期兵权转由内廷宦官掌控,军权的内移决定了中 晚唐政治重心向内廷转移。
(3)南衙掌握的十二卫府兵体系崩溃后,失去军权的外朝 官僚集团附庸于内廷,丧失在宫廷政争中的发言权。
中晚唐政治史的核心问题是宫廷政治问题,宫廷政治的核心 问题是宦官政治问题。
①以某种技巧得皇帝宠倖。 王叔文:棋艺;王伾:善书; 李训:经术;郑注:医术。
②出身社会中下层,具有远大的政 治抱负。其主张在外朝得到部 分下层文士的支持。
③遭士族官僚集团的摒斥。 ④都是坚决反对宦官势力。 ⑤完全依附皇权。借皇权而一步登
天,因皇帝失势而失败。 ⑥无政治资本,以技诈、权谋手段
来实现其政治目标。
门阀政治与宦官政治之比较
东晋门阀政治
背景
大规模叛乱,半壁江山 皇权削弱,但仍维持一定实力
政治主体 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
斗争场所 外朝
权力基础 豪族部曲、私兵
与皇帝关系 既依赖又抗衡,有篡位之虞
结局
丧失兵权,衰落 地方势力雄厚,保留广泛影响
结论
从皇权政治中来,回归到皇权 政治中去
中晚唐宦官政治 大规模叛乱,半个中国稳定 皇权削弱,但仍维持一定实力 绵亘不绝的宦官世家 内廷 神策军 既依赖又抗衡,无篡立威胁 丧失兵权,被诛灭。 局限于宫内,无太大后继影响 从皇权政治中来,回归到皇权政治 中去
❖ 前两条使唐朝的统治秩序得以巩固;后两条则为后来宫廷政治的一系列政变埋下祸根。
※宪宗遇弑
❖ 陈寅恪先生以小说证史,撰《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揭示元和末宪宗遇弑之 真相。
❖ 黄永年先生《唐元和后期党争与宪宗之死》(《中华文史论丛》1992年49 辑)。从内外朝党争入手,认为穆宗为弑逆宪宗的幕后主谋。
唐代皇位继承的特点
❖ 唐代皇位继承最突出的特点是皇位继承的不稳定性。
❖ 立嫡以长、立嫡以功、立嫡以贵,诸种立储模式并存, 父子相继、兄弟相承、叔承侄位,诸种继位方式并行。
❖ 根源(1)历史:玄武门之变。 (2)权力:宫廷是各种政治势力激烈斗争的焦点。
❖ 几乎不立太子,皇帝指定的继承人几乎都无法顺利继承皇 位,皇帝例由宦官集团拥立。 (唐中后期的君主自顺宗至昭宗,凡10帝,其中顺、宪、 穆、文、武、宣、懿、僖、昭9帝皆由宦官废立。)
唐代宫廷政治的特点
❖ 前期:中央政变
①女性地位较高,女主乱政。 ②关陇贵族具有一定的权势。 ③北门禁军的向背是政变成败
的关键。 ④府兵制体系下,军队基本上
无法卷入宫廷斗争。
❖ 后期:宫廷政治
①宦官挟制君主,操控君主废立。 ②外朝为内廷的附庸,宫廷政争
中南衙官僚集团遭摒斥。 ③神策军的向背是政变的关键。 ④藩镇军体系下,藩镇态度对内
问题与思考
❖ (1)中晚唐时期藩镇在宫廷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
❖ (2)文人近倖集团为什么在中晚唐出现,同官僚士大夫 集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
❖ (3)中晚唐皇位更替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谢谢观看 历史学院 黄楼 whuhuanglou@
* “侧近政治”
❖ 日语中“侧近”是“服侍左右(的 人)、亲信的意思
❖ 侧近政治(内廷近臣、权臣、宦官 因侧近皇帝,故有机会影响政治)
❖ 基本模式:内廷的近臣经常被皇帝 提拔为外廷的官僚,由私到公,取 代政府正式部门。
❖ (1)机构设置浮滥 ❖ (2)有权者无责(如明代宦官)、有
责者无权(如内阁大学士)。
❖ 训、注集团诛元和逆党成功,诱诛宦官失败,再次证明没 有军权,只靠权谋诈术不能达到恢复皇权、政治革新“不慧”,而是在宦官勾结下阴谋夺得帝位。
❖ 宣宗即位后视穆宗以下五帝为“逆朝”,大规模政治清洗。
❖ 结果: (1)宦官势力复盛,元和系宦官淡出,内斗结束。 (2)李德裕党贬死殆尽,外朝牛李党争随之结束。
❖ 外朝的“侧近政治”,主要指 在历代相权机构演进过程中, 内廷的近臣经常被皇帝提拔为 外廷的官僚,由私到公,取代 政府正式部门。
❖ 内廷的“侧近政治”则主要指 皇帝身边的外亲和宦官干政。
二王近倖集团与“永贞新政”
❖ (1)东宫近倖集团的形成。
❖ (2)二王集团与皇位之争。
❖ (3)顺宗继位后王叔文集团的改革。 ❖ 王叔文集团政治活动的三部曲: ❖ ①接近顺宗、成为近倖→②助顺宗夺位,政治得势→③推行改革,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