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的主题思想

合集下载

《药》读后感

《药》读后感

《药》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药》,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仿佛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

这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冷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令人痛心疾首的社会画卷,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黑暗、人性的扭曲以及民众的愚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小说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为开端,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却深深刺痛了读者的心。

华老栓夫妇满怀希望地把人血馒头当作能救儿子性命的“神药”,这种愚昧无知的行为背后,反映的是他们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助和对封建迷信的盲目依赖。

他们不懂得科学的医疗知识,只能把生的希望寄托在这种毫无根据的“偏方”上。

而这种愚昧,又何尝不是当时广大民众的普遍状态呢?他们在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束缚下,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对真正的科学和进步一无所知。

文中的夏瑜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他为了推翻封建统治,为了民众的自由和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然而,他的英勇行为不仅没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反而被视为异类,甚至他的鲜血还被用来制成所谓的“药”。

这是多么悲哀的一幕!民众对革命者的冷漠和误解,让人心寒。

他们不明白夏瑜的牺牲是为了他们能够摆脱封建的枷锁,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们只关心自己眼前的苟且,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漠不关心。

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正是封建统治长期压迫和愚弄的结果。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茶馆里众人对夏瑜的议论,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民众的愚昧和冷漠。

那些茶客们对夏瑜的革命行为嗤之以鼻,说他“疯了”,说他“可怜”。

他们根本不理解夏瑜的理想和信念,也不愿意去思考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在他们眼中,生活就是这样一成不变,只要自己能够苟且偷生,就无需去关心什么国家命运和社会进步。

这种狭隘的思想和自私的心态,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

从华老栓一家到茶馆里的茶客,再到整个社会,《药》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和迷信对人性的扭曲,对社会进步的阻碍。

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民众的觉醒是社会变革的关键。

如果民众一直处于愚昧和麻木之中,那么再多的革命者流血牺牲也无法改变社会的现状。

文艺作品:解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现实与悲剧的碰撞

文艺作品:解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现实与悲剧的碰撞

文艺作品:解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现实与悲剧的碰撞1. 引言1.1 概述《药》是中国现代文学鼻祖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和悲剧冲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个体命运的无力。

本文将解读这篇小说中现实与悲剧的碰撞,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进行简要介绍,阐述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大节:解读《药》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和解读《药》中的悲剧元素,通过具体分析文字和情节来探寻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最后,结论将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做出评价,并探讨现实与悲剧碰撞所带来对读者思考与启示以及作品在当代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揭示其中蕴含的现实主义元素和悲剧元素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通过对现实主义描写和悲剧冲突的分析,探讨鲁迅先生对社会弊病、人性黑暗面以及现代机械化社会的批判和警示。

同时,本文还将反思《药》中所呈现的无力与绝望情感氛围,探究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以及现代社会对个体价值的压抑和摧残。

最终,希望读者能从这种碰撞与冲突中获得思考与启示,并认识到鲁迅先生作品在当代仍具备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鲁迅先生与《药》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弊病、对机械化社会的批判和展示人物命运等元素闻名。

其中,《药》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围绕现实与悲剧的碰撞而展开故事。

《药》通过一个寻找拯救女儿生命的人父亲的故事,描述了现代社会无情和冷漠。

这个故事中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安和触目惊心的事件,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弊病和人性黑暗面的深刻思考。

2.2 现实与悲剧的主题探讨在《药》中,现实与悲剧是两个主要主题。

现实指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冷漠、压制与残忍等问题;而悲剧则强调了个体命运无力抵挡和社会对个体价值摧残。

2.3 作品中的碰撞与冲突呈现《药》以一个家庭为背景,展示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挣扎与矛盾。

鲁迅的药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药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药的主要内容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作品中,药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它不仅是作品中的一个符号,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批判。

在鲁迅的作品中,药物的形象多种多样,它既是治疗疾病的工具,也是一种象征,甚至是一种武器。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的不同角度来探讨药物的主要内容。

首先,鲁迅作品中的药物常常被用来治疗疾病。

在《药》中,鲁迅描述了一个老药店的故事,老板对药物的精湛医术和对病人的悉心治疗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对药物的描述,不仅是对医术的赞美,更是对人性的赞美。

在鲁迅笔下,药物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更是对人性善良的一种表现。

其次,鲁迅作品中的药物也常常被用作象征。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药”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悲观。

主人公通过服用“药”来逃避现实,逃避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这种对药物的象征性描述,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更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剖析。

此外,鲁迅作品中的药物还常常被用作一种武器。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药”这一形象,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虚伪。

阿Q通过服用“药”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社会中变得更加顺从和奴化。

这种对药物的描述,不仅是对人性的一种讽刺,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揭露。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中的药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是治疗疾病的工具,也是一种象征,甚至是一种武器。

通过对药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中的主题和内涵,更可以从中感受到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关怀和批判。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力量,正视社会现实,审视人性,不断追求真理和正义。

《药》读后感

《药》读后感

《药》读后感《药》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收录于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这部作品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关于人血馒头的荒诞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故事的主人公是华老栓,他的儿子小栓患了肺痨,按照迷信的说法,需要用人血馒头来治疗。

华老栓为了儿子的病,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在革命者夏瑜被斩首后,去抢那沾有革命者鲜血的馒头。

然而,这种迷信的做法并没有治好小栓的病,反而使他的生命更加脆弱。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迷信思想和对革命的不理解。

华老栓代表了那些被封建迷信束缚的普通百姓,他们对于革命者的牺牲并不理解,甚至认为他们的血可以用来治病。

这种荒谬的想法,正是鲁迅先生所要批判的。

同时,《药》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缺失。

在小栓病重时,周围的人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心和帮助,反而是冷漠和嘲笑。

这种冷漠的社会环境,加剧了小栓的病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先生的笔触犀利而深刻,他通过《药》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弊端,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希望人们能够摒弃迷信,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呼吁人们要有同情心,关心他人,不要被冷漠和自私所侵蚀。

在阅读《药》的过程中,我被鲁迅先生的深刻见解所打动。

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却是丰富而深刻的。

它让我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治疗,什么是人性的光辉,也让我反思了社会的责任和个人的担当。

总的来说,《药》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的短篇小说。

它不仅让我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作品是鲁迅先生文学创作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读和深思。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还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对社会和历史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其创作的短篇小说更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典范。

而《药》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具有超高的创作技巧和思想文化艺术。

一.次要人物——花白胡子的人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对小说情节的铺垫、场景的转移、上下逻辑的串联和揭发的深刻社会意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花白胡子的形象------圆滑世故的老头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被人忽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花白胡子”只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表明是位老者。

在小说第三部分茶馆谈小栓吃了药后的描写中,康大叔说道:“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

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 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这一段是很富有戏剧性的。

康大叔毫无顾忌的话引得华大妈有些不高兴,但她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只好“搭讪着走开“。

在场的其他人都感觉到气氛有些尴尬了。

谁来解围呢?只有年老的花白胡子能做到这一点。

他善于察言观色,更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于是他出来打圆场了:“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这几句话立刻冲淡了刚才的紧张气氛。

“自然”、“一定”、“全”三个副词连用, 充分强调了这药的效用,同时也是讨好康大叔的绝妙好词。

花白胡子这几句话既安慰了华老栓夫妇,又讨好了康大叔。

鲁迅《药》的主题再探

鲁迅《药》的主题再探

鲁迅《药》的主题再探《药》写于1919年4月,是鲁迅《呐喊》集中的第三篇。

现被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用。

然而对《药》主题意蕴的理解,历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如人教社198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认定的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对他牺牲的发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精神毒害的重要,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2004年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引用鲁迅与孙伏园说的话作为主题,即“《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

”教参的观点决定着近20年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

在两本教学参考书里,从解读的视角到结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视角由“夏瑜”转变为“群众”,结论由“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变为“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我认为1987年版的说法有些偏颇,因为全文没有一处写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内容,反而有夏瑜在狱中向牢卒宣传的内容,更多地是茶客们对夏瑜的宣传不理解。

2004年版的说法过于简单,只概括出了《药》的思想内容,没有概括出它的思想原因和意义。

那么《药》的主题应该怎样概括呢?一、《药》的主人公要准确概括《药》的主题,先得确定与主题相辅相成的主人公是谁。

关于“谁是主人公?”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异议。

如有人认为是华老栓;有的认为是革命者夏瑜;有的认为有两个主人公,华老栓和夏瑜;还有的甚至认为没有主人公。

由于本文以华老栓买药、熬药、让华小栓吃药来推动情节发展,引出茶客们谈药以及吃药效果的情节。

虽然谈药以及吃药效果的情节不以华老栓为主,茶客们谈药中他也只不过是个引子,但他开的茶馆为茶客们谈药提供了场合。

小说毕竟以华老栓爱子心切去买药为出发点,又以华老栓所买的药——人血馒头为交合点,把华、夏两家有机结合起来。

鲁迅《药》赏析

鲁迅《药》赏析

《药》《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

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在五四运动前夕,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阶段。

在封建思想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和愚昧社会民众的现状背景下。

只有进行一场思想革命,才能唤醒人类的民主意识。

鲁迅的《药》就是基于这样的写作目的而开始的。

《药》的题目含义深刻。

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第一,题中的“药”是蘸著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

第二,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

第三,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从这样的视角来分析,《药》这篇文章的基本含义已经明了,通过革命者夏瑜的牺牲与广大群众的无动于衷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要改变群众愚昧无知的落后思想,必须改变当前中国的现状。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有好的良“药”,言外之意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并不是医治中国这种病态社会的良药。

作者想要暗示出自己的思想:要想改变中国命运,必须寻找出幼稚病态社会的良“药”,因此,本篇文章的内容以“药”作为线索展开论述。

鲁迅在描写《药》的文章时,通过两条情节线索来设计构思,以小栓借助血馒头治病作为明线索,以夏瑜为解救民众而牺牲作为暗线。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两条线索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太大关联,但巧妙的将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命运连接在一起,而他们共同的对立面是封建统治阶级。

馒头正是两个故事主人公的连接物。

夏瑜的牺牲与血馒头的出现,正好突出了革命者的伟大牺牲与人民群众的愚昧无知鲜明反差。

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人民群众的愚昧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引发的,鲁迅对华老栓的愚昧思想进行批判,实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愚民政策的揭露和批判。

鲁迅《药》思想赏析

鲁迅《药》思想赏析

鲁迅《药》思想赏析鲁迅的小说《药》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药》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赏析。

首先,该小说强调了民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

在《药》中,鲁迅通过汉族医生捏造患者种族身份的谎言,并将其作为治疗手段,展示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对差异的揭示,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族观念,并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其次,小说呈现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冲突。

在故事中,汉族医生的现代医学知识与少数民族患者的传统疗法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表明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立,鲁迅借此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最后,小说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医生的道德责任。

汉族医生在面对少数民族患者的疾病和痛苦时,既感到同情和责任,又面临自身利益和道德选择的困境。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使读者思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并引发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

总之,《药》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小说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的揭示,赋予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一方面告诫人们要摒弃种族偏见和歧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以及人性与道德的思考。

鲁迅《药》思想赏析鲁迅的小说《药》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药》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赏析。

首先,该小说强调了民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

在《药》中,鲁迅通过汉族医生捏造患者种族身份的谎言,并将其作为治疗手段,展示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对差异的揭示,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族观念,并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其次,小说呈现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冲突。

在故事中,汉族医生的现代医学知识与少数民族患者的传统疗法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表明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立,鲁迅借此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主题思想
鲁迅的《药》写于1919年4月,是鲁迅的一篇重要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与特异的艺术构思,使这篇作品成为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典范。

鲁迅曾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这是鲁迅当初构思这篇小说的主旨,也可以说是作品的基本主题。

它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在揭露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时,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疾,表示了深切的悲愤,提出了必须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药》的思想内容,可进一步分析如下:
1.反映迷信思想对人们的毒害
当时人们普遍受到迷信思想的毒害,华老栓就是迷信落后群众的代表。

他不惜掏出辛辛苦苦钻来的钱买人血馒头,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这可看出他的迷信落后。

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被处决时;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后,“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

”他根本不会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正因为他的迷信,把希望和幸福全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才导致华小栓延误医治而死的悲惨结局,难怪鲁迅常说:“迷信是一把无形的杀人刀。


2.揭示当时群众愚昧无知、麻木、不觉性的国民性弱点
小说描写夏瑜无法实现他的救治中国的愿望,反而落得被杀身死、连血也被人当药吃了的悲剧,归根究底是由于他周围的国人身上存在着愚昧、麻木、因循守旧、疾视革新、凶残地排挤压迫先觉者等国民性痼疾。

华老栓是极端愚昧、麻木、不觉悟的,他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作者借此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愚昧、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小说中所出现的群众也都是愚昧、麻木的一群。

小说第二节所写的夏瑜被处决时围观的群众,那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还有在茶馆里倾听康大叔议论夏瑜的“坐客”,实际上都是麻木落后的华老栓们。

当康大叔说道夏瑜宣传革命,大骂夏瑜“贱骨头打不怕”,遭到阿义毒打反而可怜阿义时,把话说得多么清楚,但花白胡子却没有听懂,以为是阿义说夏瑜可怜呢!经过卡大叔解释后,“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说明他们还是听不懂。

过了一会,有的才恍然大悟,过了较长的时间,有的才“领会”这话的意思。

但事实上由于他们的愚昧,使他们无法理解夏瑜的精神境界,所以不论是老的小的都“恍然大悟似的”肯定夏瑜是“发了疯了”。

当大家认定夏瑜是“发疯”后,“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

”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麻木啊!
所以鲁迅在《药》中通过华老栓及群众来揭示当时广大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而不知觉悟的社会现实,这正是长期封建统治下的国民性痼疾。

3.抨击封建统治阶层的罪恶残酷与愚昧与愚民政策
`鲁迅通过《药》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他们不但残酷地镇压革命党人,杀害像夏瑜这样的革命志士,还长期推行愚民政策,人民在封建统治的长期愚弄和毒害下,变得愚昧无知、麻木而不觉醒。

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使华老栓无法摆脱厄运,他耗尽钱财买来的“药”最终仍治不好华小栓的病,而群众的愚昧则促成了夏瑜的悲剧,他一心想拯救民族、振兴国家,但当他说“这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时,却被人打了两巴掌,最后在不被群众了解的情况下被杀害了。

夏瑜是被封建统治者以屠刀直接杀害的,而华小栓则是被统治者的思想屠刀间接杀害的。

鲁迅通过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再以夏三爷来说,康大叔称他为“乖角儿”。

他主动告密,是怕受连累,满门抄斩,他的狠毒并非出于对夏瑜的仇恨,而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小说集中刻画了他显现的奴性,充分地说明了封建统治阶层的愚民政策与镇压行动的成功。

此外,小说描述了刽子手屠杀革命志士,还用烈士的鲜血去诈骗洋钱,而贪婪的牢头阿义毒打烈士,还把他的衣服剥下据为己有,更进一步揭露了统治阶层的丑恶。

4.揭示没有唤醒群众、脱离群众是导致革命失败的原因
革命者夏瑜在当时的社会的处境是极其孤立的,他不惜为革命牺牲自己,推翻满清以拯救广大的群众,可是他所流的血,并没有在群众间激起应有的反应,也没有惊醒精神麻木的群众。

出卖他的性命的夏三爷、用他的血来牟利的刽子手以及要从他身上榨取最后一滴油水的阿义自不必说了,而其他国人又何尝是理解、支持他呢?当他在丁字街上蒙难时,竟有那么多的国人赶来,麻木而又饶有兴味地围观鉴赏他的被杀示众的盛举。

而这时,华氏一家正等着用他的血来治病,并且终于把他为革命、为国人所流的血吃了。

他牺牲后,竟被茶馆里形形色色的国人所奚落和嘲骂,认为他“发疯”;而他的母亲也不理解儿子牺牲的意义,反而受传统和舆论的束缚,为儿子的被杀感到羞愧,一再说“冤枉”和“可怜”。

这说明了这些群众对于夏瑜、对于革命,不是漠不关心,把革命者的牺牲当作可以观赏或享用的材料,就是敌视革命,咒骂革命者,或者是吃人血,又或者是想从革命者身上榨出油水来。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

可见夏瑜在国人中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知音,他与国人之间有着难以相通的隔膜,他的鲜血就是如此寂寞地洒在丁字街口了。

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是由于群众不理解革命、不支持革命的必然结果。

鲁迅在小说中所描写的群众有三种人:一是华老栓一家子,二是茶客和看客,三是康大叔、夏三爷和阿义。

群众之所以麻木不仁,一方面是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以致群众愚昧落后缺
乏觉悟,甚至利欲熏心,凶狠毒辣;另一方面是当时的革命志士所宣传的民族民主的思想尚未“唤起民众”,这也就是当时革命失败的主因。

其实,这三种人中的大多数,除了冥顽不灵者外,经过适当的宣传教育,仍有可能改变,转而拥护革命。

这目标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所以,《药》的主题也在于说明疗救国民精神上这种愚昧麻木的病态与弱点,唤醒不觉悟的民众,对中国革命与振兴民族是何等重要,进而指出革命脱离群众的不彻底性。

5.歌颂革命烈士大义凛燃的气概
夏瑜在作品中虽没有正式出场,但这个人物却通过侧面描写,寥寥的几笔,便将革命者的特点概括在他的身上,让他光芒四射地站立了起来。

他是一个具有理想和顽强斗志的革命者,他大胆宣传推翻封建君主的思想,被捕入狱后尽管遭受毒打,却宁死不屈,继续从事革命宣传,并且为别人的不觉醒感到痛心。

他虽年轻,还有孤苦伶仃的母亲,然而面对敌人的屠刀,却是那么的义无反顾。

作者在作品中对这一个以拯救群众为己责、不惜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的英勇烈士是虔诚地加以歌颂的。

(注意:鲁迅虽然对夏瑜的牺牲精神表示赞扬,但夏瑜没看清楚要取得革命成功的关键所在,是要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的事实,却不是鲁迅所想看到的。


6.透露出革命尚存希望,以及后继有人的信念
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虽有过苦闷甚至悲观的时期,但他从不绝望,而是在艰苦地探索和企望,并且逐渐摆脱苦闷,从社会革命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在《药》里,不仅有夏瑜的革命精神令人鼓舞,小说结尾时,作者描写夏瑜的坟顶上出现了“一圈红白的花”,这表明革命者虽寂寞地牺牲了,但依然有人关心他,纪念他,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

鲁迅在此透露这样的信息;革命志士是永远杀不绝的,革命必定后继有人,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一次慰藉那些寂寞的斗士,并激励和鼓舞人们毫不畏惧地前进,勇敢投入推翻旧制度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