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彷徨》·之孤独者有感

合集下载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傲者读后感鲁迅小说集《旁皇》里的一篇,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拟没意思的,甚至是比拟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

网为您整理编辑孤傲者读后感,欢送阅读。

孤傲者读后感(一)人难免孤傲的。

我向来认为孤傲者也有不同,有的人站在了时间和时代的前列,一览众山小,感到了孤傲;有的人被历史的车轮碾压遗弃,也感到了绝望的孤傲。

在众人认为连殳被社会杀死了的时候,我反思。

时代环境固然恶劣,难免有人旁皇,但觉不至于死啊!连殳是被自己的绝望杀死了,许多时候,许多方面他可以站在时代前列,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够坚毅。

当他抛却了自己的操守和坚持,为五斗米折腰时,内心是痛苦的,一种绝望的痛苦,连对自己的身体都不再爱惜。

然而,为什么要绝望呢?历史的车轮会因你的绝望而停顿么?有几个可以称得上成功人士的人,暗地里没有伤心故事?成功的暗地里支撑的甚至是屈辱啊! 这或者许有些让人感到冷。

我是极其厌恶自杀的人的,连死的心都有,为什么没有活的勇气?宁可满怀信心战斗而死,也不要绝望悲哀而亡。

我想,鸿鹄总是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的。

不能飞时,就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羽毛吧!孤傲者读后感(二)《孤傲者》是一个独战多数的孤傲者的惨剧。

魏连殳常说 家庭应该破坏 ,乐于接待失业、失意的人,认为孩子总是好的,将老屋无限期地租给女工住,爱发没有顾忌的议论,可见不乏进化论、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及民主、自由的新观念,是个敢于独战多数的具有五四新时代精神的新青年,对于闭塞、停滞、守旧、自私、愚昧而且容不得异类的普通群众而言,他确乎是个异类。

魏连殳的思想、个性与强大而守旧的环境的冲突,决定了他孤傲者的惨剧的命运。

通过魏连殳的故事,鲁迅在小说中展开了 现代 受到传统中国围困的主题,其提出的 现代知识份子的历史命运与道路 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送殓 一场表现了魏连殳独战多数的丰采。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孤独者读后感1《孤独者》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却到处都找不到路,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闷。

写下《孤独者》的时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当年鲁迅正处于受敌的状况,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独。

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冷静地观察,冷静地思考。

外在环境的压迫,让他感到孤寂,感到苦闷,不得不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以这种嗥叫的方式反抗社会的压迫,反抗内心的绝望。

《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

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

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

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

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

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

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

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

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

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

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

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呐喊》。

以下是《孤独者》的读后感:
《孤独者》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生存状态。

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感到愤怒,但又无力改变现实。

他对周围的人保持着距离,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因此被视为“异类”,遭到了社会的排斥和孤立。

小说中魏连殳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代表了那些在黑暗社会中坚持自己信念和理想的人。

他们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与世俗妥协,但却往往陷入孤独和无助的境地。

通过魏连殳的故事,鲁迅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那些坚持理想的人的敬佩和同情,呼吁人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真理和正义。

总的来说,《孤独者》是一部思想深刻、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困境中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人生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孤独者》读后感篇一我本不该在晚上上自习的时候来写这篇读后感,但有些东西一旦逝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也不知是懒了还是习惯了。

好了,废话就这么多了。

今天,看了「彷徨」里的[孤独者]。

我想了很多,我更喜欢看鲁迅这样不带有多少话语的小说,更多的只是淡淡的描写,却在字里行间表达,传递,也让人遐想。

小说里的连殳是故事主角。

我想他一直都是孤独的。

他在发达之前和发达之后。

发达之前的孤独是他是有知识的,沉默寡言的人,发达之后他依然是,除了死去后尸体旁多了些带金边之类的陪葬品外,他依然是孤独的。

之前,他相信人性本善,是环境把人改变了,可"我"却从佛教里得出结论:人性本恶。

他喜爱孩子的天真。

可经历了更加的穷困和潦倒之后,他为了生存下去,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他却再也不喜欢孩子,他却再也不相信这世间有美好的东西,即使是和他交流过,有些共同语言的"我"。

足见他的心里早已冷化成冰,对世间失望至极。

在知道自己要死的时候,他破坏着自己能破坏的一切,把钱花光,他不愿留给谁,因为谁也没有给过他什么。

他之前孤独一是因为家庭,父亲早逝,孤独无依,二是因为身边的亲戚人为了他的房产巧言令色,自己读了很多书,关注的东西不一样,难免和小镇上的人没有共同话题,哪家今天多买了几斤猪肉,哪户人家又来了几个亲戚,哪家的主人又和其他太太谈笑风生了……发达后虽然物质富足,人们对他的态度从落魄时的唾弃到主动迎合,这变化来得太快,他知道那不是因为他,而是他的物质,他依旧孤独,一直孤独。

他算得上是一个悲剧。

可这不就是人的一生。

孤独,且悲剧的一生。

我没有看很多关于佛学方面的书,但我隐约知道,在佛学里,人是有罪的,从你出生的那刻起,你就是有罪的,人的一生都是在赎罪,对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人和人之间。

也许到死那一刻,人才真正归于平静,寂静。

解脱。

我一直都愿意相信亲情,爱情,我总觉得世间已如此不堪,还是要去相信点什么。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孤独者》读后感一《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笔下一篇深刻揭示人性、社会与孤独主题的力作,它像一座冷峻的冰山,在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汹涌澎湃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文中的魏连殳是一个极具个性和深度的孤独者形象。

他接受过新思想的洗礼,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

在那个封建礼教依然根深蒂固的社会环境中,他显得格格不入。

他对传统的家族观念、社会习俗持有批判态度,这种态度使他在周围人眼中成为了一个异类。

他不遵循传统的行为方式,例如他对祖母丧事的办理,就与周围人的期待大相径庭。

他以一种看似冷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丧事的繁文缛节,这其实是他对封建礼教虚伪面的一种反抗。

然而,他的这种反抗并没有得到理解,反而招来了更多的误解和非议。

魏连殳的孤独是多层面的。

一方面,他在思想上与周围的人存在巨大的鸿沟。

他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在封建保守的人群中找不到共鸣。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呐喊的人,声音被无尽的沉默所吞噬。

另一方面,他在生活中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亲人的离去、朋友的稀少,让他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

他虽然外表坚强,内心却渴望着理解和关爱,但周围的人却无法给予他这些。

从社会层面来看,《孤独者》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的黑暗与沉闷。

旧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新的思想虽然在萌芽,但却受到重重压制。

魏连殳这样的知识分子,试图在这种环境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却被社会无情地打击。

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实现理想的土壤,反而用冷漠和偏见将他们逼向绝境。

魏连殳的命运是那个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在孤独中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痛苦不堪。

《孤独者》让我们看到了孤独的力量和悲哀。

魏连殳的孤独既是他的精神特质,也是社会强加给他的枷锁。

他在孤独中坚持自我,却又被孤独所毁灭。

这篇作品警示我们,社会的进步需要包容不同的思想,需要打破封建的藩篱,为那些有理想的人创造一个能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否则,人性将在孤独和压抑中被扭曲。

《孤独者》读后感二《孤独者》是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塑造了魏连殳这一孤独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在新旧交替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以及人性在孤独中的挣扎与变形。

鲁迅《孤独者》读书笔记 2篇_读后感

鲁迅《孤独者》读书笔记 2篇_读后感

鲁迅《孤独者》读书笔记 2篇《孤独者》读后感一《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里的代表作,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过去的激进知识分子在社会和时代的压迫走向毁灭的过程。

主人公魏连殳和是个近代知识分子,他留洋学成归来,工于生物学,喜爱读书,善于经史。

在一个封建伦理纲常森严的时代里,他是学富五车的“异类”。

他不反抗也不接受在这个时代里出乎意料的随和,可是善良真挚的他被封建纲常压迫的体无完肤,变成古怪孤僻的缴械者。

原文里有这么一句“人要使死后没有一个人为他哭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小说中多次提到哭泣。

第一次是魏连殳留洋归来为祖母奔丧时,周围人对祖母的吊唁。

第二次是魏连殳在葬礼结束后独自哀泣。

第三次试小说的结尾,魏连殳去世,周遭人对他的吊唁。

在我看来,第一次的哭泣和第三次哭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周遭人都渴望着从逝者身上捞到好处,虚伪的哀泣着生命的流逝,表达着逝者生前和自己的关系多么亲近,内心里巴不得马上分掉逝者的钱财,是一种充满了功利性的吊唁。

相反第二次的哭泣,才算得上是一种吊唁。

魏连殳在祖母生前远离故乡,留洋在外,他内心觉得没能花时间陪伴家人是一种遗憾,觉得自己年少时因为自己和祖母没有血缘关系而有意疏远她伤害了祖母的心而懊恼,最令他痛苦的是自己再也没有办法弥补自己年少时犯下的过错。

从这里可以看出魏连殳本性的善良美好。

小说里的“我”和魏连殳一样,也是一个新式知识分子,对现世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的看法较魏连殳的看法更为激进更为现实一点,魏连殳较“我”的看法更为美好善良一点。

就好比小说中“我”和魏连殳关于孩子性本善或者性本恶的意见分歧。

起初,魏连殳待业独居时认为小孩本性天真善良,这样的状态会一直保持下去,而“我”认为小孩本性中就有恶的因子。

后来,魏连殳的兄长侄儿来投奔他时,他开始动摇,认为小孩中也有令人嫌恶的。

小说结尾处,平日里最爱小孩的魏连殳对小孩不友好了起来。

这里看出魏连殳心境的变化,也看出了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下,魏连殳被压迫成一个完全不像他自己的人,更看出了这样的社会状况下连小孩都变得和周遭世俗一样开始压迫荼毒弱者。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用7篇)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用7篇)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呢?下⾯是⼩编整理的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1 魏连⽎在世俗⼈的眼⾥是⼀个不被理解的⼈,是孤独的。

就连⾃⼰的本家看来,他仿佛也是⼀个外国⼈⼀般。

他的⾏为:所学的明明是动物学,却去做历史教员;对⼈爱理不理,却常喜欢管别⼈的闲事;不重视家庭,却极孝顺祖母。

在别⼈眼⾥是古怪的。

以⾄于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他们都要严阵以待的对付他。

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

他这样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五四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不被世⼈理解。

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嚎啕⼤哭来哀悼⾃⼰的祖母,哀悼像他⾃⼰⼀样不被理解的孤独者。

这哭声⾥透着凄凉,悲哀,⽆奈,愤怒。

其实他早已看明⽩了,像他这样的⼈,是亲⼿造成孤独,⼜放在嘴⾥去咀嚼的⼈。

所以他对别⼈总是冷冷的,淡淡的,因为他对着个世界是有些绝望的。

然⽽,他⼜不是彻底地绝望。

他把希望寄托在孩⼦们的⾝上,就算是看到房东⼜脏⼜丑的孩⼦时,他的眼⾥也会出现平时少见的欢喜。

在他看来,孩⼦是天真的,是没有⼤⼈⾝上的陋习的,是中国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这⼀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接踵⽽来的失业,让他不得不开始逐渐向现实低头,甚⾄愿意去⼲“钞写”这样的活,此时的他还想活下去,为⾃⼰活下去。

但是⽣活的残酷,却不给他机会,使他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

他⼀点点的被逼是“死”了,终究向现实低了头,得了⼀个杜师长顾问的职位。

⼀个在别⼈眼⾥是前途⽆量的职位。

但他知道此时⾃⼰已经死了,在别⼈眼⾥所谓的成功,在他看来他是彻底地失败了。

活着的只是⼀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风光的背后有着⽆奈和悲伤。

其实魏连⽎就是五四时期启蒙者的缩影,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想改造这个社会。

读《孤独者》鲁迅有感

读《孤独者》鲁迅有感

读《孤独者》鲁迅有感读《孤独者》鲁迅有感我们第三次相见就在这年的冬初,S城的一个书铺子里,大家同时点了一点头,总算是认识了。

但使我们接近起来的,是在这年底我失了职业之后。

从此,我便常常访问连殳去。

一则,自然是因为无聊赖;二则,因为听人说,他倒很亲近失意的人的,虽然素性这么冷。

但是世事升沉无定,失意人也不会我一投名片,他便接见了。

两间连通的客厅,并无什么陈设,不过是桌椅之外,排列些书架,大家虽说他是一个可怕的“新党”,架上却不很有新书。

他已经知道我失了职业;但套话一说就完,主客便只好默默地相对,逐渐沉闷起来。

我只见他很快地吸完一枝烟,烟蒂要烧着手指了,才抛在地面上。

“吸烟罢。

”他伸手取第二枝烟时,忽然说。

我便也取了一枝,吸着,讲些关于教书和书籍的,但也还觉得沉闷。

我正想走时,门外一阵喧嚷和脚步声,四个男女孩子闯进来了。

大的八九岁,小的四五岁,手脸和衣服都很脏,而且丑得可以。

但是连殳的眼里却即刻发出欢喜的光来了,连忙站起,向客厅间壁的房里走,一面说道:“大良,二良,都来!你们昨天要的口琴,我已经买来了。

”孩子们便跟着一齐拥进去,立刻又各人吹着一个口琴一拥而出,一出客厅门,不知怎的便打将起来。

有一个哭了。

“一人一个,都一样的。

不要争呵!”他还跟在后面嘱咐。

“这么多的一群孩子都是谁呢?”我问。

“是房主人的。

他们都没有母亲,只有一个祖母。

”“房东只一个人么?”“是的。

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罢,没有续娶。

——否则,便要不肯将余屋租给我似的单身人。

”他说着,冷冷地微笑了。

我很想问他何以至今还是单身,但因为不很熟,终于不好开口。

只要和连殳一熟识,是很可以谈谈的。

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

使人不耐的倒是他的有些来客,大抵是读过《沉沦》〔4〕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头吸烟。

还有那房主的孩子们,总是互相争吵,打翻碗碟,硬讨点心,乱得人头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鲁迅《彷徨》·之孤独者有感首先从这篇简短文章的题目讲起。

孤独者是作者塑造的魏连殳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真是贴切的写照。

鲁迅的一生是孤独的,在孤独中斗争,在的孤独中思索,在孤独中死去;连自己的兄弟也无法在心灵上与他产生共鸣。

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自从鲁迅弃医从文起,一方面要与黑暗腐朽的当局作斗争,以唤醒国人为己任;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同类的质疑和责难。

这种境地是两难的,然而,尽管一个人孤军奋战,鲁迅毕竟是鲁迅,不是别人。

正如他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所写的那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做到了,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这个信念。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没有比这种形容更恰当的了。

只不过鲁迅要面对的敌人实在太强大了,是由各种势力混杂在一起汇聚而成的,而鲁迅这边就只有他自己,因此是孤独的。

《哈姆莱特》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肩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鲁迅生活的时代并没有颠倒混乱,而本身就是混乱。

不知道鲁迅是否也感觉到倒霉了呢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然而鲁迅是严肃的,没有时间去想这些问题就已经挑起了振兴中华民族的大梁,这是时代本身所赋予的,也是作家的宿命。

鲁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实在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鲁迅来,如果能够的话,那么鲁迅本身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第一段写作者和主人公魏连殳的特殊相识。

在这一段作者就已经告诉了读者故事的发端和结局——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种相识是“别致”的,读者读来难免感觉到沉重和压抑,因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在这里已初见端倪。

接下来是对主人公魏连殳的一些个人信息和基本概况的介绍,基本上都是采用村人们对他的印象来叙述的。

在村人的眼中,魏连殳这个家伙是与大家大不相同的,被归为异类,也因此而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

在这里我们或许能多多少少看到鲁迅的影子,这也许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所有接受过新式教学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乡土时所受到的特殊待遇吧!在提到魏连殳的唯一亲人——他的祖母时,作者向读者透漏了三层意思:一,形成魏连殳孤独的性格是有原因的;二,魏连殳是个很孝顺的晚辈;三,更让读者感觉到主人公命运的凄凉。

读到这里,读者脑海中难免会浮现出那样一幅祖孙两人相依为命的画面来,读来令人不由觉得一丝伤感。

然而,对我们的主人公来说这也许是最大的幸福呢!总算可以让他度过一个有人看护算不上快乐但也美好的童年吧。

祖母的关爱尽管不能像父母的爱那样给予他应有的呵护,但也能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滋味,脑海里留下温存的记忆。

然而,这一切已经被夺走了,留下的只有祖母临咽气前的那句话。

对村人的描写让我们隐约感觉到了在魏连殳和村人之间会有一场较量。

这部分描写既让人觉得好笑又觉得悲伤,我说不出好笑的理由来,因为事件本身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魏连殳面对的是整个村子的人,而他只有他自己。

这是两个阵营,实力悬殊很大的两个阵营。

阵营的一边是思想全副武装的村人,另一边则是毫无心理准备的魏连殳。

这场战役在未打响之前,输赢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我们还是袭希冀有峰回路转的余地。

在魏连殳没有见到祖母前,这两股势力似乎已经在我们的心里较量了多少回。

用原文话说“吃洋教”的“新党”和代表传统势力的村人们,究竟谁会胜出呢?然而魏连殳的回答“都可以的”就已经将读者内心所有的希冀打破。

但这却是符合作者旨意的,鲁迅自己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故意要将故事发展设置成这样不让读者看到好的结局,而是这时的主人公是在根本没有必要去计较那些。

唯一的亲人没了,也就代表着亲情这种东西对他来说已经不存在了或许至少可以说是将要告一段落了。

魏连殳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清楚地知道形式一类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也因此才不和村人们去计较。

并不是说假如他去计较,祖母就能复活。

在这里表面上看来是由村人代表的传统封建势力胜出了,实则是魏连殳这一方“吃洋教”的“新党”胜出。

因为从文中我们读出了“村人的意外,大家的心的重担又似乎加重,打听新闻的村人们也很失望。

”魏连殳之所以没有选择与村人们打这场战役源于他的理性,因为这场战役本身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胜利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辉。

他选择了放弃战斗,却意外地赢得了胜利,之后大家的表现表明确实是这样。

生活就是这么戏剧性,总是跟人唱反调。

在哭的这个环节上,魏连殳没有掉一滴眼泪,因为他同样清楚地知道这毫无意义。

但随后,他以自己的方式,“流下泪来,失声痛哭,立刻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是令村人们始料未及的,当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已经给打败了。

“这摸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预防到”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魏连殳又一次打败了他们。

作者与魏连殳的第三次见面中提到了两个孩子,魏连殳很疼爱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这恰恰说明他太缺少亲情了。

因为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没有母亲,只有一个祖母。

另一方面,在他那时看来大人的坏脾气,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是环境教坏的,他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这一代上。

但后来,事实证明是令他失望了,他所笃信的东西伤害了他,对他造成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

他的人生观也许早就被颠覆了,而这件事情,不多也不少。

之后,在和作者的谈话中魏连殳在谈到他的堂兄时词气冷峭,因为“在他父亲死后,因为要夺他房子,他们要他在笔据上面画押,他大哭着的时候,他们也是热心的围着,使劲来劝他、、、、、他两眼向上凝视,仿佛要在空中寻出那时的情景来。

”可以看出,在魏连殳的童年,就已经亲眼目睹了人世间的丑恶与虚假,亲情的伪善。

人性的假恶丑,使他对这一切变得陌生,因此也就变得冷漠,竟对孩子充满了爱。

在交代魏连殳的生计状况时,作者也是采用了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敏感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的方法。

说实话,属于那个特定的时期、敏感的时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命运是早就注定了的。

这几乎适用于每一起案例,魏连殳后来的落魄境况也是早就猜到了的。

这次的会面,多少有些尴尬,主人公已经陷入了窘迫的境地,但出于文人的自尊,他还不至于直接向作者求助而只是隐约向作者提了提自己现在的境况。

因为这时的主人公,自尊心还是挺强的,驱使他不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然而,又有什么用呢?这时的大良和二良已经不吃他的花生米了。

魏连殳这时或许已经察觉到了什么,嘲笑似地说,冷冷的笑,作者在提到自己时是这样写的:“我很觉得悲凉,却强装着微笑,说:我以为你太自寻苦恼了,你把人间看的太坏、、、、、、他冷冷的笑了一笑。

”也许,作者对这时的魏连殳要求高了些,毕竟曾经的他还将孩子认为是天真的,中国希望之所在呢!再向作者谈到祖母时,魏连殳也谈到了他的另外一个祖母。

小时候,无论他怎样高兴的在她面前玩笑,叫她,也不能引她欢笑,常是他觉得冷冷的,和别人的祖母不同。

后来知道她并不是他父亲的生母,魏连殳的孤独,他的冷漠,似乎是在童年就已经学会了的。

这段描写他祖母的文字可谓耐人寻味,但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伤感。

后来的见面,魏连殳已经成了另外一个人,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他那时生计更加不堪了,窘相时时显露,看上去似乎已经没有往日的深沉,”“我很诧异了,还不料他竟肯这样的迁就,一时说不出话来。

”然而魏连殳只说“我、、、、、、我还得活几天、、、、、、,”读到这里,我们也感觉到魏连殳已经不是他自己了,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而且是多活几天?“为什么呢?”作者也这样问自己,立刻连自己也觉得可笑了。

魏连殳在给作者的信中写道:“先前,我自以为是失败者,现在知道那并不,现在才真的是失败者了,先前,还有人愿意我活几天,我自己也还想活几天的时候,活不下去,现在,大可以无须了,然而要活下去、、、、、、然而就活下去么?愿意我活几天的,自己就活不下去,这人已被敌人诱杀了,谁杀的呢?谁也不知道,同时,我自己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好在愿意我好好活下去的已经没有了,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读到这里我们不免感觉到其实魏连殳是有一些责备作者的意味在里面的,其实作者是愿意他活下去的,然而当时作者也实属爱莫能助。

愧疚也好,自责也罢,也实在是没有办法。

最后,还是魏连殳自己解救了自己,这多少有些像浮士德将灵魂出卖给魔鬼做交易,或者说本身就是。

总之,主人公做了杜师长的顾问,每月的薪水是现洋八拾元,这才是最主要的,然而却不是最重要的。

后来的信中魏连殳告诉作者他已经“好”了,我想我们都应该明白这个“好”是什么意思。

然而后来接到的便是他的死讯。

作者这样安排是很能理解的,因为这正是魏连殳想要的,其实作者也是魏连殳,魏连殳也是作者,只不过是两个人罢了。

魏连殳是作者另外一个自己,因此他也是孤独的。

本文的感情基调和《祝福》的很相似,当时的社会,人们认钱不认人,认鬼不认人,这也是魏连殳能取得后来胜利的原因。

魏连殳给作者书信中的内容读来令人感到凄凉,不免对魏连殳同情万分,之前的他是那样的正义,具有文人高贵的自尊,因为发表文章而招来灾祸。

之后的他境况越来越糟,只是因为他仍旧坚持自己的信念要做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

最后,他放弃了,妥协了,做了杜师长的顾问。

然而,他却胜利了,再也不用为生计担忧了。

读到这里,令人觉得可笑,不禁要问,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啊?不仅要打破人的尊严,更是要将人的灵魂践踏和蹂躏,将人的命运判上死刑。

然而,避免这一切后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自己的灵魂出卖,卖给魔鬼,或者最好是自己能成为魔鬼。

因为这样就再也不用担心有谁会来找你麻烦了。

可以看到,自从魏连殳答应做杜师长的顾问后,他已经没有灵魂了,或者至少可以说灵魂被扭曲了,心已经死了,促使他多活几天的是仇恨,是报复。

他要向这个社会复仇,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良知被泯灭,他屈辱的为了多活那几天,仅仅是想亲眼看到社会那张丑恶扭曲的嘴脸。

后来的魏连殳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用文中的话说就是“跟从前两样了”。

其实魏连殳早就死了,促使他肉身多活几天的是他不屈的灵魂也就是复仇的灵魂。

最后,他牺牲了自己的灵魂,然而却战胜了当时那个社会,也战胜了之前的自己。

文中说:“他在不妥贴的衣冠中,安静的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我想,在这里,魏连殳嘲笑的不只他自己还有那个社会,那样丑恶的一个社会,一个不能辨别是非、正邪、人鬼的社会,有什么可值得为它奋斗的呢?又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呢?他嘲笑那个社会,他仅用付出自己的灵魂就战胜了它。

原以为有多难呢,用文中的话说就是“这事情很简单”当然了,善恶本就在一念之间,然而当时的情况是,选择了善便成就了恶,选择了恶反而成就了善。

但这并不是一种倡导,而是控诉。

当时的社会欠魏连殳的,夺走了他的良知、正义、和灵魂,因此他要讨债,要控诉和复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