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5登高教学案必修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登高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律诗诗体、诗歌风格等诗歌知识,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 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难点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杜诗形象图导入。
【设计意图】从网络恶搞杜甫像入手,唤醒学生对真正的杜甫和杜诗的认知。
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三、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参考: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参考:①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②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登高》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登高》教案2.难点:引导学生细读有情味的词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个性。
【学法指导】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诗歌。
2.探究法,有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3.合作学习,拓展性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咏秋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永恒话题,现在结合预习,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所积累的关于秋天的其他诗句。
(积累诗文,提升文学素养)那么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细细品味《登高》这首诗的情韵意味。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意1.学生自读本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选择性展示)2.读出你对整首诗感情基调的理解?请以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
(指读,师生点评)预设:诗眼“悲”(抓住学生的初读感受展开课堂教学内容)。
3.学生齐读,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情感。
三、品味诗情,探讨诗人的悲意1.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体味“八悲”诗眼在颈联中,即一“悲”字。
那么诗人悲何?宋代罗大经仅从颈联中,读出了“十四字之间含八意,”我们也不妨从这里出发,结合诗意,展开想象,体味这句中的“八悲”。
(方法指导)师示范:“万里”说明触目所及秋意绵延,离家遥远欲归不得,此“一悲”,悲“地之远也”。
“秋”无“悲”一字,也多是悲伤凄凉之感,着一“悲”字更直接点出诗人的情感,此“二悲”,悲“时之凄惨也”。
探究式学习:自由选择该句词语进行赏析,理解“八悲”。
预设: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逈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PPT展示)思考:“八悲”更多悲的是什么?预设:悲个人2.结合背景,品读尾联,深入理解诗人秋之悲“诗圣”杜甫笔下的“悲”自然不止如此,细读尾联,继续来谈诗人的秋悲深意。
提供背景资料:杜甫于759年秋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到了秦州,又于这年冬天展转流浪到成都。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登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学生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某某〕,生于某某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某某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高》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这一单元着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也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
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在这种沉重的感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蕴涵其中的对生命衰弱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关注。
学情分析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目前阅读诗歌时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的主旨,这些都有助于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但学生鉴赏方法掌握的较少,主旨还不能全面概括,因此,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2、学会词句注释并翻译古诗;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第一篇:《登高》教案《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
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高中语文 《登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诗歌的灵魂也是感情,诗人描写这些景物营造这些的画面,是为了寄寓丰富的感情。
这些投射了诗人感情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组成的境界就是意境。
顺着这根藤,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感情世界,那么,诗人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呢?
六、结课
同学们,杜甫就是这样一路走来,走过山川,走过大地,走完他不平凡的一生,走到中国诗坛的最高峰,也走进我们的心里。最后,让我们带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面对他的画像,诵读《登高》,感受他的旷世情怀。
从同学们的文字中,我能感觉到,杜甫越来越深的走入了大家的心灵。
老师也为杜甫写了一段颁奖词,我们交流一下。
二、诵读入境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鉴赏诗歌,更离不开诵读。那我们先来齐读一遍这首诗。(幻灯出)
师:同学们读的比较流畅,但是韵味还不够。这是一首七律,用韵很特别,不仅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即入韵。我们应该把韵脚读清楚。
2、教师范读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时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充:1、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
可是杜甫此时离家万里,李白、严武等一些朋友相继去世,他无亲朋陪伴,独自抱病登台,怎不悲从中来呢?
2、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
班级姓名小组第号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参考书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难点:学习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感受作者的主要情怀。
【学情分析】
《杜甫诗三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的内容
回顾旧知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二、基础知识感知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例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2、知识补充:
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
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
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例2】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三.探究问题
问题1:《登高》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感情基调如何?
问题2:读《登高》一诗,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哪些意象?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这些意象?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问题3:《登高》一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试分析。
知识拓展与迁移: 评解: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小组讨论问题预设
讨论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的内容
提问展示问题预设
1.口头展示:基础知识感知
2.边板展示:探究问题1.2.
3.题
课堂训练问题预设
1、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尾联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意蕴丰厚。
2、补写出下列句子(《登高》)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登高》中写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愁恨无限的句子是:
,。
整理内化
1.学生总结本节课掌握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本节课没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