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
话语理论与话语分析方法

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
对于分析哲学来说,精确可靠的语言逻辑是科学认知的条件和工具。 分析哲学在客体与语言、逻辑之间建立了根本关联,由此把对世界 的认知建立在语言逻辑的基础之上,不可见的意识被转化为可见的 语言结构,从而消解了形而上学。
欧陆哲学彻底与认识论作了决裂。语言从作为观念表达之媒介工具 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不再只是符号表征,它与人类的生存世界在本 体论上密切相关。人的认知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照,而是人的存在 的一种方式。
理论溯源
泽里格·哈里斯Zellig Harris (1909,10,23~1992,5,22)是美 国著名语言学家,数理句法学家。 “话语分析”一词最早于1952年 由他提出。哈里斯的学术贡献体现 在他把“分布关系的逻辑”作为结 构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建立了一整 套描写语言的严格的技术,对美国 描写语言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 中1951年的出版的《结构语言学 的方法》被认为标志着一个新的时 期的诞生。
概念辨析
如何定义“分析”和“话语分析”?
“分析”这一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它用来指称从一个前 提推论至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逻辑”概念的本 质含义。“分析”与“逻辑”本质关联。亚里士多德对语 言表达的逻辑分析成为传统哲学理解语言的起点,即语言 的逻辑形式是为对象服务的,它是再现事物本质和表达思 想的工具。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超句现象,这里的“句”在书面语中可以 是clause(小句)也可以是sentence(句子,以句号作为标 记)。话语分析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是超出单句长度的语段, 由前后相连的句子构成的段落,如果在语言交际中表现为一 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便称之为“篇章(text)”。 Johnstone对话语分析中的“分析”也有一番议论,她认为 “话语分析”之所以不叫“话语学”,关键就在“分析”二 字。话语分析是用来回答各种问题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即是 把话语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开,然后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回 答语言在使用中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因此,话语分析只能 是一种方法。
媒介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

媒介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媒介语言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领域。
其中,话语分析作为媒介语言学的核心之一,它以文本分析和交际分析为基础,以揭示人类语言行为的特征、规律和意义为目标,在媒介语境中开展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主要关注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所表达的各种意图、态度和信念等,通过对话语背后的语言行为和语言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并解释语言的意义和社会功能。
在媒介语境中,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各种媒体形式,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这些媒体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而且同时也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
话语分析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媒介语境中的话语分析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深刻的研究意义。
一方面,媒介语境中的话语分析关注话语在媒介中的文本层面和语境层面的特点,如语言的形式、文本的结构、话语的节奏等,这些特点对话语的意义、目的和效果均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媒介语境中的话语分析还关注话语在受众中的接受和理解,如听众对话语的反应、对话语的解释和评价等,这些因素也对话语的成功和失败产生明显影响。
在媒介语境中,话语分析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话语的方式和形式在媒介语境下,话语的方式和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比如,广播电视媒体中的话语受众并不是直接面对话语的说话人,而是通过音频和视觉手段接收话语,这样就需要在话语中使用一些合适的音频和视觉元素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如噪音、图像、音乐、语调等。
此外,媒介语境中的话语还需要适应不同的媒体形式,如电视节目、广播新闻、报纸评论等,不同的媒体形式需要不同的话语方式和形式来适应受众的需求和情境。
2. 话语的语言和语境话语的语言和语境对于话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在媒介语境下,话语的语言和语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语境因素、受众需求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话语的意义和效果。
新闻传播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一、引言话语分析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述和表达方式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语言特点、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机制和方式。
本文将对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话语分析是一种基于语言学的交际分析方法,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语境和话语三个方面。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话语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涉及新闻报道中的各种言语元素,如语法、词汇、形式、意义等。
通过对这些元素进行分析,可以探究报道的语言特征、风格和语用功能等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对读者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2.语境语境是指新闻报道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话语分析关注的是报道对这些因素的反应和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的报道,可以发现语言表述和背后的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报道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3.话语话语是指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表述,包括语言句子、文章段落、标题等。
话语分析的研究重点在于发现话语中的隐含语言,探究话语中所传递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
三、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交互分析和话语语料库分析等。
1.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话语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核心在于对整个新闻报道的结构、风格、内容和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报道背后的意图、观点和思想。
文本分析的重点在于发现报道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现象,并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交互分析交互分析是一种对口头或书面语言的交互行为进行分析的方法,其核心是研究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理解他们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
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交互分析来研究记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
话语分析——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话语分析的基石
一、乔姆斯基与心理学 乔姆斯基的著述和话语分析的差异
乔姆斯基的心理语言学传统 话语分析 语言能力和语言行 为的区分 说话者的直觉的作 用 说话者的创造性的 重要性 脱离语言行为来谈语言能力,日常交单中的话语往往 将资料规则化、标准化、去 是不符语法的 语境化 说话者拥有判断句子是否构 语言行为资料可以进行 造良好的直觉推定,可以用 系统处理,被直觉所剪 其去决断出适当的言语资料 裁的细节十分丰富重要 说话者能够通过使用构成语 法的各种生成性规则和转换 性规则,来构造出无穷尽的 句子 话语并非难以处理和毫 无约束的多样性,很多 自然语言的使用是高度 刻板化的,具可预测性
对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
乔姆斯基/心理语言学的传统,将语言视为主 要是描述或表征世界的一套正式的体系 言语行为理论和常人方法学都强调谈话是一 种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更强调同一句话可以 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如请求、命令等。 常人方法论指出了谈话的反身性,可以塑造 谈话各方之间的关系的性质。 与单纯的强调功能不同,符号学家反对简单 的语言模型,而是强调一套对立和差异的 “话语结构”的存在,将社会语境考虑进里 面。
三个特点: 1、反身性:谈话不仅仅是关于行动、事件和语境 的,它也是这些行动、事件和语境的的有力的组成 部分 2、附加条款:规则具有开放灵活的特征,人们有 必要对规则和语境的特性予以具体处理,从而能够 以一种特定和清晰的方式来应用规则。事实上人们 通常利用这种灵活性来对事情进行定性,来达到自 己的目的。 3、索引性:索引性表达是指语言的含义随着使用 的语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一类表达,含义和指代的确 定要根据使用它们的语境而定。
话语分析家对态度的建构
1、语境 、
避嫌声明“我不是性别歧视者,不过。。。”事实 上接下来他要说的话语极大可能是性别歧视的。 即使添加了少量语境信息,也可以对当初看来十分 合理的对某人话语的阐释给予质疑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这两种分析方法不仅对于理解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揭示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这一主题,首先简要介绍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本文将重点分析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并通过实例展示这些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在语言学及其他相关领域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语篇分析,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深入研究文本中各个元素如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连贯、有意义的话语体系。
其核心概念和方法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在其他领域如文学批评、心理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篇:指任何长度的、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的、为了达到特定交际目的的语言单位。
它不仅包括书面文本,也涵盖口头交流、电影对白、广告标语等多种形式。
语境:是理解语篇的关键,包括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指的是说话者或写作者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情景语境则是指具体的交流场合、参与者的角色和关系等。
连贯性:指语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和语义联系。
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能够让读者或听者从整体上理解其意义,而不是仅仅理解单个的词句。
宏观结构分析:关注语篇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如段落划分、主题句识别等,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微观语言特征分析:研究具体的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手段如何在语篇中发挥作用,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语境分析:通过深入分析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和交际意图。
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话语分析理论简介话语分析理论是一种研究语言使用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方法。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传达意义、构建社会关系以及塑造社会现实。
话语分析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还具有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语言使用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
因此,话语分析理论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
话语分析理论强调语言的动态性和语境依赖性。
它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语境包括说话者、听话者、话题、时间、地点等因素,它们共同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解释。
因此,话语分析理论注重分析具体语境中的语言使用,以及语言使用对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的影响。
话语分析理论也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
它认为,语言不仅仅用于传递信息,还具有表达身份、建立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等功能。
通过分析语言使用,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建立社会联系以及维护社会秩序。
话语分析理论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语言使用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方法。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具有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社会关系、塑造社会现实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话语分析理论简介(续)在话语分析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话语实践”。
话语实践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使用语言的方式。
它包括说话者如何选择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调,以及听话者如何理解和使用这些语言元素。
通过分析话语实践,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观。
话语分析理论还关注语言与权力的关系。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还是一种权力工具。
在话语中,权力关系通过语言得以体现和维持。
例如,在政治领域,政府官员通过话语来宣传政策、塑造公众形象和维护政治权威。
引导学生进行话语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话语分析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然而,语言的运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句组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意义。
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话语分析,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语言的运用和背后的意义。
一、话语分析的定义和目的话语分析是对语言进行细致研究和解读的过程,旨在揭示话语背后的意义和信息。
通过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话语的结构、语言特点、隐含意义以及话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话语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 选择合适的话语在进行话语分析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
可以选择来自不同媒体、文学作品、社交网络等不同来源的话语,以便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 词汇和语法分析对于选定的话语,可以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词汇分析可以包括对词义、词性、词频等的研究,通过分析词汇的选择和使用,揭示话语背后的意图和情感。
语法分析则可以关注句子结构、语序、修辞手法等,从语法角度解读话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语境分析话语的意义和信息不仅仅取决于词汇和语法,还与语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话语分析时,需要考虑话语所处的具体语境。
可以从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话语的意义和目的。
4. 隐含意义分析除了表面意义,话语往往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隐含意义。
通过分析话语中的暗示、隐喻、修辞等手法,可以揭示话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情感。
此外,还可以考虑话语的目标受众和社会文化背景,以更全面地理解话语的意义。
三、话语分析的实践案例1. 广告语的分析广告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经常采用夸张、悬念、情感等手法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通过对广告语的分析,可以了解广告背后的营销策略和消费心理。
2. 新闻报道的分析新闻报道是一种充满信息的话语形式,通过对新闻报道的词汇、语法、语境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新闻媒体的立场、报道的角度以及对事件的解读。
3. 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是艺术性较强的话语形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词汇、语法、隐喻等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表达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专业的社会语言学与话语分析

专业的社会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运用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探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对语言使用者的活动、语言习惯和社会身份等因素的研究,揭示出语言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与之密切相关的话语分析,旨在通过对话语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分析,揭示话语中的隐含信息和社会意义,从而进一步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
一、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社会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社会方言学、社会差异和语言的变异等。
社会方言学研究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语言差异,比如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社会阶层等人群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变异。
而社会差异则探讨的是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使用语言的不同方式,这可以包括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语用差异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等。
此外,语言变异研究的是语言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变化,这可以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在理论框架方面,社会语言学主要依赖于语言变体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支持。
其中,语言变体学主要用于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变异。
社会学则关注语言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揭示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差异和语言行为的规律性。
人类学则通过对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研究,分析语言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使用方式和社会意义。
二、话语分析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话语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对话语进行深入解读,揭示话语中的隐含信息和社会意义。
它通过对话语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话语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关系、权力结构和文化习俗等。
在话语分析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序列分析、转向分析和话语行为分析等。
序列分析主要关注对话语中的顺序和上下文关系的分析。
通过观察话语的先后次序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可以揭示出话语之间的关联性和信息传递的方式。
转向分析则关注对话语中的转向和转移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对话参与者的话语行为,可以揭示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和信息交流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语分析与阐释学的宗旨大相径庭。
阐释学要求对某一文学文本在整体上进行理解和阐释,而话语分析不事先预设任何文本意义,目的也不在于探究其意义,而是考察贯穿在不同文本中的话语构成,研究它们如何建构了文本,如何使文本具有了意义,并在文化语境中承担功能。
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奠基人是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
福柯的话语概念具有多重意义和开放性,强调实践,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获得不同的意义。
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介绍自己的话语分析概念时,将其比喻为“采石场”,其一是说各个学科的同仁都可从中各取所需,再有就是反映了福柯对完整理论构架的排斥。
如果将话语分析作为方法泛泛的运用于文学研究,我们会遇到问题重重,因而有必要事先澄清几点:首先要限定话语概念,使之适用于文学分析的实践。
话语可以被概括为有关某个主题的语言陈述的总和。
福柯认为话语的关键不仅是所说(Gesagte)和所写(Geschriebene)的集合,而是特定文化决定了如何思维、如何言说条件下的陈述(Aussage)之和。
话语并不再现或临摹文化现象,而是引发和建构了它们,因而话语分析要考察的与其说是话语,不如说是话语依据的规则、依存的条件。
话语驾驭个体的感知、思维和行动,这是福柯的出发点,因为他关注“说”的条件,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什么甚至被言语和思维遗忘。
他引入了“话语实践”的概念,话语不再是符号(指示内容或表征的意义载体)的总和,而是不断实践,是根据一定规则系统生产话语对象的实践(福柯1973:74)。
福柯认为话语的可能性(即“可说”与“可想”)受制于某种排他机制,它由禁令、边界、注释、方法、理论、习俗和教义协调运作生成。
福柯于1970年12月2日在法兰西学院的就职讲座《话语的秩序》中概括了这种机制,为了解释不同时期话语的不同排他规则,福柯以孟德尔的遗传学为例,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19世纪的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居然不能认识到孟德尔学说的正确性。
原因在于,孟德尔所谈论的对象,运用的方法,他所置身的理论视野,对于那个时代的生物学简直匪夷所思[…]。
孟德尔道出的真相没能在当时生物学话语认可的‘真理’那儿找到容身之处:那时的生物学研究对象和概念遵循的是另一套游戏规则。
”(福柯1991:24)福柯认为,“真”是遵循某种规则的话语互动产生的被“当真”的陈述。
这些规则不一定在场,不一定在文本中被描述或涉及,而是隐而不显。
因而话语分析要考察话语的存在条件,描述它们所遵循的规则,此外要通过了解“未说之物”研究权力的非话语实践,因为话语的根本就在其中。
文学在建构文化的话语关系中起着什么作用呢?福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评价了文学的作用,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种回答。
其一,福柯在60年代零散的发表了关于文学的(包括评论和散文)文字,集中处理了文学文本,探讨了文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
他将“别处”(Heterotopie)即“他者”带入文学,这个他者游离在统治话语及其话语强制之外,不断的僭越被设定的边界。
福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反话语”的概念(福柯1971: 20, 76)。
其二,随着话语分析的深入,规律性和强制问题在70年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文学文本不仅仅是统治话语的忤逆者,也是它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某些文本可以划分到文学的范畴,被冠以“文学”之名,文本在这里除了被置于特定的观念下之外,更多的还受制于某种符号阐释的实践。
这种划分的前提是某种受话语支配的知识,它同时暗示了特定的话语实践。
因而,文学不仅通过诗学获得合法性,它还在政治、经济、法律、医学、以及心理学话语的交织中被建构和调节(福柯1990)。
其三,福柯在晚期主要探讨所谓自我实践的问题,即主体如何通过自我实践,把自我塑造成有自决能力的伦理主体。
文学也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功能,成为主体化方法的一部分,但是本文不处理文学的这个功能。
我们主要讨论运用话语分析的前两种可能性,使它们在文学研究中结出成果。
还要事先说明的是,话语分析在文学研究中并非毫无争议,原因首先在于文学研究的自身历史,它优先运用阐释学的方法已不是一朝一夕,其中心问题是文学的具体文本、叙述的内容和作者。
文学阐释学所遵循的话语实践一般被称为阐释型文本实践,主体位于阐释的中心。
话语分析很难接受阐释学的主体概念,它把主体看成由若干话语构成的效果,这样一来,阐释学意义上的主体就成为虚设。
与阐释学不同,话语分析悬置和消解惯用的解释范畴(如“文本”、“作者”、“意图”等)。
就算如今有阐释学者试图将话语分析整合到文本阐释中,这种概念综合也只是反思自身的阐释过程,并没有因此成为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不是文本分析,但是它可以在文本中实践。
这句话也提出了将福柯的话语分析运用于文学作品所出现的第二个问题。
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就要时时提醒自己,福柯的话语分析并不是为描述具体文学文本而构想的,更不用说进行文学阐释了。
福柯用话语分析要考察的是知识构成,即当今被划分成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
话语分析是研究知识构成以及知识形态的方法,它可以被真理系统验收,并且在特定的时间内被声称为真理。
众所周知,文学并不声称自己占有真理,文学首先是虚构。
从这样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话语分析与文学的兼容难度。
尽管福柯并不是为了研究文学提出的话语分析,文学界还是有很多关于话语分析及其文学应用的讨论。
而且有趣的是:福柯的话语分析学说是在研究文学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福柯最早的兴趣在于医学史(《临床医学的诞生》)的研究,他分析科学理性如何在不同时代以不同方式建构了疯癫,并最终使之成为医学的对象(《疯癫与文明》)。
在此之后的1961年至1966年间,福柯从事文学研究,这段时间与他处理语言本体论的阶段重合。
人们通常把这一阶段看成福柯话语分析的准备期,对它重视不足,研究福柯的文献中,相关论述寥寥。
尽管福柯在所谓话语分析准备期的研究对象是文学,文学研究也常常引用福柯和他的话语分析,而福柯自己却从未将话语分析用于文学。
这一点无论如何需要强调说明。
福柯的语言本体论福柯关于文学的研究主要在1966年发表知识史专著《词与物》之前,始终自始至终刻着语言本体论的烙印。
语言本体论对于建立话语分析的意义重大,它发端于40年代中期,由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主要在法国,其最典型的代表是布朗肖。
语言本体论的出发点是语言拥有自身的存在,而且语言之“在”只有在物“不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想象,因为语言就是通过自己的隐形(不在场)表现物的,反过来:语言符号的存在要通过物的不在场表现。
“不在场”是每个意义的前提,只有通过不在场的诸如空白、死亡、断篇不同表现形式,通过否定的形式和意义的销解——这在现代文学中屡见不鲜——语言本体论才能考察语言意义的存在条件,研究文学作品的生产和接受,并在整体上梳理艺术品的语言基础。
福柯之所以认为语言本体论重要,是因为它揭开了与结构主义文学分析不同的角度。
结构主义探讨符号体系中符号之间的关系和功能,而语言本体论关注的则是文学的特殊存在方式,在结构主义中唱主角的符号和能指游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建构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复制。
语言本体论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一系列复制(Verdopplungen)、重叠(Verschachtelungen)和自我镜像(Selbstbespiegelungen)等手段,才能建构语言自我表现、展示自身存在的语言空间。
只有语言本体论才能将视野投向底层,只有在这个层面,才有可能研究文学的建构条件。
这里对语言存在的假设是重要前提,语言的存在是其表意功能的基础,但却被这种功能遮蔽了存在。
语言本体论并没有为深入研究这些构成条件提供了合适的分析方法,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敞开了一种可能性,使语言空间变得可以想象,语言在这个空间中作为符号材料,超越了任何指涉功能,这一思路也是知识考古学的重要前提。
福柯的话语分析和有关文学的语言本体论思考乍看上去相去甚远,但是两者的结合为文学作品的充分解读提供了可能的切入点。
在介绍二者的结合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话语分析的接受和应用概况。
话语分析的接受近二十年中,话语分析的诸多概念十分畅销,这无疑给对话语分析的接受带来混乱,也造成了一定限制。
人们对话语分析的接受局限在一些支离的概念上(如话语、陈述、考古学等),却没有进行方法上的整理,也没有将其细化修正,使话语分析有的放矢。
人们要么用话语分析给文化研究加油打气;要么对阐释学或思想史的方法弃之如敝屣;要么就翻腾出迄今为止的禁忌(如疯癫、犯罪、骇文化、雌雄同体等)。
之所以研究这些对象的话语构成,因为它们要么能传达根本的文化价值观,要么与社会的排他机制对峙(丢林During1992)。
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一片可以展示社会禁忌话题、未实现的可能性、异端生活方式的自留地,因而也被看作颠覆性话语。
有关话语分析的争论在德语语言文学界甚嚣尘上,热点在通过话语实践来置疑作者合法性和文学的可传达性(参见吉特勒/图尔科1977)。
文学的主体性被理解成不同话语的交叉点。
之后文学研究出现了转向,开始研究文学系统及“书写系统”(Aufschreibesysteme),吉特勒的概念“传媒性”使技术媒体作为意义生产的条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吉特勒1985)。
文学如今的研究对象是技术器械和机构状况,它们在不同时期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文学生产。
吉特勒把“书写系统”理解为由技术和机构组成的网络,它确保了各文化中数据的记录、储存和加工。
吉特勒根据书写纪录的媒体手段、技术规则考察文学,研究传媒的运作方式。
他认为图书馆和打字机是分别决定了1800年和1900年文学书写系统的两大技术配置(Konfiguration)。
吉特勒的分析之所以具有话语分析的特征,是因为他研究符号规则系统的技术条件,把书写生产机器当作“符号的存在功能”来理解。
吉特勒在这里的分析鞭辟入里,与福柯在《知识考古学》的陈述层面具有可比性:福柯在那里将陈述(为了区别于表达[Äußerungen],即命题、句子和言语行为)定义符号自身的“存在功能”,这个功能贯穿着始终,并且使符号在时间和空间中显现出具体内容来(福柯1973:126-127)。
在福柯看来,陈述与表达或文本无法处于同一水平。
陈述理论给话语分析提供了某种内容,给无所不包、无边无际、无形无踪的话语可界定的大小,明确了它的功能。
吉特勒将福柯对陈述的物质性分析理解成传媒技术,并提出了一个福柯话语分析忽略了的角度。
与福柯不同,吉特勒认为话语构成规则是在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中建立的,在这一点上,他等于是回避了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