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差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中西方古建筑的风格 差异
目录
一、中国的古建筑风格
秦汉风格 隋唐风格 明清风格
二、西方的古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风格
三、中西方古建筑风格的差异
建筑材料 建筑屋顶 建筑结构 内部装饰 空间布局
---讲究对称的艺术效 果
西方建筑的结构特点
西方的传统建筑追崇一种雕 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 观的景象,西方传统建筑尤 其是神庙、重要建筑物的立 面上,一般都设以柱廊来抽 象的表现人体美。
4、内部装饰不同
中国建筑的内部装饰主要以人为本,基本上没有 有关神的雕刻,而是体现皇权的龙刻或其他吉祥 图案,以显示皇权的尊贵与至高无上。
西式屋顶则分为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 式、巴洛克式。
单檐庑殿顶 故宫弘义阁
硬山式屋顶
3、建筑结构不同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 采用最为普遍。 斗拱——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独特的单体构成
一般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 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 屋顶。
感谢您的聆 听
共同学习相互提高
巴洛克建筑风格
外形自由,富有动 感,追求富丽的装 饰和雕刻,并注重 强烈的色彩反差。
三、中西方古建筑风格的差异
1、建筑材料不同
中国古建筑绝大多数 采用的是木结构,而 西方古建筑却更多采 用的是石材。
木制建筑 VS 石制建筑
2、建筑屋顶不同
---屋顶的构造不同
中国建筑的屋顶构造使用插接、榫接等方式,并利用斗 拱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发展;西方建筑的屋顶构造则为 拱券、穹顶。 中式屋顶的构造方式灵活,便于修葺,讲究的是工艺; 而西式屋顶的构造方式庞大笨重,难于建造,注重的是 技术和人力。

封建社会的象征中世纪城堡

封建社会的象征中世纪城堡

封建社会的象征中世纪城堡封建社会的象征:中世纪城堡中世纪城堡,作为封建社会的象征,是中世纪欧洲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这些巍峨的建筑物承载着封建制度的权威与等级,不仅是贵族统治地区的行政中心,也是他们的住所和军事防御设施。

本文将从城堡的设计与用途、建造工艺与特点以及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堡的设计与用途中世纪城堡的设计考虑了多种功能,包括住宅、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

首先,城堡通常由高耸的围墙、堡垒和深深的护城河所包围,以提供安全保障。

其次,城堡内部分为多个区域,包括主楼、宴会厅、礼堂、佣人区、马厩等,以满足居住和行政需求。

此外,城堡还设有防御工事如箭塔、城墙等,以应对敌人的进攻。

二、建造工艺与特点中世纪城堡的建造遵循了严谨的工艺流程与特定的建筑风格。

其常见的建筑材料包括石头、木材和砖块等。

城堡的外墙采用了多种手法,如雕刻、壁画和浮雕等,既起到美化作用,也标志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城堡内部的装饰以壁画、彩色玻璃窗和华丽的家具为主,体现了贵族阶级的富裕和奢华。

三、城堡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中世纪城堡作为封建社会的象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堡成为贵族之间争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建造与维护成本高昂,寻求控制更广阔领土的贵族会力图拥有更多的城堡。

其次,城堡成为社会中交流与社交活动的场所,宴会、舞会和盛大的庆典在城堡内举行,贵族齐聚一堂,彰显荣耀与威严。

最后,城堡的存在也给农民和底层阶级带来了压迫和剥削,加强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综上所述,中世纪城堡作为封建社会的象征,不仅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了封建制度的等级和权威,也在社会中起到了行政管理、居住和军事防御的重要作用。

尽管中世纪城堡在现代已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对中世纪社会的深远影响使其成为历史的见证,令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生活和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世纪欧洲城堡建筑的演变

中世纪欧洲城堡建筑的演变

中世纪欧洲城堡建筑的演变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庞大而多变的时代。

从10世纪到15世纪,欧洲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漫长转变过程,其中城堡建筑是体现这一时代的最佳标志之一。

与现代的高楼大厦相比,中世纪城堡建筑显得更加古老、神秘、充满传奇色彩。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世纪欧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缩影。

一、中世纪城堡起源最初的中世纪城堡来源于罗马时期的军事前哨基地。

随着哥特民族的崛起和罗马帝国的衰落,这些基地被改造成了可供居住和防御的城堡。

这些城堡通常由高墙和深沟环绕,内部设有居住区、食堂、厨房、酒窖、教堂、兵器库、医疗站以及军事要塞等。

城堡的设计主要考虑了防御功能,以迎接各种不同的攻击方式,如火器炮击、攀爬、挖掘、倒塌等。

二、中世纪城堡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城堡的防御能力和实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城堡内的入口设计越来越复杂,困难度也越来越大。

城堡的外壳采用了更多的设计元素,如隆起的弯曲、齿状作为进一步的恶意防范。

诸如狼突、陵堡、护城河和落石等陷阱系统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随着城堡的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实用,城堡的外观也逐渐变得更加富丽堂皇。

许多城堡内部尚未落成,外部装饰已经步入了文艺复兴的时代。

在门廊、守卫塔和哨岗塔上,许多城堡的外部装饰已经展现出了碉楼式的风格。

龙吟、鹰扬和指引人类的手是城堡门口的典型元素,被用作标志、智慧或纪念建筑师的特殊认可。

三、城堡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在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城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城堡是封建制度中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封建领主拥有自己的城堡,通常掌握着领地的全部资源和权力。

另一方面,城堡也具有经济上的意义,比如作为商业和交通路线上的节点,保护贸易路线,确保财富和资源的顺利流通。

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生活中,城堡还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

城堡往往是宗教、文化和艺术中心,提供庇护所、学院和唱诗班等。

封建领主和骑士们经常举办骑士比武、宴会、戏院和武术演习等社交活动,城堡成为他们展现自己豪华和品味的场所。

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的对比分析城池建筑是古代人类社会的标志性建筑,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中西方文化各自拥有着独特的城池建筑风格,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发展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城池规模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规模上的差异十分明显。

中华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建造城池,并在随后的历史时期逐步扩大城池规模。

从至今依然存在的城墙遗址来看,中华文化的城池规模相当巨大。

相比之下,西方古代的城池规模则相对较小。

这一原因或许在于,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人口基数较大,深受战争的影响,需要建造更为庞大的城池来进行防御。

城池结构城池结构上,中西方的城池建筑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古代的城池多数由城堡组成,城堡周围则有城墙。

城墙高耸,尔雅厚实,是防御的重要构件之一。

与之相对,中华文化的城池则更加注重周边宅邸的布局,是一座以城门为中心,分布有寺庙、府邸、市井和民居的城市。

城墙较为薄弱而矮小,但建筑在石头上更加讲究技巧和丰富性,能够起到更好的防御作用。

城池文化城池建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了各自的特点。

西方文化中的城池建筑往往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城堡以及周边环境经常由教堂、修道院、教堂卫队等神学建筑物构成,并体现出封建地主的权势。

相比之下,中华文化的城池建筑则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

例如中国的古代城池寺庙,常常以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主题,以实现吉祥祝福并欣赏自然之美,这也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城池历史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的城池建筑也各自体现出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在中华文化中,明代时期的南京城堡被誉为中国城池建筑的巅峰。

建筑大量采用彩瓦、青铜、金属等材料,防御性更加严密,城池内部漏多园林小区,注重内部安全和城市发展。

而在西方文化中,中世纪城堡时期的城池建筑,尤其是英伦地区的城池建筑,也曾经十分辉煌。

城堡中的城门、塔楼,以及围墙,是当时社会阶层划分、权力体系的重要标志。

结语中西方古代城池建筑在规模、结构、文化与历史方面各具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

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建筑此时期为我国⼤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次民族⼤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族势⼒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劳动⼈民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休⽌的战争使⼴⼤劳动⼈民的⽣活⼗分痛苦,⼀些地⽅货币停⽌使⽤,华北甚⾄倒退到了⾃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民⽣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名俘虏,⼀个异族的奴⾪。

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的作⽤。

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佛道⼤盛,统治阶级⼤量兴建寺、塔、⽯窟等,寺院经济强⼤,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学艺术得到了解放。

总之,这是⼀个建筑技艺⼤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

城市建设此时期由于纵向庭园过多造成纵向交通不便,故以道路或⼩⼴场将纵向庭院划成两组以上。

北魏洛阳城(点击放⼤)南朝建康城(点击放⼤)北魏洛阳城复原图(点击放⼤)麦积⼭⽯窟西魏壁画宫殿(点击放⼤)麦积⼭⽯窟北周壁画宫殿(点击放⼤)单体建筑此时期建筑艺术及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多为⽅形。

⽃拱⽅⾯,额上施⼀⽃三升拱,拱端有卷杀,柱头补间铺作⼈字拱,其中⼈字拱的形象也由起初的⽣硬平直发展到后来优美的曲脚⼈字拱。

屋顶⽅⾯,东晋壁画中出现了屋⾓起翘的新样式,且有了举折,使体量巨⼤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重楼⾼耸,屋顶曲线和鸱尾尚显幼稚分段式歇⼭顶(敦煌壁画)它是歇⼭顶的最初形态,为悬⼭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分段式歇⼭顶及⼈字拱(⽇本四天王寺)⼈字拱(云岗⽯窟)⼈字拱(⽇本四天王寺⼭门,南北朝风格)⽇本法隆寺⾦堂(南北朝风格)结构图(点击察看)法隆寺⾦堂⽴⾯图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的真实特征,是弥⾜珍贵的资料佛教建筑南北朝时,盛⾏“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宅地改建为佛寺。

中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的历史分期及艺术差别

中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的历史分期及艺术差别

中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的历史分期创立时期:先秦之前,建筑技术处于探索时期。

此阶段与古埃及、古西亚直至希腊建筑时期相对应。

成熟时期:秦汉时代,木构建筑体系初步成熟。

此阶段与希腊化时期、罗马建筑时期相对应。

融汇时期:融汇外来佛教文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也欧洲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庭建筑时期相对应。

全盛时期:隋唐时代,建筑技术高度成熟。

此阶段与拜占庭、罗马风及早期哥特式建筑时期相对应。

定型化时期:宋、辽、金、元是对隋唐建筑的继承发展时期。

此阶段与西方哥特式建筑时期相对应。

延续时期:明清时代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实物,是封建时代的终结时期。

此阶段与文艺复兴以及其后产生的各种建筑时期相对应。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中世纪时期中外建筑对比

中世纪时期中外建筑对比

中世纪时期中外建筑对比摘要:中世纪时期,外国建筑经历了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建筑等风格的建筑。

而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朝,其住宅、宫殿、宗教建筑、园林与城市建设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关键词: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哥特建筑、都城建设、住宅形制一、时代背景中世纪(约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段时期。

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即拜占庭帝国。

476年,西罗马被北方日耳曼人消灭,西方奴隶时代结束,从此西欧进入封建时代。

同时期,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宋元朝。

二、中世纪时期外国建筑1、拜占庭的建筑(1)建筑概述西欧教堂,形制来源是罗马巴西利亚,是满足聚众功能和教育的象征。

它的平面强调纵向轴线及忏悔道路,西向为主立面。

平面逐渐发展为拉丁十字型,基本要素是通道中心,它是中世纪西欧教堂形制的主线。

注重通道及过程性,光线上明下暗。

拉丁十字型平面拜占庭教堂,是东欧集中式教堂,形制来源是仿效古罗马集中向心式平面。

平面采用圆形、希腊十字(等臂十字)、正多边形等有明确几何中心,且中心至四周距离相等的平面形状。

复杂的结构体系导致延展复合的空间形式。

其建筑的代表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2)建筑技术帆拱,是拜占庭建筑中实现了从方形平面像圆顶过度的结构构件。

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

穹顶的支撑和平衡体系产生了丰富多变的空间。

帆拱(3)内部装饰和外观内部装饰豪华富丽,彩色大理石贴面,墙面窟窿顶等不便贴面的地方用壁画或彩色镶嵌。

通过非物质化的处理,低等级为湿粉画,高等级为连续闪烁的马赛克镶嵌画,题材皆为宗教故事。

外观朴素,不用柱式和柱廊,外表只有厚厚的墙和不大的窗子。

(4)拜占庭穹顶早期大跨度穹顶,后期处理成多组小穹顶并由鼓座架高。

穹顶形式多样,简式的窟窿与帆拱是同一个球面,复式的窟窿与帆拱不在同一个球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作者:————————————————————————————————日期: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坞堡,或称堡坞、坞垒、坞壁,后世一般称为营、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组织,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种政治组织,是自卫组织也是自治组织,因为要自卫,所以要构筑军事设施,又往往带有军事色彩。

每当战乱,政府的行政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以维持社会秩序时,以往的乡里社基层组织往往被坞堡之类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取代。

社会越动荡,封建秩序破坏地越严重,坞堡这类组织就会越广泛存在,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内部组织也越严密,所带有的军事、经济、政治色彩越浓厚、明显。

如:汉魏之际,封建统治秩序从上到下都破坏殆尽;在战乱严重地区,原先的乡官系统早已荡然无存。

避居山林、流亡边鄙的士民百姓,聚合一处,相结相保,组成了大大小小的坞堡。

没有远逃者,也就近据险筑堡,聚众结坞。

由于汉魏之际乱离程度远比两汉之际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再加上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势力本来就非常强大,所以当时的坞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部组织之严密都大大超过前代,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个坞堡林立时期。

坞堡既然是在动乱时代产生的,所以在那个时期势必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生产力,开发了新的经济区域,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当然在南北对峙中成为一股缓冲力量。

相反,一旦社会安定下来,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如果坞堡继续存在并强大下去,势必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对峙,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孝文帝太和十年采纳了李冲的建议,推行三长制,取代以坞堡为基础的宗主督护制,再加上均田制的实施,众多坞堡势力逐渐衰落,但一直到清末民初,坞堡都曾间断产生过,只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变化而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性质也有些变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史上动乱时间最长的时期,大量的坞堡出现并在地方发挥其作用,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坞堡因功能不一样,形式也呈现出地方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按地区可分为中原(北方)坞堡与南方坞堡,而中原坞堡又因主导功能的差异又有不同的类型,南方坞堡不仅有土著人修筑的坞壁,也有北方人南迁而筑的客家民居。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的分类(一)中原坞堡:1、北方坞堡的大致特点:(1)具有坚固、周密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

”①可见这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

坞堡既然是在战乱、流离之中兴起,故其建筑之时首先就考虑到它的防御设施。

西晋八王之乱时,庚衰在禹山立坞,“于是峻险随,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缮完器备”。

②表明坞堡除选择险要地址外,还要有相应的防卫性建筑和设施。

考古发掘所见坞堡建筑形制,如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都画有高墙厚壁,有的在‘坞’内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或敌楼”,③俨然一座小城堡,是为当时北方坞堡建筑的外观。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它们都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显示了其聚众自保的特①资治通鉴(卷87)[M].北京:中华书局,1956②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③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A].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12)征。

这就为它的防御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汉末年“时汝南葛破贼万余人攻(许)褚壁”,许褚率众御敌,“贼不敢进”。

①可见这些坞堡防御功能之完善和可靠。

(2)坞堡建筑规模宏大。

坞堡的规模,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不尽相同,少则数十家,多则上千户,甚至数千家。

东汉末,曹操以满宠为汝南太守,率兵“攻下二十余壁……得户二万”。

②据此平均每个坞堡为1000户,东汉汝南郡每户平均口数为5.19③,则平均每个坞堡为五千一二百人。

西晋末,榔鉴“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峰山”,后“众至数万”。

④永嘉之乱时,长广挺县人苏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

⑤从上述数例观之,一个坞堡的人数从一千多人到数万人之间都有,而以三四百户,二千人左右者居多。

(3)坞堡组织具有浓厚的宗族共同体色彩。

坞堡内的居民有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实行宗族聚居的,也有以乡党关系或宗族、乡党兼而有之聚居的。

但是其中以宗族聚居者或以宗族为基础吸收乡党等其他人员加人而组成者较为普遍。

许褚,憔国谁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⑥由于以宗族关系聚居,因而有的坞就以姓氏命名,前秦符坚“率步骑二万讨姚袭于北地,次于赵氏坞”。

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坞堡中的基本组织或单位为家庭,举同族者,虽然上有宗主,族中仍旧是一个个独立的家庭组织,而非宗族。

“但是它与一般个体家庭又有所不同,在坞堡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浓厚的共同体色彩。

”⑧这些个体家庭之间的财产、身份地位表现得比较平均与平等,坞民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亦较为突出,尤以迁徙他乡异地坞堡为然。

如,东汉末田畴在徐无山由坞民公推为坞主,他与坞众共同制订“约束”,然后“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

由此可见这些坞堡中的个体家庭土地占有比较平均,坞主与坞众一样参加劳动,他们在生产中的均劳逸,生活中的互恤危难,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相对平等和民主,都体现了坞堡的共同体色彩。

以上就是中原坞堡的大致特点,从上述特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坞堡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类别,不仅反映在规模上,而且也反映在其功能性质上。

2、中原坞堡的分类(1)带有基层政权和社会团体的双重色彩,政治性、军事性很强的这一类坞堡,集多中功能于一体。

不仅在战乱的时候对平息叛乱有功,自我防御能力强,而且对所在地区有经济开发的功能。

这样的坞堡势力强大,自治能力强,如果国家的政策对其不利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独霸一方威胁中央统治。

但如果处理好的话,不但不会形成对中央的威胁,反而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这一类型的坞堡很多,像徐无山田氏坞堡、许氏坞堡、钜鹿李氏坞堡,但下面以徐无山田氏坞堡为例做简单的阐述。

徐无山,在今河北东部玉田县东北部。

田氏坞堡的创立者田畴(169~214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好读书,善击剑”⑨,武双全,足智多谋,志操非凡,远近闻名。

在讨伐董卓时,曾被许多官员推荐为使者,受到重用,①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②同上③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④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⑤同上⑥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⑦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⑧赵克尧.论魏晋南北朝的坞堡[J].历史研究.1980(6)⑨三国志.魏志.田畴志为刘虞献策,但因刘虞未能听取田畴的建议而被敌人杀害,田畴为了给他报仇,北归家乡时,召集宗族全体成员及其依附者数百人扫地而盟,誓为君报仇,于是率众北入徐无山中,选择了一大片周围峰岭高险而中间平坦开阔的山间盆地。

披荆斩棘,凿井筑屋,“躬耕以养父母”。

远近百姓闻讯,相互传言,纷纷携幼扶老,归之如流水规模很大。

田畴带领坞众进行农业生产,开发荒地,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共资奉,这反映了它的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平均主义与民众的教化。

而且曾多次帮曹操平定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曹操非常看重他,曾多次授以官职,皆被田畴拒绝,从这可知田氏坞堡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当然,田氏坞堡也有很强的政治性,田畴这个坞堡是有民主产生的,而且在其间明定了法规章程,建立健全了制度,严格组织管理。

田氏坞堡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但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导,具有双重性质。

当然,田氏坞堡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其“量时度理,进退合义”①,在社会基本安定下来之后,田氏顺应时势,自动地离开坞堡,不仅没有成为地方割据势力,而且在消灭分裂割据、解除积年边患、促进统一安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理应充分肯定。

(2)此类坞堡文化色彩浓厚,以“文教德化”为特色。

避居之地往往迅速引来民人,聚落成坞。

组织不甚严密,宗族势力和武装自卫力量薄弱,与徐无山田氏坞堡不尽相同,与谯县许氏、钜野李氏那类坞堡更不相同。

此类坞堡多是避乱入山或远往边地的学者名士修筑,由于他们德高望重,才学渊博,所以避居之地往往引来民人,聚落成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辽东三贤”中的邴氏管氏坞堡。

北海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昌乐县西)人邴原、管宁、刘政(并称为“辽东三贤”)及平原国王烈等均为一时名流,且相友善,汉末均避居辽东,那里由公孙氏割据,战祸较轻。

邴原在辽东,“一年中归原居者数百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

”②坞堡内德化大行,路不拾遗,辽东多虎,而“原之邑落独无虎患”。

公孙度称雄辽东,犹赞誉邴原为“云中白鹤”。

后十余年返归故里,“讲述礼乐,吟咏诗书,门徒数百,服道数十”,士大夫莫不倾慕,曹操称颂他“名高德大”,其重要谋臣荀许之以“一世异人,士之精藻”,而海内清议将他与大儒郑玄并列,“云青州有邴、郑之学”,魏国以其为清要之官③。

管宁在辽东,结庐于山谷,“时避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④,后来居郡南者纷纷投归,“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

遂讲《诗》、《书》,陈俎豆(礼器),饰威仪,明礼让,非学者无见也。

由是度(公孙度)安其贤,民化其德”,“左右无斗讼之声,礼让移于海表。

”管、邴两人密相往来,管虑邴因“性刚直、清议以格物(评论是非)”,已引起公孙度以下“心不安之”⑤,故暗中劝令邴西还。

他在辽东避居30余年,还郡后固辞屡次征召,直到终老。

他与邴原及原忘年交张范被誉为“龙翰凤翼,国之重宝。

”⑥邴管两人建立的坞堡文化功能很明显,以教化为主,与田畴的坞堡性质完全不一样,没有看到军事、政治的色彩,是一种较特殊的坞堡形式。

(3)此类坞堡经济色彩浓厚,但不是对地区经济的开发,而是相当于山寨型,在动乱时乘机烧杀劫掠,对地区的发展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给当地的百姓带来①田畴传.裴注引先贤行状.魏书②魏志.邴原志③魏志.邴原志④魏志.管宁传⑤魏志.管宁传⑥魏志.管宁传了更多的负担,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百姓无法安定生活。

这类坞堡主要出现于西晋末年至十六国北朝初年,北方再度大乱,各色坞堡都有,逃兵散兵很多,所以这类坞堡就是由散兵游勇结合而成,乘机抢掠为业。

如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阳县)督将郭默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率遗众自为坞主,以渔舟抄东归行旅,积年遂致巨富,流人依附者渐众。

”①坞主集族权、财权、兵权、政权于一身,奴役广大“堡户”,以掠夺他材为业。

这类坞堡与前面两种坞堡不一样,性质差异很大,所带有的影响也不一样,随着它的不断强大,性质逐渐趋向于山贼、海盗,是坞堡中的畸形。

(4)此类坞堡的性质属于地主豪强武装,其坞众大多数是大族地主的部曲,佃客,平时生产劳动,有事当兵作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