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合集下载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

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

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曾经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

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郭沫若是我国为大家的诗人,他的诗集我们大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习过,近年来,郭沫若的诗集常常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因此我们大家在课下一定要认真的去读一读他的诗集。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学术成就极高。

但在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表现之不堪,使其在品格上受到广泛的质疑。

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活动。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4年以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

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学术著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创建颇多,影响很大。

1949年北平解放后当选全国文联主席。

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时代》等书在史学界影响很大。

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邓小平语)。

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沫若全集》分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三种,于1982—1992年陆续出版。

二、关于郭沫若的散文既为杰出的诗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散文自然不同凡响。

从早期的《小品六章》和震动海内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到中年时期的宏文《甲申三百年祭》,直到暮年的颇具唐宋大家之风的《〈鲁迅诗稿〉序》《黄钟与瓦釜》,以及逝世前夕写下的那篇诗情澎湃、大气磅礴、感人肺腑的《科学的春天》,无一不表明郭沫若是真正的大手笔。

他留下的华章,有一种特殊的气势、韵味与魅力,使你无法不着迷。

…………这恐怕是杰出诗人的气质与才气使然,杰出学者特有而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厚学养使然,杰出社会活动家一生的非凡经历使然。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郭沫若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郭沫若
名称
《屠场》 《美术考古发现史》
《煤油》 《政治经济学批判》
《战争与和平》 《生命之科学》 《日本短篇小说集》 《隋唐燕乐调研究》 《华伦斯太》 《赫曼与窦绿苔》
时间
1929 1930 1931 1934 1936 1942
体裁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米海里斯(德国)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马克思(德国)
这正是郭沫若笔下英雄性格的特质,也是他的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理想的生命归宿和自我道德的最高实现。郭沫若的作品在对 现实的抨击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的深沉思考,融入了冷静成熟的睿智和对历史反思的沉。
03
创作特点
CREATIVE FEATURES
结构艺术
1
郭沫若在戏剧创作中用心别致,一开始就已牵动观剧人的眼、耳、心。戏剧结构通常有多种组织安排方式:或用开放式、 线条式,或用闭锁式、团块式,或顺序、或倒叙,或插叙,或追叙,或明写,或暗写,或详写,或略写。
第二章节
主要作品
— MAIN WORKS —
02 主要作品 MAIN WORKS
名称
《牧羊哀话》
《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凤凰涅槃》
《地球,我的母亲》
《炉中煤》 《三叶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
《女神》 《卓文君》 《星空》 《卷耳集
《王昭君》 《聂嫈》 《文学论集》 《瓶》
时间
1919
1920 1922 1923 1924 1925
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 •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 1966年6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 1968年,组织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满城汉墓。 • 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同年,当选第九届中共中央委员 。

第五章:郭沫若

第五章:郭沫若

第六章
郭 沫 若
“他的诗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 的:——不但诗里没有——泛神论,与二十世纪 的动的和反抗精神。——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 系 • 诗集导言》) 如果说“五四时代”是新中国的文艺复兴期, 那么,奏着这个时代的黎明前奏曲的,就是诗人 郭沫若了。诗人郭沫若的诗歌,是“五四时代”
的生命的写照,是“五四时代”的狂风怒浪的表 现,而更是“五四时代”的一个极敏感的气压计,
第六章
郭 沫 若
依风格、形式分为: 序诗。 第一辑(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 《棠棣之花》; 第二辑 (雄浑奔放的诗):以《凤凰涅槃》
《天狗》《我是个偶像崇拜者》等为代表;
第三辑(冲淡清新的诗):以《Venus》
《霁月》《死的诱惑》等为代表。
第六章
郭 沫 若
2.郭沫若的诗歌理念: “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在自我表现,诗人的利器 只有纯粹的直观。” “诗要出于无心,以自然流露为上乘。 只要是 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 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底颤 动,灵底喊叫,那便诗真诗,好诗,便是我们 人类底欢乐底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 国。”
第六章
郭 沫 若
“你说你现在很想如凤凰一般,把你现有的形 骸烧毁了去,唱着哀哀切切的挽歌,烧毁了去, 从冷静的灰里,再生个你来吗?好极了,这决 不会是幻想。因为无论何人,只要他发了一个 ‘更生’自己的宏愿,造物是不能不答应他的。 我在这里等着你的‘新我’啊”。 “与其说你有诗才,无宁说你有诗魂,因为你 的诗首首先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 你的忏悔录啊。我爱读这样纯真的诗。”(田 汉语《三叶集》)
第六章
郭 沫 若
3.《女神》诗作分析: 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直观感受; 第二步:设身处地; 第三步:理论分析。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0月17日-1978年3月19日),字公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散文家和戏剧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重要领导者和代表人物,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之一。

郭沫若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文化研究和翻译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祝福》、《我的祖国》等,也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出使天竺》、《春日里的梦》等。

他的诗歌作品以热情奔放、雄浑激昂的笔调,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郭沫若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有《炎黄子孙》、《三个声名狼藉的人》等,以叙事性、描写性的文字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撰写了大量该领域的著作。

他的历史研究作品有《国史新论》、《南京条约释读》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春秋大义》。

这部著作是郭沫若对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研究和理解,他提出了“封建秩序转型论”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思路。

郭沫若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视野和思想深度。

郭沫若还热衷于戏剧创作,他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戏剧作品中。

他的戏剧作品有《龙须沟》、《激浪青春》等,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生动画面和人物形象。

郭沫若通过戏剧作品传递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民族大义。

他曾参与中国革命,积极投身于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无产阶级文化战线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临江仙•满江红》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号角,激励了无数革命者奋起反抗。

郭沫若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使者,他将中国文化引入国际舞台,并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他多次出访各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

《屈原》文学史地位:《屈原》(1942)是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剧的传 世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 义的优秀之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耸立起
一座丰碑。
14
四、郭沫若的婚姻
在郭沫若86年人生旅程中, 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 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 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 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 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 的离合悲欢。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 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 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 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 感谢恩师救迷航.
•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 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 日本回国了,从此,他们中断了一切联系。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 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 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 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
7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 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 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 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 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 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 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的个人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大事年表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

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

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

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

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

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

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

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与成仿吾同学。

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

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

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

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

作小说《牧羊哀话》。

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

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学半年。

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

6月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

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

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冬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

作《水平线下》。

1925年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

目睹五卅惨案实况,作二幕剧《聂耳》。

《文学论集》出版。

译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

发表组诗《瓶》。

1926年3月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

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

创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3月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

被蒋介石政府通缉。

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

竟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冬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

重译《浮士德》第一部。

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市,行动受警方监视。

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

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

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

译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

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

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译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

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

1934年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

再译《生命之科学》。

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

1936年作历史小品数篇,辑为《豕碲》。

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

郭沫若简介译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

7月抗日战争爆发。

只身归国参加抗战。

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

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

1938年1月与于立群结合,同由广州赴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0月武汉失守,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

9月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

11月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

1941年11月周恩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发起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

编《五十年简谱》。

改写《棠棣棣之花》。

1942年作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译歌德《赫曼与窦绿苔》。

创办群益出版社,主编学术刊物《中原》。

1943年作历史剧《南冠草》。

研究先秦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

文化工作委员会遂被国民党政府解散。

《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

夏离重庆抵上海。

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

《历史人物》出版。

1947年译歌德《浮士德》第二部。

编《少年时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黄》等。

冬迁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战回忆录》。

年末为出席新政协会议,赴东北解放区。

1949年3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

建国前夕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0年3月当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长。

5月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主任。

8月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

11月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1年2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

11月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

12月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海涛集》出版。

1952年2月《奴隶制时代》出版,确定奴隶制社会下限在春秋、战国之交。

任中央考古训练班主任。

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

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3月出席在奥斯陆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

7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10月与宋庆龄、彭真等发起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

11月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3年作《屈原赋今译》。

3月随周恩来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尔德。

5月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

6月出席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

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

获波兰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名誉院士称号。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出席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6月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缓和国际局势会议。

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5年1月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4月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6月出席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冬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作《访日杂咏》等。

1956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17卷本《沫若文集》开始出版。

6月出席在科伦坡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

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回答者:绝爱无尘- 魔法师四级12-15 21:53连载:郭沫若作品选作者:郭沫若简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

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

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

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造周报》等刊物。

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

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

郭沫若简介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

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

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札记》,《李白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历史、考古三编,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