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经典编辑练习进步(含标准答案)

高祖本纪经典编辑练习进步(含标准答案)
高祖本纪经典编辑练习进步(含标准答案)

高祖本纪经典练习(含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3分)

①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②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③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④因以文谕项羽 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⑥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看不起

B 夺其军,可.四千余人 可:大约

C .欲止.宫休舍 止:居住

D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 卒:同“猝”,突然

3.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 系颈以.组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B ?????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C ????? 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D ????? 高祖因.狎侮诸客

因.张良遂略韩地车睘辕

4.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诽谤..者族 B .鲁为楚坚守..不下

C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D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5.下列与例句中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会项伯欲活张良

A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B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C .沛公从百余骑

D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6.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B .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C.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D.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③喟然太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给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

..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

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

..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8.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孔将军、费将军纵.纵:出兵攻击

B .示.

鲁父老项羽头 示:给……看 C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 D .有功者害.

之 害:杀害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①吾所以..有天下者何②此所以..失天下也 ?????

③鲁为.楚坚守不下④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A .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B .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为”不同。

C .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为”相同。

D .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10.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率兵发动攻击,遭遇失利后退却,孔、费两位将军又出兵攻击,楚军失利,韩信这才乘胜进攻,汉军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

B .刘邦取得垓下大捷后,乘胜平定楚地,回军定陶后,带兵进入韩信营垒,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C .取得天下后,刘邦与臣下议论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大臣们认为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主要是他能厚待有功之人,“与天下同利”。

D .刘邦与群臣在未央宫宴庆时,刘邦为父亲祝酒,当众戏弄老父,显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11.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题。

(甲)吕太后者,高祖微.

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公主。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戚姬幸,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吕后为人刚毅(毅:残酷),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

昌谓使者曰:“高帝属.

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吕后大怒,乃使人复召赵王。孝惠亲迎灞上,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但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歃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吕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吕后以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删改)

(乙)吕后当高帝临危时,问萧相国后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国家为急也。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无一非高帝注意安刘之人。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也,非如武后以嫌忌而杀太子弘、太子贤也。后所生,惟孝惠及鲁元公主,其他皆诸姬子。使孝惠而在,则方与孝惠图治计长久。观于高祖欲废太子时,后迫留侯画策,至跪谢.周昌之廷诤,则其母子之间可知也。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高祖微.

时妃也 微:低贱,卑下 B .高帝属.

臣赵王 属:托付 C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殖:生长 D .至跪谢.

周昌之廷诤 谢:感谢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惠帝“仁弱”和吕后“刚毅”的一组是

( )(3分) A ?????

①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②长兄周吕侯死事

B ?

???? ①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②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C ?

???? ①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也②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D ?????

①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②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开头点明了吕后的两个哥哥都在刘邦身边为将,“长兄”还为建立汉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吕后本人更辅佐高祖平定了天下。

B .吕后为人“刚毅”,作风蛮横,稍不如意便大发雷霆,而且一定会采取严厉的手段。她把戚夫人制成“人彘”,连其亲生儿子都认为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

C .司马迁没有简单地对吕后持一概否定的态度。司马迁认为,吕后的主要功绩体现在刘邦死后的一段时期,为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D .赵翼认为吕后的行为是保全其子孝惠帝。而高祖为了废掉太子,曾逼迫留侯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达到离间吕后母子亲密关系的目的。

1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戚姬幸,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希见上,益疏。(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后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萧相国后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国家为急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高祖本纪练习答案

1.解析 ①“案”同“安”,②“内”同“纳”,③“距”同“拒”,⑤“详”同“佯”。

答案 A

2.解析 D 项,卒:士卒

答案 D

3.解析 者: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可不译。A 项,以:介词,用/动词,认为;B 项,则: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就;D 项,因:介词,乘机/介词,凭借。

答案 C

4.解析 A 项指“公开批评,议论”;C 项指“崤山以东”;D 项指“没有出息”。

答案 B

5.解析其中“活”与“从”均为使动用法。A项中“苦”为意动用法;B项中的“目”为名词作动词;D项中的“道”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6.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答案 C

7.解析⑤是萧何讽刺刘邦的话。

答案 A

8.解析害:嫉恨。

答案 D

9.解析两个“所以”都表示原因;第③句中的“为”是“替,给”的意思,第④句中的“为”表被动。

答案 B

10.解析A项中说“遭遇失利后退却”是错误的,这实际上是汉军佯败。

答案 A

11.答案(1)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都会疑虑不安。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坚持请求您(称帝)。

(2)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

(3)我所成就的家业与刘仲相比,哪一个的多呢?

12.解析殖:增多。

答案 C

13.解析A项②说明吕家对汉朝有功,B项①说明太子没有被废的原因,C项②说明吕后心有顾忌。

答案 D

14.解析“高祖为了废掉太子,曾逼迫留侯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达到离间吕后母子亲密关系的目的”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的是吕后催促留侯出谋划策。

答案 D

15.答案(1)戚姬被宠幸,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取代原来太子。吕后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

(2)太后要封吕氏子弟为王,你们纵然想要迎合她的心愿,违背誓约,(将来)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呢?

(3)(吕后)问萧相国以后谁能代替高帝,这当然是把安定国家当做急事。

【参考译文】

(甲)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孝惠帝为人仁惠柔弱,高祖

认为不像自己,常想废掉他,改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戚姬被宠幸,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取代原来太子。吕后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如意被立为赵王之后好几次险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靠着大臣们的极力规劝,以及留侯张良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吕后为人刚强残忍,辅佐高祖平定天下,诛杀(韩信、黥布、彭越等)大臣也多有吕后之力。吕后有两个哥哥,都是高祖的部将。大哥周吕侯死于战事。

高祖十二年(前19)四月甲辰日,高祖逝于长乐宫,太子承袭帝号做了皇帝。

吕后最怨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就命令永巷令把戚夫人囚禁起来,同时派人召赵王进京。使者往返多次,赵国丞相建平侯周昌对使者说:“高皇帝把赵王托付给我,赵王年纪还小。我听说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起杀掉,我不能让赵王前去。”吕后非常恼怒,就又派人去召赵王。孝惠帝亲自到灞上迎接赵王,亲自保护,跟他同吃同睡。孝惠元年(前194)十二月一天清晨,惠帝出去射箭。太后得知赵王独自在家,派人拿去毒酒让他喝下。等到惠帝回到宫中,赵王已经死了。太后随即派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扔到猪圈里,叫她“人猪”。过了几天,太后叫惠帝去看人猪。惠帝看了,一问,才知道这就是戚夫人,于是大哭起来,从此就病倒了,一年多不能起来。惠帝派人请见太后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太后的儿子,再也不能治理天下了。”

七年(前188)秋季八月戊寅日,惠帝逝世。发丧时,太后只是干哭,没有流下眼泪。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强任侍中,只有十五岁,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惠帝这一个儿子,如今去世了,太后只干哭而不悲痛,您知道这里的原因吗?”陈平问:“是什么原因?”辟强说:“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顾忌的是你们这班老臣。如果您请求太后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二军,并请吕家的人都进入宫中,在朝廷里掌握重权,这样太后就会安心,你们这些老臣也就能够幸免于祸了。”丞相照张辟强的办法做了。太后很满意,才哭得哀痛起来。

太后行使皇帝的职权之后,召集大臣商议,打算立诸吕为王,先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帝曾杀白马,和大臣们立下誓约,‘不是刘氏子弟却称王的,天下共同诛讨他’。现在如果封吕氏为王,是违背誓约的。”太后很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和绎侯周勃。周勃等人回答:“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封吕氏诸兄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大喜。王陵责备陈平、周勃说:“当初跟高帝歃血盟誓时,你们难道不在吗?如今高帝驾崩,太后要封吕氏子弟为王,你们纵然想要迎合她的心愿,违背与高帝立下的誓约,将来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呢?”

太史公说:孝惠皇帝和吕后在位的时候,百姓得以脱离战国时期的苦难,君臣都想通过无为而治来休养生息,所以惠帝垂衣拱手,安闲无为,吕后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职权,施政不出门户,天下却也安然无事。刑罚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专心从事农耕,衣食富足起来了。

(乙)吕后在高帝病危时,问萧相国以后谁可代替高帝,这当然是把安定国家当做急事。

孝惠帝继承帝位后,政令都由母亲吕后(发出),她所任用的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无一不是高帝特意选定的能安定刘家天下的人。这也是唯恐孝惠帝不能保守刘家的基业,并不像武则天因为嫌忌就杀了太子弘和太子贤。吕后所生的只有孝惠帝及鲁元公主,其他都是各姬妾的子女。假使孝惠帝活着,那么将与孝惠帝一起谋划治国之策,作长远的打算。(我们)看到,在高祖想要废除太子的时候,吕后催促留侯出谋划策,以至下跪感谢周昌能够当廷直言规劝,那么他们母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可以知道了。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点 教师版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通“尝”,曾经) 2、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 3、不能死,出我袴下(“袴”通“胯”,两腿间) 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5、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 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 9、亦已罢极(“罢”“疲”,疲倦)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 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 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 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 16、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 17、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 18、亨之(“亨”同“烹”,煮) 19、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 20、秦失其鹿(“鹿”通“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常”通“尝”“不”通“否”)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同“避”,使动,使…回避)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8、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 10、未肯击前行古义:先头部队今义:向前行走 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悬赏今义: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恨今义: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 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 1、又不能治生商贾(以…为生)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一、指出下列居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 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座位;“诎”通“屈”,) 4、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高兴;“解”通“懈”,松懈) 5、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6、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 7、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 8、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 9、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大度:古远大抱负,今气量宽宏,能宽容人........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生产作业:句中古义“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今义“从事生产活动” (2)纵观,观秦皇帝古:任人自由观看今:从前往后看..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古: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山东省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三、找出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1.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意动 2. 及见怪形作名怪:怪现象 3.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形作动与??交好 4. 因家沛焉名做动安家 5.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使动使??坐 6.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名作动用目示意 7.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动使??奇 8. 降章邯使??投降 9.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作动驾着白车白马 10. 先入关者王之使动使??为王 11. 吾当王关中名作动称王 12.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13. 夜往见良连夜 14. 沛公从百余骑使动 15. 项羽遂西名作动

高祖本纪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有一首诗叫《大风歌》,同学们会背吗?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刘邦)他又叫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为他写的传记《高祖本纪》。 二、展示教学目标,并板书 1、研读1—4段,积累文言语基。 2、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三、检查预习情况 指明生朗读课文(1-4节),注意读准字音。 刘媪大泽之陂美须髯狎侮贳酒酒雠折券弃责繇咸阳喟然太息单父人吕公乃绐为谒曰四、自主学习一划出难理解的字词句。 一、二段字词积累: 1)其先刘媪常息于大泽之陂 2)是时雷电晦冥 3)已而有身 4)喜施,意豁如也 5)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6)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7)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8)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9)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10)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三、四段字词积累: 1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 12)单父人吕公善沛公 13)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14)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 15)因重敬之,引入坐 16)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17)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18)高祖竟酒,后 19)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20)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21)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22)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23)卒与刘季 自主学习二 ?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这四段主要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自己概括)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 ?刘邦好酒及色 ?纵观秦始皇而叹 ?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 五、小组合作学习(赏析课文,迅速捕捉信息、认真思考、探究、归纳加深对刘邦人物的理解)

史记知识点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 《高祖本纪》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同“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同“尝”,曾经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交好,与……友好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向来看不起,轻视 (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同“屈”,理亏,不安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将尽用眼睛示意坚持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生,亲生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整理,提起道歉 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一同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通过 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悬挂 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同“掠掳”,抢人财物同“喜”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 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灭族处死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再说规约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使……明白,知道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犒劳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 同“纳”,接纳逐步同“拒”认为……正确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救活,使……活明告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带着,使……跟从谢罪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解脱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伐”意同“功”,功勋计持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同“佯”,假装服从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同“麾下”到……去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封……为王流放 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使……停下 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约定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营垒 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大约后退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向……展示,给……看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按照 驰入齐王壁,夺其军营垒 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便利于国家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嫉恨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项羽本纪 知识整理

《〈史记〉选读》文言知识整理 项羽本纪 一、实词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才气 ..过人:句中古义“勇武有力”今义“才华” (2)期山东 ..为三处:句中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3)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句中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区域” (4)欲以力征经营 ..天下:句中古义“统治”今义“筹划管理” 3、一词多义 属 诸侯皆属焉(归属,归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独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仅) 二、虚词积累 乃 平明,汉军乃觉之(才) 乃有二十八骑(才) 左,乃陷大泽中(就,于是)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竟然、却) 以 梁以此奇籍(因为) 以示士卒必死(来)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率领)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皆沉船,破.釜甑(使……破) 2、意动用法 梁以此奇.籍(认为……有奇才) 3、名词活用为动词 毋妄言,族.矣(灭族) 楚兵冠.诸侯(位居……之首) 项王军壁 ..垓下(驻军;安营) 左.,乃陷大泽中(向左走)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军) 马童面.之(对面细看) 4、名词作状语

无不膝.行而前(用膝盖)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 直夜溃围南.出(向南) 豪杰蜂.起(像蜂一样)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项梁怒.之(对……发火)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怨王侯叛己,难矣 尚不觉寤不自责,过矣 2、被动句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然今卒困于此 3、状语后置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 籍独不愧于心乎 乘势起(于)陇亩之中 4、定语后置句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5、固定格式 汉军至,无以 ..渡(没有办法)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为什么……呢) 乃分其骑以为 ..四队(以之为、把它作为) 五、其他重点词语 又不肯竟.学(终、完) 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暗中;部署,约束)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即使) 九战,绝.其甬道(多次;断) 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去,往) 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未尝败北.(失败)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即使,纵使)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 舜目盖.重瞳子(语气词,表推测,大概)及羽背.关怀楚(放弃)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夸耀;施展)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泽之陂()繇()乃以王属()吏章邯() 徇()献飨()军士轵()道垓()下玉卮()媪()狎侮()酤()箕帚()踞()床长揖()荥()阳轘辕()黥()布跂()崤()山 郦食其()贳()酒雠()绐()()饮 二、通假字 (1)诸所过毋得掠卤,人憙,军解 “卤”通“”“憙”通“”“解”通“” (2)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 (3)遂坐上坐,无所诎 “坐”通“”“诎”通“” (4)无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无”通“”“”通“”“距”通“” (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 (7)不如决策东乡“乡”通“” (8)高祖常繇 “常”通“”,曾经。“繇”通“”,服役。 (9)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通“”,不迁动,不变更。 (10)非有所侵暴,无恐“无”通“”

(11)兵罢戏下“戏下”通“” 三、特殊句式 1. 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 2. 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句 遇越(于)昌邑又与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 4. 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 四、古今异义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今义:“家庭成员” 作业:“”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诽谤: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今义:限制使不出围 (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5)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稍:今义:稍微 (6)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大人:今义:成人;敬辞,称长辈 (7)军吏士卒皆之人也 :今义:省 五、词类活用 1.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降.章邯()会项伯欲活.良() 沛公从.百余骑() 2.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父老苦.苛法久矣()沛公然.其计()3.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欲约分王.关中() 王子婴素车白马 ....()都.城() 诽谤者族.() 4. 项羽与宋义北.救()夜.往见良()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5.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高祖竟酒,后.()吕媪怒.吕公曰()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6.

高祖本纪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积累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 ..,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一般人”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 ..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沛公引.兵西(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 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 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

高中传记选读-粤教版_项羽本纪_苏武传_马钧传_文言知识总结

13 项羽本纪 一、实词:请解释句中的重点实词。 1.数 (1)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责备)(2)天下匈匈数岁者(几) (3)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细密的)2.亡 (1)是时桓楚亡在泽中(逃亡) (2)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4)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军队)(5)此亦天亡秦之时也。(灭亡) (6)复聚其骑,亡其两骑。(丢失) 3.制 (1)吾闻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控制)(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3)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4)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7)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体制)4.举 (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攻取) (2)戍卒叫,函谷举(攻取) (3)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发动)(4)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发动)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端起) (7)举身赴清池。(投)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9)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5.壁 (1)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壁垒) (2)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 (3)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陡峭的山崖)6.发 (1)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派遣)(2)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射箭)(3)成语:引而不发(射箭) (4)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焕发) (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头发) (6)穷发之北,有冥海者(草木) (7)先发制人(开始行动) (8)发号施令(发布) 二、虚词:请解释句中的重点虚词。 1.莫 (1)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没有人)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能) (3)莫辞更坐弹一曲。(不要) 2.独 (1)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唯独)(2)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3)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 三、词类活用:请解释句中活用情况和意义。1.项王怒.之。怒:意动 2.毋妄言,族.矣。族,名-动,灭族 3.梁以此奇.籍。奇,意动,认为……奇4.使公及桓楚将.。将,名-动,率领 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苦,使动,使……受苦 6.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坑,名-动,活埋 7.东之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下,名-动,归顺8.项王军壁.垓下。壁,名-动,修筑营垒9.项王泣.数行下。泣,动-名,眼泪10.田父绐曰:“左.。”左,名-动,往左边走1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动,往东走12.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身,名-动,亲身参加13.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状,向东14.亦足以王.也王,名-动,称王1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使动,使……称王四、古今异义词:请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高祖本纪教学案

高祖本纪 学习目的: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 自读1-4段,疏通字词句: 第1段: 字义: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已而 ..有身(不久) 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省略句省略“于” 第2段: 字义:高祖每酤.留饮(买酒) 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 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第3段: 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省略句省略“于” 第4段: 字义: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无所诎.(同“屈”,理亏)

公始常欲奇. 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迎之门省略句省略“于” 引入坐省略句省略“之” 吕公女乃吕后也判断句 第二步: 小结: 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第三步: 疏通5—7字词句: 第5段 字义:沛公引兵西. (向西进发名作动) 西. 过高阳(向西名作状) 可. 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 (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省略句省略“于” 昌邑未拔被动句 与偕攻开封省略句省略“之” 第6段: 字义:降. 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 诸所过毋得掠卤.. (同“掠掳”) 秦人憙. (同“喜”) 秦军解. (同懈) 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省略句省略“之” 啖以利状语后置句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省略句省略主语“沛公” 第7段: 字义:系颈以组. (丝带) 还军. 霸上(驻军,名作动) 先入关者王. 之(使……为王) 且吾所以.. 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 降轵道旁省略句省略“于”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所以”固定句式

《高祖本纪》重点句翻译知识分享

《高祖本纪》重点句 翻译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他平常就有远大抱负,不从事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高祖每次去买酒畅饮,店里售出的酒是平日的几倍。 3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年终,这两家常常毁掉欠据,免除债务。 4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单父县人吕公与沛县县令相交好,吕公因避仇人到沛县县令家作客,于是把家迁到沛县。 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时就看不起各个官吏,就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不带一个钱。 6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高祖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没有不安的感觉。 7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 酒席将散,吕公用目示意,坚持让高祖留下。高祖喝完了酒,留下不走。 8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经过此地的各将领多了,我看沛公是个德行高尚忠厚老实的人。 9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于是沛公站起来,提起衣服,向郦食其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10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抢人抢物,秦地的人很高兴,秦军松懈,趁机大败秦军。

11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 1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受秦朝苛虐法令的苦很久了,非议国政的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死。 13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况且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再制定规矩、制度。/ 14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今若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 15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接纳诸侯军,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来加强自己的实力,抵抗他们。 16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占有所有珍宝。 17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恰巧项伯想救张良,在夜里前往拜见张良,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才停止。 18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到鸿门,拜见项羽,向他道歉。 19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 怀王,是我家项梁拥立的,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主持约定呢!本来平定天下的,就是各路将领和我项籍。 20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高祖本纪字词整理及重点句子翻译(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祖本纪 司马迁(约前145-前87 年)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中国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起始共3000 多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重点词解】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2.摄衣谢之,延上坐(道歉) 3.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4.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5.还军霸上(驻扎) 6.去辄烧绝栈道(断) 7.汉王复入壁(营垒) 8.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 9.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 10.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 11.父兄不能给(供给,使充足) 12.可四千余人(大约) 13.意豁如也(……的样子) 14.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曾经)(休息)(水边,堤岸) 15.是时雷电晦冥(天色昏暗;冥:昏暗) 16.已而有身(不久) 17.隆准而龙颜(鼻子)(上额) 18.常有大度(平常)(气度,抱负) 19.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 20.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戏弄耍笑) 21.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去)(赊欠) 2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买酒)(售、卖出) 23.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年终;竟:完毕,终了)(毁掉)(同“债”,债务) 24.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同“尝”,曾经)(同“徭”,服役)(任人自由观看) 25.避仇从之客(做客,名次活用作动词) 26.乃绐为谒曰(于是)(欺骗,诈说)(写)(名帖) 27.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28.引入坐(引领)(同“座”,座位) 29.遂坐上坐,无所诎(同“座”,座位)(同“屈”理亏,此有不安的意思) 30.酒阑(将尽、将终) 31.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用眼色,名次活用作状语)(坚持) 32.高祖竟酒,后(酒席散罢)(留下不走) 33.无如季相(面相) 34.臣有息女(亲生女儿;息:生) 35.公始常欲奇此女(起初)(异,使与一般人不同,使动用法)

高祖本纪教学案

高祖本纪教学案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高祖本纪 学习目的: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 自读1-4段,疏通字词句: 第1段: 字义: 大泽之陂. (水边、堤岸) 已而.. 有身(不久) 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判断句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省略句 省略“于”

第2段: 字义: 高祖每酤. 留饮(买酒) 怪. 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及见怪. (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同“债”债务) 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第3段: 字义: 高祖常繇. 咸阳(同“徭”,服役) 大丈夫当如. 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 省略句 省略“于” 第4段: 字义: 因家. 沛焉(安家,名作动) 坐. 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无所诎. (同“屈”,理亏) 公始常欲奇. 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迎之门 省略句 省略“于” 引入坐 省略句 省略“之” 吕公女乃吕后也 判断句 第二步: 小结: 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第三步: 疏通5—7字词句: 第5段 字义:沛公引兵西. (向西进发 名作动) 西. 过高阳(向西 名作状) 可. 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 (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 省略句 省略“于” 昌邑未拔 被动句 与偕攻开封 省略句 省略“之” 第6段: 字义:降. 章邯 (使……投降,使动用法) 诸所过毋得掠卤.. (同“掠掳”) 秦人憙. (同“喜”) 秦军解. (同懈)

《项羽本纪》知识点归纳检测(附答案)

《项羽本纪》 一、一词多义(实词) 扛:1、(gang)双手举 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项羽本纪》 2、(kang,第二声)用肩膀承担物体。 扛枪 期:1、动词,约定 期山东为三处——《项羽本纪》 2、预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ji)周(年、月)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尚书?尧典》 4、(ji)期服,旧时为亲属服丧一年、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 穷:1、尽,穷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 2、阻塞不通,走投无路 君子亦有穷乎《史记?孔子世家》 3、困,处境艰难 穷来从我《史记?项羽本纪》 4、追究到底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属:1、连接,引申为跟随 项王渡淮,骑者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纪》 2、托付,交给,特引申为交给官吏治罪。 乃以秦王属吏。——《史记?高祖本纪》 3、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4、类 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纪》 5、亲属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6、从属,隶属,归属 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 拔:1、抽取,抽除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2、攻下,攻克已拔,皆坑之 《史记?项羽本纪》 3、突出,越出 出乎其类,拔乎其卒(出类拔萃)《孟子?公孙丑上》纵 1、发放 莫敢纵兵《史记?项羽本纪》 2、耸,向上引 将身一纵,轻跳入瀑布泉中《西游记》

3、连词,即使,纵然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幸:1、宠爱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史记?项羽本纪》 2、幸运,幸福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3、欢喜妒人之能,喜人之失《骂尸虫文》 4、希冀,期望无其人而幸有其功《荀子?君道》 持:1、一只手从下托扶 左手据膝,右手持颐《庄子?渔父》 2、控制,挟制 持吏长短《史记?酷吏列传》 3、掌握 悖乱不可持国《吕氏春秋?察今》 4、对之,对峙 楚汉久相持未决《吏记?高祖本记》 当 1.抵挡,抵抗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2.对着,朝着 木兰当户织 3.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 4.往昔,过去的 遥想公瑾当年 独 1.只有,唯独 今独臣有船 2.独自,单独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难道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引 1.借口 乃引“天亡我” 2.率领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拉开(弓) 将军夜引弓 4.延请 引赵使者蔺相如 5.退回,调转 相如引车避匿 故 1、缘固,原因,所以

(完整版)高祖本纪经典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高祖本纪经典练习(含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3分) ①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②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③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④因以文谕项羽 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⑥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看不起 B 夺其军,可.四千余人 可:大约 C .欲止.宫休舍 止:居住 D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 卒:同“猝”,突然 3.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 系颈以.组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B ?????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C ????? 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D ????? 高祖因.狎侮诸客 因.张良遂略韩地车睘辕 4.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诽谤..者族 B .鲁为楚坚守..不下 C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D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5.下列与例句中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会项伯欲活张良 A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B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C .沛公从百余骑 D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6.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B .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C.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D.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③喟然太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给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 ..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 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 ..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8.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孔将军、费将军纵.纵:出兵攻击

高祖本纪知识点(史上最全)

高祖本纪知识点(史上最全) 一、字音 丰邑(yì)刘媪(ǎo)大泽之陂(bēi)晦(huì)暝(míng)蛟龙(jiāo) 髯(rán)单父(Shànfǔ)泗(sì)水狎侮(xiáwǔ)貰(shì)酒酤(gū)酒讎(chóu)繇(yáo)喟然(kuì)豪桀(jié)绐(dài)拜谒(yè) 无所诎(qū)酒阑(lán)箕帚(jīzhǒu)郦食其(Lìyìjī)游说(shuì)说(shuō)客长揖(yī)踞床(jù)斩以徇(xùn)荥(Xíng)阳 轘辕(Huányuán)黥(qíng)布章邯(hán)啖(dàn)以利 玉玺(xǐ)轵(zhǐ)道乃以秦王属吏(zhǔ)樊哙(fán kuài)飨(xiǎng)栈(zhàn)道跂(qǐ)东乡(xiàng)深堑(qiàn)垓(Gāi)下 绛(jiàng)侯汜水(fàn)帷(wéi)帐玉卮(zhī)击筑(zhú) 二、重点字词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欺骗) 有功者害之(嫉妒) 示鲁父老项羽头(给……看) 萧何为主吏(主管、主持) 三、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 3、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桀”通“杰”) 4、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座位;“诎”通“屈”,) 5、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高兴;“解”通“懈”,松懈) 6、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7、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 8、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 9、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 10、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 11、高祖奉玉卮(“奉”通“捧”) 12、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张”通“帐”,扎营) 四、古今异义 1、隆准古:鼻子今:准确 2、龙颜古:上额今:颜色,脸色 3、常有大度古:远大的抱负(度,器度,抱负)今:气量宽宏,能容人 4、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平民百姓今:亲人,家属

高祖本纪练习及答案

《高祖本纪》第一板块重点内容检测试卷答案班级姓名学号 一、解释加点实词 1.息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2.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怀孕;于是、就 3.隆准.而龙颜.鼻子;上额 4.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 5.常有大度.,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器度、抱负;从事;平民百姓 6.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任用;担任、做 7.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戏弄耍笑 .... 8.常从王媪、武负贳.酒赊欠 9.见其上有龙,怪.之以……为怪,意动 10.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买酒;售 11.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 ..弃责.怪异之象;毁掉;契据;同“债” 12.高祖常繇.咸阳,纵观 ..同“徭”;任人自由观看 13.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交好 14.避仇从之客 ..,因家.沛焉。代词;作客;安家,名动; 15.萧何为.主吏,主.进担任;主管 16.素易 ..诸吏向来;轻视 17.吕公者,好相.人给……看相 18.酒阑.,吕公因目固 ...留高祖将尽;使眼色;坚持 19.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生;打扫清洁的婢妾 20.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给予,引申为许配 21.何自妄.许与刘季胡乱 22.此非儿女子 ...所知也。妇女小子 23.卒.与刘季最终 24.吕公女乃.吕后也是 二、解释加点虚词 1. 已而 ..有身,遂产高祖不久; 2.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等到; 3. 及.见怪,岁竟等到 4. 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 5. 因.家沛焉于是; 6.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于是,就 7. 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比得上

三、翻译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他平素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民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到了成年以后,任用为小官,当了泗水亭这个地方的亭长,对县中的官吏,没有不加捉弄的。 3.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做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4.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每次去买酒留在店中畅饮,售出去的酒是平日的几倍。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常毁掉契据免除债务。 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 6.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看相,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 7.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四、《高祖本纪》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对这种评述,你是怎么理解的? 人性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刘邦作为历史上不多见的布衣出身的皇帝,在他身上人性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并存,这并不足怪。“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是他性格中豁达大度的一面,这也是他能容人、善用人的性格基础。另一方面,“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则显示他性格中无赖的一面。这个弱点,后来在他事业顺利的时候,也时常暴露出来,但好在刘邦善纳谏言,在关键时刻,这个弱点没有对他的事业造成大的危害。司马迁对刘邦的这个评价体现出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真实而中肯。 《高祖本纪》第二板块重点内容检测试卷答案 一.解释加点实词 1.沛公引.兵西率领 2.昌邑未拔.攻下、攻克 3.西.过高阳名作状向西 4.乃求见说.沛公劝说、进言 5.沛公方踞.床坐是两脚叉开 6.摄.衣谢.之,延.上坐提起、整理;道歉;邀请 7.将.陈留兵率领 8.杨熊走之 ..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逃跑;到;派;示众9.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夺取 10.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 11.诸将黥布皆属.归属 12..降.章邯使……降服 13.益张 ..疑兵旗帜增加、增多;设置 14.诸所过毋得掠卤 ..同“掳掠”,抢人抢物 15.秦人喜.同“喜” 16.秦军解.同“懈”

史记 知识点

《史记》选读知识点 《太史公自序》 词类活用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名作动) 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名作动)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名作动)于是迁仕.为郎中(名作动) 其在卫者,相.中山(名作动) 乡射 ..邹峄(名作动) 南.略邛笮昆明(名作状) 上.明三王之道(名作状) 王.卬于殷(名使动)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为动)故述往事,思.来者(使动) 孔子修旧.起废.(形作名)

善.善恶.恶(形作动) 整齐 ..百家杂语(形作动)贤.贤贱.不肖(意动) 古今异义 市长 发愤 仪表 道义 其实 故事 文学彬彬 隐约 整齐

句式 此孝之大者(判断句定后)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提宾)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状后) 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判断句) 《鲁周公世家》 词类活用 天乃雨.(名作动) 东.伐至盟津(名作状) 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意动) 南面倍依以朝.诸侯(使动) 至于小大 ..无怨(形作名)

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形作动)宁.淮夷东土(使动) 三王之忧劳 ..天下久矣(为动) 古今异义 流言 句式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判断句)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状后)维长终是图(提宾) 周公藏其策金滕匮中(省略) 大木尽拔(被动)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bēi )(2)高祖常繇咸阳( yáo )(3)乃以秦王属吏(zhǔ)(4)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xi àng ) (5)日夜跂而望归(qǐ)(6)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gāi ) (7)高祖奉玉卮( zhī) 2、解释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

《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项羽本纪会稽起兵》文言文知识体系 填空 (一)通假字 自怀王入秦不反(“反”通“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 遂举吴中兵(举:发动) 籍为裨.将,徇.下县。(裨将:pí副将、偏将)(徇:xún巡行示众)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yuàn官员,狱掾:典狱官。)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部勒:部署,组织;阴:暗中。) (三)词类活用 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动词的意动用法,对……生气发怒。) 梁以此奇.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是奇才。) 于是项梁然.其言(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是正确的。)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名词作动词,灭族。) 与怀王都.盱台。(名词作动词,驻守国都。) (四)特殊句式 谕以所为起大事状语后置句 封于项状语后置句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状语后置句 梁父即楚将项燕判断句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动句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被动句 《项羽本纪鸿门宴》文言文知识体系填空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二)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三)词类活用 籍吏民(名词用作动词,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芷阳间行(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吾得兄事之(名词用状语,象对待兄长那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