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十法

合集下载

山西常有心意拳周身十一处练功法

山西常有心意拳周身十一处练功法

山西常有心意拳周身十一处练功法李复祯,人称常有师傅,是山西(形)心意拳一代宗师,创造了山西心意拳的辉煌历史。

常有师傅的技击之术精湛,当与他的训练方法有很大关系。

他勤奋练功,并独创了别具特色的心意拳练功法。

其实战诀:手眼身法步,轻灵巧妙猛,快打狠攻,乱而取之。

一、头支配全身运动,首练头部功夫。

头领起,下颏内收,脖后大椎穴拔起,如公鸡打斗时昂头,如猎豹、老虎搜寻猎物时头领起,体现出一股精气神。

头脑要保持冷静,有头顶破天之英雄气概。

头部不可妄动。

练法:1.闭眼,头自左向右旋转16次,自右向左旋转16次。

2.前点头、后仰头各16次,上升下缩如千斤顶。

3.两手掌搓太阳穴(阳气之所)。

拳经云:头打起意占中央,手足齐到人难防。

二、肩须松开沉下,不然,肺乍起,气上浮,根底飘。

切不可抬肩,耸肩。

两肩琵琶骨须练得灵活自如,才能沉肩发劲,使肩筋上伸下沉,活动自如,达到极限,自然可运用自如,技击时得心应手,方可合道。

练法:1.甩膀子。

前后一字步站立,两膝微扣,两胯松圆,左手护心,右臂贴耳前后划圆甩膀,如车轮状,自由落体不可用力。

如开天辟地。

前甩16次,后甩16次,左式同右。

2.肩上下活动,伸展腋下筋(轻松)。

3.两手交叉抱肩,极力缩肩,计数30下。

4.扩胸。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掌(或拳)直臂下垂由体前向两侧、向后扩胸,两手背在体后(或拳背)相触,练至肩部发热为止,应快速有力。

肩打有靠、挤、撞、顶、打等。

拳经云:“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暗处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三、肘宁挨十拳,不挨一肘。

实战中,肘始终要坠,自然而然,非用力坠。

要锻炼肘关节的灵活性,使筋腱自由舒展,增强韧性、弹性,应两肘不离肋。

近使肘,远用手,以神速为贵,以半步为妙。

练法:1.直顶肘。

肘尖用力向侧顶撞。

2.裹肘。

肘向前、向中拧裹(有坠意)。

3.砸肘。

单臂(或双臂)屈肘肘尖向下,由上向下砸,高不过肩,砸肘要快速有力。

4.扫肘。

两臂在胸前屈肘,(由右向左,由左向右)横扫对方头部两耳门,扫击时快速有力,力达肘尖,上体右拧(或左拧)。

形意拳的十二大劲法

形意拳的十二大劲法

形意拳的十二大劲法武术的劲,是指通过人的肢体运动,即闪展腾拿、吞吐化泄、引进落空、侧身调膀等运动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最大特点是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气息的吐纳和肌肉筋骨舒展伸缩的有序变化而产生的。

所谓“意识支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内部呼吸和肌肉伸缩的控制而言。

演练形意拳特别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要求意到、气到、劲到,也就是意、气、劲、形的高度统一。

拳谱中讲:“心之所发为之意,意之所向为之拳”,充分说明了形意拳的最大特点。

意、气、劲、形的统一,既能使全身之内力凝聚为一个整劲,又能使这一整劲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身体的某一部位瞬间爆发出去,达到破坚击锐的超常力量。

本文主要是就形意拳法中,对这种在意识指导下,瞬间爆发出来的劲力加以较系统的阐述,以期对形意拳爱好者起到一个参考和辅导作用。

形意拳的劲,归纳起来有十二种劲力,这十二种劲力在技击攻防的应用中各有侧重,现将这十二种劲力分别阐述如下。

一、内劲所谓内劲,是指通过形意桩功(三体式)套路的演练而获得一种能随意识转换方向、变化大小与强弱的一种力,因为这种力的运转特点是隐蔽于内而不显于外,故名“内劲”,例如同行们常讲的“气沉丹田”、“气冲百合”、“迈步如生根”等等,都是指“内气”而言。

“内劲”的锻炼,贵在以意识来引导动作,以呼吸来配合力的蓄发,从而提高驾驭全身肌肉张弛的机能和以气催力的能力。

练习“内劲”的关键是由松静入手,以静练气,以松练体,逐步将显露于外表的刚劲隐藏于内,从而达到外柔内刚、绵里藏针的境界。

二、整劲拳谱所云:“姿势安合劲要整”,所谓“整劲”,是指整个人体所具备的劲力在瞬间汇聚为一。

“整劲”大于人体某一个部位肌肉的收缩力,“整劲”用于进攻对手时,它可汇集于攻击着力部位,能极大地加强攻击力;在防守时,整劲汇集于防守部位,能加大该防守部位的抗击力。

“整劲”贵在一个“整字”。

整劲的培养和锻炼,要求身体各个部位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唯一意念的指导和支配下,遵循同一个技法的要求,一动无有不动地进行专一的配合,先全身放松,聚气于丹田,再从丹田送达于四梢,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依次催送,节节灵通。

形意拳十二形方式

形意拳十二形方式

形意拳十二形方式形意拳十二形方式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形意拳十二形方式,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十二形:意拳系的传统套路之一,是取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点编排而成,既是精妙的攻防技巧,又是练身的良好方法。

在十二形中,由戴龙邦传下的有十大形,即龙、虎、猴、马、鸡、燕、鹞、蛇、鹰、熊,后来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又添加了鮀和鹱形,使形意拳的技击之法更趋于全面。

较五行拳的练习,十二形又增加了许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丰富、劲力全面,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还可锻炼和掌握多种劲力,提高攻防实战能力。

八字功:八字功是形意拳系的'套路之一,由于其传承者将这套拳法的拳路要诀概括为八个字,因而得名“八字功”。

而这八字分别是斩、截、裹、胯、挑、顶、云、领。

形意拳讲究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体用兼备,八字功就是致用的功拳。

每一字功法都有其独特的动作组成,各有不同的练法、功法和用法。

八字功既可每一字功法单独往返左右练习,也可八字功法串连起来练习,串连练习被称为八字功连环。

练习八字功可以学到五行拳和十二形之外的招式用法,对于丰富形意拳的技法,提高自身的技击能力有很多促进作用。

撕扒:撕扒又称为“搓手”,总的做法是,相互在对方身上找空档,见机攻手,相互吞化;高跳、低压、平扒拉,顺其自然变化;寻找最佳发力点,锻炼自身;足踏中门抢地位,贴身靠打;手如两扇门,全凭腿胜人;手护外。

五行,肘蔽内五脏;起钻落翻,上下左右,前拉后顺,敢吞会化,手去不空回,随收顺势攻。

搓手的动作、制肘、缠绕、点化是必用的。

其手法是“点点化化不许击”,腿法是“勾挂拌扫示意踢”,近身技击法是“盘肘与揉膀”。

技用功法主要有:手法:包括慢手、快手、缠手、乱手、喂手、顾手、拿手、破手、闪手、化手、一手顾两手、转环手、阴阳手。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十六练法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十六练法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一一十六练法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一一十六练法“十六练法”是形意拳历代先师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关于手、眼、身法、步的要诣与精华。

凡学形意拳的,要想学出一点上乘的功夫,务须逐字逐句地领会此“十六练法”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 没有捷径可走。

此“十六练法”是:一寸、二践、三躜、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现将这“十六练法”分述如下:一、“寸”,指步法而言。

它居形意拳“十六练法”之首,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平时的演练或实际散手较技(太谷民间叫撕扒)时,无论是进步攻击、还是退步防守,都是前脚带后脚,后脚催前脚,要求进步要低,退步要高。

为防止被对方乘隙,一般来讲,步幅的大小不过“尺”,故名为“寸”。

拳谚云:“学者要知真消息,奥妙就在一寸间。

”这种“寸”的步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稳,即使攻击不成功,也极少被对方闪击;其次是发劲短促,一旦接触目标,就可充分发挥力达四梢的威力。

二、“践”,是指践步而言。

这种步法是后脚提起向前成虚步,同时束身向下,另一脚即利用束身的“弓弩劲”以“鹞子入林”之势尽力向前抢占有利地位,以达到攻击目的。

此步法一般在距对手两米左右时,突然发起攻击而用此步较适宜。

三、“躜”,是形意拳里特有的身法之一,所谓“躜”是说身、步二者相合相随,束身向前穿入,而瞬间贴近对方,叫做“躜”。

在形意拳谱中有“远践近躜、躜进合膝、沾身纵力”的理论。

“躜”的关键是身步二者必须相合相随。

四、“就”,是指对方攻击我的一瞬间,我即上下束身如一,犹如行进的槐虫,贴近对方,因势利导,弓I进落空,借势击之,以逸待劳,即拳谱所云:“打人如亲嘴,贴身近打全凭腿”。

五、“夹”,意指两股和两肘犹如夹剪,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较技,都要两股紧夹,肛要上提,沉肩坠肘,两肘不离肋,势要严,劲要整,周身现“四象”,威严不可挡,谨慎防护周身要害,不给对方留有空隙,这是形意拳中重要的技法和防护要诀之一。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古人采龙、虎、猴、马、骀、猫、燕、鹞、鹰、鸡、鹤、蛇十二种动物之动作,象形取意,练成十二形象。

夫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纵跃之灵,马有蹄击之功,骀有竖尾之力,猫有捕捉登高之术,燕有取水之妙,鹞有穿林之巧,鹰有抓拿之技,鸡有斗智之勇,鹤有展翅之用,蛇有拨草之能。

观其形,取其能,其各物之技术,使人兼而有之,专练手眼身法步,必至行动灵敏,立势稳固,起若风,落若箭,形似狸猫,站如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苟能持之以恒心,不畏苦,不惮劳,纯功习练,须数载如一日,不五载而功必成,学者宜勉之。

一、龙形预备式dFr由预备式,左腿向后转旋约200度,屈膝成弓箭步,腰随腿向左拧,左臂上悬,横置头上,手心向上,肘弯处要圆,右手由胯旁,手背向前,往左方平运,至档间,将手藏伏,作裹身藏手式。

注意:眼须随左臂向左平移视线,左臂上裹时要含滚劲。

接前式,两足向右拧,屈右膝,腰随身向右拧,右腿变前弓步,右臂由左肋上举,横悬头上,手心向上,左手由额旁手心向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平运,至档间藏伏,成裹身藏手式二。

再左足向前迈进一步,但足须绕至右足旁向前进,重心点则能稳寄右脚上,左臂由肋上提,横置额旁;右手由额上,手心向地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上运,至裆中将手藏过,作裹身藏手龙形式二。

接前式,右手由额角下按至右胯旁止,左手由裆前提起前推,手心蓄力,作分心掌式。

注意:用掌前推时,劲须发于腰,以腰催膀,膀催腕,掌心蓄力,俟手到敌身一寸间,再发劲推去,敌固不及逃,劲亦难以散.学者注意之。

接上式,右腿前进一步,膝前屈,作弓箭步,右手随腿前推,肩和腰要平,左手指稍屈(作鸡爪式)向后抓,成龙尾式一。

如左步前上,左手随腿前推,右手指稍屈后抓,成龙尾式二。

注意:身须侧进,肩向前,手腕与肩及膝成一直线,后手与后腿亦成一垂直线。

实战用法:敌由左方击来,我以左手上裹敌臂,以右手背击敌左肋。

反之敌由右方击来,我以左手背击敌右肋。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动功(行桩)1.第一式∶气归丹田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上身正直,两膝屈曲,如站'三体桩'之势,后脚距前脚约一脚半或稍多些。

后腿膝盖距前腿弯约6厘米(2寸许)。

两手握拳,置于脐下,相距约3厘米(一寸)远,拳心朝下;两肘向外开劲,两肩向下沉劲,两膊成半圆形,含胸拔背,顶头竖项;头向左转约30°~45°,二目平视。

这种姿势叫做鸡腿、龙身、猴背、熊房(图1)。

图1上身及双膊保持不动,双脚沿半径约一米的圆圈向左行走。

两脚各走一条线,走圈不可过大。

走步时,左脚外摆,肾经之脉气牵动;右脚向内扣,膀胱经之脉气流行。

步不要大,以两脚相距一脚半为宜。

双膝仍要保持屈山,后腿膝盖距前腿弯不超过6厘米(2寸)。

走步用形意拳的瞠步,脚底与地面平行,距地约1.5厘米(半寸)。

迈步时,前腿瞠,如行泥地、后脚蹬,脚掌内侧用力,牵动肝经、脾经,取《内经》'肝脾之气宜升'之意。

前脚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着地。

脚走双线,走步不要快。

全凭双脚、双膝用力。

仍用胁呼吸法,提脚为吸,落脚为呼,吸无意,呼有意。

所走圈数多少不限。

回身时,上身及两膊均不动。

右脚努力向里扣,身向左转,左脚提起置右踝骨旁,磨胫,脚底距地面约1.5厘米(半寸许),稍停,即向前迈出,落于右脚前一脚半之处,再进右脚;即变左脚在外,右脚在里,右脚摆,左脚扣,全身向右转圈行走。

其行走之身法、步法、呼吸之配合,皆同前,惟方向左右相反。

2.第二式∶落地三盘两腿站的姿势与前式相问,仍要保持鸡腿、龙身、熊膀、猴背。

两手内外劳宫相对,覆于丹田上,左掌在内,右掌在外,站好后,两小臂内旋,转至两掌心朝外,即向左、右斜下方撑按;肩要沉劲,肘要向外开劲,两膊要撑圆,含胸拔背,眼看左前方(图2)。

图2上身上肢不动,高度不变,沿圆弧路线向左行走。

其步法、身法、呼吸及回身动作,同第一式。

两臂之圆撑下按,十指张开,掌心空涵,则手三阴三阳之脉气全被牵动。

形意拳十法--曹继武

形意拳十法--曹继武
形意名师拳论摘要
来源:《精选宋氏形意拳术》
一、曹继武先生论形意拳十法摘要
(一)明三节。举一身而言之,则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然分
而言之,则三节中,亦各有三节也。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此梢节之三节也。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此中节之三节也。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此根节之三节也。要领不外乎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相应,庶不致有长短曲直之误,参差仰俯之病,此三节之所以贵乎明者也。
以上十法练成一贯,而武艺不亦成乎!吾汇其理,摘其要而释之,以为后学者训。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先动而即截之也。截身者,彼未动而截之也。截言者,彼言露其意而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也。截心者,彼言甘貌恭放有意人也。追风赶月不放松,彼虽欲走而不能矣,何患其有杂计邪术乎。
(六)手足法。手法者,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截手、出手也。筋梢发有起有落者,谓之起手,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领手。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推后手如燕子抄水,往上一翻长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如双手相交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瓶(瓶未装物,即虚空之意),此双手之法也。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截手。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总之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肘护心发,手胯随起,而其起似虎之扑人,其落如鹰隼之抓物也。
解曰:手打鼻通,火到金化,亦自然之理也。与人相较,先闭住自己五行(五官)以克他人之五行,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也。可与四梢法相参考。
(四)身法。身法之要有八: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夫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步低,而退步高也。反侧者,返身顾后,而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而纵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相贯,此不可不知也。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一、预备式:身体直立,两足跟靠拢,向前进方向转体45?,转体时足跟做轴,左足与前进方向平行,右足与前进方向成45?角,左足跟与右足弓相贴(图1,图2)。

要点:身体自然直立,放松、沉肩、含胸、拔背、悬头竖项,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腹式呼吸)。

二、起式(三俸式):两手向外翻转,两臂外旋由两侧向上托起,肘部下沉微屈,当前臂举至高与肩平时(图3),随即屈肘收掌,前臂内旋,阳掌经面部、胸部下按(随落随变),停于小腹处突变阳拳。

两手下落时,随之屈膝半蹲(图4),目平视前方。

左转身45?,两脚不动,右拳经胸前及下颏,向前钻出,高与鼻平,拳心向上,前臂向外拧劲,小指向上翻转,肘下垂(图5);左足向前进一步,左拳同时向前穿出(沿前臂内上侧),待两拳近于平齐时,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向前、向下劈出,高在肩胸之间,右掌撤回腹脐处,两手要有分挣之力(即三体式),目视左掌食指(图6)。

要点:两掌向上托起时,不要引肩上耸,臂不要挺直;两掌下落时,肘不动,待两掌经过面部、胸部后开始渐变成拳,落至腹前时,突变阳拳,两肘要抱肋,头要顶,气要沉,左脚上步与左拳前钻,双拳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前劈右掌撤至腹脐要同步,要体现拧裹、挣力,掌到脚停。

三、纵步金鸡独立:左脚向前纵一大步,右掌贴近左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撤至左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右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左足踝处,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右手食指(图7)。

要点:左脚前纵,右足要用力蹬地,以达纵步之远;左脚跟步要稳、快,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穿出、撤回要与脚动作同步进行,两掌穿出撤回要快,要有挣力。

四、退步金鸡独立:右脚靠左脚蹬力,向后纵一大步,左脚随之快速撤回至右脚处。

左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右足踝处。

与脚动同时,左掌由右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右掌撤至右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左手食指(图8)。

要点:左脚蹬、右脚后纵,要退步远、快、稳;左掌穿出、右掌回撤要快,要有挣力,要与脚动同步;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要有挣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推后手如燕子抄水,往上一翻长身而落,此 单手之法也。如双手相交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瓶(瓶未 装物,即虚空之意),此双手之法也。
• 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截手。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总 之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肘护心发,手胯随起,而其起似虎之扑 人,其落如鹰隼之抓物也。
• 如遇人多或持有器械者,则连腿带脚并翦而上,即所谓採脚二起 之说,亦即鸳鸯脚法,又如鹞子入林,燕子抄水之式也。学者随 便使用,但纵横之法不可不熟,习之纯熟,用之无心,方尽其妙 也。
(六)手足法
• 手法者,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截手、出手也。筋梢发有起 有落者,谓之起手,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领手。
• 解曰:面笑不动唇,提放有意人也。追风赶月不放松,彼虽欲走 而不能矣,何患其有杂计邪术乎。
(九)三性调养
• 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者术之妙用也。故眼 中不时常循环,耳中不时常报音,心中不是常惊省,则精灵之意 在我,庶不致为人所窥,而生失机之虞也。
• 解曰:临阵须提防,小心无过矣。
• 开法者,有左开右开、刚开、柔开。左开如神填炮(里括),右 开如外填炮(外括)也。刚开如前六艺之硬功,柔开如六艺之软 功也。
•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先动而 即截之也。截身者,彼未动而截之也。
• 截言者,彼言露其意而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也。
截心者,彼言甘貌恭我,防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之也。
• 步法者,寸、颠、过、快、溅是也。如两三尺远,则用寸步,如 四五尺远,则用颠步,必颠一步方能到也。若遇身大力强者,则 用过步,即进前脚,急过后脚,所谓步起在人落过于人也。
• 如有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带后脚平步如飞而 去,并非跳跃而往也,此马奔虎窜之意也,非艺成者不可轻用, 惟远不发脚而已。
形意拳十法
(一)明三节
• 举一身而言之,则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然分 而言之,则三节中,亦各有三节也。。
• 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此梢节 之三节也。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 节,此中节之三节也
• 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此根节之 三节也。要领不外乎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 追,三节相应,庶不致有长短曲直之误,参差仰俯之病,此三节 之所以贵乎明者也。
(七)上法进法
• 盖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而总以身法为要,如手起似丹 凤朝阳是也。其进步如前步抢上抢下进步后脚踩打是也。
• 是必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身法活,手足之法连,而后视其
远近,随其老嫩,一动而即至也。
• 然其方亦有六焉,六者何?即工、顺、勇、疾、狠、直是也。夫 工者巧也。顺者自然也。勇者果断也。疾者紧急也。
• 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 行之现于外者也。故曰: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天 地交合遮日月,武艺相争闭五行,真确论也。
• 而所最宜知者,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到,亦自 然之理也,余可类推。
• 解曰:手打鼻通,火到金化,亦自然之理也。与人相较,先闭住 自己五行(五官)以克他人之五行,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也。可与 四梢法相参考。
• 足法者,起钻落翻,忌踢宜踩而已。盖脚起望膝,膝起望怀,脚 打膝分而出,而其形上翻如手起之撩阴也。至于落则如以石钻物, 如手之落浮眉也,其忌踢者,脚起浑身是空也。
• 宜踩者,如置物于足下也,即手落如鹰捉是也。然手足之法,本 自相同,而足之为用,亦必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莫测,然后可 也。
• 解曰:手法与足法,总取轻利灵活为妙,切勿习于滞呆之气,以 自陷于失利,所谓滞气不打人也。
(四)身法
• 身法之要有八: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夫起落 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步低,而退步高也。反侧者, 返身顾后,而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而纵如放虎也。 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相贯,此不可不知也。
• 解曰: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展身而落。
(五)步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十)劲法
• 夫劲寓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实难以言传,然其理亦可 参焉。盖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 而力即赴之,此必然之理也。
• 今以功于艺者言之,以为撞劲者非也,功劲者非也,所谓拼劲、
崩劲者皆非也,殆颤劲是也。
• 撞劲太直,不利于起落,功劲太死,而难变化,拼劲崩劲太促, 难以展招,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 劲发,天地交合,如风一过,而不费其力。
• 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顷,如虎之伸爪不见爪,而物不 能逃,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不能阻,如是十法合而为一,而克 人岂有不利者乎。
• 以上十法练成一贯,而武艺不亦成乎!吾汇其理,摘其要而释之,
以为后学者训。(来源:《精选宋氏形意拳术》)
• 盖气从丹田而生,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手落, 手随声发,一枝动而百枝动,四梢既齐,而内劲无不出矣。
(三)闭五行
•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内属人五脏,外属人五官。如 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目,肝急火焰冲;脾属土,脾动大力 攻;肺属金,肺动沉雷鸣;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之存于 内者也。
• 狠者恨也、忿怒也,即动不容情,心一颤而内劲出也。直者直发 心中的见之真而彼难变化也。六方明,则上法进法得矣。
(八)顾法、开法、截法、追法
• 顾法者,单顾、双顾、上顾、下顾、顾前后左右是也。如单顾则 用截捶,双顾则用横捶,顾上则用冲天炮,顾下则用卧地炮,顾 前后则用前后梢捶或用前后斩拳,顾左右则用括边炮或括身炮捶, 此以随机而动,非若他人之钩连棚架也。
• 解曰:起随追劲法也,三节名虽不一而劲法则一也。盖通身劲法 如是,而各节中之劲法亦如是。起要起去,随要随定,追要追上 ,一动而三劲皆至,则无失矣。
• 诀曰: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手足随,三节自然齐。
(二)齐四梢
• 盖发为血梢,手足指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此四梢也。 必使发欲冲冠(怒发冲冠),甲欲透骨,牙欲断金(咬牙切齿), 舌欲催齿(舌顶上颚),心一颤而四者皆至,则四梢齐,而内劲 自然出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