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鸟类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鸟类调查报告

鸟类调查报告

鸟类调查报告鸟类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鸟类调查成为了一项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鸟类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生物之一,它们的生存状况和数量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本篇报告将对最近进行的一次鸟类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鸟类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调查地点位于某国的一个自然保护区,该地区被广泛认为是鸟类的天堂。

调查团队由专业鸟类学家和志愿者组成,他们利用望远镜、录音设备和摄像机等工具,对该区域内的鸟类进行观察和记录。

首先,我们对鸟类的种类进行了统计。

根据调查结果,该保护区内共发现了200多种鸟类,其中包括了一些罕见的鸟类,如白头翁、黑颈鹤等。

这些鸟类的出现证明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完整,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其次,我们对鸟类的数量进行了估算。

通过观察和统计,我们发现一些常见鸟类的数量相对较多,如麻雀、鸽子等。

然而,一些稀有鸟类的数量明显较少,如白头翁等。

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等。

为了保护这些稀有鸟类,我们建议加强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我们还对鸟类的行为和习性进行了观察。

通过录音和摄像,我们记录下了一些有趣的鸟类行为,如鸟类的求偶舞蹈、筑巢行为等。

这些观察结果对于了解鸟类的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地形复杂、植被茂密,有些鸟类并不容易被观察到,这给调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一些鸟类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这对鸟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因此,我们呼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以保护鸟类的栖息地。

最后,我们对鸟类调查的意义进行了总结。

鸟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传播种子、控制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鸟类调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鸟类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为保护鸟类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本次鸟类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观察结果,揭示了该保护区内鸟类的多样性和数量变化。

校园鸟类群落调查及多样性研究报告

校园鸟类群落调查及多样性研究报告

校园鸟类群落调查及多样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鸟类是地球上最具代表性和较易观察到的野生动物。

它们在校园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并且往往反映出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和生态环境的质量。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学校园鸟类群落的调查和研究,揭示校园生态系统的鸟类多样性和关键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材料和方法1.调查地点:选择一所校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校园内的草地、树林、湖泊等生境。

2.调查时间:选择2个月时间进行调查,涵盖了春季和夏季两个季节。

3.调查方法:a.田间观察:利用望远镜和相机记录校园中出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

b.样方法:在不同类型的生境中设置数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的鸟类种类和数量。

c.数据分析:根据观察数据计算校园鸟类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

三、结果1.鸟类物种构成:在调查期间,共记录到校园中的鸟类物种为20种,包括苍鹭、白鹭、喜鹊、知更鸟等。

其中,苍鹭和白鹭为校园的代表性鸟类物种。

2.鸟类物种丰富度:校园鸟类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6,说明校园鸟类群落具有一定的物种多样性。

3.鸟类物种多样性:根据统计分析,计算得出校园鸟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H=2.5,且校园内各生境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湖泊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草地生境次之。

4.常见鸟类物种:在校园的调查中,以知更鸟、喜鹊和麻雀等为最常见的校园鸟类物种。

四、讨论1.影响校园鸟类多样性的环境因素:校园内的湖泊和树林等生境为鸟类提供了繁殖和觅食的场所,是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地方。

而生境质量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等因素则可能对鸟类多样性产生影响。

2.鸟类的生态功能:校园鸟类在传播花粉、控制害虫、调节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鸟类多样性的保护和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对校园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校园鸟类群落的变化:鸟类群落的物种构成和数量在季节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

长期的鸟类群落调查和监测有助于了解鸟类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鸟类调查分析报告(一)

鸟类调查分析报告(一)

鸟类调查分析报告(一)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鸟类调查分析的报告,通过对鸟类种群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了鸟类种群的分布、数量变化以及生态习性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本报告的目的是提供有关鸟类种群状况的全面综合分析,以供相关研究和保护实践参考。

正文内容一. 鸟类种群分布情况调查1. 调查范围和方法2. 鸟类种类多样性分析3. 主要栖息地及其特征分析4. 鸟类种类的地理分布特点5. 濒危鸟类种群状况及保护措施二. 鸟类数量变化分析1. 历史数据与当前数据的对比2. 不同季节鸟类数量变化的趋势3. 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分析4. 限制鸟类数量增长的因素分析5. 鸟类数量管理策略的制定三. 鸟类生态习性调查1. 鸟类迁徙规律的研究2. 鸟类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调查3. 鸟类栖息地利用行为观察4. 鸟类繁殖习性和繁殖地选择分析5. 鸟类社会行为观察和分析四. 鸟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 鸟类对栖息地改变的适应能力分析2. 鸟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3. 鸟类对人类活动的适应和影响4. 鸟类对其他生物的关系调查5. 环境保护与鸟类种群的关系分析五. 鸟类保护建议1. 根据鸟类种群调查结果的保护建议2. 针对濒危鸟类的保护措施建议3. 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措施的制定4. 相关组织和政府的合作建议5. 鸟类教育与公众意识提高的措施总结通过对鸟类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综合研究,本文揭示了鸟类种群的分布情况、数量变化、生态习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鸟类保护的建议和措施,旨在促进鸟类种群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相关研究和保护实践,本报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鸟类调查报告(范本)

鸟类调查报告(范本)

鸟类调查报告(范本)(二)引言概述:鸟类调查是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鸟类种类分布、繁殖习性以及环境变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对某地区鸟类的物种组成、数量变化及其可能的原因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鸟类物种组成1.调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调查发现的鸟类物种及其分类a.涉及的主要鸟类目和科b.具代表性的鸟类物种二、鸟类数量变化及其原因1.鸟类数量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a.线路点数法的标准操作程序b.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2.鸟类数量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a.近几年鸟类数量的变化情况b.可能影响鸟类数量的因素i.栖息地丧失和退化ii.气候变化对鸟类数量的影响iii.过度捕猎和非法贸易对鸟类的影响三、鸟类的繁殖习性研究1.繁殖行为观察和数据记录a.繁殖季节和鸟类繁殖期表现b.繁殖地选择和巢筑行为2.鸟类繁殖习性与环境因素的关系a.温度和湿度对鸟类繁殖的影响b.纷繁的鸟类繁殖策略四、鸟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1.栖息地变化和鸟类的迁徙行为a.秋季和春季鸟类迁徙的观察和统计b.迁徙行为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2.环境污染对鸟类的影响a.鸟类对污染敏感的生理和行为响应b.污染对鸟类羽毛和繁殖的影响五、保护与管理建议1.鸟类保护的现状和挑战a.目前的保护措施和政策b.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障碍2.鸟类保护和管理的建议a.建立和扩大保护区网络b.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总结:通过本次鸟类调查,我们对该地区鸟类的物种组成、数量变化、繁殖习性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进行了详细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鸟类种类多样,数量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

其繁殖习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气候变化对迁徙和繁殖影响显著。

为了保护和管理鸟类资源,我们建议加强保护区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鸟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鸟类监测调研报告研究目的:通过对鸟类的监测调研,了解鸟类的栖息地、数量及分布情况,为鸟类保护及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1. 鸟类野外调查:选择不同地点进行野外调查,包括城市、农田、森林、湖泊等不同生态环境,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及行为特征。

2. 鸟类巢穴调查:在适当季节,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巢穴调查,记录鸟类的繁殖情况及巢穴类型。

3. 鸟类标本采集:在野外调查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样本进行标本采集,用于后续研究及展示。

调研结果:1. 鸟类的栖息地情况:鸟类的栖息地主要分为城市、农田和森林等不同类型。

城市是鸟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常见的有麻雀、鸽子等。

农田是许多鸟类的繁殖地,常见的有喜鹊、鹧鸪等。

森林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常见的有喜鹊、麻雀等。

2. 鸟类的数量情况:对不同地点进行的野外调查发现,鸟类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城市地区的鸟类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农田地区的鸟类数量较多,主要受到农作物的影响;森林地区的鸟类数量较为丰富,受到自然环境的保护较好。

3. 鸟类的分布情况:鸟类的分布主要受到栖息地的影响。

在城市地区,常见的鸟类有麻雀、斑鸠等;在农田地区,常见的鸟类有喜鹊、鹧鸪等;在森林地区,常见的鸟类有喜鹊、斑鸠等。

结论及建议:1. 鸟类保护:在城市地区,应加强城市的生态建设,提供合适的栖息环境和食物供给,保护城市中的鸟类。

在农田地区,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田中的鸟类。

在森林地区,应加强生态保护,保护森林中的鸟类及其栖息地。

2. 鸟类研究:应加强对鸟类的研究,了解鸟类的生物学特征和行为习性,为鸟类保护及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鸟类教育:应加强对公众和学生的鸟类教育,增强保护意识,推动社会对鸟类保护的重视。

总结:通过鸟类监测调研,我们了解到不同地区的鸟类栖息地、数量及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建议。

鸟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鸟种类调查报告(二)2024

鸟种类调查报告(二)2024

鸟种类调查报告(二)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鸟种类调查的第二份报告,旨在进一步研究和描述多个鸟类物种。

该调查涵盖了五个主要方面:栖息地、迁徙模式、食物偏好、繁殖习性和保护现状。

通过系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鸟类的特征和行为习惯。

正文:栖息地:1. 不同种类鸟的栖息地差异较大,有些偏好高海拔山地,有些则依赖于湿地环境。

2. 郊区及城市地区常见的鸟类主要是乌鸦、麻雀等,它们适应了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改变。

3. 森林中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林冠层,如松鸦、背斑腹地鸫等。

4. 水域里的鸟类多样性较高,涵盖了鸻鸟、鸥鸟等多个物种。

迁徙模式:1. 有些鸟类具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可以长距离地迁徙至适宜的栖息地。

2. 迁徙的触发因素主要是气候和食物供应的变化,如气温下降和食物短缺等。

3. 学者对其中一些鸟类的迁徙路径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它们会选择比较短的路线并依赖于地标作为导航。

4. 迁徙过程中,鸟类的加油站,如湿地和红树林等,对它们的迁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某些鸟类还存在局部性迁徙的习性,仅在栖息地内部进行短距离的迁移。

食物偏好:1. 鸟类的食物偏好与它们的嘴型和喙型密切相关,如鸟喙针状的叉尾蜂鸟主要以花蜜为食。

2. 鸟类常见的食物源包括昆虫、果实、种子、鱼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等。

3. 一些鸟类采取捕食或搜寻食物的策略,如鸵鸟长时间搜寻植物的种子。

4. 受捕食者控制的影响,某些地区的鸟类食物链非常复杂,如极地地区的食物链。

繁殖习性:1. 鸟类的繁殖季节和繁殖地点因物种而异,有些鸟类只在特定的季节和地点进行繁殖。

2. 某些鸟类会选择特定的巢穴类型进行繁殖,如黄鹂常在树枝上建造巢穴。

3. 鸟类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有些采取卵生的方式,有些则是卵胎生。

4. 鸟类的繁殖期间,雄性常常会展示特殊的求偶行为,如羽毛展示和歌唱。

5. 幼鸟的成长过程和离巢时机也因物种而异,有些需要长时间的哺育,而有些则较快离巢。

保护现状:1. 部分鸟类由于生境减少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威胁。

鸟类调查报告(范本)(一)2024

鸟类调查报告(范本)(一)2024

鸟类调查报告(范本)(一)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鸟类调查报告的范本,通过对鸟类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鸟类的种类、分布、数量以及生活习性等相关信息。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鸟类的种类和分类、鸟类的分布与迁徙、鸟类的数量与生态保护、鸟类的生活习性、对鸟类的保护措施等。

正文:一、鸟类的种类和分类1. 鸟类的种类多样性及其分类系统2. 濒危和珍稀鸟类的分类和保护情况3. 鸟类的外部特征和解剖结构4. 鸟类的语言和鸣叫声特征5. 鸟类的羽毛和色彩变化二、鸟类的分布与迁徙1. 鸟类在全球的分布格局2. 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和距离迁徙3. 鸟类的迁徙原因和行为特点4. 鸟类的迁徙和环境变化的关系5. 鸟类迁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意义三、鸟类的数量与生态保护1. 鸟类的数量调查和统计方法2. 鸟类数量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3. 鸟类的生态位和数量调节机制4. 鸟类数量下降的影响和对策5. 鸟类的生态保护和防治措施四、鸟类的生活习性1. 鸟类的觅食和捕食行为2. 鸟类的筑巢和繁殖习性3. 鸟类的养育和保护幼崽方式4. 鸟类的社交行为和表现5. 鸟类的观察和研究方法五、对鸟类的保护措施1. 鸟类保护的意义和价值2. 鸟类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3. 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4. 鸟类保护的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5. 鸟类保护工作的宣传与教育总结:通过对鸟类调查的研究,我们对鸟类的种类、分布、数量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鸟类的保护工作是人类应尽的责任,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措施和宣传教育,才能保护好这一重要的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

鸟种类调查报告(一)

鸟种类调查报告(一)

鸟种类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鸟种类调查报告(一)旨在对特定地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和研究。

通过对鸟类种类、栖息地和数量的详细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并为保护和管理提供宝贵的信息。

本报告将针对该地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提供有关鸟类种类、数量和分布的详细信息。

正文:一、鸟类种类调查1. 在调查区域内共鉴定了多少种鸟类2. 鸟类种类的分类和命名方法3. 常见鸟类种类的特征和习性4. 濒危和珍稀鸟类种类的调查结果5. 鸟类种类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二、栖息地调查1. 不同鸟类种类的栖息地要求2. 不同栖息地类型的鸟类多样性分布3. 栖息地破坏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4. 鸟类栖息地保护措施及其效果评估5. 栖息地恢复和改善对鸟类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建议三、鸟类数量调查1. 鸟类的数量调查方法和技术2. 鸟类数量调查的时机和频率3. 鸟类数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4. 鸟类数量的季节性变化5. 鸟类数量调查结果与既定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四、鸟类分布调查1. 鸟类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性迁徙2. 鸟类分布的空间格局和热点区域3. 不同地理因素对鸟类分布的影响4. 鸟类分布的生境偏好和适应能力5. 鸟类分布的变化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五、总结本报告详细介绍了对特定地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鸟类种类调查、栖息地调查、鸟类数量调查和鸟类分布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地区鸟类的种类、数量、栖息地需求以及分布情况。

这些调查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并为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鸟类多样性,以推动保护和管理措施的实施,更好地保护鸟类及其所在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华中师范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绿树环绕的桂子山,植被覆盖率很高,为鸟类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当地的环境监测指标。

本文对华中师范大学的冬季鸟类进行研究,对鸟类的组成、数量和生境类型进行分析,旨在掌握动物群落调查和群落多样性分析的基本方法、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常见物种的识别方法、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数据记录、处理和分析基本方法和了解群落调查的注意事项,同时为其环境的监测提供参考。

本次研究还可以提供在校学生观鸟的试点,提倡广大学生参与校园鸟类保护。

校园环境概况: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有着得天独厚的绿化环境,校园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景观别致。

桂子山上大面积的树林,物种的丰富多样,更是让华中师范大学增色不少。

绿草如茵,林木葱郁,绿廊如织,概括地描绘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绿化特色,这些环境为鸟类的栖息提供了条件,因此桂子山鸟类种类丰富,其中鸣禽约33种,涉禽9种,猛禽2种。

常见的鸟类有灰喜鹊、朱颈斑鸠、麻雀、乌鸫、山斑鸠、白头鹎、鹊鸲等。

鸟类、哺乳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调查时间:11.21 调查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样线编号:1 调查人:农彩瑾、刘霄鸟类、哺乳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调查时间:11.29 调查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样线编号:1 调查人:刘霄、农彩瑾鸟类、哺乳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调查时间:12.4 调查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样线编号:1 调查人:刘霄、农彩瑾鸟类、哺乳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调查时间:12.9 调查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样线编号:1 调查人:刘霄、农彩瑾鸟类、哺乳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调查时间:12.12 调查地点:华中师范大学 样线编号:1 调查人:农彩瑾、刘霄鸟类、哺乳类野外调查记录表 12.131霄分割线鸟类、哺乳类野外调查记录表12.14 1 霄鸟类、哺乳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调查时间:12.18 调查地点:华中师范大学 样线编号:1调查人:农彩瑾、刘霄鸟类、哺乳类野外调查记录表 12.181 刘霄17:36乌鸫 实体 2 6 1 地上停栖17:37灰喜鹊实体126飞行1、鹊鸲: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 )为雀形目鹟科鹊鸲属的鸟类, 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长度约为头长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长; 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

但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 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

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 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

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 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

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

鹊鸲以单独觅食为主,偶尔有雌雄 2只共同觅食,超过 3只共同觅食时,它们之间会发生食物竞争的冲突,春季 2只共同觅食发现比例明显超过冬季。

[1] [1]原宝东,闫永峰•鹊鸲冬季和春季取食生态位初步研究[J].四川动 物,2016,35(03):426-430.2、灰喜鹊:灰喜鹊(学名: Cyanopica cyanus ,英文名:Azure-winged Magpie )是鸦科灰喜鹊属的鸟类,又名山喜鹊、蓝鹊、蓝膀香鹊、长尾鹊、鸢喜鹊、长尾巴郎。

顶冠黑色,两 翼及尾天蓝色,余部灰色。

灰喜鹊在中国分布较广泛,是常见的鸦类,体型比喜鹊小,性吵 嚷,结群栖于开阔松林及阔叶林、公园甚至城镇。

飞行时振翼快,作长距离的无声滑翔。

在体。

灰喜鹊属社群性生活的鸟类,特别是在繁殖期,虽然其交配体制是典型的单配制 ,但它们的巢彼此靠得比较近,常常形成一个集体生殖领域 ,在同一生殖领域内进行生殖的灰喜鹊实行集体警戒和集体防御。

[2][2]胡箭.灰喜鹊生态学研究进展[J].林业调查规划,2006(05):57-60.3、麻雀:麻雀(学名: Passer montanus ,英文名:Eurasian Tree Sparrow )是雀科雀属的鸟类,又叫树麻雀(英文名: Tree Sparrow ),俗名霍雀、瓦雀、琉雀、家雀、老家贼、只只、嘉宾、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亦叫北国鸟(个别地方方言又称呼为:家 雀、户巴及树干上取食,食物为果实、昆虫及动物尸树上、地面拉)。

雌雄同色,显著特征为黑色喉部、白色脸颊上具黑斑、栗色头部。

喜群居,种群生命力极强。

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中国全境,也广布于欧亚大陆。

中国产5种麻雀,其中树麻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麻雀,其他种类如山麻雀、家麻雀比树麻雀少见,生活环境也有所区别。

在繁殖季节,麻雀种群密度与该地区所筑巢数及人口密度相关;在冬季,麻雀种群密度与建筑物数量及人口相关(Reynolds,1982;佐野,1979,1983)。

城市和农村间麻雀有迁移活动,秋冬季节从农村迁到城市(郑光美等,19 “;佐野,1983)。

而市区冬季的低温和风速是促使麻雀向城市公园聚集的主要原因(郑光美等,1965)o [3] [3]阮向东.麻雀生态学研究进展[J].动物学杂志,1989(06):44-48+11.4、山斑鸠:山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orie ntalis ,英文名:Orie ntal Turtle Dove )是鸽鸠科斑鸠属的鸟类,也叫山鸠、金背鸠、金背斑鸠、麒麟斑、麒麟鸠、雉鸠、棕背斑鸠、东方斑鸠、绿斑鸠、山鸽子、花翼、大花鸽、大花斑。

上体具深色扇贝状羽缘,颈侧具黑白色条纹形成的图案,亚成鸟无此图案。

包括两个亚种。

山斑鸠分别分布在西伯利亚中部和中亚地区,冬天大部分种群会迁徙;成对或单独活动,与珠颈斑鸠在食性、活动区域、夜间栖息环境等方面基本相似。

在中国,山斑鸠分布在北自黑龙江、新疆,南至西藏南部、海南的广大地区。

山斑鸠主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兼食少量动物性食物(螺类)。

食物种类稍多,为13种(其中农作物9种)。

所食农作物主要亦为谷(占18.5多),小麦(占27.8界)。

嗜食合子草种子(占15.1%)。

亦啄食少量黄豆,赤小豆,赤豆,斑豆,玉蜀黍,高粱和大麦。

[4][4]庞秉璋.珠颈斑鸠与山斑鸠的冬季食性[J].动物学杂志,1983(04):47-48.15、珠颈斑鸠:珠颈斑鸠(学名:Spilopelia chinensis,英文名:Spotted Dove)是鸽鸠科珠颈斑鸠属的鸟类,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

比鸽子略小,颈部有黑白色的珠花图案,脚红色,体长约30cm。

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是温驯的鸟类。

斑鸠是常见留鸟,叫声为轻柔悦耳的“咕咕咕”,清晨、黄昏、白天都可以听到珠颈斑鸠的反复鸣叫。

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

珠颈斑鸠纯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食物种类较少,为11种(其中农作物8种)。

所食农作物主要为谷(占取食总频次47,1 % ),小麦(占36.5 % )。

偶食合子草种子。

此外还啄食少量黄豆、赤小豆、绿豆、大麦、乔麦和花生。

[5]⑸庞秉璋.珠颈斑鸠与山斑鸠的冬季食性[J].动物学杂志,1983(04):47-48.6、乌鸫: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英文名:Com mon Blackbird )是鸫科鸫属的鸟类,俗名百舌、反舌、黑鸫、黑鸟、黑山雀、牛屎、八日雀、中国黑鸫、乌(春鸟)。

全身黑色, 但嘴黄色,鸣声瞭亮,春日尤善啭鸣,其声多变化,故又称”百舌”。

常在田圃或疏林间地上觅食,以甲虫、蝗、蚊、蝇等多种昆虫为食,为农林益鸟,也掘食蚯蚓。

受惊则飞上枝头,营巢于乔木上。

为我国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各地常见的留鸟,注意乌鸫不是乌鸦。

雌性和初生的乌鸫嘴巴黑色,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

7、白头鹎:白头鹎(学名:Pyc non otus sinen sis ,英文名:Light-ve nted Bulbul )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白头翁、白头婆,英文名直译为淡臀鹎、中国鹎。

是中国南方非常常见的雀鸟,体长约19厘米,头顶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双翼橄榄绿色。

老鸟的枕羽更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幼鸟头橄榄色。

数量丰富。

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以果树的浆果和种子为主食,并时常飞入果园偷吃果实。

秋冬季节,白头鹎在进入繁殖期后会聚集在树林上喧叫,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种群聚的现象,到春季时就消失了。

按时间顺序看,一年中白头鹎集群呈现两个高峰,即5月和12月,除2月份白头鹎表现为极端情况外(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他各月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温暖的季节白头鹎以小规模的集群生活为主,5〜8月每群平均V 3只;寒冷的季节白头鹎以较大的集群生活为主,11〜3月每群平均 > 5只。

卡方检验x 2= 30. 498 , P V 0. 01,差异极显著,所以气候是影响白头鹎集群呈周期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6]⑹ 王玉军,于炜,鲁庆彬,武丙琳,陈静•白头鹎季节性集群行为动态研究[J].四川动物,2012,31(03):443-446./8、喜鹊:喜鹊(学名:Pica pica )是鸟纲鸦科的一种鸟类。

共有10个亚种。

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

留鸟。

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

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

每窝产卵5~8枚。

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

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个月左右离巢。

除南美洲、大洋洲于南极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

中国有4个亚种,见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的全国各地。

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

9、黑尾蜡嘴雀:黑尾蜡嘴雀(学名:Eophona migratoria ,英文名:Chinese Grosbeak )是燕雀科蜡嘴雀属的鸟类,俗名蜡嘴、小桑嘴、皂儿(雄性)、灰儿(雌性),英文名直译为中华蜡嘴雀。

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

中型鸟类,体长17-21cm。

嘴粗大、黄色,但尖端为黑色。

雄鸟头辉黑色,雌鸟头灰褐色。

黑尾蜡嘴雀利用林地及果园,从不见于密林。

与黑头蜡嘴雀区别在于嘴尖端黑色,初级飞羽翼尖白色。

非法鸟类贸易和驯养对黑尾蜡嘴雀的野外种群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10、黑脸噪鹛:黑脸噪鹛(学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 ,英文名:Masked Laughingthrush ) 属噪鹛科噪鹛属。

眼罩黑色,野外极易识别。

是我国特有鸟类,分布于秦岭以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