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合集下载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总评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属于其 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早期作品,这本书从分工的 角度探讨社会的类型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初 步形成了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 观点,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书中关于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类型划分及对 集体意识和集体情感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影响, 最后对失范的考察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作者在 往后的研究中致力于探讨如何重建社会的规范 和秩序。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人类是如何生存的
涂尔干生平简介
涂尔干是社会学经典三大家之一,也是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生平:1858年 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 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 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 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 ,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 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 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 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 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 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 《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社会分工论 主要内容 方法论 总评
主要内容
分工的功能(与之对应 的社会需要) 本书结构 分工的条件和原因 反常分工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特别是在文 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 俗,信奉同一图腾,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 这种团体基本上是从“相似性”中生成的社会,即所谓“同质”的社会。该团 体的首要任务是使成员们尊重团体的信仰和各种传统,即维护共同意识,维持 一致性。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 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 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分工使 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 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机团结”。迪尔凯姆认为,民族越进化,其成员 间的差异越大。这种趋势甚至反映在体质上。从大脑容量上看,同一种动物的 脑量相互差别小,而人与人的脑量差别大;就人类而言,土人与土人相比,其 脑量较之文明人更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装、思想)的内部差异也 很显著。因此,近代社会是差异社会,又是有机团结的社会。

《社会分工论》书评论文

《社会分工论》书评论文

《社会分工论》书评论文摘要:《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学著作之一。

他在这本书里奠定了他今后的社会学思想的基础。

一方面,诸如社会团结、失范、有机团结、机械团结、组织社会、环形社会、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分析概念。

另一方面,也难发现为其早期不成熟的《社会分工论》所存在的缺点。

尽管在本书中涂尔干强调了他的“社会”的观念,但这里的社会的观念还有着强烈的斯宾塞主义色彩,社会结构多带有固定僵化的形式。

而在他后期关于宗教的研究中,这种固定的形式更多的被“社会仪式过程”所取代。

涂尔干,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埃皮纳勒的一个犹太教士家庭。

《社会分工论》是其在1893年提交并通过的博士答辩论文。

在《社会分工论中》中,他提出了社会团结、功能、集体意识等概念,这些概念奠定了其日后社会学思想的雏形。

第一版序言中,涂尔干强调了社会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的重要性,他不仅反对以往的用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来研究社会现象,同时也反对一些道德学家从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推导出的前提作为论证其道德倾向的前提。

也就是说,涂尔干拒绝承认那些打着各种科学旗号的道德哲学家向公众宣扬自己的道德倾向。

虽然他不反对任何改良的观念,但他主张,任何改良的观念要建立在对道德科学的认识之后。

因此,涂尔干主张建立一种道德的科学。

他认为道德跟科学不是相悖的,道德跟科学结合起来的方法就是建立一门道德科学。

他的研究目的就在于研究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个人越变的自主,他就会越依赖社会”。

[1]他认为从社会团结类型的变化着手,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在他的第二版序言里,他又集中为法人团体进行辩护,初版的《社会分工论》后,涂尔干坚持重建法人团体的主张遭到了学界的反对。

他们认为法人团体作为历史上的事物早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重建法人团体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涂尔干针对这样的看法反驳说,法人团体消亡的原因不在于法人团体本身功能的失效,而在于其它因素。

反对重建法人团体的人们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法人团体是干涉个人进行理性行动的阻碍力量,阻碍着人们尽自己的优势进行职业选择的机构。

个人与社会何以维系基于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的思考

个人与社会何以维系基于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的思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归纳分析
涂尔干和莫斯在本书中对社会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认为社会是一种具有特定 形态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由一群拥有共同价值观和信仰的人们组成。社会具有 稳定性和动态性双重特征,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可 以分为初级社会和次级社会两类,初级社会是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的,而 次级社会则是基于职业、信仰等其他因素形成的。
《社会分工论》主要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 议题。杜尔凯姆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赖,共同 维持着社会的运转。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通过各自 的努力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他认为,社会的 稳定和秩序,是基于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这种依赖和合作是通过社会 分工来实现的,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工作、角色和职责,为社会的运转做出贡 献。
基本内容
在探讨社会维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三个关键因素: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 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法律在维系社会秩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制定明确的法规,法律为 社会成员的行为树立了准则和规范。同时,法律也提供了惩戒机制,对违反法 规的行为进行惩罚,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的强制执行能够确保社会秩序 的稳定,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案例分析
以城市社区为例,城市社区是一种典型的次级社会。城市社区通常由一群具有 相似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人们组成,这些人可能因为职业、信仰、兴趣爱好等 因素聚集在一起。在城市社区中,社会整合的实现往往依靠共同价值观和利益 诉求的引导,同时也需要依靠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在城市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比较复杂。例如,在同一栋楼房里, 不同家庭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互动关系,包括友好交往、冷漠不往来等。此 外,城市社区还存在着一些社会组织,如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这些组 织在协调居民利益、维护社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分工论》文本解读解读

《社会分工论》文本解读解读
何谓社会资源? 何为兼容共性? 而分工是如何提供的呢?
三、思考与延伸
2)分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 科学的社会规范
何谓社会规范? 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 压制性法律到恢复性法律
三、思考与延伸
3)分工发展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 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 子系统
人口、阶级、民族、职业、地区、家庭结构 机械团结——刚性结构 有机团结——弹性结构
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 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 1887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 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 1891年,涂尔干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 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 • 1902年,执教于巴黎大学 • 1917年,在巴黎去世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劳动分工逐渐成为社会的纽带,不再依赖于 共同信仰和情感
由团结产生的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取决于以 下三个条件:
➢ 共同意识和个人意识之间的关系 ➢ 集体意识的平均强度 ➢ 集体意识的确定程度
第七章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斯宾塞关于工业社会的观点
契约关系的发展:个以人收独养契约为例
契约和行政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
维系
团结感 缺谁都行,地球照转缺一不可,彼此依赖 主导法律 压制型,制裁个体 恢复型,维系关系
对应社会原始的或乡村的城市的或工业的
第四章 上述理论的另一种证据
社会的原始性,构成的个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低级社会中的法律的压制性:《摩西五经》
《圣经》《十二铜表法》 压制法十分发达
第五、六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三、思考与延伸
涂尔干思想
失范的分工也称为“速度过快的社会分工” 过快的分工往往导致人们对自己新角色的规范不 了解或者理解不够透彻,社会成员没有形成或者 内化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致使行动与制度道 德不一致,社会对于制度与道德的约束也失效, 进而陷入失范状态。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 是因为各个机构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或者内化共 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这三位社会学巨匠的社会分层理论。

这三位思想家各自提出了独特且影响深远的社会分层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分层的多维度、复杂性和动态性。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阶级是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韦伯则提出了多元分层理论,强调社会分层不仅基于经济因素,还包括权力和声望等因素,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框架,即财富、权力和声望是构成社会分层的三个维度。

涂尔干则更加注重社会团结和集体意识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团结的体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协调。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分层理论,并对比他们的观点、方法和影响。

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机制和后果,为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本文也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批判之上。

他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被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拥有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的阶级,他们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来获取利润。

无产阶级则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的阶级。

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两大阶级的简单划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教育、技能、财富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

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认识与思考-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认识与思考-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认识与思考-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内容摘要: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根据维系社会的方式将社会分为:①机械团结的社会,即传统社会。

靠成员们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来维系。

②有机团结的社会,即近代的分工制社会。

成员间的差异日益增加,但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

在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分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书主要论述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此外,还提到了分工的反常形式。

本文将从社会分工的功能说起,论述常态的和非常态的社会分工带来的影响,及其对分工论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分工有机团结社会冲突社会分工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出现的,生产的社会化更需要社会分工、相互协作,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化、专业化。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共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这次社会分工导致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这次社会分工使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文明时代的门槛,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

涂尔干指出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在社会环境中去寻求,而不能从个人意识的角度出发。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首先否认了孔德所说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人类只是进步的结果,指出它并非如经济学家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是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幸福的愿望,进而证实了分工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

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工,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即增加了社会容量,但仅仅是增加社会容量还不足以引起分工,还需要社会密度的改变。

社会密度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度和强度,即关系密度。

只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容量与社会密度同时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分工。

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增大。

从法理的角度评价涂尔干(Emile Durkheim)社会分工论

从法理的角度评价涂尔干(Emile Durkheim)社会分工论
罪现 象 。涂 尔 干认 为 犯 罪 行 为 是 因社 会 环 境 和 构 造 而 形 成 的 社 会 征社 会连带的形态 。为 了衡 量分 工 的作 用 , 的总量 和为 了表现 法
现象 , 而不是为 了追 求个 人利 益 的行为 或个 人 内在 的再结 合。这 分 工 的 法 规 数 量 也 可 以证 明这 一 点 。

二 、 据 同 类性 的 机 械 式 连 带 根
破 坏其依据压 制 型法 律相 应 的社 会 连带 的关 系就会 构 成犯 叫 犯 罪 , 会 对 犯 人 实 施 刑 罚 。所 有 成 文 法 也 我 们 之 所 以不 用 目标 或 目的这 个 词 来 表 现 社 会 分 工 是 因 为 这 律都具有 双重的 目的 。其 目的是规定特 定 的义务 和规定 与之附加

样 会 使 人 提前 知 道 结 果 。“ 果 ” “ 果 ” 两 个 词 , 论 结 果 是 的制 裁 。 虽 然 民 法 会 最 大 限度 的 明 确 义 务 , 是 刑 法 与 之 相 反 的 结 或 效 这 无 但
有 意 预定 的 或 是 社 会 相 互 适 应 的关 系 如 何 都 会 有 暗 示 相 应 关 系 。 更 加 强 凋 制 裁 。 其 中重 要 的不 是要 弄 清 事 前 分 工 的结 果 是 否是 预 定 的 还 是 事 后 感 在 近 代 之 前 的 社 会 中法 往 往 是 刑 法 型 的 。 而 且 这 时 期 的 法 是 知 的, 而是确定分工 的存在 和存 在 的要素 。分工 是生 产力 和劳 动 处 于停滞 的状 态。一般看来宗教性 的法 律大部 分是压 制型和保守
引起 的新 的社 会 纽 带 的 可 能性 进 行 了 解 。 【 键 词 l法理 涂 尔干 ( ml D rh i 社 会 分 工论 关 E i uk e e m) 评价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摘要】《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

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

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

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本书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关键词】社会团结分工集体意识【正文】一、两种社会团结: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1.机械团结在传统社会中,维系这社会团结的是集体意识。

所谓的集体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在传统的社会里群体先于个人而存在,是个群体社会。

血缘关系,地理条件,宗教信仰等都是这种群体社会团结的纽带。

其中,宗教在集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止”在这种“集体类型”中,个人的角色被弱化,社会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了成员自身的观念和倾向。

因为这种团结所形成的社会中,社会分子要想一致活动就必须散失自己的运动,就像无机中的分子一样。

所以称这样的社会团结是一种机械的团结。

与机械团结相应的法律是压制性制裁。

“集体把权威施加在个人的意识里,并从中获得力量。

”而统治者正是在集体感情里获得了一切权力,并用规定和实施一切法律和制裁。

既然这样,压制性制裁的最大特点是为集体利益出发的。

事实上,在机械社会里,所谓的犯罪正是触犯了集体意识的行为。

尽管看上去惩罚的最终目的是在维护个人,但是恰恰是那些触犯了集体意识的行为,所受到的制裁使最严重的制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涂尔干面临的主要时代问题:社会在向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 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在利益与规范之间徘徊。社会由此经历剧烈 的变动,而这也造成了道德的沦丧,并由此带来社会的失范。如何建 立新的集体意识促进社会整合是涂尔干关注的核心问题。
涂尔干方法论
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 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 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 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 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 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 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 迪尔凯姆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 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 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 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 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
方法论
涂尔干整个研究的起点是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 问题。为什么个人变得自主,他却越来越依赖社会? 为什么个体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 紧密?基于这个问题,他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对道德问 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涂尔干关于道德的学说:道德 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历史条件具备 不同的形态,道德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进化的。 道德进化论。(对我们来说,道德是与整个世界体系 密切相关的事实体系·序)要想使事实秩序成为一种审 慎的科学,光靠观察、描述和分类是不够的,还必须 找到在事实中能够带来精确性的客观要素,和测量这 些事实的方法。(作者的现实关怀。之所以重视道德 研究是基于道德伦理对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道 德混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失序。)
迪尔凯姆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 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 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在 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造成分 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迁 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分工制 也就随之出现。他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功能,是功能理论的 先驱之一。同时在方法论上,强调区分功能与原因,这对功 能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人类是如何生存的
涂尔干生平简介
涂尔干是社会学经典三大家之一,也是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生平:1858年 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
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 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 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887~ 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 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 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 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 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 《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迪尔凯姆在早期著作《社会分工论》中还批判了传统 社会中的共同意识,认为这种共同的信念接近于宗教, 带有强制性,并渗入到一切社会生活中。他预言,共同 意识和宗教维系社会的功能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成熟 期的迪尔凯姆在继续研究人类社会的整合问题时,放弃 了《社会分工论》中贬低共同意识的思想,转向强调共 同意识和宗教的社会作用。
涂尔干生活的时代背景
马克斯·韦伯(1864~1920) 社会学经典三大家 爱弥尔·涂尔干(1858~1917)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这三位社会科学的大家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思考的基本问题都是社 会发生发展的规律问题也就是社会是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问题。因 为19世纪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近代资本主义的确立,改变了传统的 社会形式。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个层面都以一种新的形式得 以展现。马克思关注的是资本的剥削及无产阶级的联合,韦伯关注的 是理性化的发展及其趋势,而涂尔干关注的是社会分工带来的社会结 构类型的转变及其及其引发的道德伦理危机等问题。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将社会事实看作客观事物 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根据社会事实的外 部共同特征给出操作定义;客观观察事物 的外部特征。
区分两类事实:正常的(或规则的)事实 和反常的(或不规则的)事实
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劳动分工论 社会秩序是迪尔凯姆一生学术 研究的主题。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动荡不 安。他一心要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回答现实问题, 帮助社会维系整合,达到安定。他的 3部主要著 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
的基本形式》都紧密围绕着秩序和整合的主题,
分别回答社会团结和整合靠什么达到,社会整 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起 什么作用3个问题。
社会分工论 主要内容 方法论 总评
主要内容
分工的功能(与之对应的社会需要) 本书结构 分工的条件和原因
反常分工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特别是在文 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 俗,信奉同一图腾,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 这种团体基本上是从“相似性”中生成的社会,即所谓“同质”的社会。该团 体的首要任务是使成员们尊重团体的信仰和各种传统,即维护共同意识,维持 一致性。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 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 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分工使 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 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机团结”。迪尔凯姆认为,民族越进化,其成员 间的差异越大。这种趋势甚至反映在体质上。从大脑容量上看,同一种动物的 脑量相互差别小,而人与人的脑量差别大;就人类而言,土人与土人相比,其 脑量较之文明人更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装、思想)的内部差异也 很显著。因此,近代社会是差异社会,又是有机团结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