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彩图解电子工程师入门手册

合集下载

电子工程师必备基础知识手册

电子工程师必备基础知识手册

电子工程师必备基础知识手册一、电阻电阻导电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称着电阻,用符号R 表示,单位为欧姆、千欧、兆欧,分别用Ω、kΩ、MΩ表示。

一、电阻的型号命名方法:国产电阻器的型号由四部分组成(不适用敏感电阻)第一部分:主称,用字母表示,表示产品的名字。

如R 表示电阻,W 表示电位器。

第二部分:材料,用字母表示,表示电阻体用什么材料组成,T-碳膜、H-合成碳膜、S-有机实心、N-无机实心、J-金属膜、Y-氮化膜、C-沉积膜、I-玻璃釉膜、X-线绕。

第三部分:分类,一般用数字表示,个别类型用字母表示,表示产品属于什么类型。

1-普通、2-普通、3-超高频、4-高阻、5-高温、6- 精密、7-精密、8-高压、9-特殊、G-高功率、T-可调。

第四部分:序号,用数字表示,表示同类产品中不同品种,以区分产品的外型尺寸和性能指标等。

例如:R T 1 1 型普通碳膜电阻a1}二、电阻器的分类1、线绕电阻器:通用线绕电阻器、精密线绕电阻器、大功率线绕电阻器、高频线绕电阻器。

2、薄膜电阻器:碳膜电阻器、合成碳膜电阻器、金属膜电阻器、金属氧化膜电阻器、化学沉积膜电阻器、玻璃釉膜电阻器、金属氮化膜电阻器。

3、实心电阻器:无机合成实心碳质电阻器、有机合成实心碳质电阻器。

4、敏感电阻器:压敏电阻器、热敏电阻器、光敏电阻器、力敏电阻器、气敏电阻器、湿敏电阻器。

三、主要特性参数1、标称阻值:电阻器上面所标示的阻值。

2、允许误差:标称阻值与实际阻值的差值跟标称阻值之比的百分数称阻值偏差,它表示电阻器的精度。

允许误差与精度等级对应关系如下:±0.5%-0.05、±1%-0.1(或00)、±2%-0.2(或0)、±5%-Ⅰ级、±10%-Ⅱ级、±20%-Ⅲ级3、额定功率:在正常的大气压力90-106.6KPa 及环境温度为-55℃~+70℃的条件下,电阻器长期工作所允许耗散的最大功率。

合格的电子工程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合格的电子工程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合格的电子工程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愚以为,掌握了一下的硬件和软件知识,基本上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电子工程师:第一部分:硬件知识一、数字信号1、TTL和带缓冲的TTL信号2、RS232和定义3、RS485/422(平衡信号)4、干接点信号二、模拟信号视频1、非平衡信号2、平衡信号三、芯片1、封装2、74074、74005、74LS5736、ULN20037、74LS2448、74LS2409、74LS24510、74LS138/23811、CPLD(EPM7128)12、116113、max69114、max485/7517615、mc148916、mc148817、ICL232/max232四、分立器件1、封装2、电阻:功耗和容值3、电容1) 独石电容2) 瓷片电容3) 电解电容4、电感5、电源转换模块6、接线端子7、LED发光管8、8字(共阳和共阴)9、三极管2N555110、蜂鸣器五、单片机最小系统1、单片机2、看门狗和上电复位电路3、晶振和瓷片电容六、串行接口芯片1、eeprom2、串行I/O接口芯片3、串行AD、DA4、串行LED驱动、max7129七、电源设计1、开关电源:器件的选择2、线性电源:1) 变压器2) 桥3) 电解电容3、电源的保护1) 桥的保护2) 单二极管保护八、维修1、电源2、看门狗3、信号九、设计思路1、电源:电压和电流2、接口:串口、开关量输入、开关量输出3、开关量信号输出调理1) TTL―>继电器2) TTL―>继电器(反向逻辑)3) TTL―>固态继电器4) TTL―>LED(8字)5) 继电器―>继电器6) 继电器―>固态继电器4、开关量信号输入调理1) 干接点―>光耦2) TTL―>光耦5、CPU处理能力的考虑6、成为产品的考虑:1) 电路板外形:大小尺寸、异形、连接器、空间体积2) 电路板模块化设计3) 成本分析4) 器件的冗余度1. 电阻的功耗2. 电容的耐压值等5) 机箱6) 电源的选择7) 模块化设计8) 成本核算1. 如何计算电路板的成本?2. 如何降低成本?选用功能满足价格便宜的器件十、思考题1、如何检测和指示RS422信号2、如何检测和指示RS232信号3、设计一个4位8字的显示板1) 电源:DC122) 接口:RS2323) 4位3”8字(连在一起)4) 亮度检测5) 二级调光4、设计一个33位1”8字的显示板1) 电源:DC5V2) 接口:RS2323) 3排11位8字,分4个、3个、4个3组,带行与行之间带间隔4) 单片机最小系统5) 译码逻辑6) 显示驱动和驱动器件5、设计一个PCL725和MOXA C168P的接口板1) 电源:DC5V2) 接口:PCL725/MOXA 8个RS2321. PCL725,直立DB37,孔2. MOXA C168P,DB62弯3) 开关量输出信号调理:6个固态继电器和8个继电器,可以被任何一路信号控制和驱动,接口:固态继电器5.08直立,继电器3.81直立4) 开关量输入调理:干接点闭合为1或0可选,接口:3.81直立5) RS232调理:1. LED指示2. 前4路RS232全信号,后4路只需要TX、RX、03. 无需光电隔离4. 接口形式:DB9(针)直立第二部分:软件知识一、汇编语言二、C51该部分可以从市场上买到的N种开发板上学到,至于第一部分,需要人来带吧。

电子硬件工程师入职图解手册

电子硬件工程师入职图解手册

要维护一个硬件电路,需要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可 以使用万用表、示波器和专业的维修工具来检查电路板上的各个元件,并更换损 坏的元件。同时,要保持电路板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水蒸气和其他腐蚀性物质的 侵入。
《电子硬件工程师入职图解手册》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南,它可以帮助新入 门的电子硬件工程师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 环境和职业发展。
内容摘要
《电子硬件工程师入职图解手册》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专业指南,它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介绍了电 子硬件工程师在工作初期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本书,新入职的电子硬件工程师 可以快速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掌握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并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团队成员协 作和管理项目。这本书是电子硬件工程师入门和提高的必备参考书籍之一。
目录分析
《电子硬件工程师入职图解手册》是一本为新入职的电子硬件工程师提供基 础知识和技能的书籍。以下是这本书的目录分析:
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电子硬件工程师的职责、技能要求、以及在工作中需要 注意的事项。对于刚入职的工程师来说,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 工作环境,并提高工作效率。
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电子硬件的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原理、电子元器件、模 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这些知识是电子硬件工程师必备的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 和实践非常重要。
阅读感受
《电子硬件工程师入职图解手册》是一本为新入职的电子硬件工程师量身定 制的专业书籍,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电子硬件工程师在工作初期需 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技巧,还为读者提供 了宝贵的职业生涯建议,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快速成长。
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电子硬件工程师的重要性和挑战性。通 过系统地介绍电子硬件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这本书让读者了解到电子硬件 工程师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质,以及如何为不同的工程项目提供支持。具体而言, 书中介绍了电路设计、原理图绘制、PCB绘制、嵌入式系统开发等一系列重要技 能。

ISE入门手册 第二章ISE模块简介

ISE入门手册 第二章ISE模块简介

第二章ISE模块简介2.1 DEVICE主要特征:•运用CAD设计二维结构和三维结构及其工艺模拟•通过人机交互的图形用户界面把各阶段形象化。

•图形用户界面和ISE网格构划分。

•基于ACIS的固定几何模型内核。

•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记录和重复脚本。

DEVISE有三种独特的运算模式:二维结构设计,三维结构设计,以及三维工艺模拟。

几何和工艺模拟可以自由组合,对三维结构的设计提供更多的支持。

2维/3维器件编辑器通过图形用户界面,用简单的二维和三维图形建立二维和三维器件几何模型。

例如矩形,多边形,立方形,圆柱形以及球形。

圆形的边缘用角隅填密法,三维边缘混和以及切面处理形成。

在已经存在的和新的物体之间的交迭之处的线路可以通过明确的选择来解决,这要顾及到在结构形成中大量的弹性。

复杂结构是由简单的交叉元素构成。

(见图1)3D结构也可以由简单的二维突起结构或者二维平面构成。

几何结构的搭建是由ACIS几何内核来支持完成。

这个几何内核已经得到很好的测试,也已被好几种CAD软件所运用。

(不包括TCAD)设计提供了呈现每个阶段的图样结构,他们的设计以几何结构的形式显示出来。

强大的图形过滤功能使得可以观察到整个区域的一小子部分或清楚观察到区域。

(见图2)掺杂抛面和网格构建是交叉定义的。

布局和形状是半透明的盒子状的,方便查找。

所有的ISE浓度掺杂和网格构建选项都靠MESH和NOFFSET2D/3D支持。

网格构建引擎可以通过设计图形用户界面来访问。

网格和掺杂抛面的产生可以通过Tecplot-ISE工具自动显示出来。

所用交互式的操作被记录成一个文件,使用户可以运行日志脚本文件来重建器件几何图形。

设计图形用户界面具有命令行窗口的作用,脚本命令可以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输入,同样命令也可以直接通过DOS命令行输入执行。

器件结构参数DEVISE输入的脚本文件运用的是类似于LISP的编程语言方案。

这使通过运用简单的变量或者其他变量定义的变量,例如if 或 do while模块以及循环,使得创建参数结构变的非常容易。

电子图表电路师工程师的内令手册说明书

电子图表电路师工程师的内令手册说明书

80-1103-00Rev. 01.7INSTRUCTION MANUAL11-1_911-2_911-3_911-4_9MODELSTROUBLESHOOTING FLOW CHARTEXCERPT12Functions1 Setup Checklist2 Device Information3 Configuration4 Statistics5 Manual Operation6 Diagnostics7 Calibration Trim3ASetup Checklist1 Drive S/N*2 Drive Dir* CW Incr3 Feedback* Enabled4 CPS Zero%* 1.000 v5 PositionUnit* deg6 MaxTravel* 100 deg7 Travel* 100 deg8 DemRngLwr* 4.00 mA9 DemRngUpr* 20.00 mADem Curve* Linear•••Alarm Mask 0xffffffff4BGeneral Setup1 Drive Dir* CW Incr2 MaxTravel* 100 deg3 Travel* 100 deg4 StepSize* 0.100%5 Stall Time* 300 S6 StallProt* Enabled7 LimitSwitch* Accept8 PositionUnit* deg9 Temperature Unit* degF4CPositionSensrSetup1 Set Pos 0%**2 Set Pos 100%**3 PresCPS V 2.816 v4 CPS Zero%* 1.000 v5 CPS Span 4.000 v6 CPS RngLwr 1.000 v7 CPS RngUpr 5.000 v8 Pos S/N* 4549 Snsr Dir CW Incr4DDemand Setup1 DemRngLwr * 4.00 mA2 DemRngUpr *20.00 mA3 Dem Curve* Linear4 Dem Curve Spcl5 LOS Mode* Stay6 LOS Pos* 50.00 %7 DemLimLwr* 3.20 mA8 DemLimUpr 21.00 mA4EFeedback Setup1 FB RngLwr* 4.00 mA2 FB RngUpr* 20.00 mA3 Feedback* Enabled4 FB Curve* Linear4FTorque Setup1 Trq/Thrust* Enabled2 Ovt Prot* Enabled3 AlarmLevel 75%4 ShutDwnTrq* 1505 Trq Null* 163 TK6 Trq Const* 279 TK4GOp ModeFollow*Hold*RunCW*RunCCW*StayStop*4HStatus1 LED Status2 Operating Status3 Switch Status4 Local Cntrl Status5 Line Freq6 CW Inhibitors7 CCW Inhibitors4I4JCW Torque1 Segment 1 0%2 Segment 2 12%•••Segment 10 66%4KCCW Torque1 Segment 1 5%2 Segment 2 6%•••Segment 10 62%4LAlarm Setup1 AlarmPol* Drops Out2 Alarm Mask*4MRealTimeClock1 RTC Day* 82 RTC Month* 83 RTC Year* 20144 Hour (24)* 85 Minute* 54AReview (3)3BDevice Information1 Tag* BECK20152 Descriptor*3 Message*4 Model# 11-1595 Drive S/N*6 Instld* 11/05/20157 Setup* 11/05/20158 Calbrtd* 18/05/20159 ReviewPoll addr* 03C3DStatistics1 Starts 2852132 Reversals 1426063 Stalls 04 OverTorques 75 Pk Torque 107%6 TotRunTm 32263 S7 High Temp 135 degF8 Low Temp 43 degF3E3FDiagnostics1 Status2 Tests3 CW Torque4 CCW Torque5 Alarm Setup6 RealTimeClock3GCalibration Trim1 PresCPS V* 2.816 v2 Loop(Dem)* 11.29 mA3 Feedback* 11.29 mA4 Trq/Thrust* 3%Dem Curve Spcl12345BLED StatusStatus OFFReverse OFFForward OFFDemand OFFPosition OFFTrq/Thrust OFFStall OFFTemperature OFFFB Open OFFLimit OFFAcknowledge OFF5COperating StatusDem <> Limits OFFPos <> Limits OFFTemp <> Limits OFFTorq <> Lim OFFOvr Torq Stop OFFStalled OFFFeedback Open OFFSwitch Block OFF5DSwitch Status5ELocal Cntrl StatusCalibrate OFFSet Pos 100% OFFSet Pos 0% OFFSet Dem 100% OFFSet Dem 0% OFF5FCW InhibitorsBalance ONSupervisory OFFStall OFFOverTrq/Thr OFFSwitch Block OFFBad Pos Sig OFFBad Dem Sig OFFLocal Cal OFF5GCCW InhibitorsBalance ONSupervisory OFFStall OFFOverTrq/Thr OFFSwitch Block OFFBad Pos Sig OFFBad Dem Sig OFFLocal Cal OFF5HAlarm MaskDemandLOS ONTrq/Thrust High OFFStall ONTrq/Thrust Stop OFFStop/Limit ONFeedbackLOS ONTemperature ONPositionLOS ONRTC Fail ONTorq/Thrust/MeasFail OFFPositionA/D Error ONDemandMeasFail ONReserved 1 ON4Tests1 FB Out Test**2 Board Self-Test**3 Identify Device**4 Board Reset**3Configuration1 General Setup2 PositionSensrSetup3 Demand Setup4 Feedback Setup5 Torque Setup6 Restore to Factory**7 Use Default Setup**3Manual Operation1 Op Mode* Follow2 Demand* 42.3%3 Reset Stall**NOTAPPLICABLETOMODEL GROUP 11® Communication。

Ausetter工程师手册-纯中文版

Ausetter工程师手册-纯中文版

序言感谢您使用本产品,本工程师参考手册提供Ausetter系列制版设备的相关信息。

内容包括:第一章 AUSETTER CTP 简介第二章安全系统第三章设备系统电源控制第四章电子控制系统第五章上下版控制系统第六章真空和除尘系统第七章慢扫描系统第八章印版成像第九章系统维护服务第十章系统配线连接第十一章系统诊断第十二章线缆描述本工程师参考手册适合下列使用者参考:调试工程师服务工程师在使用之前,请您仔细详读本手册以确保使用上的正确;如果您在使用上仍有问题,请咨询代理商或本公司客服中心。

目录第一章AUSETTER CTP 简介 (1)1.1 章节概览 (1)1.2 Ausetter T/U系列设备功能 (1)1.2.1 Ausetter T 8系列技术参数表 (1)1.2.2 Ausetter U 8系列技术参数表 (2)1.2.3 Ausetter T 4系列技术参数表 (3)1.2.4 Ausetter U 4系列技术参数表 (3)1.2.5 作业成像流程 (4)1.3 Ausetter T/U系列设备各部分名称 (5)1.3.1 上版台 (6)1.3.2 操作面板 (6)1.3.2.1 开始按钮 (6)1.3.2.2 操作面板指示灯 (6)1.3.3 蜂鸣器 (6)1.4 Ausetter T/U系列设备功能模块 (7)1.4.1 风箱 (7)1.4.2 冲版机(非标配) (7)1.4.3 UPS(非标配) (7)1.4.4 空气压缩机(非标配) (7)1.5 版材 (7)1.5.1 版材尺寸 (7)1.5.2 版材冲洗 (8)第二章安全系统 (9)2.1 章节概览 (9)2.2 安全信息简介 (10)2.2.1 定义 (10)2.2.2 授权服务代表 (10)I2.2.3 盖板 (10)2.2.4 操作员 (10)2.2.5 操作员检修工具 (10)2.2.6 面板 (10)2.2.7 安全标准和符合情况标签 (10)2.2.8 其他安全信息来源 (12)2.2.9 安全消息的类型 (12)2.3 输出设备的安全操作 (12)2.3.1 印版的安全处理 (13)2.3.2 版尾夹的安全处理 (13)2.3.3 空气传播的散发物 (13)2.4 输出设备的安全维护 (14)2.4.1 前门 (14)2.4.2 左右舱门 (15)2.5 安全功能 (15)2.5.1 安全联锁系统 (15)2.5.2 电源/紧急停止开关 (17)2.5.2.1 常规操作 (18)2.5.2.2 紧急操作 (18)2.5.3 紧急停止按钮 (18)2.6 危害 (19)2.6.1 激光危害 (19)2.6.1.1 激光危险和辐射标签 (21)2.6.1.2 热敏成像头上的铭牌标签 (21)2.6.1.3 激光光圈标签 (21)2.6.2 机械危害 (22)2.6.2.1 气动部件 (24)2.6.3 电气危害 (24)2.6.3.1 电气壳体 (24)2.6.3.2 电气连接 (25)II2.7 防静电措施 (26)第三章设备系统电源控制 (27)3.1 章节概览 (27)3.2 电源控制和分布 (27)3.3 开关电源 (31)3.3.1 开头电源的类型与用途 (31)3.3.2 如何调节开关电源的输出电压 (31)第四章电子控制系统 (33)4.1 章节概览 (33)4.2 主板和扩展板位置 (33)4.3 主板(UNICORN_CORE) 配电描述与诊断 (34)4.3.1电路板名称 (34)版本 (34)4.3.24.3.3指示灯图示与测试点 (34)4.3.3.1电源指示灯说明 (35)4.3.3.2主板5V电源工作回路与诊断 (35)主板12V电源工作回路与诊断 (35)4.3.3.34.3.3.4状态指示灯说明 (36)4.4 扩展板(UNICORN_EXT)配电描述与诊断 (37)4.4.1电路板名称 (37)4.4.2版本 (37)4.4.3指示灯图示与测试点 (37)电源指示灯说明 (37)4.4.3.14.4.3.224V马达电源工作回路与诊断 (38)4.4.3.324V气阀电源工作回路与诊断 (38)4.5 传感器描述与诊断 (39)4.5.1传感器位置 (39)4.5.2传感器列表 (40)4.5.3传感器回路与诊断 (42)4.5.3.1版道传感器 (42)III零位、最大位传感器 (43)4.5.3.24.5.3.3版尾检测传感器 (43)4.5.3.4电接点压力表 (44)4.5.3.5左版头夹压杆传感器 (44)4.5.3.6右版头夹压杆传感器 (45)4.5.3.7版尾夹传感器 (46)4.5.3.8版尾夹压杆右上位传感器 (46)4.5.3.9左压辊传感器 (47)右压辊传感器 (47)4.5.3.104.5.3.11平衡机构检测传感器 (48)4.5.3.12平衡块状态(拔出、插入)传感器 (49)4.5.3.13版尾夹钳传感器(霍尔传感器) (50)4.5.3.14版尾夹横拉杆传感器 (51)第五章上下版控制系统 (52)5.1 章节概览 (52)5.2 气缸布局图 (53)5.2.1 气缸列表 (54)5.2.1.1 Ausetter 8系列设备气缸列表 (54)5.2.1.2 Ausetter 4系列设备气缸列表 (54)5.3 气动控制系统 (55)5.3.1 气阀控制列表 (55)5.3.2 供气校准 (56)5.3.2.1 油水分离器 (56)5.3.2.2 电接点压力表 (56)5.4 上版下版机构工作流程 (57)5.4.1 上版机构工作流程 (57)5.4.2 上版动作流程 (58)5.4.3 退版(下版)动作流程 (62)5.4.4 版头夹动作过程 (63)5.4.5 版尾夹动作过程 (63)IV5.5 上版下版结构组件 (64)5.5.1 版门组件 (64)5.5.2 上版台与版道组件 (64)5.5.3 版尾夹组件 (65)5.5.3.1 形式一版尾夹 (65)5.5.3.2 形式二版尾夹 (66)5.5.4 版尾夹压杆组件 (66)5.5.5 压辊组件 (67)5.5.6 版头夹压杆组件 (68)5.6 上下版机构校准 (69)5.6.1 气缸执行校准 (69)5.6.1.1 行程控制 (69)5.6.1.2 速度控制 (69)5.6.1.3 气缸日常维护检查 (69)5.6.2 传感器位置校准 (70)5.6.3 版门校准 (71)5.6.4 版道校准 (71)5.6.5 压辊校准 (71)5.6.6 版头夹校准 (72)5.6.7 版头夹压杆校准 (72)5.6.7.1 设置版头夹压下位置 (73)5.6.8 版尾夹校准 (74)5.6.9 版尾夹压杆校准 (74)5.6.10 版尾夹转钩(横拉杆动作)校准 (75)5.6.11 上下版校准 (75)5.6.11.1 印版示意图 (75)5.6.11.2 校正版宽 (75)5.6.11.3 校正版尾夹咬口宽度 (76)5.6.11.4 版心校准 (77)5.7 转鼓系统 (77)V5.7.1 转鼓的组成部分 (77)5.7.2 转鼓版头夹 (78)5.7.2.1 版头夹定位销水平调节 (78)5.7.2.2 版头夹支承座水平调节 (79)5.7.3 转鼓电机与皮带 (80)5.7.3.1 皮带张力调节 (80)5.7.3.2 编码器 (80)5.7.3.3 安装与更换编码器 (81)5.7.3.4 编码器引起的图像故障 (81)5.7.3.5 编码器故障诊断 (82)5.7.4 转鼓周长校准 (82)5.8 转鼓平衡系统 (84)5.8.1 平衡系统的组成部分 (84)5.8.1.1 动态平衡块 (84)5.8.1.2 静平衡 (84)5.8.2 平衡块执行机构 (85)5.8.2.1 平衡块位置传感器 (86)5.8.2.2 平衡块执行机构插杆插入和拔出传感器(磁性开关) (86)5.8.2.3 磁性开关的动作原理 (86)5.8.3 平衡系统调整 (86)5.8.3.1 平衡块参数(无转钩挡块) (87)5.8.3.2 平衡块参数(已安装转钩挡块) (88)5.8.3.3 平衡块参数设置 (89)5.8.3.4 设置版头夹前沿跟平衡块插入位置对齐 (90)5.8.3.5 查找和移动平衡块 (93)5.8.3.6 不同规格版材的不平衡量设置 (94)5.8.4 平衡块故障排除 (95)5.8.4.1 平衡块随机测试 (95)5.8.4.2 清零不平衡量 (95)5.8.4.3 0xBB10、0xBB12 错误 (95)VI5.8.4.4 设备寻找不到平衡块 (95)5.9 阀岛和电磁阀控制 (96)5.9.1 阀的变更时间 (96)5.9.2 电磁阀清洁 (96)5.9.3 电磁阀诊断 (97)5.9.3.1 手动诊断 (97)5.9.3.2 程序控制诊断 (97)5.10 上下版故障排除 (97)5.10.1 适用内核及版本号 (97)5.10.2 相关说明 (98)5.10.2.1 错误说明 (98)5.10.2.2 备注 (98)5.10.3 上版流程 (99)5.10.4 退版流程 (102)5.10.5 自检复位流程 (104)第六章真空和除尘系统 (105)6.1 章节概览 (105)6.2 介绍真空和除尘系统 (105)6.3 转鼓真空 (105)6.3.1转鼓真空组件 (106)6.3.2转鼓真空诊断 (107)6.3.2.1设备启动时自检 (107)6.3.2.2程序控制诊断 (107)6.4 除尘系统 (108)6.4.1除尘系统组件 (108)6.4.2除尘系统诊断 (109)6.4.2.1设备启动时自检 (109)6.4.2.2程序控制诊断 (109)6.5 真空泵更换 (109)6.6 更换除尘过滤器 (110)VII更换除尘过滤器 (110)6.6.1第七章慢扫描系统 (113)7.1 章节概览 (113)7.2 光学平台移动系统 (113)7.3 平台移动系统的组成部分 (116)丝杠 (116)7.3.17.3.2光头移动安装台 (117)7.3.2.1设置光学平台移动的默认速度 (117)导轨 (118)7.3.37.3.4丝杠电机 (118)7.3.5平台零位和最大位传感器 (118)7.3.5.1设置光学平台移动的最大位置 (119)7.3.5.2复位最大位 (120)7.3.6快扫、慢扫方向 (120)7.4 光学平台移动故障排除 (120)7.5 丝杠与导轨维护 (121)清洁 (121)7.5.17.5.2检查和润滑脂的补充间隔 (121)7.5.3丝杠润滑 (122)7.5.4导轨润滑 (122)7.6 版边检测系统组件 (123)7.6.1版边检测系统维护 (123)7.6.1.1清洁版边检测系统镜头 (123)7.6.1.2版边检测系统光功率反馈诊断 (124)7.7 版边检测设置与检查 (125)7.7.1设置版边检测U槽快扫方向位置(Tiffdownload版本低于Ver.2.7.0R) (125)7.7.1.1设置模版的版边检测U槽快扫方向位置的默认值 (126)7.7.2测量版边检测数据与分析 (126)版边检测作业流程(Tiffdownload Ver 2.7.0之前的版本采用以下版边检测流程) (126)7.7.2.17.7.2.2版边检测U槽(快扫方向)定位 (126)VIII版边检测慢扫方向定位 (127)7.7.2.37.7.2.4版边检测数据采集 (128)7.7.2.5保存版边检测曲线 (129)7.7.2.6版边检测曲线分析 (129)第八章印版成像 (131)8.1 章节概览 (131)8.2 成像系统介绍 (131)8.2.1 成像控制步骤 (131)8.2.1.1成像控制步骤流程图 (132)8.2.1.2成像检查步骤流程图 (133)8.2.1.3 成像开始启动 (133)8.2.1.4成像开始检查 (135)8.2.1.5等待上版 (135)8.2.1.6等待版边检测完成 (135)8.2.1.7等待平衡块调整完成 (135)8.2.1.8准备曝光 (135)8.2.1.9更新计数器 (136)8.2.1.10开始打印转动 (136)8.2.1.11曝光 (136)8.2.1.12退版 (136)8.2.1.13退出 (136)8.2.2 校准系统 (136)8.2.3 光强校正 (136)8.2.3.1启动光强检测 (136)8.2.4 写入校准文件 (137)8.2.5 查看光强校准 (137)8.2.5.1查看结果文件 (138)8.2.5.2查看设备校准表 (140)8.2.6 查看配置文件 (141)8.2.7 查看光强校准分析曲线 (143)IX8.2.8 激光寿命控制 (143)8.2.8.1激光寿命检查 (143)8.2.8.2检测激光功率 (143)8.3 成像组件 (144)8.3.1 成像系统布线 (145)8.3.1.1光头箱布线 (145)8.3.1.2光头(光学平台)布线 (146)8.3.1.3光强传感器布线 (147)8.3.2 光头箱组件 (147)8.3.2.1激光器 (148)8.3.2.2光纤 (149)8.3.2.3恒温装置 (149)8.3.2.4热敏电阻 (150)8.3.2.5散热风扇 (150)8.3.3 HOTSPOT板描述与诊断(UV系列) (151)8.3.3.1Hotspot板描述 (151)8.3.3.2指示灯和测试点 (151)8.3.3.3 12V电源工作回路与诊断 (152)8.3.3.4 12V_LD电源工作回路与诊断 (152)8.3.3.5 12V_TEC电源工作回路 (153)8.3.3.6 状态指示灯 (153)8.3.4 更换HOTSPOT板 (154)8.3.5 激光驱动板(LD板)描述与诊断(UV系列) (155)8.3.5.1激光驱动板(LD板)描述 (155)8.3.5.2指示灯和测试点 (155)8.3.5.3 LD_POWER电源指示灯 (155)8.3.5.4 5V电源指示灯 (156)8.3.6 更换LD板 (157)8.3.7 恒温系统控制与诊断 (158)8.3.7.1热敏电阻的诊断和更换 (159)X8.3.7.2半导体制冷器的诊断和更换 (159)8.4 光头组件 (162)8.4.1 小镜头调焦板(Spider)描述与诊断(UV) (164)8.4.1.1小镜头调焦板(Spider)描述 (164)8.4.1.2电源指示灯和测试点 (164)8.4.1.3 24V电源工作回路 (165)8.4.1.4 24V_VCM 电源工作回路 (165)8.4.1.5 状态指示灯 (166)8.4.2 小镜头调焦板(Spider)更换 (166)8.4.3 焦距 (166)8.4.3.1焦距 (166)8.4.3.2判定焦距 (167)8.4.3.3调焦(确定镜头的最佳焦距) (168)8.4.3.4光头安装标准 (169)8.4.4 角度 (169)8.4.4.1角度正确 (170)8.4.4.2角度偏大 (170)8.4.4.3角度偏小 (170)8.4.4.4调角(确定密排的最佳角度) (170)8.4.5 延时 (172)8.4.5.1延时调整 (172)8.4.5.2延时值的计算 (173)8.5 光强校准板 (174)8.5.1 光强校准板安装与更换 (174)8.6 使用设备校准菜单 (176)8.6.1 焦距校准 (176)8.6.2 角度校准 (176)8.6.3 延时校准 (177)8.6.4 曝光功率校准 (178)8.6.4.1操作流程 (178)XI8.6.4.2操作步骤 (178)8.6.4.3判断标准 (179)8.7 成像高级参数应用 (181)8.7.1 屏蔽故障激光通道 (181)8.7.2 启用直线螺旋校正功能 (182)8.7.3 启用激光通道叠行功能 (183)8.7.4 关闭自动对焦 (184)8.7.5 启用色版优化 (184)8.7.6 应用默认焦距 (185)8.7.7 使用默认镜头角度 (185)8.7.8 曝光功率与转速 (186)8.8 光学平台安装与更换 (186)8.8.1 热敏光学平台安装与更换 (186)8.8.1.1安装与更换流程概览 (186)8.8.1.2移除已故障的镜筒(如果需要) (187)8.8.1.3将镜筒安装于光学平台 (187)8.8.1.4调整与更换三角位移传感器 (188)8.8.1.5焦距校准与调试 (190)8.8.1.6角度校准与调试 (191)8.8.1.7镜头高低校准与调试 (191)8.8.2 UV光学平台安装与更换 (192)8.8.2.1安装与更换流程概览 (192)8.8.2.2移除已故障的光学平台(如果需要) (192)8.8.2.3将光学平台安装于平台座 (192)8.8.2.4安装与更换光纤密排 (192)8.8.2.5光学平台位置校准 (195)8.8.2.6焦距校准与调试 (196)8.8.2.7角度校准与调试 (196)8.8.2.8镜头高低校准与调试 (197)8.9 成像系统维护 (197)XII8.9.1 镜头防尘盖清洁 (197)8.9.2 镜头清洁 (198)8.9.3 UV光纤密排清洁 (198)8.9.4 UV光纤接头清洁 (199)8.9.4.1清洁需要的工具 (199)8.9.4.2光纤接头质量标准 (200)8.9.4.3清洁流程 (200)8.9.4.4清洁光纤接头 (201)8.9.5 光强校准板清洁 (203)8.10 AFM_SPD_PID系数介绍 (203)8.10.1 本节说明 (203)8.10.2 自动对焦平台的常用数据 (203)8.10.2.1 常规数据 (203)8.10.2.2 工作数据 (203)8.10.3 马达安装后的测试要点 (204)8.10.3.1 弹力测试 (204)8.10.3.2 Lens的动态跳动量分析 (204)8.10.3.3 PSD静态跳动 (204)8.10.3.4 PSD静态跳动曲线截取方法 (205)8.10.3.5 PSD动态跳动 (207)8.10.3.6 PSD动态跳动曲线截取方法 (207)8.10.3.7 PSD动态跳动曲线分析 (210)8.10.4 影响PSD跳动量的因素 (210)8.10.5 常用的可调参数 (211)8.10.6 电流环系数调整与说明 (211)8.10.7 速度环系数调整与说明 (212)8.10.8 位置环系数调整与说明 (214)8.10.9 其它参数说明与调整 (215)8.10.10 非自动对焦平台的参数调整要素 (215)第九章系统维护服务 (218)XIII9.1 章节概览 (218)9.2 系统维护简介 (218)9.2.1 推荐的服务工具 (218)9.2.2 忽略安全联锁 (219)9.2.3 打开和关闭设备外盖 (220)9.2.3.1 打开设备前门和顶门 (220)9.2.3.2 关闭前门和顶门 (221)9.2.3.3 打开设备后门 (221)9.2.3.4 打开设备左右舱门 (221)9.3 维修计划 (222)9.3.1 维护计划表 (222)9.4 工作环境检查 (223)9.4.1 温湿度 (223)9.4.2 压缩空气气压 (223)9.4.3 设备零地电压检查 (223)9.4.4 UPS输出电压检查 (223)9.5 清洁流程 (224)9.5.1 机器表面清洁 (224)9.5.2 擦拭污渍 (224)9.5.3 清洁上版台 (224)9.5.4 转鼓组件清洁 (224)9.5.4.1 清洁转鼓表面 (224)9.5.4.2 清洁转鼓真空气孔 (225)9.5.4.3 清洁版材边缘检测U槽 (225)9.5.4.4 清洁版头夹 (226)9.5.4.5 清洁转鼓压辊 (226)9.5.5 光学清洁 (226)9.5.5.1 镜头防尘盖清洁 (226)9.5.5.2 镜头清洁 (226)9.5.5.3 光强校准板清洁 (226)XIV9.5.5.4 激光箱散热风扇清洁 (227)9.6 压缩空气维护 (227)9.6.1 排水 (227)9.6.2 更换空气过滤芯 (227)9.7 更换换气滤网 (227)9.8 更换版尾夹 (227)9.8.1 更换版尾夹压簧与压簧挡片 (227)9.9 皮带张力检查与调节 (230)9.10 导轨与丝杠润滑 (230)9.11 印版输出检查 (230)9.11.1 检查印版输送 (230)9.11.1.1 检查或更换版道耐磨胶带 (231)9.11.2 检查灰阶成像质量 (231)9.11.3 检查图像质量 (232)9.11.4 检查图像倾斜 (233)9.11.5 检查图像上空和左空精度 (233)9.11.6 检查图像的居中 (234)9.12 升级软件和固件 (234)9.12.1 升级打印控制软件 (234)9.12.2 升级设备固件 (235)9.13 备份关键文件 (235)9.13.1 保存设备信息文件 (235)9.13.2 备份设备参数 (235)9.13.3 备份光强校准数据文件 (236)9.13.4 备份印版参数模版文件 (236)第十章系统配线连接 (237)10.1 章节概览 (237)10.2 线缆与接口 (237)10.2.1布线总图 (238)主板布线图 (239)10.2.2XV风箱布线图 (241)10.2.410.2.5传感器左转接板布线图 (242)10.2.6传感器右转接板布线图 (242)光强校准板布线图 (242)10.2.710.2.8传感器版尾夹转接板布线图 (243)10.2.9温湿度传感器电路板布线图 (243)10.2.10版尾检测传感器布线图 (243)版道传感器布线图 (243)10.2.1110.2.12零位最大位传感器布线图 (244)10.2.13电接点压力表布线图 (244)第十一章系统诊断 (245)11.1 章节概览 (245)11.2 介绍Ausetter CTP的系统诊断 (245)11.3 Ausetter上电初始化 (247)11.3.1 适用内核及版本号 (247)11.3.2 初始化流程图 (248)11.3.3 引导步骤与初始化 (248)11.3.3.1 上电硬件初始化 (249)11.3.3.2 内核软件控制器初始化 (249)11.3.3.3 文件参数初始化 (249)11.3.3.4 数据内存(SDRAM)初始化 (249)11.3.3.5 传感器和气阀链路等BOOL设备自检 (250)11.3.3.6 运动部件初始化和自检 (251)11.3.3.7 从设备扫描检查 (253)11.3.3.8 焦距及角度控制单元(SPIDER)信息同步和检测 (254)11.3.3.9 激光控制单元(HOTSPOT)信息同步和检测 (254)11.3.3.10 数据传输通路快速自检 (255)11.3.3.11 负压发生设备自检 (255)11.4 诊断介绍 (255)XVI11.4.2 系统自检错误代码 (256)11.4.2.1 内存自检 (256)11.4.2.2 设备阀自检 (256)11.4.2.3 快扫自检 (257)11.4.2.4 RS485自检 (258)11.4.2.5 调焦板自检 (258)11.4.2.6 HotSpot板自检 (258)11.4.2.7 数据通路自检 (258)11.4.3 错误代码描述 (258)11.4.4 错误代码分类 (259)11.4.4.1 阀控制模块错误代码0x3000-0x3017 (259)11.4.4.2 快扫AC马达控制模块错误代码0xE000-0xE0FF (259)11.4.4.3 慢扫马达控制模块错误代码0xE400-0xE4FF (260)11.4.4.4 传感器模块错误代码0xE500-0xE5FF (261)11.4.4.5 上下版控制模块错误代码0x7701-0x77C0 (261)11.4.4.6 平衡块控制模块错误代码0xBB00-0xBB13 (261)11.4.4.7 版边检测控制模块错误代码0xE600-0xE689 (262)11.4.4.8 打印模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代码0x9001-0x9060 (263)11.4.5 错误日志 (264)11.4.6 日志信息 (264)11.4.7 错误信息快照 (264)11.5 设备诊断 (264)11.5.1 转鼓马达控制 (264)11.5.2 光学平台马达控制 (266)11.5.3 上下版控制 (268)11.5.4 气缸执行机构和传感器 (268)11.5.4.1 版门打开与关闭控制和传感器 (270)11.5.4.2 版道升起与放下控制和传感器 (270)11.5.4.3 压辊升起与压下控制和传感器 (270)XVII11.5.4.4 版头夹压杆升起与压下控制和传感器 (271)11.5.4.5 版尾夹压杆升起与压下控制和传感器 (271)11.5.4.6 版尾夹横接杆控制和传感器 (271)11.5.4.7 版尾夹传感器 (271)11.5.4.8 平衡机构控制和传感器 (271)11.5.4.9 气压状态传感器 (271)11.5.5 查找和移动动平衡块 (272)11.5.6 检查机器参数 (272)11.5.7 导入机器参数 (272)11.5.8 控制面板测试 (273)11.5.9 重新自检 (273)11.5.10 出厂模式 (273)11.5.11 充值管理 (274)11.6 光学诊断 (274)11.6.1 设置设备分辨率 (274)11.6.2 设置(HS)地址 (275)11.6.3 设置设备通道总数 (275)11.6.4 备份(HS)出厂曲线 (275)11.6.5 光强传感器校准 (275)第十二章线缆描述 (277)12.1 章节概览 (277)12.2 Ausetter U/T系列线缆清单 (277)12.2.1 Ausetter U800系列线缆清单 (277)12.2.2 Ausetter T800系列专用线缆清单 (278)12.2.3 Ausetter 400系列专用线缆清单 (278)12.2.4 Alpha 900系列专用线缆清单 (279)12.2.5 Aurora 800系列线缆清单 (279)12.3 线缆描述 (280)12.3.1 传感器尾转接板电缆 (280)12.3.2 光强校准板信号电缆 (280)XVIII12.3.3 步进电机驱动器控制线 (281)12.3.4 传感器左右接板电缆和键盘板信号电缆 (282)12.3.5 HotspotUV_16信号电缆(DB15-DB15) (283)12.3.6 调焦板信号电缆 (284)12.3.7 平台信号与电源电缆 (285)12.3.8 气阀控制电缆和气阀控制线 (286)12.3.9 USB通讯线 (287)12.3.10 上版台有无版和版道上中下传感器 (287)12.3.11 版头位置和零位最大位传感器 (288)12.3.12 电接点压力表和急停开关状态、版头位置传感器 (288)12.3.13 版边对齐、下版道有无版、出版口检测和上下版安全位传感器 (289)12.3.14 版尾检测传感器 (289)12.3.15 动平衡位置和调焦板0位、平台0位传感器 (290)12.3.16 平台光强检测连接线 (290)12.3.17 版尾夹钳位置、版尾夹和四开机版尾夹传感器 (290)12.3.18 版尾夹传感器 (291)12.3.19 版头夹压杆、压辊、版尾夹压杆、版尾夹左右压杆、动平衡状态和温湿度传感器 (291)12.3.20 调焦板激光器连接线 (292)12.3.21 版边对齐、下版道有无版、出版口检测和上下版安全位传感器 (293)12.3.22 版头位置传感器连接线HF (293)12.3.23 急停开关状态连接线HF (293)12.3.24 版尾检测传感器连接线HF (293)1第一章AUSETTER CTP 简介本章节主要介绍Ausetter T系列和Ausetter U系列设备,网络配置,和它们的主要功能模块。

《电子工程制图》课件第4章

《电子工程制图》课件第4章

画斜视图时,必须在斜视图的上方标出视图的名称“× 向”,在相应的视图附近用箭头指明投影方向,并注上同样 的字母,字母一律水平书写,如图4-4所示。
斜视图一般按投影关系配置,必要时也可配置在其它地 方,在不引起误解时,允许将图形旋转,这时需标注“×向 旋转”,如图4-4所示。
图4-4 斜视图
四、旋转视图 假想将机件的倾斜部分旋转到与某一选定的基本投影面 平行后,再向该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视图称为旋转视图。 通常是在机件的倾斜部分具有回转轴线时方可采用旋转 视图。旋转视图不必标注,如图4-5所示。
二、局部视图 将机件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视图称为局 部视图。如图4-3所示机件,选用主、俯两个视图后,还有 左、右两边的凸台尚未表达清楚,但又没有必要将完整的左、 右视图画出来,而只画出左、右两边的凸台,从而使机件表 达更清晰、合理。 局部视图同基本视图一样,都是向基本投影面投影,所 不同的只是将机体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影。
图4-8 旋转剖视(一)
图4-9 旋转剖视(二)
3)用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剖切——阶梯剖(视) 用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剖开机件的方法称为阶梯剖。 如图4-10(a)所示的机件,其内部结构形状的轴线不在 同一平面内,用一个剖切平面就不能全部地表示出其内部形 状。这时可采用两个互相平行的剖切平面剖开机件,在主视 图上画出剖切后组合在一起的剖视图,即阶梯剖视图,如图4 -10(b)所示。
图4-11 阶梯剖视错误画法
图4-12 允许出现不完整要素的阶梯剖视特例
4)用组合的剖切平面剖切——复合剖(视) 除旋转、阶梯剖以外,用组合的剖切平面剖开机件的方 法称为复合剖。 当机件上的内部结构不能用任何一种方法单独剖开时, 即可用复合剖。复合剖的形式较多,通常以旋转剖为基础, 再配以其它的剖切方式,如图4-13、图4-14所示。

PE工程师培训手册ppt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PE工程师培训手册ppt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生产流程:从订 单接收、排产计 划、生产计划到 成品入库
质量控制:对每 个生产环节进行 严格把控,确保 产品质量
持续改进:通过 对生产流程和质 量的不断优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
团队合作:与各 部门紧密合作, 共同完成生产任 务并确保产品质 量
收集数据:收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识别问题:识别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实施改进:实施改进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监控效果:监控改进后的效果,持续改进和优化
添加标题
解决方案: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 生产流程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解决方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 术,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 技能
具备问题解决能力
掌握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 能力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
工艺流程的制定和优化 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效率的提升 产品质量控制与提升
技术发展:随着 科技的不断进步, PE工程师将更 多地应用先进技 术,如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提高 生产效率和质量。
理等方面。
建议:加强沟通能力,与其他部门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建议: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方法 展望:未来将有更多智能化生产系统出现,PE工程师需要不断适应和掌握新技能 展望:未来将有更多跨界融合和创新,PE工程师需要具备更广泛的视野和创新能力
案例背景介绍
PE工程师在产品开发阶 段的作用
案例分析:优化产品设计 的过程和结果
如何将案例应用于实际工 作中
质量控制流程: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程把关 质量标准制定:根据客户要求和企业标准制定质量标准 不良品处理:对不良品进行分类、返工或报废处理 持续改进: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数据分析,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