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天行气法
人体的大小周天及其练法

人体的大小周天及其练法人体的大小周天及其练法周天一词是古天文学术语,古人依人体应天体,即“天人合一”原理,将其引入气功修炼中来,认为天体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
天圆地方,头圆脚方,天有日月,人有两眼;天有“金木水火土”五星,人有“肺肝肾心脾”五脏;天分四季,人有四肢;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360日,人有360骨节等。
丹经之王《周易参同契》中的“子南午北,互为纲纪”和“一九之数,终而复始。
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心赤为女,脾黄为祖,子午行始。
三物一家,都归戊己”。
就是讲的子午流注周天火候。
古人把按照人体子午线后(督)升前(任)降的行气路线,并运用周天火候的练功方法,称为周天功法。
自古以来的各类内丹功法,均属周天功的范畴。
周天功按北子南午,东卯西酉,又分为子午周天(小周天)和卯酉周天(大周天)。
小周天是按人体子午线,即前南后北,前任脉后督脉,两脉所构成的环状脉路、后升前降行气,并以子午流注之起点,子时喻人体阴阳动静变化中一阳初现时刻为活子时(药生时),以呼吸为风,意念为火,文武运用为候,以精气神三宝为药,文养武炼,使下丹田真气日益充足、膨胀,最后依次冲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之后过鹊桥下十二重楼复归丹田,正好一周。
期间通过炼精化气,还精补脑,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使人体固本还元,坚实身体根基。
这段时间,职业练功者大约需一百天。
故古时也管小周天功叫做“百日筑基”。
大周天是相对小周天而言的。
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继续打通八脉中的其余六脉,以及手足十二正经。
子午小周天为人体南北前后方向,而卯酉为东西左右方向,象征人体左右两手两足上的十二正经。
故过去把小周天称为气功修炼的入门功夫。
因在小周天阶段只打通了人体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中的两条经脉而已,要想打通周身各脉还需要下更多功夫才行。
有的人一练通小周天就以为功成道就而沾沾自喜,这就大错特错了;还有的人练到小周天后就不知从何处着手了。
因从古到今大多功法讲的都是小周天练法,而对大周天练法却提之甚少。
大周天运行图:内视十二经络行气运行路线图!

大周天运行图:内视十二经络行气运行路线图!十二经络是人体的一道隐秘机关,也是一道天然屏障,假如善于养护十二经络,必能对健康大有裨益。
了解人体经络-日当中循行工作规则,掌握生射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观察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想要了解大周天运行路线首先要懂十二经络,献上运行图,期望我们都能开启健康之门。
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以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光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激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痛苦、牙疼、皮肤反常、上脘反常等。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残余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足够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振奋状况,完结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养分、排出残余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佳排粪便。
实症:简单饿、胃弱、关节反常、食欲反常、口干、易便秘。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累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许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么导致的。
我们不如歇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脑筋再去。
主张饮食多挑选: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养分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简单消化,吸收也最佳。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物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物简单导致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疑问。
不吃早餐更简单导致多种疾病。
实症:脾胃欠好,消化吸收欠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反常、排便反常等。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
假如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
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风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理胃肠功用。
大周天具体练法大周天打通后出现的六根震动现象介绍

大周天具体练法大周天打通后出现的六根震动现象介绍大周天,古代天文术语,指地球绕太阳转一圈。
大周天是古代气功主要流派之一的内丹术功法中的第二阶段,即练气化神的过程。
它是小周天阶段基础上进行的。
内丹术认为:通过大周天,使神和气密切结合,相抱不离,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称它为大,是由于它的内气循行,除沿任督两脉外,也在其他经脉上流走。
相对来说,范围大于小周天,故称为大周天。
根椐内丹术理论,通过小周天阶段,后天精气得到充实,并逐步返还成先天精气,故大周天就采用先天八卦图进行指导。
在先天八卦图上,南北方位已是乾坤两卦,但实际上,在内丹术中总总是着眼在坎离两卦上,而坎离两卦,已处在卯酉的位置上,故大周天或称乾坤交媾,或称卯酉周天。
大周天打通后的现象大周天过程开始于正子时,此时有六根震动的现象,在丹田内产生大药。
大周天过程中,内气运行的路线,可因人而异,有沿奇经八脉走的,也有仅沿任督及其它一、二条经脉走的,甚至也有沿十二正经中的某几条经脉走的,都属于正常现象。
六根震动。
即眼、耳、舌、鼻、身、意都出现特殊征状。
归纳起来有六句话,即:两肾汤剂、脑后生风、耳中啾鸣、身蛹鼻搐、双目炽光、金津玉液。
①两肾汤剂。
即两肾如泡在水中一样,异常舒服。
②脑后生风。
即脑后似有春季的微风在吹动,令人心旷神怡。
③耳中啾鸣。
即两耳内出现夏日蝉鸣似的声音。
④身蛹鼻搐。
就是身子不由自主地轻微蛹动,实际上是一种轻度的自发动态。
鼻搐则是鼻子不由自主地向上抽搐的动作。
⑤双目炽光。
练得好的人两眼会出现自我感觉到金光或银光,异常的明亮、耀眼。
令人兴奋。
⑥金津玉液。
即口中出现甘甜的口水,这一现象,在产“小药”时也会出现。
金津玉液是养生家非常重视的药物,须分小口咽下。
产“大药”之后体内的所有经脉都会很快通畅,练功之后感到身轻体盈,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头脑反应敏捷,记忆力增强,对事物的预见和判断会出现一种生活上超乎常态的直觉效果。
其实质是—种特异能力的出现。
少林六合功周天行气呼吸法,此为养气内壮、培本固根之法

少林六合功周天行气呼吸法,此为养气内壮、培本固根之法气是练习少林六合功的根本,内练一口气是历代武术家毕生的追求。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练习少林六合功时呼吸讲究:气气归脐、寿比天齐;哈字一声、长生不老。
即动作配合呼吸,气蕴丹田,吐故纳新。
呼气时以哈音震动心包经,畅通心脉,心脉通百脉通。
六合贯通,三维相代,内外环境协调统一,形神相聚,达延年益寿之效。
(丹田在人体任脉神阙穴(肚脐眼)与督脉命门穴的前后连线中点处。
《道经》谓此当上下左右之中,其位象极,名为“丹田”。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气在脏腑功能中的升降机理,下文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少林六合功吐故纳新的呼吸方法。
气包括宇宙中的天地之气和人体的先天之气及后天之气(水谷之气),概括为两个含义: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但二者都是互相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
人体之气循经络系统运行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具有防御外邪侵袭机体,固摄体表气血津液,温煦机体的作用。
古医家为了明析气在体内的升降出入特列出三焦学说,即胸隔以上心肺、上肢头面为上焦,脐以上脾胃、肝胆为中焦,脐以下肾、膀胱、女子胞(子宫)、下肢为下焦。
分别以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来形容各自的功能状态。
上焦肺主气,司呼吸,吐故纳新。
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谷精微之气,升清降浊。
下焦肾藏精,主纳气,即气沉丹田。
任督二脉经络循行图任督二脉经络循行图六合功周天行气呼吸之法:以舌舐上腭,立身中正,神隐于形,呈和和之态。
鼻吸清气,行于任脉,至脐下丹田,过会阴穴,上走督脉,经腰间命门穴,上达百会穴,下至人中穴,以口呼出浊气。
如此练习,动作、呼吸、意念三者合而为一。
《针灸大成》: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故名曰阴脉之海焉。
打通任督二脉、小周天、大周天(真气运行法)

打通任督二脉、小周天、大周天(真气运行法)关闭“十人九虚”,以此来形容如今运动少、整日活在空调房、夜生活频繁的都市人群,可谓相当准确。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刘健华副教授指出,对于“虚”人来说,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尤其重要,从中选取穴位用热敷、针刺、艾灸等最能激发人体正气。
此外,足阳明胃经、心包经上的若干穴位也有显著的保健和缓解疼痛之效。
“打通”任督二脉可防病武侠小说常将打通任督二脉当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用中医理论来分析,这两条重要经脉对保健确有功效。
刘健华说,任脉行走在人体腹部正中,总调全身阴气和气血。
督脉穴位有28个,行走在人体背后的正中,督领全身的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
由此可见,任督二脉对于统摄全身的气血阴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健华说,任脉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关元、气海,常被人提及的保健穴位“足三里”则在足阳明胃经上。
日常采取揉按、热敷这些穴位,“次数越多越好”,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办公室一族最适合叩打足三里。
该穴位自古便负盛名,古人习惯以艾灸此穴来防胃病、呕吐、腹泻、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癫狂等神志病。
刘建华解释,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约在外膝眼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横指,按压起来有酸胀感,但不会发麻。
犯头晕头疼不妨捏捏“后脑勺”随着现代人因生活方式改变,坐的时间越来越久,颈椎、腰椎等脊柱病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刘健华推荐,此类患者的穴位保健应选风池、风府、肾俞、命门四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颈椎患者最适合按压风池和风府穴。
这两穴都在脑后,具体来说,风府穴的位置为“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
风池穴的定位为“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简单来说,就是在风府穴的两侧。
除了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疼,刺激风池穴还能起到醒神、提神的作用。
在腰椎上的肾俞穴是膀胱经上的要穴,为“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要找准此穴得花些工夫。
刘健华说,我们日常系腰带的位置,即腰侧两处凸起是髂嵴,它与腰部正中凸起的骨头即第四腰椎棘突相平。
丹道大周天

本功源出峨眉密宗,是在小周天功的基础上,把全身所有的处处丹田之丹气汇集到中脉线路上,使小丹结成大丹。速达大补元精,以致祛病延年,益智开慧,激发人体潜能之功。 姿势:分坐、站、卧三种,其中以站式最好,坐式可选用正坐、自然盘、单盘、双盘等。但各种坐姿均要求做到竖脊、舍胸。竖脊即将脊骨调至自然正直,否则为硬挺强直,腆胸叠肚、达不到放松的要求;又不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否则会失去重心,也不符合中正不倚的要领。其方法是把双肩尖微抬高2—3公分,与含胸自然结合起来。含胸即将胸稍内含些,可以把两肘尖微向前开张成一条垂直线。身体的脊椎骨像宝塔一样一节一节地上下垂直。卧式以侧卧位为好。我们重点讲一下站式,采用平肩裆式,姿势要求:两脚平分或稍内扣。与肩同宽,两腿自然直立或微屈,两臂自然下垂,全身重心置于全脚掌,身体要中正不倚;舌抵上腭,口唇轻闭,目光平视,气沉丹田。这一势的要点在平、正二字。气平,其一呼吸要保持平稳、平静,气才能平静,舒畅而不结滞;其二其气要平,即内里真气回归丹田,不升降,不开合,保持平的状态,其要领在于二目平视。正立,其一背脊骨自然正直,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垂直线;其二两腿脚平均分担体重,两臂自然下垂,双肩无倾斜,全身放松站立。 意念:在脐里与命门之间的中心,稍意念几分钟以后,再意念人体正中从百会至会阴是一条乳白色的管道,再注意命门与神阙之间在管道里有一红色的球体,待意识出现红色球体时,意引管道里的红球,顺着管道上升,同时配合发“哄”字音,随“哄”字音结束,刚好将红球领到百会穴,到百会时变成一束金光射出百会穴,出百会这束金光如火花样向两体侧环形下落,同时由红光变成万道黄色金光。再由涌泉穴将弧形下落的万道黄色金光吸入。意识涌泉穴道似无底黑洞,将光吸入沿双腿管道上升转变为红色气柱。经两腿上行的红色气柱汇合于会阴,沿中间管道上升至百会,又出百会转变为万道黄色金光……,如此循环。 上过高中的同志都知道这个实验,把磁粉末撒在桌面上,然后拿一根磁条放在中间,磁粉末立即变成无数条弧形之线条连结于磁条的两端,看两端均呈烟花状样。大周天的循环行线之体外途径也如此样,而这些“体外途径”在气功上称为气磁场线。 古人把人作为一个小宇宙,与外在大宇宙相类似,相互交感,组合成一个庞大的超巨系统,人与宇宙构成天人合一。故把百会喻为天,涌泉为地,神阙为中为人部。由人部开始沿中脉管道上行出百会与宇宙之气沟通结合,随喷出体外丹气与结合大量的宇宙能量经涌泉吸入体内,上升到达人部。如此反复进行人与天地宇宙之气交流,采得大量的天地之丹气,速成进化到天人合一之境。此时人能“顺四时而适寒暑”,宇宙虹彩功告成。 可以随时修炼,每次时间不少于15分种
从放松到炼神,道家秘传静养行气六步气功

从放松到炼神,道家秘传静养行气六步气功静养行气,以通周天,是练静功的基本要求,也是气功锻炼向高深境界发展的首要关键。
古今练功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功种功法。
作者在整理研究古今各家有关静功功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练功实践经验,提出静养行气六步功法。
按此法学练,可疏通全身经络气血,加速内气循任、督及十二经脉通畅运行,培养人体之精、气、神,又可避免练功出偏差。
实践证明,不少严重慢性病患者按此法锻炼不久,即可出现气通大、小周天,并随之食欲增进,睡眠安宁,从而逐渐治愈多年顽疾,恢复健康。
本功法分为六个步骤依次进行。
全套功法是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每一步都互相衔接、一环扣一环。
因此,练功时必须循序渐进。
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自我锻炼,要求做到意、气、形内三合。
即意息相随,以意引气,疏通全身经络,最后进入适怡虚无、“与天地同体”之境界。
这是本功法之特点与要求。
现将六步功法分述如下。
1、端正姿势、全身放松练功开始,首先要求心情舒畅,大脑安静,以一念代万念,排除杂念,思想集中。
按练静坐和站桩的姿势要求,做到头正身直,虚灵顶劲,舒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膀,脊柱成轴,两腋松开,舌抵上腭,面带笑容,两眼垂帘,鼻尖对脐等。
接着进行全身放松,即先用于轻轻拍打头部、胸部、腰腹及手臂、大腿,使之放松,或可用震颤手脚之法引导全身放松;继则意息相随,以意引导全身逐步逐段地放松,从头至脚,由表及里,使全身皮肤、肌肉、神经、血管、脏腑等都放松。
同时,意想那一部位放松时,呼吸亦随之配合,呼吸自然,吸气时想静,呼气时想松。
通过这样的放松训练,使内气得以运行,可感到周身轻松舒适,从而逐步产生得气感。
于此同时,由于心里只想着全身放松这一念头而代替了其他千万念头,故还可使杂念逐渐排除,使大脑逐渐入静,从而有利于练功入门,又可避免出偏差。
实践证明,不少练功出偏差者,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不懂得或没做到全身放松,以致当内气自丹田发动后,出现气机乱窜或憋气、胸闷等。
周天功的呼吸入门功法

周天功的呼吸入门功法周天法是习练内家拳必须的功法之一。
小周天乃炁行周天,大周天乃神运周天。
人身乃一小天地,身外虚空为大天地。
拳经云: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归于一,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内运之所,呼则接天蒂,吸则接地根,水升火降,息息自有根蒂。
内家拳内功是以意念导引气血循环于人体经络的一种秘术,古来一直是道家的内传之术,一般人极难得到真传。
形意拳之内功也采用了部分道家的功法,前辈们对此多不轻易传人。
周天功,周天功的呼吸,周天功的正宗功法,周天功的入门功法。
气通小周天的前提是在下丹田(小腹内)有意念的集聚真气。
当真气集聚充盈时,腹内有充实感、炽热感、胎动感、跳动感等。
当有此类觉受时,真气即会自发地从下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沿任脉而下,经历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鹊桥,上鹊桥在印堂、鼻窍处,下鹊桥在会阴、谷道处)作周流运转,如此完成一个轮回——小周天。
此周天也称子午周天。
(子午代表天体的日月,人体的心肾,卦象中的坎离,方位中的南北)。
形意拳必修课,形意拳内功之周天法,形意拳内功。
周天功,周天功的呼吸,周天功的正宗功法,周天功的入门功法。
真气在任督二脉中循环,便得气血得以通畅,使人益寿延年的一种功法,也是培基固本的基础功法,也是内家拳内功之法。
人之任督二脉同出一源,一行于身前,一行于身后,如同天地之子午。
小周天实质就是把任督二脉合而成其一脉。
任督二脉,一阴一阳,任脉为阴血之母,督脉为阳气之父。
任督二脉一通,百脉皆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如同江河。
任督二脉如同长江、大河,奇经八脉如同沼泽、湖泊,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打通周天首先要打通小周天,也就是打通任督二脉。
修炼方式大多采取站桩,打坐为宜,站桩,打坐(静功)的修炼方式;首先不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
放松,不是软作一团,(我们平时睡觉是最好的放松,可是睡觉不能长功夫),首先要做到“静”,什么是静?“心中无念谓之心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周天行气法
大周天行气法,是贯通十二经络,进行大周天循环的吐纳气功。
一、十二经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图1—3)。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两胁之中,循臂上廉,人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到手足三阳经聚会处之大椎,人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会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分布在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图l—4)。
(三)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之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人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人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从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人中指外问。
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间,出其端(图l
一5)。
(四)足太阴脾经
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
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
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膈,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
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图l一6)。
(五)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
络
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系目系。
其支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人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图1-7)。
(六)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
腕,出髁中,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膈外后
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
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
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
中。
其支者,别颊上頞,抵鼻,
至目内眦(图l-8)。
(七)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支者,
从巅入络脏,还出别下项,循肩
膊内,挟脊,抵腰中,人循膂,
络肾,届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
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
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图l-9)。
(八)足步阴肾经
起于小趾之端,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眼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唇肾,络膀胱。
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
人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系出络心,注胸中(图1-10)。
(九)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人肘中,下臂,行两胁之间,人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图1-11)。
(十)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人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
循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七出缺盆,上项。
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屈下颊至(出页)zhuo。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图1-12)。
(十一)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人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人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台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图1- 13)。
(十二)足厥阴肝经
起于大趾从手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颇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图l-14)。
二、循经行气法
(一)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循经行气
缓缓吸气,两臂徐徐上举过头,同时,意气起自大拇指次指之端,循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缓缓呼气,两臂自身前下落,同时意气起于中焦,循手太阴肺经至大拇指内侧端。
如此肺经与大肠经往复循环。
(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循经行气
缓缓吸气,两臂自身侧高举过头,同时意气起自大脚趾端,循足太阴脾经至头,缓缓呼气,两臂自身前徐徐下落,同时意气自鼻循足阳明胃经至大脚趾间。
如此胃经与脾经往复循环。
(三)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经行气
缓缓吸气,两臂自身侧徐徐高举过头,同时意气起于小指端循手太阳小肠经至心。
缓缓呼气,两臂自身前徐徐下落,同时意气起于心中循手少阴心经至小指之内侧端,如此心经与小肠经往复循环。
(四)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循经行气
缓缓吸气,两臂自身侧高举过头,同时意气起于小趾之端循足少阴肾经至头。
徐徐呼气,两臂在身前缓缓下落,同时意气循足太阳膀胱经至小趾外侧,如此肾经与膀胱经往复循环。
(五)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经行气
缓缓吸气,两臂自身侧高举过头,同时意气起自小指、次指之端循手少阳三焦经至胸。
徐徐呼气,两臂在身前下落,同时意气自胸申心包起循手厥阳心包经至小指次指端。
如此心包经与三焦经往复循环。
(六)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循经行气
缓缓吸气,两臂自身侧高举过头,同时意气自足大趾循足厥阴肝经至头。
徐徐呼气,两臂在身前下落,意气循足少阴胆经自头至足。
如此肝经与胆经循环往复。
三、十二经循经吐纳导引行气法
缓缓吸气,两臂自身侧徐徐高举过头,以意引气循手阳明大肠经至大肠、络肺。
缓缓呼气。
两手自身前缓缓下落,同时意气循手太阴肺经至拇指。
如此手臂起吸落呼,意念依次循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胆经,足厥阴肝经;再依次自手太阴肺经始,……至足厥阴肝经往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