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军人勇敢、坚毅、忠诚的赞美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体会军人在国家利益面前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韵律、节奏和意象,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古代文化知识。

但对于边塞诗以及古代军人的生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军人的英勇与坚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艰苦环境,从而引出本课《从军行》。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4.说文解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军人,体会军人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朗读背诵:学生朗读、背诵《从军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即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课前播放唐军对抗突厥军的视频。

2、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找生回答,及时点评。

)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从军行》优秀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从军行》优秀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从军行》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课时,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全诗内容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军人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这首诗描绘的边塞景象和军人精神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战争和边塞生活的好奇心较强,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塞军人的敬意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交流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边塞的印象,引出本课《从军行》。

2.朗读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理解诗文: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词、短语的含义,引导学生想象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4.欣赏意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5.背诵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诗文,增强记忆力。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塞图景;后两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高度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矢志不渝、誓死杀敌卫国的崇高精神。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2.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激发爱国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2022年小学语文五(下)《从军行》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含板书)(共三篇)

2022年小学语文五(下)《从军行》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含板书)(共三篇)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从军行》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一、说教材《从军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一,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以热播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导入。

2.学生自愿举手参加“诗词大会”。

3.教师评议,出示古诗。

边塞诗《出塞》、《凉州词》4.教师小结: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一种诗歌体裁。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背景介绍《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翰所作,描写了出征前向家人告别的场景。

该诗叙述了诗人家乡的风光,强调了出征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千年中,这首诗一直是中国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广泛地传诵和演绎。

二、诗歌分析1. 诗歌体裁《从军行》是一首五言律诗,一共有八十个字,十六句诗。

这首诗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读起来流畅而动听。

诗句朴实无华,贴近生活,使人感受到出征前的无奈和留恋。

2. 诗歌主题《从军行》的主题是出征和告别。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唐朝,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战争和混乱不断的时期。

诗人自身的职责是为国家征战,而诗歌通过描绘诗人走向出征的场景,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和军人带来的不便以及诗人对离家的留恋和思念。

3. 诗歌意境《从军行》的意境是哀婉和悲凉,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描绘景物和动物的变化,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亦表现了人生和命运的无常性;同时也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苦难,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危险的现实。

三、文化价值1. 艺术价值《从军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欣赏和体验价值。

语言平实,音律优美,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歌使我们感受到到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又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

2. 精神价值《从军行》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

在现代社会,这首诗歌已经不再反映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是诗歌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展现了一个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表达了一个人对祖国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精神因素,在今天依然在教育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四、教学建议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代诗人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家乡、国家和人民的深刻爱情,培养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2.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背诵让学生反复背诵这首诗,掌握其语音、语调和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精选) 《从军行》说课稿

(精选)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塞图景;后两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高度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矢志不渝、誓死杀敌卫国的崇高精神。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2.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激发爱国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从军行》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即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播放唐军对抗突厥军的视频。

2、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找生回答,及时点评。

)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

(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背景知识导入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好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王昌龄。

找学生读一读,谁来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安史之乱时被杀害。

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学生回答时老师适当点评,讲解一些写作背景。

)今天学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他没有参加过战争,但他在边塞生活很多年,他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他写出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

(设计理念:学习古诗前让学生先了解诗人,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然后小声跟着读。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

自由读古诗。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学生齐读古诗,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要以诵读为主,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先听听范读,然后小声跟着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采用不同形式地朗读,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同学们,虽然这首诗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我们通过读,想,悟也会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同桌可以交流,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诗的意思。

(设计理念: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对古诗有了初步的理解,为下一步感悟诗的感情奠定基础。


2、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请同学们结合图画,再读读这句诗,在读这句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青海、雪山)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

(课件出示青海湖图片)雪山指祁连山,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

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板书“暗”。

(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幻大,气候恶劣,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句诗。

(设计理念:通过图片的对比,营造氛围,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恶劣。


3、让我们随着诗人来看看第二句,当你读这句诗时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孤城遥望)这句诗中哪个字更能打动你的心扉?(孤)板书“孤”,(课件出示画面)假如你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想呢?(特别想家)是啊!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
茫茫的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
4、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艰苦,将士对家人的——思念。

5、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

读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三句图景)“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战事很频繁?——“百战”是指打了一百次吗?不是,在古诗里“百、千、万”都是虚指,表示很多很多。

还能从哪个字看出来战事频繁?——“穿”,板书“穿”,在这里穿不是穿衣服袜子的意思,而是——磨破,把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破了,你觉得是什么磨破了战衣?(敌人的刀剑),
可见敌军的强悍,战斗的艰苦,还可能是什么磨破的?(黄沙)长时间在沙漠里摸爬滚打,可看出战事的频繁,战斗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课件出示第四句)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终不还”可见他们决心之大。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因为他们要保卫国家)是啊!没有国家哪有小家。

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什么样的心?(报国的忠心)
7、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只有这些铁骨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吗?(不可怕,擦掉“暗”),大漠的孤单可怕吗?(不可怕,擦掉“孤”)敌人的刀剑可怕吗?(不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就是士兵,这就是军人,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吧!
(五)拓展延伸。

1、正是有了这千里黄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

此时此刻你想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说些什么?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所以我在此处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既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把心里的话清楚地、完整地表达出来。


2、短短28个字,让我们领略了绵延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精神。

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

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3、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理念:指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地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六、说板书设计
从军行
不破楼兰终不还
(设计理念:板书应该着眼于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感情。

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思乡感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都是为了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所以我最后的板书只留下“不破楼兰终不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