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动物源性细菌YH
第十一十二章动物源性细菌ppt课件

– 母畜流产
免疫性
• 细胞免疫为主
• 有菌免疫
无菌免疫
• Ⅳ型超敏反应(免疫保护及病理损害)
(三)、微生物学检查
• 标本 – 血液、骨髓
• 分离培养与鉴定 • 血清学试验及皮肤试验
(四)、防治原则
• 控制和消灭家畜布鲁菌病 • 切断传播途径 • 免疫接种
–减毒活疫苗
• 抗生素治疗
三、鼠疫耶氏菌
病程5~8d,自愈
诊断与防治
• 粪便标本涂片、镜检 • PCR • 主要是注意饮水和食品卫生
(二)、所致疾病
物质 荚膜、鼠毒素、内毒素等
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鼠疫,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在人群发病前,先有鼠类的发病和流行
传染源:鼠、病人 途 径:鼠蚤、人蚤、呼吸道
鼠-蚤-人 人-人
肺鼠疫
引起
败血症型鼠疫
腺鼠疫
免疫性
• 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四)、防治原则
• 灭鼠灭蚤 • 无毒株活菌疫苗接种 • 治疗:早期足量用药
动物源性细菌及其他细菌
第一节 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动物源 以动物为传染源
动物源性疾病(zoonosis)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传染病
人畜(兽)共患病 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 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
一、炭疽芽胞杆菌
• 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病 •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 结果:48小时观察结果,
有红肿 阳性反应 无免疫力
无红肿 阴性反应 有免疫力
• 应用:检查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
预防接种前的筛选与接种后效果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
Schick test结果分析
医学专题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三体1921章3580

特点 : (tèdiǎn)
立克次体(lì kè
cì tǐ)
△ 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光镜可见 △ 革兰阴性,有细胞壁,但形态(xíngtài)多样,
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
△ 含DNA和RNA △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增殖 △ 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 大多为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 对抗生素敏感(磺胺类药物除外)
一种(yī zhǒnɡ)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 些传染病,称为人畜(兽)共患病,其中绝大多数 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称为动物源性疾病 (zoonosis)
第二页,共七十六页。
常见动物 源性细菌 (dòngwù)
※ 布鲁菌属 ※ 耶尔森菌属
※ 芽胞杆菌属
※ 弗朗西丝菌属 ※ 柯克斯体属 ※ 巴通体 属 (tōngtǐ) ※ 巴斯德菌属
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Questions
1.支原体与细菌(xìjūn)L型之间有何异同? 2.支原体共同特点
3.解脲脲原体致不育的原因P191 名词解释: 支原体、顶端结构
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第20章
立克次体(lì kè cì tǐ)
(Rickettsia)
中南大学基础(jīchǔ)医学院微生物学系
划痕接种。
(二)治疗:首选青霉素。
第十七页,共七十六页。
思考题 1、水肿因子P167、青霉素串株实验P168
2、炭疽芽孢杆菌的感染途径与所致(suǒ zhì)疾病P168
3、炭疽芽孢杆菌作为细菌武器的原因
第十八页,共七十六页。
第19章 支原体 (Mycoplasma)
支原体是一群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性、能 通过细菌滤器、能在无生命人工(réngōng)培养基上 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动物源性细菌

第15章动物源性细菌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称为人畜(兽)共患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称为动物源性疾病(zoonosis)。
由于人类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病主要发生在畜牧区或自然疫源地。
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布鲁菌、鼠疫耶氏菌和炭疽芽胞杆菌。
第一节布鲁菌属布鲁菌属(Brucella)细菌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有4个生物种、13个生物型,因最早由美国医师 David Bruce首先分离出,故得名。
本属使人致病的有牛布鲁菌(B.abortus又称流产布鲁菌)、羊布鲁杆菌(B.melitensis)、猪布鲁杆菌(B.suis)和犬布鲁杆菌(B.canis),在我国流行占绝对优势的是羊布鲁菌病,其次为牛布鲁菌病。
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大小为0.4~0.8μm ×0.5~1.5μm。
无芽胞,无鞭毛,光滑型菌有微荚膜。
革兰染色经常着色不佳,故复染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min左右。
培养特性需氧菌,牛布鲁菌在初分离时需5%~10%CO2。
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如加入血清或肝侵液,或加硫胺、烟酸和生长素等可促进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pH为6.6~6.8。
经37℃培养48h可长出微小、透明、无色的光滑型(S)菌落,经人工传代培养后可转变成粗糙型(R)菌落。
两种菌落可用吖啶黄玻片凝聚试验鉴别,S型在1:1000的吖啶黄中呈均匀混浊,而R型菌出现凝块。
布鲁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形成轻度混浊并有沉淀。
生化反应大多能分解尿素和产生H2S。
根据产生H2S的多少和在含碱性染料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可鉴别羊、牛、猪等三种布鲁菌。
(表 15-1)抗原构造与分型布鲁菌含有两种抗原物质,即A抗原和M抗原。
两种抗原在不同的布鲁菌中含量不同,牛布鲁菌含A(abortus)抗原多,故又称牛布鲁菌抗原;羊布鲁菌含M(melitensis)抗原多故又称羊布鲁菌抗原。
动物源性细菌

加强养殖管理
加强养殖场的卫生 管理,定期消毒, 保持环境清洁
加强养殖场的通风 和采光,保持适宜 的温度和湿度
加强养殖场的防疫 措施,定期进行疫 苗接种和疾病检测
加强养殖场的饲料 管理,保证饲料质 量和营养均衡
加强养殖场的人员 管理,定期进行健 康检查和培训,提 高养殖人员的专业 素质和防疫意识
提高卫生水平
传播疾病:动物源性细菌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疾 病,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
破坏生态平衡:动物源性细菌可能导致生态失衡, 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影响农业生产:动物源性细菌可能导致农业生产 损失,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Nhomakorabea3
动物源性细菌的预防和控制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动物 源性细菌的传播和危害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预防和控 制动物源性细菌的技术水平
4
动物源性细菌的研究进展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细菌的致病机理
细菌的致病机理主要包括毒素、 酶、侵袭和免疫逃避等。
01
酶是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活
细菌的繁殖方式为 二分裂,即一个细 菌分裂成两个新的 细菌。
细菌的种类繁多, 包括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球 菌、杆菌等。
细菌在自然界中广 泛存在,对人类和 其他生物具有重要 的影响。
01
02
03
04
动物源性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阳 性菌:如 金黄色葡 萄球菌、 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 性菌:如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等
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分离培养与鉴定
◦ 急性期——血
◦ 其它期——骨髓
血清学试验(测抗体)
◦ 凝集实验:1-7天,检测IgM ◦ 补体结合试验:3周后,检测IgG
皮肤试验(超敏反应): 高危人群需接种减毒活疫苗(有效期一年)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耶尔森菌属(Yersinia)属于肠杆菌科, G-小杆菌。 包括: 鼠疫耶尔森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假结核耶尔森菌
严禁在室外剖检病畜尸体。
2.直接涂片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串珠试验。
•
检验 炭疽为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范围,病原学诊断 极为重要 ◦ 直接涂片——G+竹节状大杆菌 ◦ 分离培养——卷发样菌落,串珠试验阳性等
• 防治原则:消灭动物炭疽是控制人炭疽的关键。 1、死畜焚毁或大量石灰深埋2m以下; 2、预防接种 疫区家畜 易感人群
•荚膜和侵袭性酶增强侵袭力
被吞噬细胞吞噬 ,细胞内增殖 快速扩散入血(菌血症) 随血液侵入脾、肝、骨髓等细胞内寄生
•内毒素——作用:发热、白细胞↑、肝脾肿大
反复菌血症,使病人热型呈波浪状 发热时,血培养阳性率高(70%) 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
免疫性: 胞内寄生菌,以细胞免疫为主
感染布鲁菌后,患者布鲁菌素皮肤试验常呈 阳性。因此认为布鲁菌的致病与IV型超敏反 应有关。
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特征
B.anthracis
镜下菌落呈卷发状边缘
3.抗原结构
B.anthracis
-结构抗原 荚膜多肽抗原:抗吞噬,与细菌毒力有关; 菌体多糖抗原: Ascoli热沉淀反应,用于皮革检疫; 芽胞抗原:免疫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 -炭疽毒素——三种蛋白质组成复合毒素
动物源性细菌ppt课件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鼻子和肠道细菌,在人 类中也有存在。某些类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毒性休克综 合征毒素-1阳性(TSST-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毒素阳性 (SE)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皮肤感染等 感染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用被污染 的食物后出现,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人可能会出现高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 能导致肺炎和死亡。
预防禽流感的主要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感染禽类,加强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接种疫 苗等。
疯牛病
01
02
03
04
疯牛病是一种由朊病毒引起的 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在牛中传
播。
感染疯牛病的牛可能会出现行 为异常、神经症状和死亡等症
感染口蹄疫病毒的动物可能会出现发 热、口腔和蹄部溃烂等症状,严重时 可能导致死亡。
预防口蹄疫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动物 检疫和监管,避免接触被感染的动物 和其制品,接种疫苗等。
05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抗药性问题严重
许多动物源性细菌对常用抗生 素产生了抗药性,这使得治疗
这些细菌感染变得困难。
03
动物源性细菌的预防和控制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公众教育
培训与指导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动物源性细 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提高消费者的 食品安全意识。
对食品生产和销售人员开展培训和指 导,提高他们对动物源性细菌的认知 和预防能力。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平台进行食品安全宣传,发 布食品安全知识和动态,引导公众关 注食品安全问题。
详细描述
李斯特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水和动物肠道细菌,在人类中也有存在。某些类型的李斯特菌,如单核 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和脑膜炎李斯特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败血症等感染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食 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出现,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动物源性细菌

6、易感人群:特异性预防用炭疽减毒活疫苗,皮上划痕接种,免 疫力可持续1年;接种对象是高危人群(疫区、皮革、毛纺工人、 牧民、屠宰牲畜人员、兽医)。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患病动物或受染皮毛 破损的皮肤、黏膜 皮肤炭疽 轻者可自愈
未煮熟病畜肉 消化道和肠道 肠炭疽 死于毒血症
含芽胞病畜皮毛 呼吸道 肺炭疽 死于呼吸衰竭
败血症死于感染性休克、出血性脑膜炎 100%的病死率
* 临床表现: 皮肤炭疽:局部炎症,有水疱、脓疱,最后形成坏死、 溃疡,中心有黑色坏死性焦痂
第二节 鼠疫耶氏菌 (Y. pestis)
Yersinia pestis which is discovered by Yersin
Alexandre Yersin (1863-1943) Swiss-born French bacteriologist
“黑死病”!!!
1348-1352年,它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断送了欧洲1/3的人口
(1)人: 1~6周的潜伏期; 反复引发菌血症,细菌在巨噬细胞中繁殖,经淋巴管进入血流, 散布各组织器官并继续繁殖不断释放入血; 发热呈波浪型:每天下午体温上升,夜间下降伴出冷汗; 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致肝脾肿大及心血管和神经损伤。
(2)动物: 睾丸炎、子宫炎; 母畜流产:胎盘含赤藓醇为该菌的生长因子, 人胎盘不含赤藓醇。
第一节 布鲁菌属(Brucella)
对人致病的布鲁菌: 牛布鲁菌 (B.abortus) 羊布鲁杆菌(B.melitensis) 猪布鲁杆菌(B.suis) 犬布鲁杆菌(B.canis)
医学微生物学—动物源性细菌

羊—1:20 A:M 牛—20:1
猪— 2:1
马尔他布鲁菌革兰染色
3.培养特性
• 需氧,营养要求较高 • 需5%~10%的CO2 • 培养基:硫胺、烟酸、
生物素等物质 • 生长温度为35℃ • 最适pH6.7 • 生长缓慢(5~7天)
马尔他布鲁菌血平板菌落
鉴别
• 甲基红(+),甘露醇(+),苯丙氨酸(-),丙二酸盐(),H2S (-),37 °C培养动力(-)。
• 鼠疫耶氏菌液体培养基中钟乳石样。 •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25 °C动力(+),嗜冷性,4 °C生长,25
°C VP(+),37 °C (-)。
• 均不发酵乳糖 •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4~40 °C均能生长,20 ~ 28 °C 才能表现其特征。
• 流行环节 – 传播媒介 :鼠蚤 – 传播途径 : 叮咬伤口、呼吸道
• 临床类型 – 腺鼠疫 – 肺鼠疫 – 败血症鼠疫
• 3、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 专用实验室检测 – 警惕生物武器 – 检测动物鼠疫动态 – 灭鼠灭蚤 – 接种疫苗 – 抗菌素治疗
一旦疑为本菌,应立即向本地区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报告,并将菌种送 检验中心或专业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诊断确立后除对患者进行隔离治 疗外,对疫区及有关人员须采取有效的预防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第二部分 微生物学各论
动物源性细菌
布鲁菌属(Brucella)
一、分类
– 羊布鲁菌(B.melitensis) – 牛布鲁菌(B.abortus) – 猪布鲁菌(B.svis) – 绵羊布鲁菌 (B.ouis) – 狗布鲁菌 (B.canis) – 森林鼠布鲁菌(B.neotoma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