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病因和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行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以下因素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这些因素被称之为冠心病易患因素(也称之为危险因素):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始于儿童,而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2.性别男性较多见,男女发病率的比例约为2∶1。
因为雌激素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故女性在绝经期后发病率迅速增加。
3.家族史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
4.个体类型A型性格者(争强好胜、竞争性强) 有较高的冠心病患病率,精神过度紧张者也易患病。
可能与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浓度长期过高有关。
5.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者冠心病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5倍,且与吸烟量成正比。
吸烟者血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增高,烟中尼古丁收缩血管,以致动脉壁缺氧而造成动脉损伤。
6.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人患冠心病者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冠心病病人中60%~70%患有高血压。
动脉压增高时的切应力和侧壁压力改变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同时血压升高促使血浆脂质渗入血管内膜细胞,因此引起血小板聚积和平滑肌细胞增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7.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 6.7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42mmol/L)者较正常者(总胆固醇5.2mmol/L)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5倍。
近年的研究表明,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对冠心病有保护作用,其值降低者易患冠心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总胆固醇之比0.15,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预报指标。
最近的研究发现,血清α-脂蛋白[Lp(α)]浓度升高(0.3g/L)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8.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2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比男性患者高3倍,且易发生心力衰竭、卒中和死亡。
冠心病归纳总结

冠心病归纳总结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
本文将对冠心病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进行归纳总结。
一、病因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它会导致动脉壁的狭窄,从而影响心肌的供血。
以下是导致冠心病的一些常见因素:1.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2.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进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 高血脂:血液中过多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会堆积在动脉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冠心病,这与高血糖损害血管内皮有关。
5. 遗传因素:个体遗传背景也可能影响一个人患冠心病的风险。
二、症状冠心病患者常常出现以下症状:1. 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患者会感到胸闷、胸痛,甚至疼痛可放射至左臂、下颌等部位。
2. 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3. 心律失常:心电图常显示出不正常的心律,如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
三、诊断冠心病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1. 病史:了解患者有无冠心病风险因素、过去的心脏病史以及症状表现。
2. 体格检查:包括听诊心脏杂音、测量血压等。
3. 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用于确定冠心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
四、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1. 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心绞痛药物等,可帮助减轻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2. 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可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搭桥手术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总结: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常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症状通常表现为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可以进行诊断。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简称CAD)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病态。
冠心病是近年来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系统介绍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一、病因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壁内的脂质物质逐渐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从而影响血液的流动。
在冠心病中,冠状动脉是主要受损的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糖尿病、遗传因素、精神压力以及生活习惯等。
二、症状1.心绞痛(Angina Pectoris):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
患者常常会感到胸闷、胸痛或不适,伴随着压迫感、紧缩感,常向左臂、肩背部放射。
心绞痛通常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饱餐后加重,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可缓解症状。
2.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引起的严重病症。
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胸痛,伴随呼吸困难、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心肌梗死需要立即就医,以减少心肌坏死面积。
三、诊断冠心病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危险因素等,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和诱因。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心肺听诊、血压测量、触诊等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和相关体征。
3.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以显示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4.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通过向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注射造影剂,通过X光摄影来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
四、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个方面。
西医内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规范

西医内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即血液中的脂质成分等在冠状动脉壁沉积,导致血管狭窄。
部分斑块如果不稳定,发生溃疡、破裂等会继发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导致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
一般而言,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的因素,都会增加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例如以下: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肾病、肥胖或超重;慢性炎症;HIV: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冠心病家族史。
除动脉粥样硬化外,一些其他原因也会导致心肌缺血,表现为冠心病。
例如:冠脉先天畸形、患有冠脉其他疾病、身体其他部位有血栓或易发血栓时。
总之,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受到多因素影响的过程。
2.症状:典型表现是胸痛或胸闷,常出现在剧烈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情况下,位于左前胸或者是胸骨的后方,被描述为有压榨感、挤压感、烧灼感或者闷痛。
通常在休息后好转,发作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如果持续不缓解,可能是出现了更严重的心肌梗死。
最常见的症状是心绞痛(胸痛)。
心绞痛可被描述为:沉重感、压迫感、隐隐作痛、烧灼感、麻木、饱胀感、压榨性疼痛、痛苦感。
可能被误认为消化不良或烧心。
心绞痛通常发生在胸部,但也可能出现于肩部、手臂、颈部、背部、上腹部、下颌部等。
除典型的压迫性胸痛外,还可能伴发恶心、出汗、疲劳或气促等。
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其他症状包括:气短、心悸、虚弱或头晕、恶心、出汗等。
【体格检查】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以下体征:1.视诊:呼吸频率增快、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突发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恐惧、频死感、大汗、面色灰白或发⅛⅛,咳粉红色泡沫痰,极严重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
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最低垂的部位,常为对称性。
颈静脉充盈、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2.触诊:双侧语颤增强或减弱。
3.叩诊:心脏浊音界可正常也可轻度至中度增大。
4.听诊:两肺布满湿性啰音和哮鸣音,第一心音减弱,心率快,同时可闻及室性奔马律,肺动脉等二心音亢进,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舒张期奔马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有时又称冠状动脉病(CAD)或缺血性心脏病(IHD),系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易患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长期紧张、缺乏锻炼及遗传因素等。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本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一般可分为六型。
1.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图、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有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3.心肌梗死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阻塞、微血栓形成、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引起。
4.缺血性心肌病长期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逐渐纤维化,称为心肌纤维化或心肌硬化。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或)心律失常。
5.猝死突发心脏停搏而死亡,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电解质失衡及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所致。
6.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是冠心病的唯一症状。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冠心病,多指1、4型,最为常见,经有效治疗后,多可稳定。
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痉挛性变化、血流突然减少,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发病前,可能没有冠心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改变,心脏功能检查可能完全"正常"。
一旦发生过,应按冠心病诊治。
(一)心绞痛【诊断提示】1.临床表现(1)疼痛部位:在胸骨中上段(相当两侧乳房的水平线),为内里痛,而不是表皮痛。
疼痛为一片,而不是一点。
(2)疼痛的性质:为憋闷感、压榨感、紧缩感等异常感觉,少数表现为刺痛感和割痛感。
疼痛剧烈,多伴出汗,难以忍受。
(3)发作诱因:常见的诱因为劳累,发作于劳累当时,而不是劳累过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前降支(As横切面)
冠状动脉(As 1)
AS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
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造 成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
简称冠心病
二、病因: 1、冠脉粥样硬化:左前降支为主 狭窄分四级:I< 25% II=25–50% III=51-75% IV>75% 继发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 2、冠脉痉挛: 心性急死者只有30-50%有血栓形成 3、冠脉炎症:较少见
机制: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心肌耗氧量剧增
AS
冠心病可分为四型: 心绞痛
心肌梗死
心肌纤维化(硬化) 冠状动脉性猝死
心 绞 痛 病 人
1、心绞痛:
AS
由于心肌急剧、短暂缺 血缺氧所致的、以胸痛为特点 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心前 区疼痛,并可向左肩左臂放射 ,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
AS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AS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AS
最常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其次是右冠状动脉干和左冠状动脉 旋支。 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 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其发病基础是由于冠状循环改变 引起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与心肌需求之 间不平衡而造成的心肌缺血性损害。
单核细胞浸润、坏死心肌被吸收
合并症及后果: (1)心脏破裂:1-2周内,心肌溶解 —左心室前壁下1/3心包填塞急死 —室间隔血入右心右心功能不全 —乳头肌断裂二尖瓣关闭不全左 心衰
(2)室壁瘤:急性期或陈旧性梗死 左室心尖部多发心功能不全 或附壁血栓形成 (3)附壁血栓:室壁瘤处 (4)心外膜炎:纤维素性 (5)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主要 死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60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txtゅ你不用一上线看见莪在线,就急着隐身,放心。
莪不会去缠你。
说好的不离不弃现在反而自己却做不到╮第八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
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
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
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虽未完全明寮,但已知与下述因子(易患因子)有密切关系:一、高血压临床及尸检资料均表明,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
此可能由于高血压时,动脉壁承受特殊高的压力,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低密度脂蛋白易于进入动脉壁,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二、高血脂症临床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高胆固醇血症。
实验动物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的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与极密度脂蛋白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血中甘油三酯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新近的研究发现脂蛋白a〔Lp(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三、吸烟吸烟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10-20%,动脉壁内氧合不足,内膜下层脂肪酸合成增多,前列环素释放减少,血小板易在动脉壁粘附聚集。
此外,吸烟还可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原蛋白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增高,以致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此外,吸烟时烟雾中所含尼古丁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和冠状动脉引起动脉痉挛和心肌受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冠心病病因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约占全部病因的90%以上,冠状动脉痉挛也是病因之一;非粥样硬化因素引起的冠脉狭窄较少见,病因有数十种。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静坐、酗酒、高尿酸血症、精神因素等。
在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代谢紊乱综合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了混合型脂质异常血症、胰岛素分泌过多、糖耐量降低、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其中,胰岛素抵抗是关键因素。
在上述综合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发生脂质沉积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使管腔狭窄;当粥样斑块发生破裂后,引起红色或白色血栓形成,致使管腔完全性或非完全性堵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
【临床分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阻塞程度和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可分为5种临床类型。
这5种类型的冠心病可以合并出现,他们分别是:隐匿型(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肌硬化型(缺血性心肌病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型)和猝死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Q波心肌梗死(QMI)、非Q波MI(NQMI)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猝死。
在ST段抬高的ACS病人最终多演变为QMI,其罪犯冠脉的闭塞性血栓以红血栓为主,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故对溶栓治疗有良好的疗效;而引起非ST段抬高的ACS病人最终多演变为NOWMI或UA,其罪犯冠脉的非闭塞性血栓以白血栓为主,含有较多的血小板和较少的纤维蛋白,常规标准剂量的溶栓治疗不仅无效,反而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治疗】冠心病的治疗应是多方面、多环节的治疗。
1.一般治疗(1)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松弛紧张情绪、改变应激生活方式、低盐饮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
Intima
Fibrous cap
Lumen
Lipid core
Media
T lymphocyte Macrophage foam cell (tissue factor+) “Activated” intimal SMC Normal medial SMC
6
病理
大型弹力型动脉和中型弹力型动脉(冠状动脉和脑 动脉最多),最早出现的部位多在主动脉后壁及肋 间动脉开口等血管分支处 动脉粥样硬化时,相继出现脂质点和条纹、粥样和 纤维斑块、复合病变3类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病因和治疗
1
动脉硬化病因
多因素、易患因素 1. 年龄、性别 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及男性多见,女
性于绝经期后发病迅速增多。 2. 高脂血症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
↑ 3. 血压 4. 吸烟 5.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2
发病机制
有多种学说 1. 脂质浸润学说 2.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 3. 单克隆学说 4. 损伤反应学说 5.
10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无症状;ECG、静/动态:缺血性改变(ST段压低,T波 减低、变平、倒置) 心绞痛 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一过性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型 心力衰竭 +各种心律失常 猝死型 原发心脏聚停而死亡
11
冠状动脉解剖
12
心 绞 痛(Angina Pectoris) 稳定型心绞痛
24
预后
病变程度,部位,侧枝循环,心功能,心律失常,治疗方法 选择 缓解--单支轻型病变,治疗及时得当,侧枝循环建立 持续--多支病变或单支严重病变,治疗不当,发展快,侧 枝循环建立差 加重--多支严重病变或主支严重病变,治疗不当,多发 展为心梗 平均寿命约为10年, 年死亡率高达30%
25
治疗
3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
AS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认为 多种危险因素 ↓
内皮功能紊乱(炎症的启动因子) ↓
OX-LDL浸润→形成泡沫细胞(关键环节) ↓
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生物酶 及平滑肌细胞增值迁移 ↓
导致动脉壁炎症
4
正常的动脉血管内皮
单核细胞
内膜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内膜基底
平滑肌细胞
• 动脉壁的结构
发病机制 氧供与需求失衡,从而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 即产生心绞痛 心肌氧耗 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心率
心率×收缩压
13
发病机理
冠脉狭窄(大于75%或冠脉痉挛+侧枝循环不良) 心肌血供需失衡
心肌急剧短暂缺血缺氧 心肌内代谢产物增多
刺激心脏神经 经脊髓传至大脑 心前区和相关脊神经分布区域剧痛
14
7
分期和分类
1. 无症状期或称隐匿期 2. 缺血期 3. 坏死期 4. 纤维化期
8
治疗
一般防治治疗 合理饮食,适当体力活动 药物治疗 1. 扩血管药物 2. 调整血脂药物 3. 抗血小板药物 4. 溶血栓和抗凝药物 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9
冠心病概念
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化硬化)或动力性(血 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 肌氧供销需之间失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 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CHD的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6
辅助检查
心脏X线检查
多无异常发现或有心脏增大
17
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 多为正常,或有陈旧心梗.室内阻止和ST-T异常
18
心电图检查 发作时心电图: ST段压低>0.1毫伏 ,T波倒置或直立(平时倒置)
19
心电图检查
负荷心电图
平板、二阶梯运动试 验出现ST改变为阳性
动态心电图 纪录24小时,显示活动和症状
31
Characteristics of Unstable and Stable Plaque
Unstable
Thin Few fibrous cap SMCs
Inflammatory cells
More SMCs
Stable
Thick fibrous cap
Lack of inflammatory cells
Eroded endothelium
Activated macrophages
Intact endothelium
Foam cells
32Biblioteka 临床表现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发作的频率增加,程 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类药物缓 解作用减弱。 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并因较轻的负荷所诱发 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 时表现有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 UA与NSTEMI均属非ST段抬高的ACS,两者主要根 据血中心肌坏死标记物区别
治疗原则
1. 改善冠脉供血 2. 减轻心肌耗氧 3. 治疗动脉硬化
发作时的治疗
1. 休息 2. 药物: 硝酸甘油0.3-0.6毫克,舌下含服;1-2分起效
消心痛5-10毫克舌下含服, 2-5分起效 亚硝酸异戊酯:0.2毫升吸入
26
缓解期的治疗
休息, 避免诱因 药物: 硝酸酯类--消心痛
-阻滞剂甘油--心得安. 美托洛尔. 阿替洛尔 钙阻滞剂--异搏定. 心痛定 冠脉扩张剂--双嘧达莫, 安茶碱, ATP 其他治疗: 中药. 低右静滴. 高压氧
临床表现
症状
胸痛 1. 部位--胸骨中上段 2. 性质--压迫感.紧缩感.烧灼感.濒死感 3. 诱发因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当时 4. 持续时间--多为3-5分钟,频度数天至数周 5. 缓解方式--停止活动. 含服硝酸甘油 6. 放散--左肩.左臂内侧.颈肩.下颌
15
体征
平时无异常体征 发作时心率快.血压高.焦虑不安. 皮肤冷.出汗 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奔马律 交替脉
27
外科冠脉搭桥(CABG)
28
经皮腔内冠脉成型术(PTCA)
PTCA术前
PTCA
PTCA术后
29
经皮腔内冠脉支架术(Stent)
术前
PTCA预扩张 支架置入
术后
30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发病机制 不稳定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 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血小板聚 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使局部心肌血流量 下降,导致缺血性心绞痛
出现时心电图变化
20
冠状动脉造影
21
左前降支狭窄
左前降支正常
22
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心病易患因素 典型胸痛表现 心电图改变 冠状动脉造影
23
鉴别诊断
急性心梗 胸痛更剧烈,时间长(数小时),伴休克.心律 失常 ST抬高及异常Q波, 酶学改变 肋间神经痛及肋软骨炎 持续性刺痛,体位变动加剧, 局部压痛 心脏神经官能症 左胸或心尖部,疼痛太短或太长,刺 痛或隐痛, 喜深呼吸, 可活动, 硝酸甘油见效时间长 非冠心病心绞痛 主狭、主闭、肥厚型心肌病等 心外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等食道疾病、膈疝、消化性 溃疡、肠道疾病、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