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应编写乡土版校本教材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作者:周逸宏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发展,各地各校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高潮,其中大多数都是依托当地、自然风貌、历史风俗、文化民情等资源,这些校本课程教材大多属于语文校本课程范畴,在开发、实施过程中对语文学科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是丰富了语文学科教学功能、提升了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涵育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乡土文化; 校本课程; 价值及意义【中图分类号】G633.3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3-0033-0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地各校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整理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类校本教材,作为语文课程課外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些乡土文化类校本课程日益凸显出独特功能和作用,对于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构建地域特色语文课程体系、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当地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探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价值及其意义。
一、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模式及概况根据笔者对所在县乡中小学校的走访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校的乡土文化类校本课程均由语文老师承担,主要原因在于乡土文化教材内容与语文课程内容最为接近,相互之间联系最为紧密,所以乡土文化类校本课程就成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所开设的《徽县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由八年级语文教师承担,每周每班授课一节,负责制定授课计划,备写授课教案,制定课程评价方案,反思实施效果。
学校教导处和语文教研组负责对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和扎实认真的指导,保障《徽县乡土文化》课程的顺利实施。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其对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
二、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遵循“区域资源,教育开发”总体原则,依托特色浓郁、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促进区域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机结合,丰富学科教学功能,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涵育学生核心素养。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

浅析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乡土文化是指民间传统文化中所固化的一种文化状态。
在乡土文化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习俗等方式传承和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是指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学课程。
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十分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及意义进行浅析。
一、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将乡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通过教学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产品,了解民间传说、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乡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这个文化传统中。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面广,并且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料,包括地方方言、地方文学作品、地方美食等。
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料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而且,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还会引导学生更广泛地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增加他们的跨文化视野,使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文化视野和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乡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关注的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塑造。
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学生的个人特点,设计各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华。
组织学生进行方言朗诵、乡土文学创作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创造能力。
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用乡土资源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用乡土资源作者:罗绍忠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2期祖国广袤的农村环境资源丰富多彩,活力四射,是一本活教材。
在新课程改革下,虽然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很大,但是也有着它特有的优势,是一座巨大的“金库”。
一、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融入课堂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活教材。
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解放学生的思维,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寻求大自然的奥秘。
在参与田间劳作的实践中知道了水稻的生长过程,以及收割晒干碾成大米煮成香喷喷米饭的全过程,懂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艰辛,珍惜粮食的重要,也对古诗《锄禾》加深了理解,觉得语文也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并不难学,将平时的生产劳动实践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当春暖花开时,让学生去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金秋时节,丰收的田野就在眼前,金灿灿的稻穗笑弯了腰,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学生们跟随大人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劳动中,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感悟生活真谛,感受劳动的光荣。
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促进教学我们知道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与环境“对话”。
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积累生活技能和写作素材。
农村孩子有着许多令人惊奇有趣的生活情趣:田间收割播种,地里采摘铲耕,水中捞鱼捕虾,山上摘野果采蘑菇……,这些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生活情趣以及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为学生提供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三、活用乡土资源,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善于发现、利用和发挥农村特有的优势,弥补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不足,大胆从教具、学具入手,运用身边的乡土材料,让这种熟悉的材料使学生敢于动口动手,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乡土校本活页教材的编写与思考

是 “专治少 读书 、不读 书的 ” 。我 一 年 级 语 文教 材 培 训 班 ” 上 的 讲 话
很 赞 赏这 个 说 法 。那 么 当 使 用 新 录音 整理 ,已经作 者 审定 。本 刊 节
教材 、推进 教学 改革时 ,就 回到原 选部 分 内容 。 )
点 ,从老师带头 多读 书开始吧 !
的南陶北 晏平 民教 育实践 中受 到启 生 需要 了解 的生态 、历史 、文化 知
发 —— 晏阳初 编创 《平 民干 字文 》 识 。乡土 教材 指 的不 是一般 的 学生
从知识入 手 ,进行平 民教 育 ,我们 读物 , 内容上 也不 是简单 的乡 土知
开 发 乡土 教材 ,用 它来解 决乡村 少 识 的堆积 ,而 是在 国家课程 改革 理
欢 迎 您 。 ”是 直 白 的 语 言 ,是 作 者
2.原著与文本
深入 鸽 子花景 区 ,陶醉后 的情 感流
《鸽 子 花 的 美 丽 传 说 》 的 脚
淌 ,作者 希望 更多 的人来 分享鸽 子 本 在人 民网上 ,但 原文 的体 例不 适
花 带给他 的愉 悦 。因此 ,正文 既含 合 直接 进入 小学课 本 。我 们对 原文
课程与教学 Il课 程 建设
乡土校本活页教材 的编写与思考
到 我们 :一线教 师 ,缺 乏编 制教材 的
了快速发 展 ,课 程 改革取得 了巨大 专业 学术 背景 ,更 由于政策 、 资金
的成就 ,但 当下 的中小学 教育 也存 方 面 的原因 ,要编 出一部 教材 是困
不 一样——气 质就 不 一样 。希 望语
(本文根 据统 编本 义务教 育语
文老 师中有 更多 的 “读 书种子 ”, 文教 科 书 总主 编 温儒 敏 教 授 2017年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开始意识到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乡土资源是指当地的土地、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制度建设等资源,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基础。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那么,农村学校应该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呢?以下是一些策略供农村学校参考。
一、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农村学校应该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优秀人物等,进行田野调查和调研。
通过走访当地老师、村民、艺术家等,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学校可以开展“乡土资源开发”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社区领袖等开展讲座和交流,推动学校对乡土资源的深入挖掘。
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农村学校应该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工作。
团队成员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选择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学校可以邀请外部专家或资源单位的支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农村学校应该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在计划中可以包括课程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容。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符合乡土资源特点和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四、加强课程融合和跨学科教学农村学校可以加强校本课程和传统学科的融合,通过多学科交叉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乡土资源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还可以把校本课程和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农村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乡土教材编写方案

-认识家乡: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
-家乡的节日: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及其庆祝活动。
-家乡的名人:讲述家乡名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2.初中阶段
-家乡的历史:详细介绍家乡的历史变迁、重要事件等。
-家乡的地理:分析家乡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
-家乡的文化:探讨家乡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4.持续更新:根据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需求,定期更新教材内容。
本乡土教材编写方案旨在为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和编写团队提供明确的编写方向和操作流程,以确保教材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家乡的孩子们提供富有特色、富有教育意义的乡土教材。
第2篇
乡土教材编写方案
四、编写范围
1.地理环境: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貌特征等。
2.历史文化:挖掘家乡的历史事件、名人典故、文化遗产等。
3.风俗民情:展现家乡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4.产业发展:介绍家乡的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经济发展等。
5.社会进步:展示家乡在教育、科技、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成果。
五、编写内容
3.增强教材的地方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三、编写原则
1.教育性: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科学性: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和逻辑性。
3.实用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性与操作性。
4.创新性:鼓励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5.地方性:突出地方特色,展示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修改完善:根据评审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3.审核阶段
-提交地方教育部门审核:确保教材内容符合教育政策要求。
-修订定稿:根据审核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形成定稿。
乡土教材编写方案

乡土教材编写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乡土教育正逐渐受到重视。
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他们对于家乡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的认知,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因此编写乡土教材,不仅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保护乡土文化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写目的本编写方案的目的是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符合实际的乡土教育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认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三、编写内容1. 教材的编写原则①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针对各地方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特色,有针对性的编写教材,体现核心竞争力;②与时俱进,注重实效采用先进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③严谨规范,注重规范严谨学术,确保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和权威性,注重规范和规律。
2. 教材的编写内容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相关知识,并通过课文、图表、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
具体内容如下:①政治:介绍本地区的政治地位,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引导学生培养珍爱祖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②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沿革、人物故事、历史名胜等,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变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③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提高地理素养。
④文化:介绍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情况,发掘本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四、编写方法1.调研阶段调研本地学生、家长、教师的需求,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乡土教育的兴趣度,收集资料和各种数据,全面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
2.编写阶段根据调研结果,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采用图表、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家乡的文化和自然风光,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
3.试用阶段在编写完成后,进行试用阶段,在全校或者全市范围内进行试用,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不断完善教材,提高编写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浅析乡土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浅析乡土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1. 引言1.1 乡土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乡土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乡土资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乡土资源是指乡村所固有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等资源,它们是孩子们生活的真实背景,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依托。
将乡土资源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地方意识和文化自信,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乡土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使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力支撑,是当前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其种种形式。
2. 正文2.1 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乡土资源是指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景观等,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乡土资源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阅读、写作、讨论等活动使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乡土资源中的故事、传说等来进行阅读理解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也可以运用乡土资源来展开写作活动,例如写一篇关于家乡风景的作文,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文的乐趣和表达能力。
乡土资源还可以用来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通过实地考察乡土资源,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
这种亲身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家乡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语文课应编写乡土版校本教材
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现行小学语文课本城市色彩浓、外国人文风气重,因为以城市生活为内容、以外国人为励志的文章太多,而反映农村学生生活劳动、环境保护、文明礼仪、刻苦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
为此,农村小学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积极编写最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乡土版校本教材,以弥补文本的不足,把乡土文化渗透到课堂;同时借助想吐版校本教材还能活跃语文学习氛围,起到宣传农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的作用。
从正宁县的历史沿革县情变化来看,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信息量大,适合校本教材的素材很多,经过搜集、整理、编写,完全可以走进校园,扩展语文学习范围,丰富语文课堂知识。
一、把浓重的历史文化编进去
每一个地域都有悠久的历史,但这些大多地方志和政府公文中,农村的小学生知之者很少。
让他们知道家乡厚重的历史,定能激发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让他们熟悉家乡的仁人志士,定能唤起发愤图强,有所作为的激情。
为此,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就应广泛搜集,把家乡的古老历史和现代变迁写进校本教材。
立足于正宁历史,这里西汉置县;元代即办儒学、建罗川书院;抗日战争时期,“鲁迅师范”,“陕北公学”、“关中师范”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文化教育气息十分浓厚。
这里曾有乘龙升天的人文始祖黄帝,有教民稼穑的先祖公刘,由威震四方的战将蒙恬、于志宁,有为政一方的翘楚曹孟德、范仲淹,有为民请命的廉吏景
清、巩清、赵邦清,有科举登榜的学士范锡篆。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有为国捐躯的烈士,有播撒火种的先驱。
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建立了西本地区最早的革命政权——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寺村塬革命委员会);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回民支队——龙嘴子回民支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邓小平、彭德怀、聂荣臻、杨尚昆等留下了珍贵的足迹。
唱响解放区的歌曲《绣金匾》就诞生在这里。
解放以后,正宁才俊辈出,人杰不穷,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模范和能人。
丰富的史实足够充实小学语文园地,详实的校本能活跃农村小学校园文化。
二、把厚实的农耕文化写进去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最不缺少、最为熟悉的便是长在土地上的活生生的农耕文化了。
这里有农业的知识技能、生产工具,以及伴随农业而诞生的民俗民风民情是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其生动性、传承性、形象性,是语文课本里面的文章所不能替代的。
如果说田野是大课堂,那么田野里的人、事、物品便是活生生的课文了。
1.民俗校本
通过广泛搜集,把民间的节日习俗、手工制作、生产工具、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等挖掘出来、写进校本教材中。
正宁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农业文化源远流长。
文艺方面“正宁香包香天下”,可围绕香包产生的背景、用途、质地及象征意义等进行整理,然后向农村小学生展示,及渗透了文化价值教育,还可以通过组建兴趣小
组,让农村孩子动手设计制作香包。
这样,既美化了心灵,又锻炼了巧还可向剪纸能手彭粉女、宫河核桃峪的簸箕匠、彭家传的唢呐手、农具发明家宫锁印、泥塑大师姚锦文等民间艺人请教,向他们学习手工艺品的制作。
如用高粱秆扎制灯笼、蚂蚱笼,用柳条编织篮子,簸箕,用彩纸剪出栩栩如生的剪纸等,还可就地取材,动手制作泥塑、面塑等。
2.歌谣校本
歌谣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妇孺能唱,而且其中又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渴望和感情,坟茔了一定的时代特点。
如果再搭配上正宁乡土方言,效果更佳。
试想一下,语文课堂里有民谣之声,校园里有稚嫩的童音说唱,岂不乐哉。
这方面可搜集的实在太多,因此就要去粗取健,吸收精华。
流传在田间地头的民谣民谚非常之多,饶有趣味。
有反映农村朴实生活的,有“说一个子,道一个子,家家都有七十二个子。
盆盆子,罐罐子,家家都有案板子;木头盘子四角子,中间放的是筷子,四角放的菜碟子,早上吃的面叶子,晌午吃的麻食子,黑了吃的煮饺子;鸡娃子、猫娃子,还有一个狗娃子,螺驹子、马驹子,还有一个牛娃子;墙上定的是钉子,娃娃拿的耍活子,端午节上荷包子,门上插得艾叶子,嘴里吃的是粽子,割的猪肉一吊子,还有猪肉粉条子,卖的羊肉炒臊子,随带两个蒜苗子,把娃吃了个大肚子;荆底子,笼布子,锅上用的锅刷子;大柜子,小柜子,每个按着铁锁子;喝水拿的是茶缸子,吃饭倒醋拿勺子,老汉抽的烟锅子,老婆缠的裹脚子,小孩穿得裹肚子,打岵
矶用的是骨嘟子,老池里游的是鸭子,小学生用的是纸夹子,老师拿的是课本子,姑娘梳妆照镜子,小炉匠用的是钻子,石匠用的是铲子,铁匠用的是毡子。
”小孩子之间相互打闹逗趣的如:“羞、羞、羞,把脸抠。
扣下垢痂种豌豆,人家豌豆结成串,咋家豌豆只扯蔓。
”大人哼唱哄孩子睡觉的,如:“嗷—嗷—嗷,我娃乖,穿花谢,花鞋放了两窗台,花鞋穿烂了,我娃长大了。
”
还有流传在校园内的校园歌谣,这些可让学生自行整理,然后利用语文课堂或者课外活动、体育课、课间休息时间,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传唱。
当然,民俗中优秀的东西是很多的。
像正宁民间年节习俗中的祭祖、孝亲,歌唱演义中的社火、皮影,风味小吃中的“正宁面筋”、臊子面、麻食子,传统工业生产工具中已经进化淘汰了的,如木桶、斗、簸箕、土车子、纺线车等。
经过搜集整理后,把它们编写进校本教材中,即让学生通过看图识了字,增添了兴趣,又活化了传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只要微妙的把文本和校本结合起来,融合一起,互相补充,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完全能发挥出启智、陶冶、默化的多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