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西方人非常重视个性和自治。

个人的目标和动机比集体的目标和动机更为重要。

人们认为这种文化可以鼓励个人更加雄心勃勃,并以此来驱动个人成功。

他们还着重于与众不同和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决定基于周围人的看法。

他们将首先考虑他们的决定将如何影响他们的家人,同事和朋友。

根据西方国际教育基金会(AIEF)的说法,中国人是集体考虑自己的。

通常,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决定。

2 –沟通方式中国人可能认为西方人的言行举止很高。

这可能经常会引起很多误解,有时甚至会伤害某些中国人的感情,特别是如果他们非常敏感。

鼓励西方人民捍卫自己的思想,甚至可能导致对抗或辩论,目的是使对方同意他们的思维方式。

即使有些中国人与您所说的完全不同,他们也会简单地点头。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过于直接可能会被视为侮辱,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觉得粗鲁。

直截了当的交流使中国人不舒服,因此他们更喜欢用微妙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自我促进与谦虚在中国,人们期望彼此善待彼此,并在讨论成功时表现出谦卑。

有时,为了避免羞辱第二个人,他们宁愿根本不讨论他们。

自我推销通常被中国人民所抵制。

与西方相反,吹牛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常态。

西方人乐于公开讨论成功。

有些人甚至认为谦卑是一种弱点,而不是一种美德。

4 –关系与经济学在中国,他们非常重视建立社交网络。

如果直接翻译,他们将其称为中文中的“关系”或“关系”。

他们将其用于开展业务;通过在与客户签订交易之前进行社交并了解他们的客户。

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信任和业务将最终跟随。

此过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这与西方人的经营方式背道而驰。

西方人非常重视速度和效率。

但是,在西方国家,社交互动更为随意和随和。

5 –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在西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不应相互重叠。

同事有时可能会出外参加办公室赞助的活动或参加办公室聚会,以打破僵局或在个人层面认识他们的同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西方人非常重视个性和自治。

个人的目标和动机比集体的目标和动机更为重要。

人们认为这种文化可以鼓励个人更加雄心勃勃,并以此来驱动个人成功。

他们还着重于与众不同和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决定基于周围人的看法。

他们将首先考虑他们的决定将如何影响他们的家人,同事和朋友。

根据西方国际教育基金会(AIEF)的说法,中国人是集体考虑自己的。

通常,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决定。

2 –沟通方式中国人可能认为西方人的言行举止很高。

这可能经常会引起很多误解,有时甚至会伤害某些中国人的感情,特别是如果他们非常敏感。

鼓励西方人民捍卫自己的思想,甚至可能导致对抗或辩论,目的是使对方同意他们的思维方式。

即使有些中国人与您所说的完全不同,他们也会简单地点头。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过于直接可能会被视为侮辱,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觉得粗鲁。

直截了当的交流使中国人不舒服,因此他们更喜欢用微妙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自我促进与谦虚在中国,人们期望彼此善待彼此,并在讨论成功时表现出谦卑。

有时,为了避免羞辱第二个人,他们宁愿根本不讨论他们。

自我推销通常被中国人民所抵制。

与西方相反,吹牛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常态。

西方人乐于公开讨论成功。

有些人甚至认为谦卑是一种弱点,而不是一种美德。

4 –关系与经济学在中国,他们非常重视建立社交网络。

如果直接翻译,他们将其称为中文中的“关系”或“关系”。

他们将其用于开展业务;通过在与客户签订交易之前进行社交并了解他们的客户。

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信任和业务将最终跟随。

此过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这与西方人的经营方式背道而驰。

西方人非常重视速度和效率。

但是,在西方国家,社交互动更为随意和随和。

5 –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在西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不应相互重叠。

同事有时可能会出外参加办公室赞助的活动或参加办公室聚会,以打破僵局或在个人层面认识他们的同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中外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外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外文化差异的例子
1、饮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中国人则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2、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与人关系分明,习惯AA制;中国人讲仁义,喜欢请客买单。

3、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服饰方面: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通常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虽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也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西方认为不合礼仪的服饰。

5、教育方面:中国教育,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方文化的差别从思维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

比如就西方哲学家的观点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自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并非直接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目前掌握的事实,凭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如老子首创的“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

儒家则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

从价值取向方面的角度来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原点,重个人、重竞争、追去个性;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追求和谐。

以西方人的价值观来看,自然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

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负面的事情,而坚持倡导“忍”、“让”,对公平竞争较为轻视。

儒家学说强调“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而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吃穿住行”向来是国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和民众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国家在这四个方面都有着本国的特色,中西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本文主要从饮食与建筑这两面来论述中西之间的差异。

(一) 饮食文化的差异首先是饮食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讲究排场,西方人提倡简单、随意。

中国人无论是举行酒店宴会还是家庭宴会都十分重视菜式,讲究排场,酒菜要丰盛,一般的正式宴请至少要上七八道菜,这还不包括在主菜之前的冷盘,开胃菜,中间上的甜点以及最后的点心、主食和水果。

食材越珍贵,菜肴越丰富,就越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也方可显示主人的身份。

如果一桌菜全部被吃光,主人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所以一般准备的菜的量远远超过客人所能消耗的量,这大概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持家要检,待客要丰。

”正是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得他们在请客吃饭时注重排场,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

它是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而在西方,盛大的西餐宴席也只不过是六道菜,并且只有其中两道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菜,其余的不过是陪衬。

若是普通的请客吃饭,饭菜则更为简单普通。

例如,在美国,朋友聚餐会采用一种称之为“potluck”的方法,即每个人带一两样食物到主人家,然后大家一起分享。

西方人将吃饭看作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结交朋友的机会,这一观念使得他们更加关心宴会的自由化与多样化,也使得他们开动脑筋,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就餐氛围,因此,西方人请客吃饭并不在意菜式是否丰盛,宴会的规模是否能彰显他们的身份。

其次是饮食内容上的差异——中国人追求美感,西方人则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为止已产生了诸多菜系与流派,每一种菜系都毫无例外地体现出了一个“精”字。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人际关系-西方人注重团队合作,中国人则喜欢抱团撒网。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

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

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

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2、生活方式-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的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

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

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

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外国人说的12点就是12点,中国人说的12点很可能是11点55到12点10的一段时间。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

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

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

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表达个人观点时:外国人喜欢一针见血直接表达;中国人喜欢旁征博引,委婉意会。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There is a table which compares Chinese and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with respect to certain cultural conventions.中西差异的实例,不得不看。

Situation1英国人对家人的帮忙会说谢谢;而中国人认为帮助家里人是一种义务,所以无需言谢。

Interactions: help between family membersConventions: politenessChinese Conventions: one's own obligation, no need to thank or be thanked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ntions: Expect polite expressions like 'please', 'thank you', etc.Situation2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对待他们是十分友好的,但是有时候会问出一些令他们感到尴尬的问题,比如问他们的年龄和工资。

Interactions: conversation between people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Conventions: conversational topics, privacy, taboo, openness, directnessChinese Conventions: Many Chinese people tend to ask about age, marital status, and even salary when first meeting one another. To them, these are open conversational topics. Knowing a person's age helps them use appropriate terms of address, such as 'Lao Wang', 'Xiao Li', or kin terms such as 'uncle' or 'aunt', etc. And Chinese people pay a lot of attention to family life, so naturally talk of family members features as a common topic. As to salary, since there is a national system of salaries, people usually don't consider it a secret and they talk about it openly.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ntions: In Britain, weather and sports are common topics. Some taboo questions: age, marriage and salary. These are considered too private or too personal to talk about when first meeting someone.Situation3中国人结伴出游的时候,如果买什么东西,去买的人一般都会按照人头购买,即便有人客气地说不要;和外国人结伴出游,如果你客气地推说不需要某样东西,那么对方真的就不会给你买。

Interactions: offering refreshments or drinksConventions: politeness, individual decisionChinese Conventions: When a Chinese offers refreshments or drinks to his colleague, his colleague often declines the offer politely, because he doesn't want to trouble the person who offers and it also shows his politeness. Normally the person who offers still prepares or buys refreshments or drinks, and this will be expected by his colleague. Sharing food and drink when going out together is common among colleagues and friends.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ntions: Respect one's own decision, 'yes' means one wants it, 'no' means one doesn't, politeness is usually shown by the expression 'thank you' or 'please'.Situation4当外国人听到中国人称呼他们为“老外”的时候,他们心里是不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并不老,且很健康。

而当他们听到中国人管外国小孩也叫“老外”的时候,他们才明白“老”其实是对某个人的尊称,比如老张,老王。

Interactions: using 'Lao' to address someoneConventions: politeness, respect, directness, intimacyChinese Conventions: 'Lao ' is a commonly used term by Chinese people to address someone who is older than the speaker to show his politeness, respect and closeness, e.g. 'Lao Zhang', 'Lao Wang '. The term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old age. 'Lao Wai ' is a colloquial term of address for foreigners.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ntions: Dislike being labelled as 'old', being young valued above being old.课外学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人们比较安分保守。

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

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

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