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第四单元:无限宇宙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1、(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2、能量的一形式多种多样,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水能)、(机械能)等。
3、汽车发动机是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
4、电灯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电话是将(电能)转化成(声能)和(电磁能);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和(机械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起重机就是把(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7、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
8、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
9、两只手互相摩擦会感觉热,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0、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1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
12、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3、在反复弯折铁丝的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4、能源: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得内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资源。
15、能量与能源的区别: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但不一定都是能源,能源能为人们提供能量。
16、能源的分类:按能源是否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如:(煤)、(石油)、(风能)、(水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人工方法转换而得到的能源,如:(煤气)、(汽油)、(电能)等按能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中可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不可再生能源:短期内不能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
按能源是否被广泛利用:(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4、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金属汤匙取一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第一步是物理变化,第二步是化学变化。
4、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O和(白醋)混合。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一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紫色),产生了一种蓝紫色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六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的特点与作用:放大镜是凸透镜,中间较厚、边缘薄、透明,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放大镜在生活生产中有诸多应用,比如可以帮助人们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细节。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昆虫的身体构造在放大镜下呈现出奇特的形态,例如蜻蜓、苍蝇的眼睛是复眼;昆虫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等。
晶体的概念与特征: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这类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早期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后来又出现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到了细胞。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的分类: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化学变化是指产生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的现象与判断:化学变化通常伴随各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例如,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本文档旨在总结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天气和气候
- 天气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
-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 了解气温、气压、风力和降水量的测量单位和仪器
第二章:水的循环和水的重要性
- 水的循环过程
- 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重要性
- 回收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三章:光的反射、折射和传播
- 光的传播方式
-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折射和反射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电的传导和电路
- 了解电的传导过程
- 探究电的产生方式
- 掌握简单的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
- 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和物质变化
-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 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条件
- 了解物质的凝固、熔化和汽化现象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地图
- 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经纬度
- 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方法
第七章:人体内的营养成分和运动
- 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及其来源
- 了解消化、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了解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第八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掌握声音的音量和音调的变化规律
第九章: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 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
以上为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精选】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古代生物的多样性》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古代生物的多样性》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
(2)有些古代生物已经不复存在,一些现存生物与古代生物相似。
(3)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关信息。
2.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特征,认识古代生物。
(2)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证据,推测一些古代生物与现存生物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1.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
有些古代生物已经不复存在,一些现存生物与古代生物相似。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关信息。
2.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是由于某种原因被掩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3.科学家通过分析不同年代的地质层中保留的生物化石,推断各个年代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种类。
通过观察生物化石,认识古代生物,了解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4.1999年由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5.猛犸象又名毛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
6.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由古代生物进化来的,科学家借助化石研究古代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
三、实验解析
1/ 3。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知识点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1、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2、有关遗传的谚语或俗语如: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③虎父无犬子④天下乌鸦一般黑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⑥桂实生桂.桐实生桐. 3、假如你有一小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可以从这些方面研究:(根的形态)、(茎的形态和高度)、(叶的形状和生长方式)、(花的颜色)、(果实的颜色和形状)、(种子的颜色和形状)等方面来研究.4、猫妈妈是黄色的.它生了5只小猫.其中2只是黄色的.2只是黑色的.1只是橘红色的.推测小猫的爸爸(可能身上有黑色和橘红色的花纹).推测的依据是: 2只黄色的小猫和猫妈妈的颜色相似;另外3只小猫应该是遗传了猫爸爸的特征.5、孟德尔是著名的遗传学家.也是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做了研究豌豆花颜色的实验.发现了遗传和变异的规律.6、生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由父母传递给我们的.基因能决定我们身上的各部分如何生长.7、人的智力和遗传有关吗?(人的智力与遗传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遗传决定.智力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8、变异: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9、有关变异的谚语或俗语如:①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②龙生九种.种种不同③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④一颗之果.有苦有甜⑤黄鼠狼生鼠辈.一代不如一代⑥一母之子.有愚有贤10、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11、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12、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因为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引起的变异现象)13、三叶草的变异状态是四叶草.四叶草一直是欧洲人心目中的幸运的象征.它包含了人生想要的四样东西:爱、健康、名誉、财富.4、变异有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的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如:高茎碗豆和矮茎碗豆播种出新苗.不可遗传的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15、生物的变异不仅来自父母的结合.生物体自身也可能产生变异.有的变异对生物有害.有的变异对生物有益.有的变异对生物即无害也无益.16、变异可分生物自身产生的变异与用人工方法产生的变异.17、袁隆平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经过多年选育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2001年2月.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8、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比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19、“丰田十号”的玉米种子种植出来的玉米都是穗(suì)大粒饱的.这是遗传.20、将种子带回太空环境中.然后带回地面是属于人工变异培育.21、人工变异的方法有:用X射线照射种子;太空环境.22、美国一牧民利用自己羊群中的一只腿短背长的羊.培育成了一种腿短背长的良种羊——安康羊.他利用偶尔发现的现象.培育出了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其中包含的道理是(羊群中有腿短背长的羊是因为变异.这位牧民又利用遗传规律.让这种变异遗传下去).23、生物变异现象有什么利弊?答:新型草莓个儿大、营养价值高;但保鲜时间短.不易储存.使用生长激素的奶牛.产奶量高;但含有生长激素的牛奶.对人体的健康是不利的.有一些小麦品种在高水肥的条件下产量很高.但由于植株高.抗倒伏能力差.大风一来.就会大片大片地倒伏.既影响产量.又不容易收割.总之.只有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24、动物有遗传现象.植物也有遗传现象.所以说生物都有遗传现象.25、动物亲代的相似点包括外形、毛色、花纹、神态及食物、生活习性等.26、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三叶草长出四片叶子都是变异现象.27、变异现象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如:高茎碗豆和矮茎碗豆. 27、不可遗传的变异: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车祸导致的残疾.28、孟德尔发现豌豆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他还发现这些豌豆的后代形态特征大都和它们的上代相似.29、孟德尔的研究结论不能圆满的解释诸如有些动物其父母的皮毛都是褐色的.但它们的孩子却是白色皮毛这样的现象.30、生物除父母的结合会出现变异外.生物自身也会产生变异.有的变异对生物有害.有的变异对生物有益.有的变异对生物即无害也无益.31、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比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32、父母双方是高个的.但所生子女不一定是高个的. 33、太空椒是因为它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所以才长得果大色艳.籽少肉厚.34、人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比如头发、单双眼、肤色.35、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与祖先一样.36、谈谈你对生物遗传及变异现象的解释?答: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后代之间的相似现象叫做遗传;把亲代与后代之间存在着的某些差异甚至差异很明显的现象叫做变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因为遗传.亲代的特征在后代中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因为变异.后代与亲代之间.后代各个个体之间性状上又存在着差异.37、简述孟德尔的研究与发现.并试着对他的实验做出解释?答:孟德尔通过实验发现在自然状态下.不同的豌豆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些豌豆的后代形态特征大多和它们的上代相似.当用同一种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发现豌豆花得颜色始终是同一的;但用两种不同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在第一代中的所有用紫花和白花配种的豌豆花都是紫色的.而在第二代中.既有紫色花.又有白色花.。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核心知识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核心知识第一单元: 磁铁和磁力
- 磁铁的引力和斥力
- 磁力的作用范围
- 磁力的方向
第二单元: 电流与电路
- 电流的方向
- 电路的必备元素
-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三单元: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传播方式
- 反射角度和入射角度
- 折射率和折射角度
第四单元: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 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
- 固态物质的特点
- 液态物质和气态物质的特点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波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光的本质和产生
- 机械波和电磁波
第六单元: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 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
- 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因素
- 水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第七单元: 空气和呼吸
- 空气的组成和特点
- 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 垃圾焚烧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第八单元: 种子的生长
- 种子的结构及其作用
- 种子变成植物的过程
- 光、温度和水分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第九单元: 动物的面临的问题
- 野生动物的保护
- 家畜的养殖
- 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及其利弊
第十单元: 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循环利用
- 垃圾分类减量的定义和意义
- 垃圾分类的分类标准
-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实践案例。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1 生物的遗传现象1、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动物和植物都有遗传现象。
3、有关遗传的谚语或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外甥多像舅虎父无犬子4、人的很多特征是可遗传的,比如头发、单双眼皮、肤色等。
5、一般认为,(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但后天的教育环境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不可或缺。
6、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答:我会从种子的形状、种子的颜色、豆荚的颜色、花的位置、茎的高度、种皮的颜色等方面进行研究。
2、生物的变异现象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4、有关变异的谚语或俗语: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龙生九种,种种不同九狗出一獒黄鼠狼生鼠辈,一辈不如一辈5、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6、三叶草的变异状态是(四叶草)。
四叶草是(爱)、(健康)、(名誉)、(财富)的象征。
7、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3 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1、遗传与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两个特征,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异;因为遗传,亲代的特征在后代中保持着相对稳定,因为变异,后代与亲代之间、后代各个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差异。
2、(孟德尔)被人们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做了研究“豌豆花颜色”的实验,发现了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他发现在自然状态下,豌豆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
通过进一步观察,他还发现这些豌豆的后代形态特征大多和它们的上代相似。
当他用同一种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发现豌豆花的颜色始终是同一的;但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在第一代中,所有用紫花和白花配种的豌豆花都是紫色的,而在第二代中,既有紫色花,又有白色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知识点
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1.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就是由物质
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就是物质。
3.物质总就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
质。
4.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
不就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
5.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纸被撕成碎片、热胀冷缩、铁丝弯曲、水蒸发、水的流淌等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
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等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就是不就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就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就是否含有淀粉。
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状。
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2.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现象:眼睛瞧:产生气泡,耳朵听:有“嗤嗤”声,用手摸:杯子外壁有
点凉。
3.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4.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它就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我们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就是二氧化碳。
5.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6.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就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1.铁生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2.研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的实验方法就是对比实验法。
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1.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瞧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变浅。
2.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3.化学变化中有气体产生的现象,但有气体产生的不一定就就是化学变化。
(如水变成水蒸气就就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产生不一定就就是化学变化。
(如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就就是物理变化)
4.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产生新物质、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非常 迅速 ,铁生锈的速度比较 缓慢 ,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
快慢不同。
2.铁生锈需要 水 与 空气 的共同作用 。
3.每年由于铁制品 生锈 所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
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就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5.空盘子(空气)里的铁钉生锈比较慢,菜油盘子里的铁钉最不易生锈,水盘子里的铁钉最容易
生锈。
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快。
6.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常见方法:1、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与洁净(隔绝水分)2、在铁制品表面涂
一层油;3、在铁制品表面刷油漆;4、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耐磨、耐腐蚀的金属(隔绝水分与空气);5、制成不锈钢;(改变内部的结构)
1.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 与 化学变化 。
2.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产生了 新物质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 化学变化 ,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
的营养物质。
P40
4.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 物理、化学 变化。
5.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 化学 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1.物质之间的变化就是常见的,如果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就是不会消失的,物质就是
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她物质 。
2.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3.中国古代的黑火药就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混合物。
最早的火
药出自炼丹术之手。
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