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第11课贵公 察传 Word版解析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儒家第2课人性本善仁义与仁政民贵君轻课时作业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人性本善仁义与仁政民贵君轻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兴:高兴B.凶.岁子弟多赖凶:凶恶C.君仁,莫.不仁莫:没有D.薄.税敛,深耕易耨薄:减轻【答案】D [A项“兴”,兴起,在位;B项“凶”,收成不好;C项“莫”,没有人。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B.何.独至于人而疑之何.以利吾国C.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诸侯危社稷,则.变置D.故理义之.悦我心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答案】C [C项“则”:连词,“便、就”。
A项“以”:介词,“把”;介词,“在”。
B项“何”: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
D项“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是心足以王.矣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C.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D.故理义之悦.我心【答案】A [A项,“王”,名词活用为动词;B、C、D项为使动用法。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B.王如施仁政于民C.南辱于楚D.祭祀以时【答案】C [C项被动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才:资质、本性B.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固:本来C.民之秉.夷,好是懿德秉:掌握D.为此诗者,其知道..乎知道:知道,了解【答案】D [知道:知晓道理。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第1课礼制与仁学 Word版解析版

第一单元第1课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不以礼节.之节:节制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治理C.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高兴D.无求生以害.仁害:损害【答案】C[乐:喜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礼之.用,和为贵道之.以政B.齐之以.刑仁以.为己任C.知和而.和任重而.道远D.能使枉者.直知者.不惑【答案】D[“者”:代词,“……的人”。
A项“之”结构助词,“的”;代词,“百姓”。
B项“以”介词,“用”;介词,“把”。
C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3.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A.道之以政B.不知礼,无以立也C.樊迟未达D.仁者乐山【答案】A[A项“道”,名词活用为动词,“治理”;B、C、D项为一般动词。
]4.对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B.人而不仁,如礼何?(固定句式)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定语后置句)D.问知。
子曰:“知人。
”(省略句)【答案】C[C项为状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礼之用,和.为贵和:和谐B.斯为美,小大由.之由:依照,遵循C.民免.而无耻免:免罪D.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格调【答案】D[格:归服。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B.不以.礼节之道之以.德C.有所.不行某所.,而母立于兹D.有耻且.格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答案】B[“以”:介词,“用”。
A项“之”: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和的原则”。
C 项“所”:代词,“……的”;名词,“地方”。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综合检测1Word版含解析

综合检测 (一)( 满分: 150 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 )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1~3 题。
对于南方和北方的分野,中国人有三种说法:许多广东人把除广东之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明显,这些广东人眼中的南方——广东的冬季是不需要供暖的;第二种说法是南北以长江为界;第三种是中国地理教材上的分法,南北以“ 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 秦岭—淮河” 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此刻的中国地理学会 )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
秦岭对冷热空气有阻拦作用,南方属于亚热带季民风候,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 5 摄氏度,且低温连续时间较短。
只管长江与“ 秦岭—淮河” 沿线相距不远,但南方供暖议论的范围明显是“秦岭—淮河” 一线以南地区和在“ 秦岭—淮河” 一线以北但仍没有供暖的地域。
20 世纪 50 年月,在物质贫乏、能源奇缺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提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
今后,中国政府向来将“ 南北分界线” 作为“ 能否供暖线” ,并沿用了 60 多年,这样便形成了此刻的中国供暖现状。
所以,北方供暖和南方不供暖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 手” 自动调理形成的。
“ 一刀切” 的结果,是中国出现了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在北方供暖地域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坦。
在南方过冬,有人的耳朵、手脚会被冻肿,屋里屋外相同冷,上床、起床都需要勇气。
其实,人的冷暖舒坦感不单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风速和光照。
湿度对人体感觉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广泛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觉到的温度则降低 1 摄氏度。
长江沿岸地域冬季湿度均匀在70%左右,考虑湿度对温度的影响,长江沿岸地域冬季人体感遇到的温度要比实质温度还低7 摄氏度左右。
科学家认为, 18 摄氏度是人体感觉最舒坦的温度,11 摄氏度是人体对严寒耐受的最低限度。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综合检测2 Word版解析版

综合检测(二)(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张岱年先生主编《中华的智慧》一书,“智慧”一词是张岱年先生对应于西方哲学的原义“爱智”提出的。
体现出自觉的对话意识和民族意识。
他说:“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智慧’。
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问道’,‘道’即真理,亦指最高的智慧。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
”张岱年先生将“道”具体概括为“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
若想真正触及中华智慧,个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毫无疑问,精当的个案研究是本书的特点。
比如讨论老子,阐释了“道为万物之宗”“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问题,立论相当准确地概括了老子思想中尚柔、尚自然、反造物主的精神特质。
“如果说孔子仅对鬼神、上帝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则彻底推倒了上帝的宝座,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
”这个论断是有理据的。
在老子的道出现之前,上帝有着无上的荣光,它派生出的文化也充斥着权力与等级关系,老子独特的“道”论正是时代的产儿,他将人类从上帝的威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而他所肯定的价值和意志毫无上帝的影子,他彻底地与威权决裂。
关于儒道之区别,作者说:“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
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
儒家希望通过每个人,特别是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天下太平,万民幸福;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束强制的手段,追求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
”这样通脱中肯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
张岱年先生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他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他一生致力于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
张先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西方文化的注脚,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人类文化中的异类,而是努力将中国文化容纳到人类文明的历史洪流之中。
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习题 第二单元 异域人生 11 单 行 域 腊 Word版含答案.doc

11 远 行 希 腊谷 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①黾(mǐn)勉②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fēng)采菲③,无以下体④?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⑤,中心有违⑥。
不远伊迩⑦,薄送我畿(jī)⑧。
谁谓荼(tú)⑨苦?其甘如荠(jì)⑩。
宴尔新昏⑪,如兄如弟。
泾以渭⑫浊,湜湜(shí)其沚(zhǐ)⑬。
宴尔新昏,不我屑⑭矣。
毋逝我梁⑮,毋发我笱(gǒu)⑯。
我躬不阅⑰,遑恤(xù)⑱我后!就其深矣,方⑲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⑳救之。
不我能慉(xù) ○21,反以我为雠(chóu) ○22,既阻我德,贾(gǔ)用不售○23。
育恐育鞫(jū) ○24,及尔颠覆○25。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26。
我有旨蓄○27,亦以御○28冬。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g uāng)有溃○29,既诒(yí)我肄(yì)○30。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xì) ○31。
【注释】①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习习,和舒貌。
谷风,东风,生长之风。
以阴以雨,为阴为雨,以滋润百物。
这两句说,天时和顺则百物生长,以喻夫妇应该和美。
一说,习习,逢连续不断貌;谷风,来自大谷的风,为盛怒之风;以阴以雨,没有晴和之意;这两句喻其夫暴怒不止。
②黾勉:勤勉,努力。
③葑:蔓菁也。
叶、根可食。
菲:萝卜之类。
④无以下体:意指要叶不要根,比喻恋新人而弃旧人。
以,用。
下体,指根。
⑤迟迟:迟缓,徐行貌。
⑥违:恨也。
⑦伊:是。
迩,近。
⑧薄:语助词。
畿:指门槛。
⑨荼:苦菜。
⑩荠:荠菜,一说甜菜。
⑪宴:快乐。
昏,即“婚”。
⑫泾、渭:河名。
⑬湜湜:水清见底。
沚:水中小洲。
一说底。
⑭屑:洁。
⑮逝:往,去。
梁:捕鱼的水坝。
⑯发:打开。
笱:捕鱼的竹笼。
⑰躬:自身。
阅:容纳。
⑱遑:来不及。
恤:忧,顾及。
⑲方:筏子,此处作动词。
⑳匍匐:手足伏地而行,此处指尽力。
高二语文课时作业:2.11远行希腊(粤教版《传纪选读》)

A.热议B.遥不可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C.靖国神社内的游就馆,来源于荀子的“君子游必就士”,此句意为出行时应学习贤士的规范和品行,但现在被如此应用,实在令人不快。
D.红十字会接连陷入信用危机,表面上看我们的慈善机构财务不透明、管理不规范,但深层次的问题还是整个慈善业制度存在缺陷。
【解析】 A项,连词搭配不当,“无论"删去或换成“即使”;C项,搭配不当,不是“游就馆”本身来源于荀子的话,应是“游就馆的名字”;D项,成分残缺,在“表面上看”后面加上“问题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自由的崇尚和追求。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Word版含答案.doc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犹豫) B .大戒于国,出舍.于郊(房屋) C .巡狩.者,巡所守也(打猎) D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建造) 解析:选D A 项,“豫”,游乐;B 项,“舍”,居住;C 项,“狩”,巡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 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B.⎩⎪⎨⎪⎧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D.⎩⎪⎨⎪⎧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解析:选A A 项,均为代词,他的。
B 项,介词,在;介词,向。
C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 项,介词,用;连词,表顺承。
3.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②今王田猎于此③暴见于王④今之乐由古之乐也⑤从兽无厌谓之荒⑥天子适诸侯曰巡狩⑦予及女偕亡A .①②③④⑤⑥⑦B .①②④⑥⑦C .①②④⑦D .①②④⑤⑦解析:选D ①说—悦;②田—畋;④由—犹;⑤厌—餍;⑦女—汝。
4.下列各项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B .而此独以钟名C.外连衡而斗诸侯 D.贤者亦有此乐乎解析:选D A项,“王”名词作动词,“做王,称王”;B项,“名”名词作动词,“命名”;C项,“斗”使动用法,“使……斗”。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王鼓乐于此。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民欲与之偕亡。
C.王语暴以好乐。
D.何以能田猎也?解析:选C A、D均为宾语前置句。
B项为正常句式。
C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兼爱

课时作业22 兼爱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贵必敖贱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④教驯其臣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⑥破碎乱行A .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 敖”通“傲”;②“ 于”通“迂”;④“ 驯”通“训”;⑥“ 碎”通“萃” ,聚集。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
C.胁息然后带.带: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非:反对。
【解析】 C 项“带”应是名词作动词,当“系好腰带”讲。
【答案】 C3.下列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 .人之与人之相贼.贼:残害。
B .是以仁者誉.之誉:称赞。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特:特别。
D.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比:等到。
【解析】 C 项,特:只是。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刃相如B.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C.人必从.而.害之D.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解析】 A 项“左右”指身边的近侍、近臣,B项“以为”指把⋯⋯做处理,C 项“从而”指跟随来。
答案】 D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C.所.以.遣将守关者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解析】 A 项和例句都是“用来”,B、C、D 三项都是“⋯⋯的原因”。
【答案】 A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君臣不惠忠B.是以仁者非之C.越王击金而退之D.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解析】 A 项“惠忠”,B 项“非”,C项“退”均为活用词。
【答案】 D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C.君臣相爱则惠忠D.此何难之有【解析】 C项为一般陈述句, A、B、D 都是宾语前置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第11课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尝试观于上志.志:志向B.无偏无党.党:党派C.愿仲父之教.寡人也教:告诉D.万民之主,不阿.一人阿:刚正【答案】C[A项,记载。
B项,结党。
D项,偏袒。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人有遗.弓者遗:丢失B.万物皆被.其泽被:蒙受C.辞多类.非而是类:类别D.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缘:顺着【答案】C[类:好像,类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B.尝试观于.上志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C.生而.弗子,成而弗有数传而.白为黑D.此三皇五帝之德也.此圣人之所慎也.【答案】D[D项“也”:助词,表判断。
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代词,“他”。
B项“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可不译;介词,“从”。
C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B.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答案】B[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
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
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
夷吾善鲍叔牙。
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
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其于物也,有不知也。
其于人也,有不见也。
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渍甚.甚:非常,很B.寡人将谁属.国属:属于C.上志.而下求志:立志D.大兵不寇.寇:劫掠【答案】D[A项剧烈,严重。
B项嘱托,托付。
C项识记,效法。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桓公往问之.愿仲父之.教寡人也B.昔者.臣尽力竭智视不己若者.C.鲍叔牙可乎.勿已乎.,则隰朋可也D.此大事也.夫相,大官也.【答案】D[D项“也”:助词,表判断。
A项“之”:代词,指代“他”;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B项“者”:代词,跟在时间词后,不译;代词,“……的人”。
C项“乎”:语气助词,“吗”;助词,句中表停顿。
]7.下列对原文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不同意思的两个词,“疾”指一般的病,而“病”指比较严重的病,所以从文章中看,管仲的病已经是比较严重的了。
B.管仲一开始找借口推脱举荐国相,但桓公仍旧虚心请教,可见桓公对管仲的器重和信任。
C.管仲之所以没有举荐鲍叔牙,主要是因为他是自己的朋友,自己要避嫌,所以他向桓公举荐了隰朋做国相。
D.管仲认为隰朋上能效法贤人,下能不耻下问,为人宽厚,又不专揽国事,有容人之气量,所以他适合当国相。
【答案】C[管仲没有推荐鲍叔牙,主要是因为他深深了解鲍叔牙有不适合当国相的一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举:推荐C.及其家穿.井,告人曰穿:穿过,经过D.得一人之使.使:派遣【答案】B[A项,真的。
C项,打井,凿井。
D项,使用,劳动力。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B.舜以.为乐正和五声,以.通八风C.若.夔者一而足矣不若.无闻也D.有闻而.传之者曰至于晋而.问之【答案】D[D项“而”:连词,表承接。
A项“于”:介词,“对于”;介词,“向”。
B项“以”:介词,“把”;连词,表承接,“来”。
C项“若”:动词,“像”;动词,“如”。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凡是听来的话必须了解辨别,它涉及人的时候必须根据常理加以检验。
(2)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听见有诵读史书的人说:“晋国的军队和三只猪渡过黄河。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吕不韦贾邯郸②,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
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
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
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子楚曰:“然。
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
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
”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
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
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
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
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节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
②邯郸:赵国都城。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于诸侯质:(到别国)作抵押B.自奉而西游.秦游:游玩C.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行:做,此处为“使用”D.延.诸侯游士宾客延:邀请【答案】B[“游”为“游说”的意思。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子贫,客于.此当其欣于.所遇B.请以.千金为子西游洎牧以.谗诛C.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信而.见疑D.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此亡秦之.续耳【答案】D[D项皆为结构助词“的”。
A项第一个是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在”;第二个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B项第一个“以”,动词,用;第二个“以”,因为。
C项第一个“而”表递进;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①车乘进用不饶②曰“此奇货可居”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A.②③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⑥【答案】A[①表现子楚的生活状态,⑥表现对编者的信任。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不韦在邯郸一见到处境窘困的子楚就找准了投机的目标,他主动去拜见子楚,为他出谋划策。
B.吕不韦虽然贫困,但他竭力为子楚谋划,使他获得了华阳夫人的宠信并最终成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
C.安国君在位时间极短,庄襄王(子楚)也只在位三年,客观上也使得吕不韦迅速成为秦国的显贵。
D.吕不韦曾效法魏楚赵齐四公子的做法招贤纳士,并主持门客著书立说,悬赏千金求增删一字,以此完善《吕氏春秋》。
【答案】B[吕不韦并不贫困。
原文的“不韦虽贫”是吕不韦的谦辞。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而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
(2)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
(3)吕不韦认为秦国强大,以(在这方面)不如他们而感到羞耻,所以也招徕士人,给予优厚待遇,门下食客达到三千人。
参考译文:子楚是秦国王室庶出别支的子孙,作为人质在诸侯国家,所以车辆马匹、费用开销都不富裕,居所处境相当窘困,很不得志。
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而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