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课件(共5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课件(共5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答案】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前面写“江南春 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 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 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 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 风骨的呼唤与追寻。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1
(记叙文)
常考题型: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二.重点句子的作用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四.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归纳概括题) 五.人物形象 六.思想情感 七.记叙顺序 八.段落作用 九.标题含义及作用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1.理解文中某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某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达
B.中间:1、承上启下 2 、照应开头 3、做铺 垫 4、埋伏笔 5、对比
C.结尾:1、照应题目 2、首尾呼应 3、是文 章结构更严谨完整 4、照应前文 5、总领全文
例: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 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 思……(结尾)
——陈歆耕《红 豆树下》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 (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 (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 (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 原则,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如果 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根 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 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

答题技巧
知识点7 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 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 (特点)。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答题技巧
知识点3 叙述顺序
1.顺叙: 特征: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
过程。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2.插叙 特征: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
答题技巧
知识点1 文章线索
定义:串起情节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贯穿全文,使
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1. 线索作用:①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为下文做铺垫。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2. 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暗线交织作用: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 ,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更深刻的表现。
考点归类
(1)理解词语或语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或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词语的指代内容; (4)概括主要内容、事件或主旨; (5)梳理文章的线索; (6)分析标题的含义: (7)分析标题的作用; (8)品味词语或语句; (9)分析人物形象;(10)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1)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2)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13)分析语句或段落的作用; (14)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5)分析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16)分析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或态度; (17)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 (18)拓展与创新性表达题.

记叙文复习PPT

记叙文复习PPT

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如《七根火柴》苦恼有一句话:“他(卢进勇) 苦恼地叹了口气„„咒骂着这鬼天气!”联系特 定语境,“苦恼”是因为掉队;“咒骂”表示他 急于赶上部队的迫切心情。这里真实地刻画了一 个革命战士急于归队的情感。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 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如《藤野先生》 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 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 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 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标致”是反语。又 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 察觉”,其句中的“狡猾”一词的意思是“诡计 多端,不可信任”,联系上下文显然不能这样 理解,应理解为“机灵,聪明”。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 代词的含义。这些也要会加以辨析。
叙述是通过一般记叙和述说的交代,把人物或事件 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 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 的了解。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 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 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 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 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二 、记叙的线索、结构及中心 1、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 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 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 面:①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②以某 一中心事件为线索;③以人物为线索;④以作
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⑤以时间为线索;⑥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3、记叙的中心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 形成对生活一定的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 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章的中心意思。准确归纳记叙文中 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以 下几种: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② 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 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 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 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等;④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 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 刻含义。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课件(共31张PPT)
答题:本文运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文章是按照出游早晚的时间顺序写的, 使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插叙
插叙的作用: 为了补充、衬托 出文章的人/物 (文章的中心内 容或事件),丰 富文章情节,深 化主题。
插叙:在讲某一故事的时候,突然想到和这个故事 相关的另一个故事,为了让读者更深刻理解,先去 讲另一个故事,讲完之后再来继续将这个故事。
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先叙述结尾或中间最精 彩、最重要的部分,再从头叙述事件,最后呼应开 头。倒叙并不是将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只是将 一部分的内容提前呈现,其他内容仍采用顺序。
①提前结局
②提前最扣人心弦的部分
③由眼前事物引起对 往事的回忆
今天,我们班有个女同学重伤住院了。 我在今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班上 的一个男同学故意撞上了另一个女同学, 女同学要求男同学给她道歉,男同学不道 歉。于是两个人吵了起来,不依不饶的两 个人还打了起来,女同学重伤住院了,最 终男同学父母赔礼并道歉。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结果
东汉末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故意为难。一天 在军营,周瑜让诸葛亮十天制造十万只箭。而诸葛亮说 三天就足够。诸葛亮找到了鲁肃,寻求鲁肃的帮忙,鲁 肃借给了诸葛亮二十条船和三十名军士。第三天凌晨, 雾气弥漫诸葛亮把船上装满草把子,然后将船队开到了 曹军水寨,佯装攻打。曹操因大雾看不真切,不敢贸然 行动,只能让弓弩手朝着敌军射箭。不久,草把子上边 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带军士离开。回到军营后,鲁肃将 经过讲给了周瑜,周瑜听了后自愧不如。
放放学学 冲突 打两架 年前 住院打架 道歉住院 道歉
A BD
插叙的作用: 为了补充、衬托出 文章的人/物(文 章的中心内容或事 件),丰富文章情 节,深化主题。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共38张PPT).ppt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共38张PPT).ppt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攀”“缩”“微倾”几个连续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为我买橘时过 铁路、爬月台的情景,突出父亲的艰难不易,表现了父亲细腻深沉的父爱。
二、句子角度
2.句子作用
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乐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 读书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范围的转换,一目了然。
3.以物为线索
如《台阶》一文是以“台阶”为线索,讲述了父亲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定义: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
②作用:补充交代了上文某些内容;与上下文情节形 成对比;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 节富有波澜;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故乡》一文, “我 ”和 “母亲 ”谈到闰土时, 插入过去少年闰土和“我 ”的友谊片断,接着回到现实。
定义:所谓记叙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
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4.以人为线索
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展开叙述的。
5.以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 装”。
如《社戏》一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 全文,再现儿时美好生活。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 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教学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教学PPT课件
21
答题技巧
●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 1.重视人物特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 2.分析故事情节。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人物形象。 ●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揭示人物的思
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 如:正面描写——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抓心理;抓神态
● 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在记叙和描写的 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11
● 总之,应注意以下几点: ● (1)选择立意的切入点要小要深。 ● (2)选材要新颖。 ● (3)构思要精巧。 ● (4)语言要生动形象。 ● (5)情感要真挚。 ● (6)细节是感人的必要元素。
● 1.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 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 2.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 3.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 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 4.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 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情景,表 现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 时还推动了情节30 的发展。
●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 的××性格或者××品质。
● 4.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 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 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 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1)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1)ppt课件
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14、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 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 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 (正衬、反衬)
15、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
a.按时间、空间的结构来划分; b.按人物、情景的变化来划分; c.按空间顺序来划分; d.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 概括内容要抓住语段的要点,用简明准确 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记叙文阅读
——复习专题
第一部分 记叙文基本知识
1、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 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 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从广义上来讲: 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寓言、童话、 消息、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
12. 限字题的解答
(1). 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
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 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 去除无关
紧要的修饰语,② 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 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 将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
如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第二部分 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
1.整体感知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 体把握文章; 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 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表述、判断、选择等。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

常见的记叙文阅读错误
1 忽略细节
过于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文中的细腻描写和隐含意义,导致理解的表层化。
2 主观臆断
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加入到故事中,过度主观理解,偏离了作者的原始意图。
3 片面评价
只关注个别细节和情节,忽视整体结构和故事的深层含义,影响对作品的全面理解。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人物塑造
细腻描写
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和内心独白, 刻画丰满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更 具可信度和感染力。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细致描 绘环境、感官和情感变化,增强 读者对故事的实感体验。
情节设计
设置令人惊喜或转折突破的情节, 增添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引导 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
总结与提高建议
回顾主要内容
复习记叙文的概述、特点、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加深对记叙文的认识和理解。
多读经典作品
阅读优秀的记叙文作品,学习不同作者的风格和思路,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勤于思考与练习
思考作者的用词和句式特点,积极参与写作训练,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生活中的应用
记叙文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 中,还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 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等各个 领域。
记叙文的特点
1 情节展开
记叙文以一系列连贯的事件为主要内容,通过展示情节的发展,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情感 共鸣。
2 人物形象
通过细致的刻画和生动的描述,记叙文能够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 故事和角色。
3 语言表达
记叙文追求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通过运用形象化的修辞手法和情感的描写,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
如何阅读记叙文
1
读前准备
了解作者、题目和背景信息,预注故事的主题和核心意义,抓住关键事件和转折点,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写作手法
考点1 文章线索及行文思路 考点2 写作手法
录 考点3 体会思想感情
常考考点分课时突破
第1课时
考点1 标题含义及作用
1.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2分)
【思路归纳】本文的题目即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汪曾祺 老人的人生旅程是孤独而又温暖的。具体分析题目的深 层含意时,抓住题目中关键词“孤独”“温暖”,结合 文章内容可以知道汪曾祺老人将孤独收藏起来,将温暖 和快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他人。同时,作品以“孤独温暖 的旅程”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汪曾祺老人的痛惜和敬佩 之情。
⑤分析标题的象征义。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 题,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 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方法指导
⑥分析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可把握文章情感的出发点: 如《热爱生命》这一标题无非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亦是 标题的含义;可寻找文章的文眼:如《心声》在“心声” 这一标题中透露情感主旨,其标题的含义当然就要围绕文 章主题来分析。 2. 标题的作用
祺曾经居住的环境,表面上是说外面风大雪大,实际上 是为了突出汪曾祺在此遭受了许多难以想象的痛苦,从 侧面反映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汪 曾祺老人被下放的悲惨遭遇的同情。最后,结合修辞手 法及其作用,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思路归纳】“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
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 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2分)
【其他提问方式】1. 结合上下文,解释句子中加点的 词语。 2. 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指出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其 表达效果。
方法指导
(1)①词语的含义:解题的一般规律为:明确词语原义 →揣摩词语语境义→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 →紧密联系文章主要内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品格, 故事情节、细节等)→联系文章主旨。
【其他提问方式】1. 依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情节。 2. 请从××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方法指导
文意的理解与概括主要有以下两种题型: 题型1:概括全文的内容或事件 解答此类题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
【实战链接】请同学们独立试做精练版P44《美 好的约定》第1题;P47《三米目光》第2题;P 48《另一种慈善》第1题。
考点2 句段作用 2.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 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分) 【思路归纳】这句话位于文章第⑤段开头,上文写汪曾 祺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作序,在序言中提到“人是孤 儿”,下文中作者写道汪曾祺采摘、晾晒蘑菇,并运回 北京给家人烹汤,表现了他“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 赠予了世人”。“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 既承接了上文“人是孤儿”,又引出了下文他所做的种 种温暖的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 标题的含义:
①分析标题的重点字词。即从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字面 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②分析标题的指代义。标题的指代内容一定在文中。可 以结合文章内容、人物特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等, 提取整合分散在各段的有用信息,归纳为一个短语或一 句话。
方法指导
③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 标题的含义。有些文章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要先 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 ④分析标题的双关义。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 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 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则是父亲的去世。
方 法指导
2. 内容:概括段意,联系主旨情感。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比如:①承上启 下或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③丰富文章内涵;④照 应前文;⑤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注:除了通过位置判断句段作用外,还可以从句(段)表 达方式入手:①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 起到统领全篇或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描写,可使人、景、 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尤其要注意景 物描写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的作用(白描
方法指导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细致生动地点明 (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②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 果。(见“记叙文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从用词的角度入手。一般可以从动词、形容词、副词、 叠词、成语等入手。
1. 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所写的事情。(3分) 【思路归纳】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所写的事 情,即考查文意的理解与概括。归纳一篇文章写了什么 事,可从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写。事件可以用 一句话来概括,不要写得过于详细,要简洁精练。具体 到本文中来,“时间”是“我20岁那年”,“人物”即 “我”与捡拾垃圾的老人,“事件”即“我”在他的启 发下振作起来。了解了时间、人物、事件之后,可加适 当的表示起承转合的词语,连词成句即可。
方法指导
B. 巧用修辞法:即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 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反语、双关、夸张等手法, 理解其深层含义。如《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 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就用了“反语”修辞 ,在文中是“愚蠢”的意思。比喻、借代、拟人:结合 语境,寻找本体;双关:要注意两层意思。
【其他提问方式】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 解。
方法指导
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①从表达方式入手。描写,可使人、景、物表现得细致生 动,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传神。议论,点明事件的 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 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 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具体的知识见 “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
考点3 词语的含义与赏析
3.下面句子中标蓝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
这里肆虐,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
【思路归纳】题干要求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首先要 结合语境,解释词义,“蛮横”指粗暴而不讲理,“肆 虐”是指不顾一切地任意残杀或迫害。这里用“蛮横” 和“肆虐”来形容塞外的风雪,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 环境的恶劣。然后看位置,这句话位于第②段,写汪曾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第1课时 词句段的含义、作用、赏析及标题含义
考点1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考点2 句段作用
考点3 词语的含义与赏析
录 考点4 句子的含义与赏析
目 第2课时 整体感知与拓展探究
考点1 文意理解与概括 考点2 人物形象分析
录 考点3 拓展探究
第3课时 体悟思想感情、把握行文思路、分析
【思路归纳】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题干要求从修辞手 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确定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 手法,然后指出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突出强调,
“背一朵蘑菇回家”表现了汪曾祺把温暖和快乐带给 别人的品质。“收藏起一切孤独”“蘑菇汤”,一个 “孤独”,一个“温暖”,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思路归纳】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 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 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 示例二: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孤独留给自己, 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又照应了标题。(2分)
(1)散文标题:①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②点明文 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奠定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方法指导
(2)小说标题: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 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指明文章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 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 盾冲突。
【答题格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词这里 指……,突出了……
方法指导
(2)词语作用的分析(表达效果):①精确性作用。指 动词、形容词等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 、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等。②形象性作用。 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作 用(包括色彩性、音乐性)等。③情感性作用。指表达喜 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 倾向、感情色彩等。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 关义。④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 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 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方法指导
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 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
【实战链接】请同学们独立试做精练版P42《别把我 当陌生人》第3题;P43《抓痒痒》第3题;P45《人 间草绿》第2题;P47《三米目光》第4题。
第2课时
考点1 文意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②赏析词语技法:Βιβλιοθήκη A.语境推敲法: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确切意义。如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玩”(胡适《我的 母亲》)一句中“野蛮的孩子”毫无贬义,是指孩子们淘 气、顽皮、好动,在游戏中好冒险。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本义),这里 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
方法指导
【答题格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 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从表现手法入手。如照应、对比、衬托、联想、想象 等。(见“记叙文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 特点或形象。 ⑤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疑问句, 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了强烈感情。长句层
【实战链接】请同学们独立试做精练版P40《康 熙字典》第2题;P40《火车上的故事》第3题; P42《别把我当陌生人》第2题;P43《抓痒痒》 第2题;P44《美好的约定》第3题;P46《清澈 的声音》第4题。
考点4 句子的含义与赏析 4.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 达效果。(2分) 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孤独, 从塞外凛冽的寒风中快乐地朝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 仅是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