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课件(共5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答案】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前面写“江南春 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 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 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 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 风骨的呼唤与追寻。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1
(记叙文)
常考题型: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二.重点句子的作用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四.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归纳概括题) 五.人物形象 六.思想情感 七.记叙顺序 八.段落作用 九.标题含义及作用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1.理解文中某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某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达
B.中间:1、承上启下 2 、照应开头 3、做铺 垫 4、埋伏笔 5、对比
C.结尾:1、照应题目 2、首尾呼应 3、是文 章结构更严谨完整 4、照应前文 5、总领全文
例: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 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 思……(结尾)
——陈歆耕《红 豆树下》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 (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 (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 (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 原则,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如果 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根 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 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1
(记叙文)
常考题型: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二.重点句子的作用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四.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归纳概括题) 五.人物形象 六.思想情感 七.记叙顺序 八.段落作用 九.标题含义及作用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1.理解文中某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某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达
B.中间:1、承上启下 2 、照应开头 3、做铺 垫 4、埋伏笔 5、对比
C.结尾:1、照应题目 2、首尾呼应 3、是文 章结构更严谨完整 4、照应前文 5、总领全文
例: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 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 思……(结尾)
——陈歆耕《红 豆树下》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 (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 (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 (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 原则,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如果 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根 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 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ppt课件

第三十一页,共62页。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
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 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
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第三十二页,共62页。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中心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第二十七页,共62页。
4.分析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 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 、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 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 体,详略得当。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第四十二页,共62页。
16、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 文)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
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 第三人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 名),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第九页,共62页。
记叙文知识要点
4 中心意思的归纳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 、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
第七页,共62页。
记叙文知识要点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
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 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
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第三十二页,共62页。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中心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第二十七页,共62页。
4.分析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 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 、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 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 体,详略得当。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第四十二页,共62页。
16、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 文)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
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 第三人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 名),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第九页,共62页。
记叙文知识要点
4 中心意思的归纳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 、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
第七页,共62页。
记叙文知识要点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的对话描写中,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可以看出母亲勤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俭持家,严格约
束子女不乱花钱。
终于看了我一眼。
为下文的冲突做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 铺垫。
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
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方法总结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答案】(3分)运用细节描写,抓住母亲额上汗珠在门口灯光的反 射下异常明亮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突出其吃苦耐劳的特 点。(评分标准:写法判断正确,得1分;能概述出描写内容,得 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得1分。共3分。)
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遥响,这一幕, 画面感极强。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 “相拥的深情”母
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 亲伤口的疼和心里 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 的悔一起涌上来,
为自己把生活的劳
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 累和心酸发泄在孩
[批注5] 芒花美,母亲更美。 照应标题。
映衬了母亲年轻时 的美丽。
比拟,把芒花比作 母亲头上的白发。
[批注6] 由芒花联想到母亲。 芒花与母亲,过去 与现在,自然交融。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 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 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
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
初中九年级语文复习: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课 件(共10张PPT)

强化训练:
见练习册48页专项训练九阅读《后生可畏》1、2 (2)、3这几题。
强化训练:
见练习册50页阅读《童年的音色》
课堂小结
填空: 词语意思/指代内容: 主旨/内容: 赏析画线句: 段落作用:
你 熬 就 住 赢 , 了
就不孩 先想子 苦苦, 一一 阵辈 子子 。,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则 2、能掌握记叙文中填空、加 点词语意思/指代内容、判断主 旨/内容、赏析画线句、段落在 文中的作用。(重点) 3、强化训练:能快速准确作 答(难点)
原则:
看题目-——标段——看问题——带问题看内容至少2 遍——作答(审清题目要求)
答题格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 的情感。 段落作用:1.开头段概括内容,开篇点题;总领下 文,照应标题,吸引读者 2.中间段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点 明中心 *仅1段时考虑过渡、照应标题或前文; 若连着几段则考虑插叙、 (插叙与顺序的内容不在 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如《转场的哈萨克》 3.结尾段:概括内容,点明中心,升华 主题;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引发思考。
方法:
填空:确认所给内容相对段——根据前后确认剩余 内容如《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月季花开》 (模式基本一致) 词语意思/指代内容:由表意——入深意也可是赏析/ 据内容从前或其后找 主旨/内容:拿上每项从文中找所相对应的内容来判 断 赏析画线句:常见比喻、拟人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 作……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 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 作铺垫)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做题技巧: 1 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末尾句,抒情议论句) 含义,写出作者借助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观点, 所赞扬或所抨击的内容。 2 从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中,再结合自己的生 活体验,寻找文章的中心观点 3 写主旨一定要结合文章,语句要通顺、连贯、 完整。
(九)理解关键语句策略:
1 锁定关键词,分析修饰语。对它们解释 之后,再对整个句子进行分析。 2 理解修辞格,透视其深意,若用比喻句, 还原其本体。 3 如果句子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或一个人物有 两种行为,要逐一解释分析 4 结合上下文,多问为什么。
写作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选材剪裁(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是否得当) 行文结构(开头结尾、首尾呼应、前后呼应、 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等) 写作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 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修辞的作用
染力。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结构统一,互相映 衬,互为补充。 夸张 突出特征,极力表现。给读者以鲜明而强 烈的印象。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反复 强调语气、强调内容,强烈抒情,富有感
(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 描写、说明
表达方式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睫毛上滑落下来, 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 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 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我 要求休学一年。 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 的泪泉,那是滋养生命的泉源,也是滋养民族 精神的泉源哦。
记叙文阅读
明确考点: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共38张PPT).ppt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攀”“缩”“微倾”几个连续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为我买橘时过 铁路、爬月台的情景,突出父亲的艰难不易,表现了父亲细腻深沉的父爱。
二、句子角度
2.句子作用
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乐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 读书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范围的转换,一目了然。
3.以物为线索
如《台阶》一文是以“台阶”为线索,讲述了父亲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定义: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
②作用:补充交代了上文某些内容;与上下文情节形 成对比;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 节富有波澜;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故乡》一文, “我 ”和 “母亲 ”谈到闰土时, 插入过去少年闰土和“我 ”的友谊片断,接着回到现实。
定义:所谓记叙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
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4.以人为线索
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展开叙述的。
5.以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 装”。
如《社戏》一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 全文,再现儿时美好生活。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 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中考语文复习PPT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PPT【新版】名师课件

最新版本说课稿中考语文复习PPT现代 文阅读 记叙文 阅读PP T【新 版】名 师ppt课 件(优 选)
记叙文阅读
知识
含义: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 《秋天的怀念》第
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 一段中插入“母亲
叙述。
喜欢花,可自从我
)事物为线索。Leabharlann 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事线
《变色龙》以主人公处理狗咬人的案件为线索。
索。
以人物的行踪或见闻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既是线索人物,又是
人线
为线索。
视角人物。
最新版本说课稿中考语文复习PPT现代 文阅读 记叙文 阅读PP T【新 版】名 师ppt课 件(优 选)
最新版本说课稿中考语文复习PPT现代 文阅读 记叙文 阅读PP T【新 版】名 师ppt课 件(优 选)
最新版本说课稿中考语文复习PPT现代 文阅读 记叙文 阅读PP T【新 版】名 师ppt课 件(优 选)
最新版本说课稿中考语文复习PPT现代 文阅读 记叙文 阅读PP T【新 版】名 师ppt课 件(优 选)
记叙文阅读
知识
三、记叙线索 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在于把表现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贯
悬念,激励读者寻根究底,饶有兴味地读下去, 世的消息,再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
避免了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忆。
注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顺序,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接处的句段, 这是情节逆转的关键处,要特别注意。
最新版本说课稿中考语文复习PPT现代 文阅读 记叙文 阅读PP T【新 版】名 师ppt课 件(优 选)
最新版本说课稿中考语文复习PPT现代 文阅读 记叙文 阅读PP T【新 版】名 师ppt课 件(优 选)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共38张PPT)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知规律(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不能互换。
返回目录
六、理解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 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 背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 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 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 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 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要求
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 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弄清记叙的 人称;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 略安排的作用;能对运用的表达方式进 行辨析,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能够 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 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储备
记叙文: 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 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小 说、散文、新闻、通讯、童话、 寓言等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 叙文范围。
c: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揭示人物思想产生
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 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 • 也须穿上棉袄了” 作用:渲染悲凉气氛,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返回目录
六、理解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 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 背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 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 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 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 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要求
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 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弄清记叙的 人称;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 略安排的作用;能对运用的表达方式进 行辨析,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能够 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 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储备
记叙文: 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 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小 说、散文、新闻、通讯、童话、 寓言等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 叙文范围。
c: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揭示人物思想产生
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 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 • 也须穿上棉袄了” 作用:渲染悲凉气氛,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6、心理、情感变化题
1.要注重审题,关注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并能发掘其中 隐含的信息及要求,注重发现其针对答案的导向信息。 2.注意分析已知,确定未知(你所要概括部分)的范围、 表述格式、内容要点等。 3.概括时要善于摘取关键词——“用词语”“概括”“心 理变化”。 4.先要整体感知全文,做题时要有原文意识
题型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 描绘与刻画。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A、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 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题型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段)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我们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 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 么+结果怎么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句式组织语言, 在概括清楚的基础上,注意表达的简洁,不要把概括内 容变成了原文复述。“准确”、“清楚”、“简洁”是 概括课文内容的三大基本要求。 概括文段的内容,抓段落的中心句。一般来说,议论文、 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 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 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从修辞的角度
答题技巧:1、明确修辞方法 2、结合句意分析(人或物的特点、状态) 3、结合中心分析(人物心情、性格或精神以及作 者情感) 4、基本作用(常见的: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表 达效果好,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特殊的:富 有文学性,富有想象力,富有美感……)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增强语言的生动 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 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 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 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 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 心。)
2、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 句子的表达效果;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理由。
赏析的角度 从词语的角度 从修辞的角度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 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 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 不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朱自清《匆匆》 运用比喻,生动具体表现了日子(时间)飞 逝,悄无声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浪费时间, 无所作为的懊悔之意。
题型4、简要概括文中事物(人物)的特点
1.审清题目要求,注意关键词,确定信息提取 位置。 2.要善于从原文中摘取关键词句。
题型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什么,原因 是什么。
答题技巧: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 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 相关的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 关键词语进行加工。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 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 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 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 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 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 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 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命题角度
1、筛选信息类 2、审美鉴赏类 3、深层含义类
常见的题型
题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3)以人 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 (6)以 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 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语句表达技巧: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 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 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 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 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 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 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 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 示社会现实。
请品析句中词语“袅袅娜娜地羞涩着” 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袅袅娜娜、羞涩”两个形容词,用 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开放时娇美 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答题技巧:形容词、副词:生动形 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 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 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 物、、、、、、的心情。
题型1、语言品析题
常用提问方式
1、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例: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田,母亲已 插完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 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 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水泥水。 ——《田野上的白发》 “跪”、“爬行”两个动词准确描绘母亲插秧时的姿态, “艰难”一词表现了母亲插秧时极为劳累,体力不支的 状况。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坚忍与顽强。
答题技巧:(1)动词生动表现人(事)物的特点, (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 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又如:那一天,我走过办公室外的长廊尽头,不 经意一瞥,发现了那粉嫩粉嫩的一小朵花,正芳 心半卷,袅袅娜娜地羞涩着盛开,不由得分外惊 喜,停下脚步认真地审视起来。 ——《我的那些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