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地的整地

合集下载

造林地整地的功能与营林建设的方法8篇

造林地整地的功能与营林建设的方法8篇

造林地整地的功能与营林建设的方法8篇第1篇示例:造林地整地的功能与营林建设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保护成为了各国的重要议题。

而造林是一种有效的生态保护手段之一。

在进行造林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整地,整地工作对于后期的栽植和生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造林地整地的功能及其重要性入手,介绍整地的作用和方法。

1. 打破地表结壤:土地如果长期不耕作或者受到污染,会形成地表结壤,使土壤中的氧气和水分无法充分渗透到土壤深层,影响植物的生长。

整地的作用之一就是打破地表结壤,促使土壤中的氧气和水分充分循环。

2. 改良土壤质地:通过整地可以将土壤中的硬块、根系等杂物除去,使土壤质地更加松软,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 提高土壤透气性:整地可以促进土壤的透气性,提高土壤中的氧气含量,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

4. 保持土壤湿润:整地可以使土壤松软,有利于土壤中的水分渗透和保持,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

以上几点便是整地的主要功能,可以看出整地对于后期的栽植和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整地的方法:1. 犁地:使用犁头机械对土地进行犁地,犁地能够有效地打破地表结壤,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透气性。

2. 翻地:翻地是指将土地上层的土壤翻倒到下层,借助机械设备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完成翻地工作,翻地可以将土壤中的杂物除去,改良土壤质地。

4. 掘沟排水:在整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排水问题,特别是在多雨地区,要进行掘沟排水的工作,以防止土地积水影响植物生长。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造林地整地工作,为后期的栽植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植物的生长。

在整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对土壤和植物造成伤害。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合作,能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植物的生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字数:456】第2篇示例:造林地整地的功能与营林建设的方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日益加剧,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规模的树木砍伐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关于造林地整地的技术规格标准

关于造林地整地的技术规格标准

关于造林地整地的技术规格标准造林地整地技术规格标准是指在进行造林工程前,对种植地进行整地作业的技术要求和标准。

整地是造林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树木生长和整体效益。

合理的整地可以提高土壤透气性,改善土壤质地,为树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从整地的目的、工程前准备、整地技术、施工要求等方面介绍整地的技术规格标准。

一、整地的目的1.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为树木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改善土壤结构和质地,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3.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障树木的健康生长。

4.提高整体造林效益,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工程前准备1.了解种植地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和地势等情况,为整地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确定整地作业的时间和整地所需机械设备,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

3.制定整地作业的具体方案,包括整地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等内容。

三、整地技术1.翻地:将种植地的土壤进行翻犁犁耕,破碎土壤团聚体,改善土壤结构。

2.耕地:利用耕地机、旋耕机等设备对土壤进行耕作,翻松土壤,促进土壤的通气和水分渗透。

3.平整:通过平整机等设备对土壤表面进行平整,确保整地后地表平整、均匀。

4.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树种的要求,进行有机肥料或无机肥料的施用,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

四、施工要求1.操作规范:整地作业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经验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整地方案和施工要求进行作业。

2.设备检测:整地作业前对整地机械设备进行检测,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施工安全。

3.施工质量控制:对整地后的土壤进行检测,保证整地后土壤的质地和肥力符合要求。

4.安全防护:在整地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五、技术指标1.土壤肥力指标:施工后土壤养分充足,PH值适中,有利于树木生长。

2.土壤松软度指标:经过整地作业后,土壤疏松、通气性好。

3.平整度指标:整地后种植地表面平整,坡度均匀。

以上就是关于造林地整地的技术规格标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9造林地的整地

09造林地的整地

第九章造林地的整地造林地的整地是指造林前通过人工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进行改善,以使其适合林木生长。

一、造林整地的作用*1.改善立地条件*改善小气候;改善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养分;改善土壤通气性。

2.保持水土*整地是坡面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切断了径流线,改变了坡面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和土壤持水能力;径流得到了就地拦蓄。

3.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种子发芽、苗木根系愈合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了改善;温度、水分、通气性。

整地后植物的物候期改变;整地后苗木的根系发达,吸收根增加;立地条件越差整地的效果越明显。

二、造林地的清理目的: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卫生状况;对象:荒坡上影响造林的灌木、杂草、竹类,采伐迹地上的枝桠、梢头、站杆、倒木、伐根;方式: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块状清理;方法:割除、火烧、堆积、挖除。

全面清理全部清除天然植被和采伐剩余物火烧清除(炼山):炼山可以提高地温、增加土壤灰分,消灭病虫害,清理造林地彻底,便于造林施工易引起水土流失化学药剂清除:清理效果显著,根据植物生长特性、生长发育状况、气候条件选用合适的药剂。

带状清理以种植行为中心清除其两侧植被,或将采伐剩余物堆成条状。

割除时间:灌木、杂草营养生长旺盛期,尚未结实或种子尚未成熟,地下积累的养分少,茎干容易干燥的季节。

割除:时间:夏末秋初、冬季或春季方向:山地--与等高线平行或与种植行一致;平原--南北向带宽:1~3m,相当于保留宽度的0.5~1.5倍化学药剂处理:将药剂喷洒成带,留下一定宽度的保留带块状清理:以种植穴为中心清除其四周植被,或将采伐剩余物归拢成堆的清理方式。

割除:块状地的面积可根据植物的高度确定。

面积小虽比较省工,但过于分散,不便施工,易压抑栽植的幼树面积大接近带状清理,块状清理生产上一般应用较少。

三、造林地的整地1、造林整地的方式(1) 全面整地(2) 局部整地(1)全面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的整地方法。

全面整地可用于平原地区,主要是草原、草地、盐碱地及无风蚀危险的固定沙地。

整地方法、评价

整地方法、评价

1、带状整地
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 方法:山地方向和等高线平行,平原南北向。 特点: 改善立地作用强,预防水土流失效果好。 适用地区:平坦的山地或平原。
(1)山地带状整地方法
A 水平带状 方法:为连续的长带状,带面与坡面持平,带宽0.3-3米。
保留带和翻垦带等宽或不等。整地深度25—30厘米
三、造林整地的作用
改善立地条件,提高立地质量 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
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
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一)改善立地条件
1、改善小气候条件:清理植被后,光照增加、空气温度增高、湿度下降。 2、改善土壤物理条件:土壤容重降低、空隙增加、含水量增加。春季提前 解冻,造林提前。 3、改善土壤养分:凋落物分解加快,减少杂草的竞争增加土壤中的养分。 4、减少杂草竞争和病虫危害:植被清理破坏了病虫害生存的环境。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
(3)块状
方法:为正方形或矩形的坑穴。穴面与坡面持平或向里倾斜。
边长0.4-0.5,或更大,深30厘米,外侧有埂或无。
适用地区:山地条件。
(4)高台 方法:正方形、矩形或圆形的平台。台面高于原地面。
边长或直径0.3-0.5厘米。台高25-30厘米。台
面外侧有排水沟。
适用地区:水湿地,盐碱地。
反坡梯田整地
D 水平沟
方法:断续或连续带状,沟面低于坡面且水平。梯形,上
口宽0.5-1米。沟底0.3米。沟深0.4米。外侧埂宽0.2米。
适用地区: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 特点:防止水土流失,拦蓄大量水分。
水平沟整地退耕还林草
E 撩壕 方法:连续带状,壕沟沟面水平。宽度0.5米,深度 0.5-0.3米。两沟距离2-2.5米。 适用地区:土层较薄的南方山地。

造林整地技术

造林整地技术

造林整地技术
造林整地技术是指在进行森林的人工造林工作时,对土地进行整地处理的技术。

它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土壤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造林整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平整:通过土地平整工作,使得整个造林地表面平坦,避免出现坑洼、起伏等地形不平的情况。

这有利于水分的分布均匀,降低局部积水的风险。

2. 土壤松软处理:通过松土操作,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提高根系的生长条件。

常用的松土方法有翻耕、针刺、挖掘和机械插松等。

3. 土壤施肥: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施肥既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又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4. 土壤防护:使用生物防护网或搭建简易围栏等措施,预防土壤流失和水土流失的发生。

这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和水源的稳定。

5. 植被管理:在造林过程中,及时处理杂草和病虫害问题,保护幼苗的生长。

同时,还可以合理调整植被的种类和密度,促进植物的竞争和生长。

通过上述的整地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人工造林的成功率和效益。

同时,它也有助于改善土地环境,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造林地整地的功能与营林建设的方法

造林地整地的功能与营林建设的方法

造林地整地的功能与营林建设的方法
造林地整地是指在选定了适宜的造林场地之后,通过对场地进行排整、平整、围护和
改良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创造出适宜于树木生长的环境。

1.利于树木生长
整地能够改善造林地的土质结构和空气环境,促进树木生根发芽,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从而使整个林区的林木生长更加健康且森林覆盖率更高。

2.减少水土流失
在进行整地之后,能够保持造林地的坡面稳定,减少水土流失。

对于具有陡坡的造林
地来说,进行整地还能够起到防止滑坡的作用。

3.提高土地密度
通过整地后的机械翻土,可以使土层的密度提高,从而使土壤更适宜于树木的生长。

营林建设的方法:
1.林种选择
根据造林地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营林建
设。

2.规划设计
在选定了适宜的树种之后,根据林地的地形地貌条件,进行林区的规划设计。

这包括
林道规划、防火道规划、篱笆规划等。

3.园区设置
根据营林建设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园区,包括幼林区、中林区和成熟林区等。

4.营林技术实施
在进行营林建设时,需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包括正确的栽植和施肥方法、适当的修
剪和除草方法、有效的害虫和病害防治等。

5.维护管理
营林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包括规范的修枝、翻土、换土、喷施杀虫剂等方法,保证林区的健康生长。

造林整地步骤

造林整地步骤

造林整地步骤一、整地的意义及作用(1)整地是建设苗圃和培育树苗的基础。

(2)整地工作搞得好与坏,对当年苗木的成活和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整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土壤肥力、植被状况、作物布局、地形、立地条件等,选择不同的整地方式。

(1)坡耕地应全面深耕,以便提高土壤温度,增加有机质,并加入适量有机肥料改良土壤,使其熟化、疏松。

(2)丘陵旱地应分块深耕,以利于灌溉、排水和耕作,提高地温,促进土壤风化,改善通气条件。

(3)低洼积水地应开沟深翻,以消灭越冬害虫。

(4)山区谷地、平原宜采用带状、鱼鳞坑、水平阶整地,可以省工省时,也比较符合植树造林的要求。

二、整地时间及作业方法(1)整地时间:南方造林整地宜在秋末至春季,北方宜在春季至夏季。

(2)整地方法:1)(3)造林整地步骤:栽植的经营者,在配置完树种后就需要做好造林的准备工作,如树种挖掘、工具准备、药剂喷洒等,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围绕着造林地块来进行的。

1.整地工作准备好之后,就可以着手造林整地了。

造林整地的工作是将造林地块平整细致,把树木挖掘出来,为将来的树木栽植打好基础。

造林整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整理林地;二是挖掘树穴;三是施足基肥;四是栽植。

2.造林整地操作过程1)先挖定植穴。

在一般情况下,定植穴的规格为50cm见方,然后在此定植穴中挖取一个30cm见方的栽植穴,然后在定植穴中施入适量的底肥。

2)放线定点。

确定定植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造林工作的第一步。

因此,放线定点时一定要仔细观察造林地的自然环境和立地条件,把各项要求落实到图纸上。

定点时首先要找准定植点的地形位置,再依据定植点画出相关控制点,最后计算栽植点的面积,使栽植点按要求落实。

3)树穴的整地。

一般定植穴要进行全面的整地,将坑底的石块清除干净,将栽植穴整得尽量大一些,整平一些,使坑底呈龟背形或锅底形。

(3)造林整地步骤:栽植的经营者,必须按照设计图纸上所示的株距和行距将苗木挖掘出来,然后运送到栽植地块,并在这里栽植。

常见的造林整地方式

常见的造林整地方式

常见的造林整地方式
造林整地是指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原本不适宜或不具有植被生长条件的土地进行整治和改良,使其成为适宜树木生长的良好土壤,并在上面进行种植和培育活动。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造林整地方式:
1. 翻耕整地法:将土地逐级翻耕,使得土层松散,增加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树木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2. 石灰施用法:石灰具有中和酸性土壤和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可以增加土壤pH值,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3. 绿肥覆盖法:在农田空闲期间,种植绿肥作物,如豌豆、苜蓿等,让其在土壤中生长,覆盖在土壤表面,在生长过程中释放出有机质和养分,改善土壤质量。

4. 土壤改良剂施用法:根据土壤质量的不同,进行钾、磷、有机肥等多种土壤改良剂的施用,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助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5. 森林底面覆盖法:在种植树木前和树木生长初期,覆盖一层厚度适当的枯枝落叶或秸秆等底面材料,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泥砾冲刷,提高土壤保水性和保护性。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林地的整地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

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

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

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

整地还能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只要整地方法得当,整地季节适宜,通过整地可以使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地墒情改善,使有多余水分的低湿地水分排除。

因为整地改变了土壤水分、温度和通气状况,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营养物质的分解,促进可溶性盐类的释放和各种营养元素有效化。

整地还可以使腐殖质及生物残体分解加快,增加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蓄。

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

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一、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

(1)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

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

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

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清理方式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

二、造林整地(一)造林整地的方式方法1、全面整地(1)特点: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显著,清除杂草彻底,便于机械作业。

但受地形、环境状况(岩石、伐根、更新林木、生长灌木等)和经济条件限制较大。

在一些地区整地后易引起水土流失或风蚀沙化。

(2)应用条件:主要在平坦地区使用,如果是花岗岩、沙岩等母质上发育的质地疏松或植被稀疏的地方,坡度小于8º地方才能使用;土壤质地比较粘重或植被覆盖度较好的地方,一般也不能宜超过15º。

2、局部整地包括带状整地与块状整地。

(1)带状整地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保持水土作用好,在平地、缓坡可采用机械作业,也较省工,带状整地的技术指标、方法及应用条件见表1-1。

表1-1 带状整地技术指标、方法及应用条件①山地带状整地方法山地带状整地不同方法的技术规格、特点及应用条件水平沟是采用较多的方法,它的水土保持效果比水平带状、水平阶好,施工比反坡梯田省工,也便于操作。

②平原带状整地方法平原不同带状整地方法的技术规格、特点和应用条件在起伏不大的固定沙地或平坦荒地、荒滩,可以在全面耕地的基础上沿栽植行用机引开沟再进行开沟整地。

对风蚀的固定沙地、沙质草原,可随开沟,随即在河内挖植树坑造林。

在干旱草原区,钙积层厚,杂草根系盘结度大的地方,可采用伏天深翻,压青休闲的带状整地法,伏耕休闲地,务须在立秋前后及时耙磨,造林前半月进行镇压保墒。

河套区盐碱地采用伏耕伏泡、开沟伏灌、使之脱盐、翌春造林。

轻微盐碱地采用平整土地伏耕伏泡;土壤含盐量在0.4-0.7%的地方则用开沟伏灌,沟深30cm。

(2)块状整地灵活、省工,对因整地而破坏植被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的危险性小,但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相对较差。

不同块状整地方法的规格、特点及应用条件(二)造林整地技术规格的确定1、断面形式主要根据降雨多少确定。

(1)干旱、半干旱地区,翻土面低于原土面或与原土面构成一定的反坡,如水平沟,鱼鳞坑,反坡梯田,机械开沟等。

(2)湿润地区,翻土面平行于原土面,如穴状、带状等。

(3)过湿或地下水位过高地区,翻土面高出原土面,如高垅、台田等。

2、深度深度是整地技术规格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适当增加深度,有利于林木生长发育和根系生长,整地深度一般为0.25-1.0m 之间,具体情况应考虑。

(1)气候干旱地区应比湿润地区深。

(2)立地条件阳坡、低海拔应比阴坡、高海拔深;土层薄、岩石分化差的浅,反之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宜深;有钙积层的草原地区应加深。

(3)苗木及林木根系特点大苗宜深、小苗应浅;深根树种应比浅根树种深。

一般苗木根系长度约20-25cm,可做为整地深度的下限,绝大多数或成树的根分布在40cm的土层内,这可做为整地深度的上限,但速生丰产林,可达到50-60cm,甚至100m。

(4)经济条件造林经费充足可加深。

3、宽度宽度是整地技术规格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

确定整地宽度要考虑下列条件。

(1)引起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水土流失严重区不易宽。

(2)坡度坡度越缓,越应加宽。

(3)植被状况植被越茂密,越应加宽。

(4)树种或林种经济林应比用材林宽。

(5)经济条件经济条件好应加宽。

4、长度对立地条件的改善没什么作用,主要由施工地的施工条件,引起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及作业方式决定的,一般山区、采伐迹地短,平原区长;机械作业长;地形破碎宜短,坡面整齐可加长。

5、间距在干旱区一般上下间距为3-5m,湿润区为2-3m,左右间距1-3m,即株距小,行距大。

6、其它质量要求挖穴时底、表土分开堆放。

表土要回填,回填20-30cm。

底土作埂,埂要拍实。

过长沟修横挡,拣尽石块,在沟与埂之间留20cm的旱台。

(三)造林地整地季节1.随整地随造林应用于风蚀沙地、熟化土壤。

除此而外,一般不提倡。

2.提前整地一般要求在造林前的半年或一年,最适宜季节为初夏,也就是雨季前。

提前整地的优点:①利用雨季降水,蓄水保墒。

②有利于植物残体分解。

③便于安排林业生产。

因此造林整地必需要提前,特别在干旱地区特别重要。

(四)、造林地整地机械造林整地工作繁重,投入经费大,为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可能的条件下采用机械整地,目前常用机械有铧式犁、开沟犁(JKL50型和3CJ—110型),挖坑机、液压圆盘整地机(3QY—260型)等。

三、整地的作用(一)、改善立地条件1、改善小气候(1)增加光照、提高地温,或降低土壤湿度、提高温度通过消除植被,使阳光直射地表,提高地温。

或抬高种植面,排走水分,提高温度,为树木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在大兴安岭林区或高海拔的山区这一点有重要意义。

(2)减少光照、降低温度,增加湿度通过整地改变小地形或增加土壤含水量,来减少光照,降低温度,这一点在干旱地区有重要意义。

2、改善土壤水分主要是增加土壤水分,途径:(1)清除植被,减少截留,减少蒸腾和蒸发。

(2)改变微地形,增加局部水分来源。

①减少了水分支出(蒸发)。

通过改变微地形(阳坡变为阴坡,平地变为沟)减少光照,降低温度,减少了水分蒸发。

②增大了积水贮水能力。

整地后在造林地上出现的坑或沟(“小水库”或“小水盆”),以及地表粗糙度的增加,有利于拦截和贮蓄地表迳流。

这就增加了局部的土壤水分。

(3)改善土壤条件增加保水能力整地后土壤变的疏松多孔,渗透性强,有利于水分迅速下渗到深层,并加以保存。

而毛细管的作用削弱,又可减少底层水分上升蒸发。

在干旱地区降水少且集中,通过整地最大限度的把有限的季节性降水保存起来,并尽量减少无谓的蒸发,以满足造林成活,幼林生长的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在个别情况下,如沼泽地、盐碱地整地是为了减少土壤水分。

不同整地方法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3、改善土壤养分(1)改善土壤质地通过人为的回填表土、肥土,拣走石块,以增加细土层厚度,降低石质含量。

通过水土流失,细土、肥土也可以在整地穴内聚积。

(2)加快风化整地后土壤小气候和物理性质的改变,微生物活动的加强,可以加速土壤分解过程,促进有机质分解。

(3)通过消灭杂草,减少了养分损失,枯死的杂草又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但是如果技术不当,把石砾、心土翻到表层又不回填表土或无节制的破坏植被,会引起肥沃表土的流失,很难起到整地改善土壤的作用。

(4)改善通气(二)保持水土治理水土流失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造林中的整地即为坡面治理的工程措施,种树种草为生物措施。

通过整地这一工程措施,拦蓄地表迳流,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整地局部立地条件的改善,又可促进苗木成活,幼林生长。

这样生物又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工程措施见效快,生物措施见效慢。

实际中,两者需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会得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但是,整地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及对土壤的翻垦又是加剧水土流失的条件,因此生产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方法,保证施工质量,把水土流失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造林地经过认真清理和细致整地,可以减少造林的障碍,便于进行栽植,抚育管护。

(四)、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1、提高造林成活率整地后立地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为苗木成活、种子发芽创造了有利条件。

干旱阳坡不同整地方法造林成活率比较表(大青山、油松)2、促进幼林生长全国各地很好实例说明细致整地能提高幼林生长20-30%。

原因:(1)小气候的改善延长了生长期。

(2)土壤改善促进了根系生长发育。

(3)整地方法不同,作用的程度不同。

(4)效果的好坏与立地条件有关,一般是条件好的立地不如条件差的立地收效显著。

因此,立地越差,越需细致整地,如内蒙地区、我国西部;相反,则可放松整地的质量要求,如大兴安岭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