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历史文化资料
阆中古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

阆中古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规模宏大,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
阆中古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篇章。
一、阆中古城的历史沿革阆中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楚国的一个重要城池。
汉朝时期,阆中成为四川的州治之一,城池规模不断扩大,城墙高达10余米。
唐朝时期,阆中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贸中心和文化重镇,有“蜀中第一城”的美誉。
宋朝时期,阆中成为四川的通商口岸,商贸活动非常发达。
元朝时期,蒙古人曾经占领过阆中,但是不久后就被驱逐。
明朝时期,阆中成为了一个军事重镇,用于防御南方的入侵。
清朝时期,阆中成为了一个文化中心,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20世纪以来,阆中古城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
二、阆中古城的文化价值阆中古城作为一个古代文化重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
阆中地区曾经是楚国文化的代表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和文化遗迹。
例如,阆中古城内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靖王殿、太和殿、望泰楼、三清殿等等,这些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在阆中古城中,还留有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说,如张楚岳的故事、“巫山神女”的传说、“荔枝子”等等。
这些故事和传说,传承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美好。
阆中古城也是一个文人墨客的聚居地。
自古以来,阆中就孕育着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唐代“丹阳驿楼记”、宋代陈亮《水浒传》、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保护阆中古城的重要性阆中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保护阆中古城,是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也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
为了保护阆中古城,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保护工作、加强市场监管等等。
阆中古城三国文化古迹观览

阆中古城三国文化古迹观览阆中古城位于中国四川省南充市,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三国文化古迹之一。
作为三国历史的重要见证,阆中古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历史爱好者。
本文将为您介绍阆中古城的三国文化古迹,并提供观览须知与游览建议。
一、阆中简介阆中古城建于公元前190年,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作为刘备的后嗣,刘禅于此建立了蜀汉政权,并将阆中设为蜀汉的都城,也是刘备的退位地。
阆中古城占地约500多亩,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展示了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
二、关羽庙阆中古城内最具代表性的三国文化古迹之一是关羽庙。
关羽庙是为了纪念蜀汉名将关羽而修建的,供奉着关羽的塑像和文物。
关羽是刘备的亲信好友,也是蜀汉的重要将领,其忠诚勇猛的形象深受人们的敬仰。
游客可在关羽庙内聆听导游的讲解,了解关羽的事迹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在庙内祈福,向关羽祈愿平安和好运。
三、刘备故居刘备故居是阆中古城内的另一处重要景点。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出身卑微,最终成为了一方霸主。
刘备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巴山蜀水建筑,保存了大量原汁原味的明代建筑特色。
在故居内,游客可以欣赏到精致的木雕和石刻,体验刘备当年的生活氛围。
此外,还有陈列馆展示了刘备的生平事迹和历史文物,令人叹为观止。
四、草船借箭作为一场著名的三国典故,阆中古城还有一处备受游客喜爱的景点,就是草船借箭纪念碑。
草船借箭是刘备和诸葛亮为了应对曹操进攻而设计的一计,通过伪造大批草船来吓唬曹操,最终成功化解危机。
草船借箭纪念碑位于阆中古城内的一处广场上,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纪念碑的独特设计和细腻雕刻。
此外,广场上还有表演团队演绎草船借箭的故事,使游客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五、游览须知与建议1. 自由行:游客可选择自由行的方式,自行前往阆中古城,购买门票后参观。
建议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阆中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以便更好地游览。
2. 导游讲解:由于阆中古城蕴含丰富的三国文化,建议游客在参观时请导游进行详细讲解,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关于阆中的介绍

关于阆中的介绍阆中,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明珠”,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阆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是刘备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中的一处重要场景。
阆中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阆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当时刘备在这里出生。
阆中作为刘备的故土,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三国时期,阆中是蜀汉的首府,也是刘备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刘备在阆中建立了庞大的政权,并且发动了著名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这些历史事件使得阆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
阆中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古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
阆中有许多古建筑保存完好,如刘备故居、刘备祠堂、诸葛亮祠堂等。
这些古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
此外,阆中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人墨客与阆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文化遗产为阆中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游览。
除了历史和文化遗产,阆中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和川南丘陵交界处,地形多样,山清水秀。
阆中的自然景观包括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等,给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观光体验。
其中,著名的景点有五龙潭、狮子山、三江汇流等。
这些景点以其壮丽的景色和独特的地质构造而著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阆中还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闻名。
阆中的美食以川菜为主,以其麻辣、口味重而著称。
当地特色菜品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辣子鸡等,口味独特,风味独树一帜。
此外,阆中还有许多传统的小吃和特色美食,如阆中豆花、麻辣烫等。
这些美食使得阆中成为了美食爱好者的天堂。
阆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美食文化。
阆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在阆中,您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美食。
古老的水城四川南充阆中

古老的水城四川南充阆中四川南充阆中,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水城,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名城。
阆中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众多的历史遗迹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带来阆中的历史沿革、独特的水城风貌以及其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历史沿革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和商业交通枢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阆中就有了初步的城市规模。
在古代历史上,阆中曾是著名的关中水陆要冲,关外北南交通要道。
宋代,阆中成为当时著名的驿站和商业中心。
明清时期,阆中得到了更为繁荣发展,成为四川东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独特的水城风貌阆中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被形容为历史上“城插江中,中有城而有江,江中又有城”的独特风貌。
阆中城中的沱江和雅砻江环绕城市,把整个城区分为西城、东城两个部分。
沱江水贯穿城中,为整个城市增添了一抹碧绿,为城市增添了一份活力与韵味。
三、文化遗产的价值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首先,阆中古城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城墙以及四座城门保存完整,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池之一。
其次,阆中古城内有许多历史古迹和名胜,如鹳雀楼、张飞庙、文庙等,这些古建筑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特色。
第三,阆中的红灯古街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街道之一,街上的明清建筑保持了原汁原味,仍然充满着浓郁的古香古色。
四、旅游资源的开发阆中的独特的水城风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阆中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今,阆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包括酒店、餐饮、导游等各方面服务,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另外,阆中也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五、对未来的展望对于古老的水城四川南充阆中,它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城市,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未来,阆中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将加强旅游业的开发与提升,为更多的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
历史文化名城:阆中

历史文化名城:阆中阆中,坐落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枕巴山、西倚剑门、雄峙川北。
县城坐落在嘉陵江西岸,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天然屏障,2000多年来,一直为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早在1300多年前,阆中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有“阆苑仙境”、“阆州天下胜”之誉。
阆中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国都。
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
汉唐时期,阆中是我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学字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蜀汉史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之久;明、清时期,阆中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0余年。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1986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
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而珍贵的文化遗迹,构成了阆中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灿烂生辉的永安寺、大佛寺、滕王阁、华光楼,气势宏浑的张飞庙、杜工祠、张宪祠,琅环福地的观音寺、巴巴寺,古朴壮观的天宫院、河楼庙、五龙庙、清代考棚等数十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灿若星群。
人杰地灵的古阆州,曾诞生龙活虎世界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蜀汉名将马忠、程畿,宁代抗金骁将张宪和我国现代数学仄斗张鼎铭。
历代墨客骚人杜甫、陆游、司马光、苏轼父子、文同、张善子、丰子凯、萧军等古今名流都先后莅阆观光或旅游,留下大量墨宝和诗篇,为阆苑天下胜景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阆中还有堪称全国一流的古民居保护区,更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红四方面烟根据地和当年红四方面军战斗的处处遗迹供后人景仰。
阆中的自然景观奇秀多姿,独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环绕阆中古城,四周青山拥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水墨丹青,浑然天成;“嘉陵第一江山”的锦屏山风景区、神秘幽深的佛教圣地大佛寺风景区,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宗教文化和神州传说于一体。
南充阆中古城简介

南充阆中古城简介
南充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阆中古城创建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古代军事重镇,也是南方唯一一个完整保存的古代军事城池。
阆中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景优美而闻名于世。
城墙高达11米,周长3.5公里,城门有五座,城内有大小广场20余座,还有众多的古建筑和文化遗迹,如古建筑群阆中古城墙、鹅公楼、百花楼等,还有文化名人的诗词碑刻、古塔寺庙、古井等,这些都成为阆中古城重要的文化遗产。
阆中古城不仅在阆中市内享有盛誉,还深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
2012年,阆中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
为中国第38个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四川省重点旅游景点和国家4A 级风景区。
今天的阆中古城已经成为南充市的重要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体验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之美,品尝地道的川菜美食,还可以参观阆中博物馆、张飞庙等景点,了解更多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
- 1 -。
阆中古镇的介绍

阆中古镇的介绍
阆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北依秦岭,南靠巴山。
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古城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5公里,面积约1.8平方公里。
阆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代就已形成集镇,三国时诸葛亮建平城(今阆中古城)后又设治。
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川东北重镇”之称。
阆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这里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100多部(篇)优秀古代长篇小说都有在此创作或发生的故事。
张飞、张绣、刘备、诸葛亮等历代名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传奇诗篇和传说。
阆中古城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明太祖朱元璋讳,改为现名。
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中游,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风格。
阆中古城有四条古街(又称四街)和五条古巷(又称五巷),有近10条街巷被列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街。
—— 1 —1 —。
四川阆中简介

四川阆中简介四川阆中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阆中古城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阆中古城地处于岷江和沱江的交汇处,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古城建筑依山傍水,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内城是典型的汉代古城,有完整的城墙、城门、街巷和民居,保存完好。
外城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城墙高大宏伟,城门雄伟壮观。
整个古城融汇了汉代、明代和清代的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阆中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
这里曾是古蜀国的故都,也是蜀汉刘备的发迹地之一。
阆中还是著名的古代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孙复、杨时、周颐等一大批文学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句。
阆中古城内还保存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和建筑,如古代宫殿、庙宇、碑刻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阆中的辉煌历史。
阆中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古城内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石佛寺、天坛、孔庙等,这些古迹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此外,阆中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岷江大峡谷、沱江湿地、白龙潭等,这些景点都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
阆中的美食也是吸引人的。
这里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如阆中火锅、阆中酥肉、阆中豆腐等,这些美食口感独特,味道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食,阆中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阆中都会举办盛大的元宵灯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阆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打花枪等,这些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民间风情,展示了阆中的独特魅力。
四川阆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它不仅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景,还有丰富多样的美食和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阆中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将带给游客们独特的旅行体验和深刻的文化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阆中文化资料喵喵一阆中印象第一词——风水古都历史渊源:据称是唐代贞观年间著名天文历算学家袁天罡奉太宗皇帝之命由长安行至西南步测王气,到达阆中终于步测到王气。
传说袁天罡规划了阆中古城,此地依山傍水,龙脉之地,颇具王气。
(在天宫院的介绍中,关于天文的主要贡献多是由李淳风出血的,袁天罡的贡献十分抽象,估计实质贡献不多。
)(风水,主旨是为了追求人居环境的协和、择吉而避凶,构成中国独特的景观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已经为了建筑的潜规则甚至显规则。
风水以藏风、得水为条件,着眼于寻求理想的居住或墓葬环境。
古代认为,环境与人之间有奇异的类同性,地理环境尤其是山对人的影响,譬如形状上人肥山厚、人饥山瘦,气势上人秀山清、人迷山浊,动作上人驻山宁、人离山走,性情上人勇山雄、人凝山缩,伦理上人孝山顺、人亏山逆。
中国风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时代风水观念、风水意识的形成,到伏羲八宫卦序图发展为六十四卦、演变成《周易》,再到秦汉风水理论创世,到魏晋南北朝风水术大肆张扬,隋唐时期时期风水理论著作颇丰,直到唐以后,形成“形势宗”和“理气宗”两大派别,前者中山川形势的空间形象上达到天人合一,后者注重是在时间顺序上达到天地人合一。
经由阴阳、五行、八卦、四象、天干地支等学说引入,综合了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学这风水学的三大支柱,实现风水学最高原则——天地人合一。
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人是一体的,天上有的,人间必然有,地下也有。
这种观念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思维的基本源头和文化基因,也贯穿了风水学的发展过程中。
)1神秘的北纬31度阆中与古埃及金字塔等神秘之地同处于北纬31度区域。
(沿地球北纬30°线前行,眼前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从地理布局大致看来,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
世界几大河流,比如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
更加令人神秘难测的是,这条纬线又是世界上许多令人难解的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谜的所在地)。
2 阆中山水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四周环山绕水。
山川形胜,秀绝寰宇,温润敦厚的嘉陵秋水为蜀都三秀之一。
是大巴山脉、剑门山脉、嘉陵江水三者汇集之自然山水之地同时也是仙气、灵气、王气三者汇集之地,所以号称”嘉陵第一山水”。
文化历史渊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阆”字说:“阆,门高也。
”意思说:“阆”是高门的意思。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解释“阆中”说:“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
”意思说: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城在其中,所以称阆中。
也就是说,阆中因山得名。
《旧唐书·地理志》解释阆中得名时说:“阆水迂曲,经巴郡三面,故曰阆中。
”嘉陵江流经阆中一段,古称“阆水”。
意思说:嘉陵江绕城三面,城在其中,所以称“阆中”。
也就是说,阆中因水得名。
两种说法看似不一,实际并不矛盾。
阆中四面山形如高门,因名阆山;嘉陵江流经阆山下,因名阆水;城在阆山阆水之中,故名阆中。
阆中地理位置图阆中山水环绕图城周苍山连列拱卫,佳景云集、气象深远,准确表达了风水的“龙、沙、水、穴”理论模式,是历代堪舆家视为最理想的风水宝地。
山水环绕、冲阴抱阳风水文化中必备元素一一具有。
阆中城周风光图3建筑规划古城内建筑规划以中天楼为轴心,应“天心十道”之喻,按东西南北走向,次第展开,布若奕局。
中天楼全景从中天楼看街巷可谓城中飞阁连危亭,却望城郭如丹青。
对岸观景图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起因除了阆中为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同时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居街院和寺院楼阁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4民居街院明清时期古风遗存,融京都四合院与江南园林风韵又自显川北特色的民居古院,融合风水理论。
有四水归堂的四合院格局,纳光避风的倒天井坐向,另外还有串珠式、品字形、多字形等即寄托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又适于居住的多样院落形式。
风水之观念哲学以民居为载体再一次贯穿百姓生活。
(古城四合院,中院落为天井,采光、透气、通风、理水。
周边屋檐的雨水流入天井,称“四水归堂”。
四围屋檐可遮雨,人行檐下,不湿鞋。
院中种树栽花,自成一个优雅、闲适、清静的小天地。
)品字形院落鸟瞰图院落风光图石板长街、斑驳小巷、青瓦长檐,古风古韵的古城街巷景色也是组成阆中风水哲学文化的重要部分,阆中巷景图5寺院楼阁阆中古城内永安寺、大佛寺、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福音堂、陕西会馆等十多处寺院祠馆建筑彰显阆中丰厚的文化。
阆中风水无处不在,专家认为阆中精典的完美风水格局活脱出风水理论的丰富哲学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典范性。
阆中境内其著名景点的为以下几处:汉桓侯祠汉恒侯祠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明代又称雄威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国文化旅游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张飞为三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刘备攻取四川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
在镇守阆中7年间,张飞保境安民,发展农桑。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张飞被属下张达、范强所害,谥为桓侯,葬于阆中。
张飞遇害后人们敬其忠勇,为他筑冢建祠,以示纪念,从初建时算起汉桓侯祠已有1700多年历史。
据阆州刺史崔善《新建巴西太守张桓侯祠记》,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历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
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增筑围墙47丈。
此后还有多次续修。
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建造精美,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为三国文化的一大胜迹。
唐代佛塔唐代佛塔图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北玉台山半腰,现滕王阁景区内,唐滕王元婴镇守阆中时所建。
佛塔高8.25米,四方形塔基,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覆钵形,正中开一船形龛,内刻一佛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装塔刹,刹基两层,下层有石雕八力士举托刹身,上层为六方柱,各方开一昆门,门内刻一座佛,刹为火焰纹状。
石质细腻,古朴秀美。
此塔为七级浮屠,原为三座,仅存一座。
其视觉效应奇特,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去,石塔均向一旁倾斜。
五龙庙五龙庙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阆中河楼乡白虎村五龙山麓。
始建于唐代,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修。
占地4亩,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原有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及文昌阁等,“文革”被毁,现仅存元代文化遗址文昌阁,属全木结构,其建筑风格为布筒瓦覆盖的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3间,檐柱侧脚明显,前檐下施六铺作斗拱出双挑:第一挑瓜子拱雕呈翼型,第二挑华拱左右各出斜拱,极为别致。
斗拱用料粗大,梁架举折小,屋面平缓。
四根檐柱用料较大。
整个建筑,既具宋代《营造法式》中某些建筑特点,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其“叉手”用料为同期建筑所罕见,左右次间还保持“草袱”及圆木椽子。
建筑造型优美,大式作法,与山西五龙庙型制相似。
虽仅存后殿,但却是现已保存不多的元代建筑。
清代四川贡院四川贡院图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考棚在城内学道街、清嘉靖年间重建、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
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
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
至今保护较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
清代考棚,是川北道贡院的俗称。
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官员后备人才的一钟制度。
明清时,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7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
省会迁徙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至废除科举制度。
滕王阁滕王阁景图嘉陵第一江山景区---滕王阁在阆中城北的玉台山,同南昌滕王阁一样,是唐高祖李渊第22子滕王元婴建造。
滕王于公元679年由寿州调隆州(阆中),嫌“衙役卑陋”,便在城中建“隆苑”(玄宗时改“阆苑”)又在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供其游乐,杜甫有《滕王亭子二首》。
滕王阁下台基上有唐代佛一座。
塔身为上大下小长圆球体,正中开一船龛,内刻一佛结跏跌坐于莲台。
上装塔刹,有石雕8力士举刹身。
刹身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
刹顶为一焰纹状圆石。
石塔通高8.25米。
二阆中印象第二词——天文历法据称远古时代阆水诞生了人祖华胥,华胥在阆中孕育了伏羲、女娲兄妹,远古华胥之国的阆中是“相天法历”、“仰望俯察”、“巫祝占星术”的发源地。
其实由于阆中集聚风水堪舆家所以天文研究自当人才辈出,在唐宋时期已经成为天文研究中心。
1八卦伏羲所创的八卦衍生出的卦象理论,在古代制定天文历法一直是重要的依据。
阆中天宫院中的伏羲八卦图2春节汉武帝时阆中籍天文学家落下宏提出“浑天说”,制作了第一台“浑天仪”。
制作了我国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根据《太初历》诞生了春节。
阆中春节景象3天文学家以落下闳为名命名的星座,闪烁星空,其后任文孙、任文公天文学家父子,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
4 天文古风遗迹阆中天文研究闻名遐迩,东汉时期张道陵来阆中布教传道,唐代天相相术大师袁天罡、李淳风等先后来阆中定居,研究阆中天文、地理。
蟠龙山、锯山垭、九龙捧圣的天宫院、天罡墓、淳风墓等古风遗迹。
三阆中印象第三词——民俗文化除了风水文化、天文文化其外巴国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宗教文化、也各放异彩,这表现在多元的民俗文化方面。
1民俗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当时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巴国的最后一个王国都还定都于阆中,巴渝舞、川北灯戏、傩戏和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都有很浓郁的巴蜀文化的风格。
巴渝舞巴渝舞表演古城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
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
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
《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宫廷。
汉代还为巴渝舞配了4篇舞曲: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
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执仗而舞”。
“仗”,兵器,“执仗”即执干戈;伴奏则是击鼓。
班固《汉书》载:“巴渝鼓员,三十六人”。
他讲的是宫廷燕乐的巴渝舞,征伐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战斗,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阵前拼杀者,执看挺戈,大声呼呵,后面伴奏者,则击鼓顿足,以增威势,这就是史书所为的“前歌后舞”。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这样描绘巴渝舞的壮观场面:“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