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是历史⽂化名城。
阆中历来是川北政治军事重镇,三国时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阆中“⼭围四⾯,⽔绕三⽅”,选址、布局与周围⼭川有机融合为⼀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合⼀的城市规划思想。
现有⽂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物保护单位13处。
本次规划的创新和特⾊为:保护规划的重点在于保护古城与⼭、⽔等⾃然环境的关系,保护历史⽂化保护区和各级⽂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延续古城“城郭如丹青”的历史风貌。
在城市总体规划层⾯上,确定发展新城,保护古城的战略。
搬迁古城污染企业和⼤型⼯业,发展旅游和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扩⼤就业,激活古城区的活⼒。
规划确定阆中古城历史⽂化保护区(⾯积0.61ha)和南津关历史⽂化保护区(⾯积2.23ha)的重点保护区范围和保护要求。
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的规划结合景观视廊、景观视线,重点控制⽤地类型、建筑⾼度、体量、⾊彩、风格等内容。
古城轮廓线的保护重点保证蟠龙⼭、⽩塔⼭、锦萍⼭、华光楼的制⾼点地位,保护⼭、⽔、城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征。
严格保护古城区内道路的空间尺度和格局,为修建防洪堤⽽建设的滨江路拆除⾼家坎街、⽪坊街南侧的历史建筑,破坏了城、江关系和历史风貌,规划对此进⾏了改善整治。
交通规划以步⾏交通为主,形成富有特⾊的旅游步⾏道系统。
规划通过滨江绿带、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庭院绿化、⼭体绿化等各种绿化形式组成绿化系统。
并通过连续或⽚断的绿化⽅式将古城城址勾勒出来。
城内绿化与周围蟠龙⼭、锦屏⼭、东⼭等风景园林和⽣态林相结合,增加城市的⼈⽂景观特⾊。
沿江两岸各100⽶范围划定沿江风貌控制带,保护⼭体植被、沼泽湿地等绿化形式。
规划根据街区历史功能划定传统商业街、传统⽣活居住、传统⽂化景观区,整合滨江休闲娱乐区。
规划旅游线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保护区防灾系统。
制定街道景观、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建筑的整治导则。
积极探索保护规划实施的政策和古城经济恢复的⼿段。
四川阆中古城保护条例

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阆中古城保护与管理,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阆中古城保护范围内居住、游览、生产经营和从事规划、保护、建设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阆中古城实行分区保护,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
核心保护区是指南津关嘉陵江大桥北岸以西,大步坎巷、何家巷以西,三陈街以南,白果树街以西,东街小巷、内东街以南,盐市口街、官菜园街以西,古莲池街、火药局街以南,西至张桓侯祠,南至嘉陵江北岸的区域。
建设控制区是指嘉陵江阆中古城段以北、张飞南路以西、新村路以南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区域,以及东起南津关嘉陵江大桥和梁子山脚、北至嘉陵江阆中古城段、西至锦屏山脚、南至黄花山北侧山脚和阆南桥所围合的区域。
环境协调区是指除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以外的古城区域及古城视线所及的城周山体和嘉陵江玉台山至嘉陵江、东河交汇处水域。
第四条阆中古城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南充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阆中古城保护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阆中市人民政府负责阆中古城保护工作。
阆中古城保护管理机构履行古城保护管理具体职责,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
阆中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古城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阆中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制度,对古城保护的规划、名录的编制和调整、建设与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实施论证,提出决策意见。
第七条南充市人民政府、阆中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将古城保护经费列入预算,予以保障。
古城保护资金可以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等渠道筹集。
第八条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成立公益性组织、提供技术或者志愿服务等方式,在阆中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指导下依法参与古城保护工作。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阆中古城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古城的行为进行劝阻、举报和控告。
阆中古城地理环境及文化内涵解构

阆中古城地理环境及文化内涵解构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都、府、州、县等多种类型。
虽然它们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但从其有机统一的城市布局结构、城市空间组织到山、水、城三者共融的城市景观及良好的城市大区域绿化和环境保护,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城镇建设的指导理论———风水学说的精妙之处和卓越成就。
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的阆中城,就以其山水名胜而得称于世,历来就为古代巴蜀重镇,且已有2 300多年的建城历史。
沿革至今,其城市格局及自然景观,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风貌,对研究中国风水理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阆中古城山水格局综述“‘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地理因素,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生态、气候、植被、物产、人口、交通及景观等等,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城市生存发展之本。
”阆中得名,寓象其山水格局,名实相符。
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山水严密缠护的名胜之地。
此地北距广元180公里,有栈道、朝天峡等天险,循古要道金牛道可通汉中;东距通江、南江、巴中200余公里,有大巴山为屏障,循另一古道米仓道可出汉中;西北至剑阁120公里,有天下雄关剑门可守险;溯白龙江北上可通碧口,为川、甘孔道;南向,循金牛道、米仓道及绕城而过纵贯南北的嘉陵江,则可经层层关拦而通巴蜀腹地,以及江汉滇黔。
阆中城适处该勾通中原与巴蜀等地的水陆要冲,而城寰在所,大坝平衍,人物繁庶,又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兼有七关(南津、五吉、河溪、梁山、锯山、土地、滴水)合护,成金汤之固,且风光佳丽。
所以两千多年以来,其成为川北政治军事重镇,商贾辐凑和雅志山水的文人墨客荟萃胜地,并因此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繁荣,人才辈出。
契合于地灵人杰的传统观念,被世人视为风水宝地。
不难看出,阆中古城在城镇选址及经营发展上均受古代风水学说的影响。
首先在选址上,选择山水交会处,使城镇天然具备山水要素,从而极其便利地形成浑然一体的“山水城”。
同时在城镇空间组织上与外部自然山水空间同构,共同营造一种围合重重、内敛向心的封闭空间,可谓“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图1) 。
阆中古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The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langzhong city
作者: 赵美英[1];徐邓耀[2]
作者机构: [1]西华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2;[2]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出版物刊名: 生态经济
页码: 92-94页
主题词: 名城;旅游资源开发;品牌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潜力;旅游产品;开发对策;中国历史文化;开发与保护;均衡性
摘要: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本文提出了维护古城原貌,采取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多赢性'开发对策,力求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均衡性发展,走阆中旅游产品品牌化道路.。
阆中古城调研报告

阆中古城调研报告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我对其进行了一次调研。
阆中古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阆中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这座古城建于公元前四世纪,是秦汉时期的要塞城市,曾经是巴蜀文化的中心。
城内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和文物,如古城墙、庙宇、古街巷等,展示了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另外,阆中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文化,如龙船文化、武术文化和民间艺术等,这些都为阆中古城增添了魅力。
其次,阆中古城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
古城周边是蜀南竹海和高质量的农田,景色宜人。
另外,在阆中北部还有着秀美的南北山脉,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
这些景观为古城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氛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然而,阆中古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墙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加强。
古城墙的一部分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需要及时进行修复和保护,以保护古城的完整性和观赏价值。
其次,古城内一些街巷的保护和改造也需要重视。
这些街巷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城市发展和改造过程中有部分被拆除或破坏,需要进行规划和保护。
此外,古城的保护和发展需要与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和期待相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阆中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古城墙和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监管,确保游客文明游览,不对古城造成进一步破坏。
其次,要加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对文物的认识和重视。
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和展览,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最后,要加强与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合作和沟通,确保他们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尊重,同时让他们参与到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中来。
总的来说,阆中古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保护和发展,结合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可以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欣赏历史和自然之美。
阆中古城旅游深度开发与保护

阆中古城旅游深度开发与保护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阆中古城旅游深度开发与保护姓名杨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第四纪地质学指导教师朱创业20080501摘要阆中古城旅游深度开发与保护作者简介杨珊女年月出生年月师从于成都理工大学朱创业教授年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第四纪地质学专业于年月获理学硕士学位。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全球化旅游也会呈现新的发展势态。
这种变化在古城旅游市场上的表现就是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对传统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这一类的旅游活动的需求增多。
阆中古城旅游的开发以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为标志它所取得的进步是历史性的。
然而阆中还没有被文化观光的市场同化并且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休闲度假的自由行游客。
针对这样的旅游供给落后于旅游需求的情况阆中应以可持续的保护为前提进行旅游深度开发及时把单纯古城观光调整到“山、水、城”一体化的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目的地继续扩张旅游产业满足游客个性张扬的需求提升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弘扬传统文化尤以风水文化为最突出阆中的文化核心竞争在整体租赁的开发模式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综合性的模式去充分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收益渠道。
同时强化和保障古城保护措施是阆中深度开发的重要前提。
其一是对文化的保护全球化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旅游者对文化差异的追求文化竞争和文化创新会进一步突出这样决定了阆中的核心吸引力是文化具有珍视的价值其二是对古城建筑的保护克服现有阻力和动用的有能力的人力资源拆除旧的违章建筑、不协调建筑是统一实旖古城规划的必要措施其三是对环境的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趋势是古城旅游业努力的经营方向阆中的环境保护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阀中古城深度开发开发对策保护措施?哪廿嬲啪行旬蚵北埘锄瑚廿姆呻肌曲哆破?也脚硒丘嘶血印血”‖仃岵嘶?廿也曲乒趾锄也仃垂廿协。
毋哇出昀?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冗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盛壑理王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阆中市李家坝、杨家坝、凌家坝地块概念规划设计

阆中市李家坝、杨家坝、凌家坝地块概念规划设计
设计范围:概念规划设计
建设单位:四川阆中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设计
设计面积: 634.8公顷
项目性质:城市规划
项目位置:四川阆中
设计时间: 2012
竣工时间:在建
阆中,千年古城,风水之都。
项目规划以传承历史文脉、塑造新城界面、构筑国际一流新城滨水空间为目标,将旅游与城市功能融为一体,突出生态、休闲、宜居氛围,将其打造成与千年阆中古城相辉映的国际旅游度假新城,为阆中步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设计上,利用理水、通脉、聚气、塑形等手法,显山水之形胜,聚阆中之神韵,迎时代之潮流,站在城市、旅游、产业、场地、形象“五维度”的高度,强化新城视觉形象,塑造可渗透的呼吸空间,构建混合型、高效能的城市体系,创建国际山水生态新城。
阆中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阆中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录第一编阆中古城旅游总体规划 (4)第一章规划总纲 (5)第二章旅游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6)第一节区域条件 (6)第二节自然环境 (7)第三节历史文化背景 (7)第四节社会经济环境 (7)第五节旅游发展现状 (7)第三章阆中古城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8)第一节旅游资源调查与分类 (8)第二节阆中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9)第四章阆中古城旅游市场分析 (10)第一节中国旅游市场发展预测 (10)第二节四川省旅游市场分析 (11)第三节阆中古城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12)第四节阆中古城客源市场分析 (12)第五章阆中古城SWOT分析 (13)第六章战略、目标与定性定位 (15)第一节总体战略 (15)第二节定性目标 (15)第三节定量目标 (15)第四节旅游形象定位 (16)第五节旅游形象塑造 (16)第七章旅游空间结构规划 (17)第一节规划理念 (17)第二节旅游空间布局规划.................................................................................................................................17 第八章重点旅游片区规划. (19)第九章旅游产品规划 (24)第一节旅游产品体系 (24)第二节主要旅游产品规划 (25)第十章旅游线路规划 (26)第一节旅游线路体系 (26)第二节游线组织规划 (26)第三节门票实施建议 (28)第十一章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29)第一节旅游商品资源及开发现状 (29)第二节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29)第十二章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 (31)第一节经济效益及影响 (31)第二节社会和文化影响 (32)第三节环境影响 (32)第十三章旅游环境容量 (32)第一节阆中古城环境容量 (32)第二节游客规模预测 (33)第十四章旅游环境管理规划 (34)第一节自然生态保护与培育 (34)第二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 (35)第十五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6)第一节旅游基础设施现状 (36)第二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6)第十六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37)第一节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37)第二节景点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38)第十七章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39)第一节旅游市场营销战略 (39)第二节旅游目标市场定位 (39)第三节旅游促销方案 (39)第四节促销费用规划 (41)第十八章政策保障与管理体制规划 (42)第一节保障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 (42)第二节旅游组织机构规划 (42)第三节旅游人力资源规划 (43)第四节旅游开发资金筹措 (44)第十九章旅游开发项目投资规划 (45)第一节旅游开发项目时序 (45)第二节基础设施投入估算 (45)第三节旅游住宿设施及其他项目投入估算 (46)第四节旅游开发项目的投资估算 (47)第五节收益—成本分析 (48)第二编阆中古城4A级旅游区建设规划 (49)第一章4A级旅游区(点)评价标准概述 (50)第二章阆中古城旅游区建设现状分析 (50)第三章阆中古城4A旅游区建设方案 (52)第一编阆中古城旅游总体规划第一章规划总纲一、项目由来及规划背景《阆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审议稿)中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阆中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变为旅游产业优势,使之成为阆中市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川北军事重镇。扼 守川甘孔道,水绕 三方,七关合护, 形成金汤之固。兵 家攻守必争之地。 三国蜀国张飞镇守 阆中达七年之久。
3、科学价值
著名的风水城市。地 理形势和山水格局符 合理想的风水环境意 象。
4、艺术价值
古城与自然 环境有机融 合,形成山 川秀美的城 市整体风貌; 拥有众多较 高艺术价值 的文物古迹。
3. 改善了历史街区的市政设施,提高了 居民的生活水平。
4. 进行了院落保护改善的积极探索。
5. 通过宣传和行动,提高了市民和各级 领导的保护意识。
6. 加强街区的管理,制定了管理办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文 物 古 迹 受 到自然和人 为破坏的威 胁。
2. 历 史 文 化 风 貌和自然景 观受到破坏。
名 城 格 局 及 环 境 风 貌 分 析 图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 (3) 《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推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
(1999年12月17日温家宝在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规划期限:
与总体规划相同,近期为2003~2005年, 远期为2006~2020年。
保护规划指导思想
(1)树立整体性思想,保护规划应纳入阆中城市总体规划,成为阆中 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新区,保护古城,使保护 与建设协调发展。
(2)确立分层次保护思想,突出保护重点,建立市域历史文化环境、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与文物古迹四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位于四川盆地北 部,嘉陵江中游 的低山丘陵区。
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城,是典型的 按照古代风水学 说选址建设且保 存较为完整的古 城。
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 2、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科学价值 4、艺术价值 5、情感价值 6、革命教育价值 7、使用价值和旅游价值
1、历史价值
千年古城,秦汉名郡, 素为郡、县治所在地, 有2300余年的建城史;
第一 名城概况 第二 名城保护规划简介 第三 历史的回顾与沉痛的
教训 第四 阆中古城保护的措施
与具体做法
第五 几点体会
第一 名城概况
第二 名城保护规划简介
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规划
1.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阆中古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 现状概况与价值评估 2. 保护工作回顾 3. 规划依据、规划范围、期限和规划指导思想 4. 规划原则、保护重点和规划目标 5. 市域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规划 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7.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8.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9.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近期规划 11. 规划实施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保护措施 分区分级保护 城址环境和城市轮廓线保护 视廊的保护和建筑高度控制
开辟新区 保护古城
道路交通
分区分级
重点保护区
(0.63平方公里)
建设控制区
(1.15平方公里)
环境协调区
保护城市天际轮廓线
景观视廊
• 华光楼-锦屏山、魁星楼; • 华光楼-白塔; • 华光楼-蟠龙山; • 锦屏山-古城、蟠龙山; • 魁星楼-古城、蟠龙山; • 白塔-古城、嘉陵江、锦屏山; • 大像山-古城、锦屏山; • 滕王阁-嘉陵江、西山。 • 笔向街-以白塔为对景; • 管星街-以魁星楼为对景。
2、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历史环境风貌 的完整性。
3、既要保护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要继承和弘扬无形的 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相互依存、相互烘托,促进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4、立足长远,远近结合,逐步实施。
保护目标
总体目标:保护好自然、历史文化资
源,保护城市自然人文特色,促进城市 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古城仍是居住和 传统商业的重要 场所。
丰富的文化和众 多的古迹成为开 展文化旅游的重 要资源。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山、水、城”相依的城市整体风貌和保存完 整的历史街区构成阆中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 色。
1. 开辟新区,搬迁政府。实施“古进新 退”战略,保护古城。
2. 整修历史街区外观立面,效果显著。
(3)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 工作方针
(4)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保 护和继承名城历史文化特色。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积极改 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保护规划原则
1、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关系,使城市的建设 与发展既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适应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的 需要。
保护框架和保护重点
1、保护框架
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体现两者的历史文化 内涵的人文环境三部分组成。
2、保护重点
(1)重点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 史文化保护区。
(2)重点保护 “山、水、城”相依的城市自然历史 文化特色和古城整体风貌。
规划结构
1. 千佛-老观历史文化环境区 2. 水观历史文化环境区 3. 柏桠历史文化环境区 4. 思依历史文化环境区
建筑高度控制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共有31 处,其中 国家级3处
(建设部建规[1994]533号) (5)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试行)》
川建规发[1999]0639号 (6) 《阆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年)》
规划范围、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 专项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整个市域,规划以古城 区(1.78平方公里)为重点。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周山势锁烟霞”
张恒侯墓
永安寺大殿
5、情感价值
(1)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2)产业文化源远流长。 (3)浓郁特色的民俗民风。
6、革命教育价值
县域东部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部分, 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摇篮。古城内革命遗址 众多,是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
7、使用价值和 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