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类型: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安在?《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你是问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v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v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v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v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一、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

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四、省略句

种.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文言文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省略句,状语后置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判断句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是天下之大贼也。 7、此帝王之资也。 8、梁将即楚将项燕。 10、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4、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 2)……,……也。 3)……者,…… 。 4)……者也。 5)“是······也”式 6)“此······也”式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5)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⑴刘豫州王室之胄

05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代词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代词 古代汉语中的代词 代词是指具有称代、指别作用的词。代词的基本语法特点是它的指代作用,跟它所指代的词语的语法特点大致相同,其句法功能也跟它所指代的词基本相同。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种,分别介绍如下: (一)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人称代词一般分为下面三类:1.第一人称代词。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朕、余、予、吾、我。它们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2.第二人称代词。常见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尔、而、乃、若。“汝(女)”、“若”主要作主语、宾语;“而”、“乃”多作定语;“尔”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之、其、厥、彼、夫。第三人称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其中,“之”多作宾语,“其”主要作定语,“厥”作定语,“彼”、“夫”可以作主语。 除以上三种人称代词外,古代汉语中还有两个反身代词“自”、“己”。这两个代词相当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加“自己”,即“我(们)自己”或“他(们)自己”。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最初既没有性的区别,男性女性通用,也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若表多数,便在代词下加数量词。如:“夫

子欲之,吾二臣 ...者皆不欲也。”(《论语·季氏》)后来,逐渐有了类似于表示复数的“侪”、“等”、“曹”、“属”、“辈”、“徒”等,它们黏附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部分尊称与谦称以及人名之后,如:“不者, 若属 ..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二)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对人、事、物、处所等表示询问的代词。 1.代人的主要有“谁”、“孰”。二者都可以作主语,“谁”还可以作宾语、谓语和定语。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2.代事物的主要有“何”、“胡”、“奚”、“曷”。“何”主要代事物,有时也代人,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相当于“什么”;“胡”、“奚”、“曷”一般只用于代事物,多充当状语,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代处所的主要有“安”、“焉”、“恶”。它们通常作状语,用于反问,相当于“哪里”、“在哪里”、“怎么”等;也可以充当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等。如:“若不厥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将焉取之”即“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三)指示代词 指示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古汉语的指示代

文言句式详解及例句翻译

高中文言文句式讲解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 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此类判断句(三句以上)(1)(2)(3)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这个时候)是臣(为国家)效命的时候啊! [练习] :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梁父即楚将项燕。梁父即楚项燕吧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非死,则徙尔。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破灭(六个国家灭亡了),非兵不利(并不是兵器不锋利精良),战不善(作战不得法)(或:仗打的不好),弊在赂秦(弊病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练习]:列举我们学过的此类判断句。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并非是你的胳膊变长了,但是远处的人也能看到你招手。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类型: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 臣诚恐见欺于王:我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于赵国 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有所准备就能控制别人,毫无准备就会被别人所控制[练习]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此类被动句。(见笑见教见谅见谕)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父母家族都要被杀 举例3句此类型被动句: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和疑问句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1、用“者”、“也”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例句】 ……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例句】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例句】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例句】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例句】 二、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1.“于”表被动 【例句】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例句】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例句】 (1 (2 (3 (4 4.用“被”表被动。 【例句】 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 【例句】 三、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句】 ⑴甚矣,汝之不惠! 还原:汝之不惠, 甚矣!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还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2.宾语前置 A 还原:古之人不欺余也。 还原:自书典所记,未有之也。 还原:忌不信自。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还原:大王来操何? ⑵沛公安在? 还原:沛公在安?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还原:执肃手曰:“卿欲言何?”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还原:微斯人,吾与谁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还原:不然,籍以何至此? C 还原:句不知读之,不解惑之。 还原:夫晋,何有厌之? 还原:唯图利是,唯举才是。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还原:铿然有声者石之,所在皆是也。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河南南召一中翟杰(邮编474650) 教学目的: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状谓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异同

一、定义 现代汉语,我们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现代汉语这门课程讲解的是狭义的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古代汉语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语音、音韵 现代汉语语音特点: 1.每1音节都有声调。声、韵、调是汉语音节3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没有复辅音。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 l,r,n; 3.元音占优势。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古代汉语音韵: (一)双声与叠韵(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凛冽(2)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窈窕须臾 (二)中古声调的“四声”:平、上、去、入, 后三类归于“仄”,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不同。古代的注音方法:(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二)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 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普通话的这四个声调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将中古韵书《广韵》中平、上、去、入四声的归字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作比较,可以总结出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意思是古代的平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类。规律是:古代的全清、次清声母平声字,後来都演变为阴平字;古代的全浊、次浊声母平声字,後来演变为阳平字。 声调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与声母的浊音清化及入声韵尾的消失相关联,这是因为汉语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的完整的系统,一旦音系内的某种成分发生变化,其他成分也会相应变化,从而调整音系格局,保持音系内部的协调性,所以,古代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三、文字、字体 汉字的构造规律共有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汉字的造字法只有前四者,而后面的只是用字法。 字体: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才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陆续创造出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 书写:实际上,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地域不同,实际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古籍和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 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 (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昏——婚道——导 2,异体字: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如裤衣夸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一、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和文字、词汇等相比,古今汉语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同的地方很多。从词类方面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可分为实词和虚词。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或者能够和别的词组合短语的词就是实词;反之,只表示句子中多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表示句子的语气的词就是虚词。实词大多通过词汇意义起作用。虚词大多是通过语法意义起作用。当然,实词和虚词都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是虚词以表现语法意义为主。这些特征,在古今汉语中都得以鲜明的表现。所谓词的语法意义,指的是词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意义。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一般把他们的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态词、代词、数量词等,把虚词分为连词、助词、介词、叹词等。《马氏文通》中把“词”成为“字”,还有其他许多学者也是这样称谓的,如清代学者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中都是这样称谓的。把“词”看作“字”,和汉语的特点密不可分。作为表意文字,字既是表音单位,又是表意单位,有些字有数个不同的读音,每个字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读一个音。字有不同的写法,但在一种场合,只能写一种字体。大多数字有独立的表意功能。古代汉语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中虽然多音节词不断增多,但字和词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句子成分方面来看,现代汉语句子中的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枝叶成分定语、补语、状语,在古代汉语中都存在。因此文言文的句子成分,与白话文一样,也分为基本成分、附加成分和独立成分三大类。这些成分的特点和划分,古今汉语中大同小异。 总体上看,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但语言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化,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南召一中翟杰(474650) 教学目的: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状谓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与、以与、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 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 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 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 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类型: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河南南召一中翟杰(邮编474650) 教学目的: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动词301形容词141数词1176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介词650连词782助词1644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补语101 、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状谓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部分 一概论 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二、普通话和方言 (一)汉民族共同语 (二)口语和书面语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北方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四)推广普通话 三、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 二语音 一、汉语语音概说 (一)基本概念 1、音素 2、音节 3、声母、韵母、声调 (二)汉语语音的特点 1、辅音的特点 2、元音的特点 3、声调的特点 (三)汉语拼音方案 1、方案的基本内容 2、方案的优点及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二、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 (二)声母的发音方法 (三)声母总表 三、韵母(一)单元音韵母发音要领 (二)复元音韵母的构成及发音要领(三)鼻韵母的构成及发音要领 (四)元音α, e , i , u 的发音变化(五)韵母总表 四、声调 (一)调值和调类 (二)普通话的四声 (三)五度标记法 五、音节 (一)汉语音节的结构 (二)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三)汉语音节的拼写规则 六、语流音变和语调 (一)汉语的语流音变 1、轻声 2、儿化 3、变调 3.1 上声的变调 3.2 “一”“不”的变调 4、“啊”的变调 (二)汉语语调 1、重音 2、句调 3、停顿 七、语音规范 (一)语音规范的标准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 三词汇 一、汉语词汇概说 (一)什么是词汇 (二)词汇单位 1、语素 1 . 1 什么是语素

(十六)叹词 (十七)象声词 (十八)词的兼类 1、什么是兼类词 2、同音词与兼类词 三、句法结构 (一)什么是句法结构 1、句法结构和语法关系 2、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二)五种基本的句法结构 1、偏正结构 1 . 1 定语和“的” 1 . 2 状语和“地” 2、述宾结构 2 . 1 述语与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2 . 2 述语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2 . 3 双宾语 3、述补结构 3 . 1 述语与补语之间的语法关系3 . 2 补语的类型 3 . 3 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3 . 4 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的区别 4、主谓结构 4 . 1 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4 . 2 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5、联合结构 (三)其他句法结构 1、方位结构 2、介宾结构 3、“的”字结构 (四)几种特殊的句法结构 1、连谓结构 2、兼语结构 3、连锁结构 4、复指结构 (五)复杂的句法结构与层次分析法 1、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2、层次分析法的分析程序 3、复杂结构的层次分析 4、歧义结构的层次分析四、句子 (一)句子成分 1、句子的一般成分 1 . 1 主语 1 . 2 谓语 1 . 3 宾语 1 . 4 定语 1 . 5 状语 1 . 6 补语 2、句子的特殊成分 3、句子成分分析法 3 . 1 中心成分和附加成分 3 . 2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程序 (二)句子的结构类型 1、单句和复句 2、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三)句子的语气类型 1、陈述句 2、疑问句 2 . 1 是非问句 2 . 2 特指问句 2 . 3 选择问句 2 . 4 正反问句 3、祈使句 4、感叹句 (四)句子的特征类型 1、是字句 2、有字句 3、“是……的”句 4、把字句 5、被动句 6、存现句 7、比较句 (五)句子的主要变化 1、倒装 2、省略 3、紧缩 (六)句子的特殊成分 1、插入语 2、称呼语 3、感叹语

高考古诗文阅读: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考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提要: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用法指词的活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辨析这些差异,掌握上述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必需的能力。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在古汉语中“是”主要作指示代词,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表判断。例如: “者……也”及其变体: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宴婴,齐之习辞者也。 用“乃”“为”“则”等表示: 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非死,则徙尔。 2 、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忠而被谤”、“兵挫地削”。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而君幸于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 、疑问句 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代词、副词、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

借否定词表示〈如:你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形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 〈1〉借疑问代词表疑问。例如: 客何为者?田园将芜胡不归?奚惆怅而独悲?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翩翩两骑来是谁?安能辨我是雌雄?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借疑问语气词表疑问。例如: 汝识之乎?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3〉借否定词表疑问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壁,可予否?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 〈4〉疑问代词、副词、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或无疑而问〉。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舍问,其奚决焉? 4、倒装句 在古汉语里,也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词序按一定规律排列;但为了强调某一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就出现倒装句。现代汉语中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1〉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贤哉,回也。谁与,哭者? 〈2〉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沛公安在?子何恃而往?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彼不我恩也莫我肯顾未之有也 借助“之”“是”宾语前置。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唯奕秋之为听〈唯听奕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余马首是瞻〈唯瞻余马首〉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一、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状语1656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状谓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

文言句式总结 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另外,古汉语的疑问句和固定句式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②梁,吾仇也。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莲,花之君子者也。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注意:用“者”或“也”表示判断的,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宾之间加判断词“是”。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例: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⑥此亡秦之续耳。 注意:用副词“乃”、“则”、“即”表判断的要把这些词替换成“是”;用“皆”、“耳”等辅助表判断的要添加判断词“是”。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例: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翻译时要把“为”替换为是;如是用“是”表判断的则保留。 4、用“非”、“未”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注意:用“非”、“未”、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用“不是”。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③此人力士。 注意:无标志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带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答案

古代汉语(1)练习题一答案 一、论述题 1、什么是“六书”? 论述“六书”说的具体内容,并阐述其贡献及不足 (1)六书:是汉儒总结出来的四种造字方法和两种用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人戴震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这是“四体二用说”.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3)贡献与局限: 贡献:“六书”在当时确实是个创造,可以说是古典文字学领域一个丰碑。“六书”说的建立,把人们对字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的高度,开辟了科学地认识字形的途径。 不足:但由于汉儒接触是秦篆和六国文字,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所以“六书”说并不完善,今天看来,它有不少错误和疏漏。首先,许慎对“六书”说的某些界说含糊不清,所下定义欠于周密。再次,汉儒缺少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科学观念。就字论字,割裂字和词、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2、论述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并举例分析说明。 (1)、表示行为的状态。多带有比喻的意义,这种用法具有浓重的修饰色彩, 往往能使动作行为生动形象,起到比喻的修饰效果。可译为“象……一样。” 如:土崩瓦解”、“狼吞虎咽”、 (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方法。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可译为“象……一样”。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表示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可译为“在……”、“到……”。 如“而相如廷叱之。” 3、什么是古今字? 论述古今字的来源,并举例详细说明。 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1)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含练习、参答)

第31——33课时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教学目标】 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二、文言文句式有: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格式。 三、提醒: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环滁皆山也夫战,勇气也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2.“……是……”格式。如: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斯是陋室。《陋室铭》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奥鹏福师2021秋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如果(A) A.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 B. 系词 C. 动词 D. 名词 2. ('"被"字表示被动的用法,大约产生于) ( A) A. 战国末期 B. 汉代 C. 魏晋时期 D. 唐朝 3.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D)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4.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 (D) A. ""是"

C. "兹" D. "夫" 5. ('()是指以动词为中心词 (组成的词组 (A) A. 动词词组 B. 名词词组 C. 形容词词组 D. 介词词组 6.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D)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7.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常利用作状语表示各类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D)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8.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B) A. 渠 B. 伊

D. 其 9.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表现,咱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B)。 A. 介词 B. 助词 C. 连词 D. 代词 10.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略微"之义的是:(D)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11.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A)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B.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C.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12.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A) A.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B.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C. 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