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教学设计李淑芳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永靖县移民中学李淑芳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是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又为后面要学习的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作了铺垫。
本节提出的有关实验的知识,对整个生物学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探究实验,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能力目标(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图片、动画、小故事等让学生感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和欣赏。
(2)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事实,发扬协作精神。
(3)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二、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并始终围绕实验展开教学。
(2)直观教学法、讲解、启发利用FLASH动画,化抽象为具体。
2.重难点突破策略(1)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2)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3)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4)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4.课时安排 3课时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第5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解决方法:⑴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⑵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⑴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⑵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讲解、启发、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六、学生活动1、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细胞代谢的定义,酶的本质,酶的特性等。
2、完成教材中的实验。
七、教学程序第1课时[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 2O 2−→−酶2H 2O +O 2 2H 2O 2−−→−+3Fe 2H 2O +O 2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案

元素组成:C、H、O、N、P
结构组成:一个腺苷、一个核糖、三个磷酸基团(两个高能磷酸键和一个普通磷酸键)
2.ATP与ADP相互转化
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水解过程一般只断裂最外侧的一个高能磷酸键)
对于动物和人体细胞来说,磷酸肌酸只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而不能直接被利用。由此可见,对于动物和人体细胞来说,磷酸肌酸在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之间起着缓冲的作用,从而使细胞内ATP的含量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ATP系统的动态平衡得以维持。
课后练习:
1.ATP被喻为生物体的“能量货币”,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图是ATP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维持家狗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ATP的水解
答案:DCCCA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3.ATP的生理功能
细胞的代谢所需要的能量由细胞内的ATP直接提供的。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4.ATP的形成途径
(1)绿色植物: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2)人、高等动物、真菌和大多数细菌:能量除来自于呼吸作用外,人和高等动物还可以来自磷酸肌酸的转移。
总结:
1.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细胞内消耗能源物质的顺序是:糖类 脂肪 蛋白质。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内细胞利用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而且糖类中的能量需要分解释放传递给ATP,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才能供给各种生命活动利用,从而解决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的矛(特别是肌细胞)内,除了ATP外,其他的高能磷酸化合物还有磷酸肌酸(可用C~P代表)。磷酸肌酸的结构式是: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生物由非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组成,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篇1】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
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
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
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
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
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
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
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优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内容。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分两小节讲解。
第一小节讲解了酶的作用和本质。
主要内容是先通过探究与实践活动得出酶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接着讲述了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历程,以思考讨论形式让学生得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这个结论。
第二小节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归纳酶的特性。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细胞代谢、活化能等概念的含义,理解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从酶的本质的探索历程中感悟科学探究精神。
三、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本节知识,阐明生命活动不仅具有物质基础,还需要能量驱动,而能量的供应和利用都离不开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变化的动力,初步形成生物学。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 第三节线粒体与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
总反应式:
酶
大部分散失
1C6H12O6 + 6H2O + 6O2
6CO2 + 12H2O + 能量 合成38ATP
1.追踪18O2的去向: O2→生成物H2O
2.追踪C6H1218O6的去向: 葡萄糖→丙酮酸→CO2 3.追踪H218O的去向: 反应物H2O→CO2
2.有氧呼吸的过程
内膜 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线粒体基质
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少量DNA和RNA、 还含有核糖体等
❹ 线粒体的颜色:
无色。
❺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吗?
有些真核细胞 【寄生虫:蛔虫细胞、绦虫细胞】; 以及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它们没有线粒体。 它们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❻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线粒体的 内膜上和线粒体基质 中含有许多种与 有氧呼吸 有关的酶。
2. 有氧呼吸的过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1C6H12O6
(产生少量 的4[H])
酶1 2丙酮酸
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2C3H4O3)也叫三碳化合物
1C6H12O6
酶1 细基
2C3H4O3+ 4【H】+少量能量
大部分散失 合成2ATP
24_[_H_]_+6_O_2_酶 ――→12H2O源自_少__量__ _大__量__
有氧呼吸过程中:
①C6H12O6的利用 Ⅰ 、H2O的利用 Ⅱ 、O2的利用 Ⅲ ;
②CO2的生成 Ⅱ 、H2O的生成 Ⅲ 、能量的产生 Ⅰ、Ⅱ、 Ⅲ ;
③[H]产生的阶段 Ⅰ 、Ⅱ 、 [H]利用的阶段
高中生物 第五章第一节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一节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班级姓名学号编号:15一、【教学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重点、难点】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难点:(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课前预习】知识梳理:一、酶在代谢中的作用1.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代谢是细胞的基础。
2.活化能:分子从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3.酶的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因而更高,正是由于酶的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条件下快速进行。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
分析右图实验回答问题:(1)2号试管与4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有什么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1号和3号试管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这说明什么?。
哪一试管产生气泡更多,该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3)对照实验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
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
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它一般设置组和组。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无关变量是,对照组的是号试管,实验组的是号试管。
二、酶的本质(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1、1857年巴斯德提出发酵是由于的存在,即有的参与才能引起发酵;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后才能发挥作用。
两种观点争执不下。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与活酵母是一样的,都能引起发酵,他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最早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的是美国科学家,他用多种方法证明了酶是。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第5章第1节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

2.连线。
3.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各种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是( ) A.因变量 B.自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 解析:在实验中,需要控制相应的一些变量,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 量称为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对实验结果能造成影响的一些可变因 素称为无关变量。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下列关于活化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 所需要的能量 B.无机催化剂、水浴加热都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效果更显著 解析:酶和无机催化剂均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同无机催化 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效果更显著;水浴加热可以给化学反 应提供能量,但不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
1.与酶有关的知识总结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合成原料 氨基酸
少数酶是 RNA 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 作用场所 来源 生理功能 作用原理
核糖体
细胞核(真核生物)
细胞内、外或生物体外
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点 (1)能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并不为化学反应提供物质和能量,本 身不被消耗,不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 (2)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但不改变生成物的量。
三、酶的本质 1.合成场所:活细胞中。 2.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
预习反馈 1.判断正误。 (1)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 ) (2)有些酶中含有核糖。( √ ) (3)酶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 ) (4)酶可以从食物中直接获取。( × ) (5)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催化效率更高的原因是酶降低活化能的 作用更显著。(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代谢复习课附:专题二细胞代谢教学案专题二细胞代谢(预习案)命制人:殷兆娜时间:2015.3【预习目标】1.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2.ATP的结构式,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和利用。
3.光合作用过程。
4.呼吸作用过程。
【预习过程】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酶的本质和作用特性是什么?(1)酶的作用:酶在代谢中具有作用(2)酶的作用机理:活化能是分子从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态所需要的能量;酶的催化作用机理是。
(3)酶的本质产生部位:;作用;成分:有机物,绝大多数是少数是。
二、ATP1.ATP的结构与功能(1)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_______。
(2)ATP是_______的英文缩写符号,它是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_______化合物。
(3)ATP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
其中,A代表_______,P代表_______,~代表_______,叫做_______。
2.ATP与ADP的转化对植物而言,ADP转化成ATP时能量来自于_______和_______,对动物而言,能量来自于_______。
对生物体而言,体内的ATP含量不是很多,时刻不停地进行着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生命活动需要,所以我们把ATP称之为“_______”。
1、线粒体的结构是怎样的?2、用图像的形式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以及他们的场所联系起来3、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四、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哪里?结构是怎样的?2、光合作用的两个过程,以及物质和能量变化是怎样的?3、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哪些?【预习自测】1、在唾液水解淀粉的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实验效果相同,这表明酶具有()A.专一性B.稳定性C.高效性D.多样性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A.有些酶是核酸 B.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C.酶的活性与pH有关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3、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某人进行实验来研究化合物X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曲线Ⅰ为只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曲线Ⅱ为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和化合物X。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化合物X未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B.曲线Ⅰ作为实验对照C.化合物X对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但没有使酶完全失活D.若底物溶液的pH适当升高,则曲线Ⅱ的顶点上移4、有氧呼吸区别于无氧呼吸所特有的分解产物是()A.丙酮酸B.ATPC. CO2D.H2O5、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若有CO2的放出,则该过程一定不是()A. 有氧呼吸B. 无氧呼吸C. 酒精发酵D. 乳酸发酵6、某科学家用含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此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 ) A.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B.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糖类C.二氧化碳→叶绿素→ADPD.二氧化碳→叶绿体→ATP专题二细胞代谢(探究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酶、ATP在代谢中的作用。
2.熟练掌握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
3.通过课堂知识整合学会分析细胞代谢的方法。
【自主构建】【知识整合一、酶与ATP】酶的本质、作用、特性【典型例题1】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典型例题2】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B.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C.若探究温度对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总结提升】1. 判断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并改正错误(1)酶的合成原料是氨基酸()(2)酶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3)酶在细胞内合成,并且只在细胞内起作用()2.教材中几种功能物质的比较酶的化学本质是,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
其中具有专一性的物质是,发挥作用后不能被重复利用的是。
【知识整合二、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考点1、呼吸类型的判断及相关计算【典型例题3】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
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或乳酸B. 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C. 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最少D. d条件下,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归纳总结】1.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时,根据CO2的释放量和O2的吸收量判断细胞呼吸类型。
(1)不吸收O2,但产生CO2时进行。
(2)CO2的释放量=O2的吸收量,细胞的呼吸方式是。
(3)CO2释放量>O2吸收量时,同时进行产生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等量葡萄糖时,(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有氧呼吸吸收的O2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总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变式训练1】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相对量如图所示。
问:在氧浓度为a时()A.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约67%用于无氧呼吸C.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约33%用于无氧呼吸D.酵母菌停止无氧呼吸考点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及应用【典型例题4】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氧气浓度为15%)、呼吸作用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归纳总结】1. 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的阶段。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加;超过一定限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2. CO2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阶段。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3. 温度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而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变式训练2】下图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是()A. 甲图表示在光线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度受光强度的限制B. 甲图可见,强光照下因光反应阶段受到限制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C. 乙图中C点表示光照强度为甲图的B时,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D. 乙图出现CD段的原因是温度过高影响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应用【典型例题5】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B. 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C. 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D.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归纳总结】解题时,容易混淆“释放O2量”与“产生O2量”、“固定CO2量”与“吸收CO2量”、“总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而出错。
正确的对应关系为:【变式训练3】下图所示为甘蔗在持续光照时,一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过程①中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都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B. 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C. 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也消耗[H]D. 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就会增加【当堂检测】1. 现有一瓶葡萄糖溶液,内有适量酵母菌,经测定瓶中放出的二氧化碳与氧气体积之比为5:3,这是因为()A. 有14的在进行有氧呼吸B. 有23的酵母菌在进行无氧呼吸C. 有13的酵母菌在进行无氧呼吸D. 有12的在进行有氧呼吸2. 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B. 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C. 光照强度a~b,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D. 光照强度b~c,光合作用强度限制因素仅为光照强度、温度3. 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装置图,下列现象中能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的是( )A. 装置1中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中红色液滴不移B. 装置1中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中红色液滴右移C. 装置1中红色液滴不动,装置2中红色液滴右移D. 装置1中红色液滴右移,装置2中红色液滴左移4. 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
图1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若将温度提高到30℃(原来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从理论上分析,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应该是()A. a点上移,b点左移,m值增加B. a点下移,b点左移,m值不变C. a点下移,b点右移,m值下降D. a点下移,b点不移,m值上升5. 某学校研究小组利用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假设两组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且忽略光照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一将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定A、B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结果如图2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1)在低浓度二氧化碳时,固定CO2能力较强的植物是______。
0~25min期间,影响B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2)当实验一从开始经过10min,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A植物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植物。
(3)若A植物在第5min时,光照突然降低,C5含量在短时间内将______。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