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
汉代经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
《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
《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有二十二篇。
《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
《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
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
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
《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
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
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
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
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众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三则文言文翻译解释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释:此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又能带来快乐。
同时,孔子提倡与远方的朋友交往,体现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正是君子的表现。
二、《论语·里仁》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追求。
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忍受。
解释:此句阐述了孔子对于富贵和贫贱的态度。
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追求;而贫穷和卑贱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这些境遇不是由于不正当的原因造成的,人们也不应该逃避。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的坚守,即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坚守正道。
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是器物。
解释:此句意味着君子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一特定角色或才能。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才能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总结:《论语》中的这三则语句,分别从学习、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这些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而且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学习、交友、道德修养,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而《论语》中的这些语句,正是引导我们走向更好人生的重要指南。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论语注释翻译以及解析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论语注释翻译以及解析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注释】①焉:是兼词“于之、于此”的意思,这可理解为“在其中”。
②三:文言文中泛指多人。
③其:代“他们”。
④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⑤从:追随、跟从。
【译文】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解读】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
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
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
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
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解读】此章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
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
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西周时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已经遭到了破坏,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事发生。
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对此感受亦深,所以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正名”主张,但他终究没有任用孔子,不立太子,导致继嗣不定,引发了陈氏弑君之祸。
3.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评析,慢慢细读

《论语》全⽂注释、翻译、评析,慢慢细读《论语》全⽂注释、翻译、评析【本篇引语】《学⽽》是《论语》第⼀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般都是以第⼀章的前⼆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
其中重点是“吾⽇三省吾⾝”;“节⽤⽽爱⼈,使民以时”;“礼之⽤,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1·1 ⼦⽈①:“学②⽽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远⽅来,不亦乐⑥乎?⼈不知⑦,⽽不愠⑧,不亦君⼦⑨乎?”【注释】①⼦: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论语》书中“⼦⽈”的⼦,都是指孔⼦⽽⾔。
②学:孔⼦在这⾥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作副词,意为“在⼀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yuè,同悦,愉快、⾼兴的意思。
⑤有朋:⼀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朋”,即同在⼀位⽼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乐则见于外。
⑦⼈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般⽽⾔,知,是了解的意思。
⼈不知,是说别⼈不了解⾃⼰。
⑧愠:⾳yùn,恼怒,怨恨。
⑨君⼦:《论语》书中的君⼦,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理想中具有⾼尚⼈格的⼈。
【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说它是“⼊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们⾮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兴吗等等。
三句话,⼀句⼀个意思,前后句⼦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的“学”不是指学习,⽽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是使⽤,引申为采⽤。
论语译注与解析

论语译注与解析论语,又称《论语》或《论子》,是中国诸子百家哲学思想史上重要的一部著作,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学说记载,也是孔子政治思想著作的代表。
孔子的对话观点在论语中都得到了反映,各种观念也都有所涵盖,深远而又深刻,内涵博大,让现今的读者也可以从中发现许多道理和启示,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论语》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历经了无数个世纪,深受大众喜爱,成为中国儒家思想里最有影响力和最受尊敬的著作。
论语中涵盖了孔子的诸多思想和言论,其中也涉及到许多文化和社会现象,这使得《论语》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论语》具有独特的文学性,所以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译注和解析。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其译注和解析的准度至关重要,这样他们才能从中理解《论语》或孔子的思想内涵。
《论语》译注与解析,首先要搞清楚《论语》各篇章段落的内在关系。
《论语》有很多诸子百家的思想和言论,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抽象的观点,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根据孔子的话,深入分析和理解其中的道理,从而加深对《论语》的理解。
接着,在对各段落进行解读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将《论语》视为整体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对章节内容所作的总结和概括,这也是理解孔子思想内涵的关键。
最后,在译注与解析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把握原文的精神和调性,再根据当下的文化背景,妥善解释和诠释作者的言论,从而使读者有更为准确的理解。
在译注与解析的过程中,既要把握原文的语义,也要传达出原文的精神和文化调性。
具体来说,要注意把握原文所表达的内容,以及不同段落之间的关联性。
论语中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东西可能会有一定的难以理解或抽象性,所以要加以解释,进而传达孔子的思想所在。
同时,译注与解析还要注意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以及论语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论语》具有时代古典文献的特殊性质,进行译注与解析,需要读者谨慎和深度的解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或者诸子百家的观念。
高中论语翻译赏析

高中论语翻译赏析高中论语十则翻译赏析高中论语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同时也是儒家经典的一部作品,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提供的高中论语十则翻译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中论语十则翻译赏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注释高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注释高中原文:论语十二章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先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礼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
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12·14 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以上两章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
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5·26 颜渊、季路侍(1)。
子曰:“盍(2)各言尔志。
”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
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
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一) 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
路上听见有哭声。
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
上前问哭者。
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
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
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 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
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
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
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
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
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
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
然乎哉!然乎哉!(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
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
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
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
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
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
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
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
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
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
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
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
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
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
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
”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
”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
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