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的技巧

合集下载

各关节脱位整复手法

各关节脱位整复手法

自己总结的一系列:各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颞下颌关节脱位【病因】颞下颌关节脱位一般为双侧性,老年人多见,多发生于大笑或打呵欠开口过大时易习惯性脱位。

【诊断】患者呈半张口弹性固定位,唾液不断外流,说话不清,进食﹑咀嚼﹑吞咽均有困难。

由于下颌髁突滑出,在耳屏前可触及明显凹陷区。

【复位】⒈可予每侧关节腔内注入2%普鲁卡因5ml下手法复位。

⒉病人靠墙低坐头后部紧抵墙壁。

术者面对而站,纱布包好两拇指伸进其口,分别按在两侧最后一颗磨牙上,其余手指托住下颌。

两拇指向前下方压拖至感到骨端滑动牵开,其余手指逐渐将下颌向后﹑上方托起,可听到“咔嗒”一声,迅速双拇指移向两侧颊部以免咬伤。

若病人口能张合﹑咬合关系良好示复位成功。

⒊复位后宜进饮食,避免张大口,用四头带将下颌适当固定2~3天,松紧度以能小口进食﹑说话无障碍为限。

肩关节脱位【病因】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盂构成,因肩胛盂小而浅加之外力作用常可脱位。

创伤是肩关节脱位主要原因,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临床分前后、上下脱位。

前脱位常见,因腋窝部肌力较弱当侧身跃倒或受到撞击,上肢外展、外旋位手掌着地时,间接暴力上达肱骨头推向腋窝部冲破关节囊前臂致前脱位,肱骨头可能位于锁骨下、喙突下、肩前方及关节盂下,以喙突下脱位最常见。

【诊断】⒈有明确上肢外展外旋或后伸着地的外伤史,肩部肿痛、畸形、功能障碍。

⒉检查时见患者用健手托住患侧前臂、头向患侧倾斜姿势。

肩峰突出,下方凹陷,呈现典型的方肩畸形,上臂外展20°~30°弹性固定。

应考虑肩关节脱位的可能。

⒊肩部触诊关节盂空虚感,在不同位置可触摸到有肱骨头:①盂下型:患侧上肢长于健侧,腋窝可触到圆滑的肱骨头。

②喙突下型:在喙突下可触摸到肱骨头。

③锁骨下型:锁骨下可触到肱骨头。

④后脱位:肩前方变平,喙突及肩峰明显突出,上臂内旋畸形,肩胛冈骨下可触到肱骨头。

⑤肩关节脱位合并骨折:局部肿痛,肱骨头附近明显压痛,或有淤血斑,应考虑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需作X线检查。

关节复位手法

关节复位手法

1、环枢关节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于低凳上,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一手拇指顶按住患者第二颈椎的棘突,另一手肘部托起患者的下颌部,手掌绕过对侧耳后,夹住其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

在拔伸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至有阻力的位置,随即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下按。

此时常可听到“喀嗒”一声,并且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

[操作要领]1、先拔伸颈椎,在拔伸的基础上再旋转。

2、向齿状突偏向侧旋转,拇指将第二颈椎棘突向对侧顶按。

3、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控制旋转的力度,切忌过大。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

2、颈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前俯,颈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脑部,另一手托起下颌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健侧侧偏,向患侧慢慢旋转 (即左侧病变,向左侧旋转;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稍为停顿片刻,随即用力再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约5—10度)的快速扳动,此时也常可听到”喀嗒”的声响,一达到目的,随即松手。

[操作要领]1、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在不同的前屈角度下扳动.2、当颈椎旋转至有阻力时,旋转扳动的范围不能超过5—10度。

否则容易造成损伤.本法整复颈椎各关节错缝,间缝变窄,排列紊乱,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

临床常用于治疗颈椎病,颈椎失稳症,颈椎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症,落枕,项肌疲劳,痉挛等病症。

3、颈椎侧屈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术者站于其身后,用一手拇指抵住弯颈椎凸侧的横突处,另一手手掌抵住其头对侧颞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向颈椎凸侧侧弯,弯至有阻力时,再做一个有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快捷扳动.[操作要领]1、在快捷扳动的瞬间,双手要同时相对用力.2、术者可用拇指面抵按患者颈椎横突,也可拇指外展,用虎口卡按.3、严格掌握侧屈扳动的幅度。

本法有纠正畸形,整复关节错缝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侧弯,如颈椎病,肌性斜颈,落枕,小关节紊乱症等.4、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低头10—15度.术者站在其侧后方,一上肢肘关节屈曲用肘窝将其颌部托住,并用上臂与前臂和手将其头部环抱固定,另一手用拇指面顶住患者颈椎棘突偏患侧的后外侧缘。

复位基本手法

复位基本手法

复位基本手法:
手摸心会拔伸牵引
旋转回绕端挤按提
屈曲伸展成角折顶
夹挤分骨摇摆触碰
1、手摸心会
术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再与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结合起来,在术者头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

2、拔伸牵引
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照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

3、旋转回绕
旋转法:肢体有旋转畸形时,术者手握其远端,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回绕法:术者一手固定骨折近段,另一手持骨折远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转。

回绕时,两骨折段应紧密相贴,以免缠绕软组织,遇有阻力,说明系回绕方向判断不准,应及时改变方向,切不可施行暴力强行复位。

4、屈伸收展
先在拔伸牵引下配合推移按捺手法使骨折块基本复位,对断端间残留小的移位,通过屈伸活动踝关节数次,利用距骨外形磨塑作用,将残留移位纠正。

5、成角折顶法
用于骨折部肌肉丰厚,断端重叠移位较多,横断或骨折线不整齐的锯齿形骨干骨折,用一般的牵引力量极难拉开其重叠移位。

6、端挤按提法
用于骨干骨折的前后,内外侧移位,当骨折重叠、旋转及成角移位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了骨折的主要畸形。

如前臂尺桡骨骨折。

7、夹挤分骨
用于两个并列的骨干骨折,如前臂尺桡骨骨折、掌骨骨折等。

8、摇摆触碰法
一是在整复骨折时,用触碰寻找断端,以远侧断端触碰寻找近侧断端,使之复位。

二是经牵引提按等多种手法整复后,术者一手固定骨折部,一手握住远侧断端轻轻左右上下摇摆,检查断端对位对线情况是否稳定。

点穴复位手法

点穴复位手法

点穴复位手法点穴复位手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身体的功能,以实现病症的缓解和康复。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点穴复位手法,供大家参考。

一、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当拇指和食指合拢时,位于虎口的凹陷处。

合谷穴被认为是全身穴位之首,具有调和全身气血、缓解疼痛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合谷穴,以适度的力度轻轻按压,每次约持续1-2分钟。

按压时顺时针和逆时针轻轻转动手指,增加刺激效果。

二、太渊穴太渊穴位于足底,当人从足跟向前推进四个指节时,位于第二个指节凹陷处。

太渊穴具有消散热毒、镇痛止痒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按压太渊穴,以适度的力度稳定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可以用旋转、上下推、左右推的方式,增加刺激效果。

三、地机穴地机穴位于小腿,当腿部伸直时,外踝尖时往前方约四横指的位置。

地机穴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按压地机穴,以适度的力度稳定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可以用旋转、上下推、左右推的方式,增加刺激效果。

四、风池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当头部稍仰时,位于两侧颈椎大椎骨外侧的凹陷处。

风池穴具有舒肩颈、活血化瘀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食指和中指按压风池穴,以适度的力度稳定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可以用旋转、上下推、左右推的方式,增加刺激效果。

五、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部顶部,当头发向后梳理,位于正中线的最高处。

百会穴具有舒肩颈、头晕眩晕的作用。

操作方法:用食指和中指按压百会穴,以适度的力度稳定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可以用旋转、上下推、左右推的方式,增加刺激效果。

请注意,点穴复位手法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并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

如果您有严重的疾病或者不确定的情况,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以上介绍的点穴复位手法是简单易学且基本安全的,但仍然建议在尝试之前先向医生咨询,以确保您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无。

腰椎部复位手法

腰椎部复位手法
腰椎ຫໍສະໝຸດ 复位手法腰椎部复位手法-推正法
推正法
1、后伸按压推正法:多用于腰椎下段和骶椎部的错动。以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可俯卧于高枕上,下肢自然伸直、并拢。医生站其右侧,以右掌跟或拇指或肘部按压在棘突偏右侧旁边,左肘屈曲,前臂自右大腿下伸进,并以左手掌指扳住左腿外侧,接着左掌臂用力托起双腿,至所用托力传达到右掌下时再放下。如此徐徐托起、放下两下肢3~5次,待其腰部能够松弛和适应后,再将下肢托起至上方或右斜上方。当力量传达至右掌下棘突处,至力量相对抗明显时,右掌跟或拇指或肘尖用力向左侧方推动棘突,同时扳、抬下肢,再用力作一有限度的、增大幅度的托起动作。此时多可将错动部位整复。此手法的操作亦可变换为仅用左臂托起右腿,右手掌跟抵住棘突偏右侧旁;或是医生左手扳、拉起左大腿或小腿至右斜上方,右手掌跟仍抵棘突右侧旁;或者在前几种手法操作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而医生变换体位,站患者左侧方进行整复。本整复法对医生的体力和技巧要求都比较高,初学时一定要在有经验医生指导下进行反复练习,体会手下感应能力。
2、牵引肘推正法:多用于腰椎棘突偏歪较难整复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甚者,患者可俯卧于高枕上,枕头宜垫于下腹处,双手抓紧床头,或一助手两手分别固定住患者两腋下。医生站立于棘突偏歪侧的方向,以右肘尖或掌跟抵住棘突偏歪侧的旁边,另一助手站床尾,双手分别持握两踝或踝上,并向后牵引。接着,医生嘱患者咳嗽,与此同时,两助手同时加大用力,以牵引腰椎,医者用肘尖快速用力,向对侧推动棘突,此方法可反复操作1~3次。应当注意:医生一定要指挥好患者和助手,使他们能与自己密切配合。

楔骨复位手法

楔骨复位手法

楔骨复位手法
楔骨复位的手法可以参考以下步骤进行:
1. 患者仰卧位或坐位,足处中立位,足背向上置床面。

助手固定踝部,术者一手握前足做向上牵拉,在持续牵拉下顺势做背屈(背侧错位),突然跖屈,同时向跖侧加压凸起的楔骨,即可复位。

2. 如果是跖侧错位,术者可以一手拇指顶压在突起楔骨的跖侧,在持续牵拉下先行跖屈,瞬间猛做背屈,同时顶压楔骨向背侧,即可复位。

3. 如果是第1楔骨内侧错位,术者可以拇指压在楔骨内侧,顺势牵拉内收,突然外展,同时压楔骨向外侧,即复位。

在手法复位后,为了确保复位的效果和骨折的稳定性,通常需要采用石膏固定或支具固定等措施。

此外,患者在恢复期间应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尾骨复位手法

尾骨复位手法

尾骨复位手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尾骨复位手法这事儿。

你说这尾骨啊,平时咱可能都不咋在意它,可要是不小心出了点问题,那可真让人难受啊!咱就想象一下,要是尾骨不小心错位了,那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多别扭啊!这时候,尾骨复位手法可就派上大用场啦。

其实这尾骨复位手法说起来也不复杂。

就好比咱平时摆东西,得把它摆到正确的位置上一样。

咱得轻轻地、慢慢地去摆弄它。

当然啦,这可不是随便摆弄,得有技巧的哟!先让患者趴在床上,放松身体,就像躺在云朵上一样。

然后呢,操作者站在患者一侧,用双手轻轻地放在尾骨的部位。

这时候可不能毛手毛脚的,得温柔点,就像对待一个小婴儿一样。

接着,慢慢地、稳稳地施加一点力量,把尾骨往正确的方向推动。

这感觉就像是在轻轻地引导它回家一样。

但可别小瞧了这个过程哦!要是手法不对,那可不行。

就好像走路走偏了,得赶紧纠正过来。

而且在复位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点感觉,别紧张,这是正常的啦。

咱再打个比方,这尾骨复位就像是给一辆跑歪了的小汽车调整方向,得小心翼翼地,不能太用力,也不能不用力。

得刚刚好,才能让它回到正轨上。

复位完了之后,患者可得注意休息啦,别马上就去做一些剧烈的运动,给尾骨一个恢复的时间呀。

就像刚修好的机器,得让它磨合磨合。

总之呢,尾骨复位手法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学问可不少呢!咱可得认真对待,不能马虎。

要是自己搞不定,那就赶紧去找专业的医生呀,可别自己瞎折腾,万一弄巧成拙了咋办?所以啊,大家平时还是要多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别让尾骨受伤啦!这尾骨复位手法,咱得知道,但最好还是别用上呀,哈哈!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常用的复位手法

常用的复位手法

主要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基本操作原理】1.关节脱位的运行路线反过来运行即是复位的运行路线。

2.应在无痛、肌肉放松的原则下进行。

3.应遵循牵引与反牵引的复位原则。

【肩关节脱位的复位】(一)Hippocrates法(图3-1-17)图3-1-17 Hippocrates法复位1.局部浸润麻醉或静脉复合麻醉。

2.患者平卧位。

3.术者立于患侧,足蹬患者腋窝以反牵引,双手抓握患肢手腕略外侧展位做持续平衡牵引。

4.内收、内旋患肢可感肱骨头滑入肩盂。

5.各向运动关节确认复位后做外固定3周。

(二)Kocker法(图3-1-18)1.多用局麻。

2.患者采用坐位。

3.助手用宽布带绕患者腋窝做反牵引,术者抓握患肢手腕图3-1-18肩关节前脱位Kocker法复位及肘部,肘关节位于90°位做平衡牵引。

4.做肩关节外展、外旋牵引后内收、内旋即可望复位。

5.复位后外固定3周。

(三)Stimson法(图3-1-19)1.局麻或全麻。

2.患者俯卧位。

3.复位床升高,患肢自然下垂,用皮牵引5~6kg,持续20分钟左右,或术者采用手法牵引亦可望复位。

4.复位后外固定3周。

图3-1-19肩关节前脱位Stimson法复位【肘关节后脱位的复位】(图3—1—20)1.臂丛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患者坐位或卧位。

3.助手握住肘关节以上做反牵引。

4.术者置患肢屈肘位,手握前臂,一手置于肘关节鹰嘴处,平衡牵引中用拇指压在尺骨鹰嘴突上将尺骨鹰嘴向下前推挤可望复位。

5.术后功能位外固定3周。

图3-1-20肘关节后脱位的复位方法【桡骨小头半脱位】(图3-1-21)1.一般不用麻醉。

2.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3.术者一手握住前臂,另一手握住肘关节,其拇指触摸桡骨小头。

牵引并旋转前臂的同时,拇指向内试探挤压桡骨小头,通常能够复位。

4.可不外固定,但应防止牵拉患者前臂。

【髋关节脱位的复位】(一)后脱位复位术1.Allis法(图3-1-22):(1)全麻或椎管内麻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法复位的技巧
手法复位是一种诊疗技术,用于调整骨关节的位置,以恢复其正常功能和姿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法复位技巧:
1. 按压牵引法:医生用手指或手掌按压骨关节,然后通过逐渐施加牵引力来复位。

2. 旋转法:医生通过旋转骨关节来调整其位置。

这个技巧通常用于复位关节的旋转部分,如手腕、脚踝等。

3. 移位法:医生通过适当的移动和调整骨关节来复位。

这种技巧通常用于复位肩关节、髋关节等。

4. 反应法:这种技巧利用关节自身的反应力来复位。

医生会施加适当的力量或压力,以激发关节本身的反应,从而调整其位置。

5. 牵引法:医生通过施加牵引力来复位。

这种技巧常用于复位颈椎、脊椎等骨关节。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复位必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或理疗师来执行,因为不正确的技术可能会导致骨折、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此外,在复位之前,医生需要
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保复位是适当和安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