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
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
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结论: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类型。
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和鉴定,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染色结果,并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该实验,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并通过观察染色结果,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选取已培养好的细菌培养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玻璃片:用于制备细菌涂片。
3. 静电炉:用于固定细菌涂片。
4. 革兰染色试剂:包括革兰染色碱液、革兰染色酸液和洗涤液。
5.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结果。
实验步骤:1. 取一枚玻璃片,用火炬或酒精灯加热至红热状态,使其表面无菌。
2. 使用无菌的铁夹夹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滴在玻璃片上。
3. 用铁夹将细菌涂匀,使其成为一个薄膜。
4. 将涂片放入静电炉中,以固定细菌。
5. 取一滴革兰染色碱液,滴在涂片上,静置1分钟。
6.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使碱液洗净。
7. 取一滴革兰染色酸液,滴在涂片上,静置1分钟。
8.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使酸液洗净。
9.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水清澈透明。
10. 用纸巾吸干涂片上的水分。
11. 将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并加一滴显微镜油。
12. 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染色法染色后,观察到细菌涂片上的细菌呈现不同的颜色。
根据染色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
这是由于革兰染色碱液将细菌的细胞壁染成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染色酸液无法将其染色去除。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因此在染色过程中更难被去除。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染色碱液将细菌的细胞壁染成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染色酸液将其染色去除,使细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少的胆固醇,因此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被去除。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共9篇)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共9篇)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练习摘要: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重要的鉴别特征,所以学习微生物学,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是很重要的。
为保证染色结果的正确性,采用规范的的染色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
本实验主要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它们的染色特征,辨别是革兰氏阴性还是阳性,从而掌握其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与过程很清晰,但实验结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Rosenbach)多组呈现假阴性。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及原理,但要想做出很好的染色得多加练习。
本实验还可以锻炼显微镜操作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大肠杆菌(E.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Rosenbach) 枯草杆菌(B.subtilis)引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方法,它可以直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两种类型,这是由这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组成与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
经过一定的染色过程后,革兰氏阳性的细菌会因为细胞壁肽聚糖的含量高,脂质含量低而保持第一次染色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蓝色被洗脱,复染后变为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很简单,染色时需注意要注意使用处在活跃生长期的细菌,涂片不宜过厚,严格控制脱色时间。
大肠杆菌(E.coli)是革兰氏阴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Rosenbach)与枯草杆菌(B.subtilis)都是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容易区别。
同时它们的形态各异,可以根据具体颜色和形态差异来判断染色是否成功。
本实验还涉及到高倍油镜的使用。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图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图
表及结果分析
实验目的:
通过革兰染色法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实验器材和试剂:
细菌培养基、青霉素、高锰酸钾、甲醇、碘酒、干净的平面玻片、显微镜。
实验操作:
1. 用细菌培养基将待测细菌培养至富有营养的生长期。
2. 取一块干净平面玻片,在玻片上均匀涂抹一层待测细菌培养基。
平衡后用酒精火消毒。
3. 取一支革兰染色剂,将细菌涂片中的细菌覆盖上染色剂,停留1分钟。
4. 用清水冲洗干净,接着滴上碘酒。
停留1分钟。
5. 流水冲洗过滤,将甲醇滴到细菌涂片上,待颜色变浅后再次
用流动水冲洗过滤。
6. 晾干细菌涂片,取一支高锰酸钾,滴于细菌涂片上,制成干
片即可。
实验结果:
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两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
阳性菌细胞壁表层为厚的胞壁,可在染色过程中吸收靛蓝染料溶液,看起来呈现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表层薄,无法吸收靛
蓝染料溶液,染色后呈现红色。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革兰染色法实验,我们成功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
革兰阴性菌两类。
这种分类和鉴定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对细菌进
行鉴定,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
注:以上仅为范文,具体实验条件和结果请依据实验情况而定。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一、引言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由丹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于1884年首次提出。
该方法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革兰氏染色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微生物学实验中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观察和鉴定不同细菌的特性。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革兰氏染色试剂盒:包括结晶紫、碘液、脱色剂和伊红染色液。
- 细菌培养物:选择不同类型的细菌培养物,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 实验方法:- 准备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加一滴蒸馏水,并用火烧烤片加热,使玻璃片完全干燥。
- 取一支无菌的接种环,沾取细菌培养物。
- 将接种环上的细菌培养物均匀涂抹在玻璃片上。
- 将玻璃片放置在加热架上,用火烧烤片进行固化。
- 将固化后的玻璃片放入革兰氏染色试剂盒中,按照说明书的步骤进行染色。
- 染色完成后,用蒸馏水洗净玻璃片。
-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录结果。
三、实验结果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特性。
1.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紫色或紫红色。
-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含有大量的胞外多糖和脂质。
- 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阳性菌呈现出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细胞。
2.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粉红色。
-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含有少量的胞外多糖和脂质。
- 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阴性菌呈现出较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细胞。
四、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革兰氏染色方法可以有效区分细菌的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特性。
这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2.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上存在明显差异。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含有大量的胞外多糖和脂质,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含有少量的胞外多糖和脂质。
3. 革兰氏染色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但并不能确定细菌的种类。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染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染色法,观察并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的特征,进一步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过程。
二、实验原理:革兰染色是病原微生物鉴定和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用于判断微生物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
原理是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成不同,前者细胞壁中含有厚壁的murein层和一些多糖类物质,后者细胞壁中只含有薄壁的murein层,革兰染色的原理是根据这一差别来进行染色。
染色步骤如下:1.准备菌液:取一株具有不完全结构的细菌菌落,悬浮在蒸馏水中制备菌液。
2.烘干菌液:从菌液中取一滴,滴在清洁的玻片上,用火焰烘烤几秒钟,待菌液干燥。
3.革兰素溶液:制备革兰染色工作溶液,将1%的革兰素溶液稀释到10倍。
4.染色过程:将烘干的菌液滴在玻片上,滴上革兰素溶液,静置1分钟后用蒸馏水洗净,然后在玻片上滴上碱性紫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最后在玻片上滴上碘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使背景显色。
将玻片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酸酒精中漂洗,直到玻片漂洗后无色即可,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最后,在玻片上滴上红染试剂,染色10秒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镜下观察。
三、实验步骤:1.准备菌液:取一株细菌菌液,用蒸馏水制备悬浮液。
2.烘干菌液:取一滴菌液滴在玻片上,用火焰烘干几秒钟,使菌液干燥。
3.加染料:滴上革兰素溶液,静置1分钟后用蒸馏水冲洗。
4.加试剂:滴上碱性紫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滴上碘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
5.漂洗: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酸酒精漂洗,直到玻片漂洗后无色。
6.染色:滴上红染试剂,染色10秒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革兰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染色较蓝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薄,染色较红色。
这是由于革兰染色方法中经过上述的染色步骤,革兰氏阳性菌能够保留革兰蓝的颜色,而革兰氏阴性菌会被红染剂覆盖掩盖住。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分辨颜色能力;2.认识细菌的清洁度;3.熟悉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操作。
二、实验器材和药物器材:革兰氏染色盒、光学显微镜、玻片、神经力酸具、胶质高锰酸钾、白醛、甲基红色、结晶紫、酒精、1%碘酒等。
药物: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
三、实验步骤1.取一块较大的细菌营养琼脂涂片,用抹菌棒取少量细菌涂于玻璃片上;2.用夹片夹住玻璃片,将菌涂片放置在酒精灯上烘烤,直至滴出菌液时,颜色变浅;3.将磁力架上的杯子放满脱脂后的酒精,将菌涂片放入酒精中浸泡2分钟;4.拿出菌涂片,将其放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5.将菌涂片放入盛有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的杯子中浸泡2分钟;6.取出菌涂片,在菌涂片上均匀涂抹胶质高锰酸钾后,放置5分钟;7.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然后在结晶紫中浸泡30秒;8.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然后在甲基红色溶液中浸泡30秒;9.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用纸巾吸干水分;10.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片上,加入一滴油,然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观察到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两种不同的染色方式: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五、实验讨论1.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和染色结果,可以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2.实验中使用的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是为了在染色过程中保持细菌活性。
如果细菌死亡,则无法进行革兰氏染色,染色结果可能不准确。
3.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无菌,避免细菌的污染。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重要的细菌染色方法,能够区分出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并观察到其形态特征。
实验中我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无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结果,我对细菌的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次实验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观察不同菌落的染色效果,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分类。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菌株:选择了两种细菌,分别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培养基:使用了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3.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结晶紫、碘酒和乙醇。
4. 实验器材:无菌培养皿、移液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在无菌培养皿上分别接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并在恰当的温度下培养。
2. 将培养皿中的菌落取出,用无菌移液管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悬浮菌落。
3. 取一滴悬浮的菌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火焰消毒玻片。
4. 将滴有菌液的玻片放在炉子中,用火焰烘烤至完全干燥。
5. 滴加结晶紫染色液,静置片面染色1分钟。
6.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7. 滴加碘酒,静置片面染色1分钟。
8.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9. 滴加乙醇,静置片面脱色30秒。
10.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11. 用吸水纸轻轻吸干玻片上的水分。
12. 将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菌落的染色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这是因为在革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可以渗透进细菌细胞的胞质,使细菌呈紫色。
而碘酒可以形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使细菌细胞内的染色物质更稳定,不易被乙醇脱色。
乙醇的作用是脱去细菌细胞外的结晶紫,但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结晶紫不易脱色,因此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由于细胞壁较薄,结晶紫易被脱色,因此呈红色。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细胞结构上有所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含有较多的胞质,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胞质较少。
这种区别导致了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效果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原理:【1】
1)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同时乙醇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道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G-菌的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层很薄,而外膜、脂蛋白、脂多糖又均含大量脂质,易被乙醇溶解,导致细胞壁通透性增加,胞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乙醇溶解析出而脱色。
2)G+菌等电点(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故与带电的结晶紫染料结合牢固,不易脱色。
实验步骤:
一、标本的制备:
1、涂片:
取玻片在火焰上稍微加温,以清洁纱布擦净,放置桌上,左手握菌种管,有搜持接种环,用无菌接种环取生理盐水一滴,置于载玻片的中央,再用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待冷却后,取斜面培养的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少许与盐水混匀,直接取1~2环菌液作涂片即可,涂片应厚薄均匀。
接种环采菌后,要通过火焰灭菌才能放下。
2、干燥:
目的是是菌体水分慢慢蒸发,固定菌形。
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必要是将标本面向上,小心断续在弱火高处略烘,以助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以致标本烤枯,不堪检视。
3、固定:
手执玻片一端,标本面向上,在火焰外层快速地来回通过三次,共2-3秒,以玻片反面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度。
冷却后,染色。
目的是杀死细菌,是菌体与玻片粘附较牢以及改变对染料的通透性,因活的细菌一般不能使许多染料进入细胞。
二、染色
1、初染:
将涂片标本夹持于左手,滴加结晶紫溶液盖满涂抹面,染色1~3分钟,用流水缓缓冲洗(即将龙头打开使水缓慢流出,将玻片倾斜使水在玻片面上端沿玻片流下冲洗染液)直至无颜色流下为止。
2、媒染:
加卢戈氏染液4~5滴作用30秒到一分钟,再按上法冲洗,并将片上积水轻轻洒净。
3、脱色:
在95%酒精缸中脱色约3~5秒,拿出玻片使酒精由玻片流下,如此反复2~3次,直至流下酒精略呈淡紫色为止,现按上法以流水冲洗,并将玻片轻轻洒净。
4、复染:
用稀释石炭酸-复红(或沙黄液)复染半分钟后按上法冲洗。
5、镜检。
实验结果:G+葡萄球菌被染成紫色;G-大肠杆菌被染成红色。
实验分析:实验中有些组的大肠杆菌被染成了紫色,而实际却应该为红色,这有可能与脱色的时间过少有关,因而将其染成紫色,成为假阳性。
还有一些组将葡萄球菌染成红色,这又可能是由于脱色时间过长,冲洗的时间过短所导致的。
G+葡萄球菌(100*)G+链球菌(100*)
G—大肠杆菌(100*)G—霍乱球菌(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