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染色
革兰氏染色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针对微生物的染色法,由彼得·革兰(Paul Ehrlich)于1883年发明。
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染料的化学色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表皮上形成不同的染料沉积,从而使微生物细胞得到彩色,以此来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分析。
革兰氏染色法与其它染色方法相比有三大优势:1.可实现多种不同样式的染色,它可以在一次染色中实现多种染色方式,如单色、双色、三色染色等;2.染色效果很好,革兰氏染色能够将微生物细胞表面染得很彩艳,即使在低倍镜下也非常清晰,能更好的反映微生物的特征;3.染色速度快,革兰氏染色的染色速度比传统的染色方法快几倍,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一次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生物学实验中采用最多的染色方法之一,它的法则和技巧都相当成熟,应用范围也广泛。
革兰氏染色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菌生理学、药物耐药性研究、病原鉴定、细菌分类学研究以及细胞学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它也被用于食品行业、环境污染检测、放射性检测、肿瘤检测等多个领域。
细菌革兰氏染色步骤

细菌革兰氏染色步骤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鉴定方法。
步骤如下:
1.准备细胞液片:将待染菌液滴在干净玻璃片上,并用火炉或灯火加热使其干燥。
2.固定菌液:用无定形火烧的镊子将玻璃片持在火炉/灯火上,烧过3-4次,让菌液固定在玻璃片上。
3.染色:将玻璃片浸入染色剂——紫晶染液中,静置1分钟。
4.漂洗:立即用水把紫晶染剂冲洗掉。
5.涂酒精:用乙醇涂抹菌液,使不产生色素复合物的细胞膜变性。
6.漂洗:用水把酒精冲洗掉。
7.染色:将玻璃片浸入染色剂——碘化钾液中,静置1分钟。
8.漂洗:用水把碘酸盐冲洗掉。
9.溶解:滴一两滴乙醚或丙酮,使不固定的染色剂冲出来,然后用热空气烘干涂片。
10.观察镜检: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颜色和形态,区分不同的细菌群体。
革兰氏染色后,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菌落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而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菌落呈现出蓝紫色或崩溃的黑色。
革兰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革兰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革兰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原理是利用革兰氏染色剂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进行染色。
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后呈紫色或蓝色,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后呈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不同构成。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厚壁的胞外多聚糖和胞内的肽聚糖组成,其内部由大量的穿孔蛋白质穿过;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相对薄且由较少的胞外多聚糖构成,胞内也缺乏穿孔蛋白质。
在革兰染色过程中,首先用碘溶液将革兰氏阳性菌的紫色染料紧密地固定在细菌细胞壁上,然后用酒精洗去多余的染料,再用蓝色染料对革兰氏阴性菌进行染色。
最终,经过适当的处理和洗涤后,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染色的意义在于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形态、结构和代谢特性上存在差异,例如革兰氏阳性菌通常较大、形状多样,而革兰氏阴性菌多为小杆菌状。
通过革兰染色可以快速地初步识别细菌的类别,并为进一步的鉴定提供重要的信息。
此外,革兰染色也对指导药物敏感性试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革兰氏阳性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通常较差,而革兰氏阴性菌相对较容易受到抗生素的影响。
总之,革兰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染色方法,能够提供有关细菌类型和某些生理特性的初步信息,对微生物学和临床医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述革兰氏染色机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
以下是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1、脱色:革兰氏染色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是脱色。
在经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G+菌和G-菌都呈现深紫色。
此时,通过在酒精或其他脱色剂中短暂停留,可以将G-菌的细胞壁中的脂质成分溶解,使得脱色剂更容易进入细胞内部,将其染成无色或浅色。
而G+菌由于其细胞壁结构较为坚韧,不易被脱色剂渗透,因此保持深色。
2、复染:在脱色后,通过施加沙黄或其他染料进行复染,使所有细菌都被染上颜色。
由于G-菌已被脱色至无色或浅色,因此沙黄会使其呈现红色。
而G+菌由于未被脱色或仅被部分脱色,呈现深紫色或蓝黑色。
3、结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可以看到G+菌呈蓝紫色,而G-菌呈红色。
这一差异是由于革兰氏染色过程中对细胞壁脂质成分的处理和脱色剂的渗透能力不同所致。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特别是脂质含量的差异。
G+菌的细胞壁富含肽聚糖,不易被脱色剂渗透,而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脂质,使得脱色剂能够更好地进入细胞内部。
此外,革兰氏染色还涉及到结晶紫和碘液等染料的结合和吸附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增强了G+菌和G-菌在染色过程中的颜色差异。
总之,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差异,通过脱色和复染等步骤,将细菌分为G+和G-两大类,为后续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提供重要依据。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
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
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结论: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类型。
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和鉴定,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染色结果,并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新编)革兰染色法

(新编)革兰染色法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方法,根据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结构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G+)和革兰阴性菌(G-)两大类。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上的特异性染料——革兰染料,将细菌分为两类。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则主要由外膜和脂多糖组成。
革兰染色法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四个步骤。
初染时,用结晶紫溶液对细菌进行染色,结晶紫能够与细菌的细胞壁结合,形成紫色的着色层。
媒染时,用碘溶液与结晶紫结合形成复合物,进一步增强着色层的颜色。
脱色时,用酒精或丙酮溶液处理细菌,去除染料和结晶紫,但不同与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组成不同,酒精或丙酮溶液对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影响较小,不能将其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则易被脱色。
最后进行复染,用稀释后的番红溶液将未被脱色的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而革兰阴性菌则呈现红色背景。
革兰染色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初染:用结晶紫溶液滴加到涂片上,染色3-5分钟,然后用自来水冲洗。
结晶紫能够与细菌的细胞壁结合,形成紫色的着色层。
2.媒染:用碘溶液与结晶紫结合形成复合物,加强着色层的颜色。
媒染时需要注意控制媒染时间,时间过短会使着色层颜色过浅,时间过长则会使着色层颜色过深。
3.脱色:用酒精或丙酮溶液处理涂片,去除染料和结晶紫。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酒精或丙酮不易渗透进去将其脱色,因此革兰阳性菌保持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酒精或丙酮容易渗透进去将其脱色,呈现红色背景。
4.复染:用稀释后的番红溶液将未被脱色的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而革兰阴性菌则呈现红色背景。
复染时需要控制时间,避免出现过度染色或染色不足的情况。
革兰染色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是细菌分类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革兰染色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对于临床治疗、药物选择、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医学领域中,医生可以根据感染菌的革兰染色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食品工业中,革兰染色法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
革兰氏染色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名词解释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ing)是一种常用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方法,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格拉默(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学和实验室研究中。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通过对细菌细胞壁的染色特性进行区分。
细菌的细胞壁在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厚实的胞壁,其细胞壁主要由多聚肽和多糖组成,对革兰氏染色染料结构相对稳定。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含有一个内膜和一个较薄的胞壁,对革兰氏染色染料结构不稳定,容易被清洗脱色。
革兰氏染色方法通常由紫晶染液(crystal violet)、碘液(iodine)、酒精脱色液(ethyl alcohol)和洗净液(wash buffer)组成。
以下是革兰氏染色的步骤:1. 取一块无菌玻璃片,用手套或钳子夹住,然后在玻璃片上滴加一滴样本(可以是细菌培养物或分离纯培养的菌液),将细菌均匀涂抹于玻璃片上形成细菌涂片。
2. 将预先烘干的细菌涂片放置在静止的温和热环境中,使菌液完全固定在玻璃片上。
3. 将预热的紫晶染液倒在细菌涂片上,让染液覆盖整个细菌涂片,静置片上1分钟。
4. 倒掉多余的紫晶染液,用洗净液将染液冲干净。
5. 加一倍稀释的碘液在细菌涂片上,静置片上1分钟。
6. 倒掉多余的碘液,用洗净液将碘液冲洗干净。
7. 用酒精脱色液滴在细菌涂片上,进行制片人定时(通常为15-30秒),直到底色变得非常浅。
8. 倒掉酒精脱色液,用洗净液将细菌涂片冲干净。
9. 加入红粉溶液,让染料覆盖细菌涂片,静置片上1分钟。
10. 倒掉多余的红粉溶液,用洗净液将细菌涂片洗净,待片子晾干。
观察结果时,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出紫色或蓝色,因为其细胞壁能够保留紫晶染料和碘复合物的结晶。
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因为其细胞壁无法保留紫晶染料和碘复合物的结晶,在酒精脱色过程中已经被去除。
细菌的革兰染色法

80%
环境科学的应用
革兰染色法也可用于环境科学中 ,对水样、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的 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05
革兰染色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临床标本中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细菌种类的鉴别
革兰染色法可用于区分革兰阳 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帮助医生 快速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
细菌数量的评估
通过观察革兰染色后细菌的形 态和数量,医生可以评估感染 的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观察
将染色后的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进 行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记录
记录观察到的细菌形态、颜色以 及分布情况等信息,以便后续分 析和研究。
03
革兰染色法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准备
01
02
细菌样品
待检测的细菌样品,可以是纯 培养物或混合培养物。
革兰染色液
包括结晶紫染液、碘液、 95%乙醇和番红染液。
耐药性的监测
革兰染色法可用于监测细菌耐药性 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控制耐药菌株 的传播。
医学研究中革兰染色法的意义
细菌分类学的研究
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分类学的基础之一, 通过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和形态观察, 可以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革兰染色法可用于新药研发过程中的 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为新药的开发 提供实验依据。
革兰染色法发展历程
革兰染色法最初由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 1884年发明,当时他使用了一种简单的染色方法将 细菌分为紫色和红色两大类。
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革兰染色法逐渐成为一 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别方法,并在医学、生物学 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革兰染色法也在不断改 进和完善。例如,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自动化革兰染 色仪器和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使得革兰染色法更 加准确、快速和便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原理:微生物的细胞小且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革兰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 )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而且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为番红。
实验步骤
1、涂片:将培养14-16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30秒,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液染1—2分钟,水洗。
(5)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
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实验步骤
1、涂片:将培养14-16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30秒,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液染1—2分钟,水洗。
(5)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
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1.标本采集
2.标本直接检查
(1)直接显微镜检查; (2)抗原检测;
(3)核酸检测;
3.分离培养与鉴定
(1)培养基选择; (2)分离培养与鉴定;
4.抗体检测常用ELISA、间接免疫荧光
技术等方法;
5.药物敏感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