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机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
以下是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1、脱色:革兰氏染色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是脱色。
在经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G+菌和G-菌都呈现深紫色。
此时,通过在酒精或其他脱色剂中短暂停留,可以将G-菌的细胞壁中的脂质成分溶解,使得脱色剂更容易进入细胞内部,将其染成无色或浅色。
而G+菌由于其细胞壁结构较为坚韧,不易被脱色剂渗透,因此保持深色。
2、复染:在脱色后,通过施加沙黄或其他染料进行复染,使所有细菌都被染上颜色。
由于G-菌已被脱色至无色或浅色,因此沙黄会使其呈现红色。
而G+菌由于未被脱色或仅被部分脱色,呈现深紫色或蓝黑色。
3、结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可以看到G+菌呈蓝紫色,而G-菌呈红色。
这一差异是由于革兰氏染色过程中对细胞壁脂质成分的处理和脱色剂的渗透能力不同所致。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特别是脂质含量的差异。
G+菌的细胞壁富含肽聚糖,不易被脱色剂渗透,而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脂质,使得脱色剂能够更好地进入细胞内部。
此外,革兰氏染色还涉及到结晶紫和碘液等染料的结合和吸附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增强了G+菌和G-菌在染色过程中的颜色差异。
总之,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差异,通过脱色和复染等步骤,将细菌分为G+和G-两大类,为后续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提供重要依据。
革兰氏染色法

Ⅱ、革兰氏染色法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的主要步骤是先用结晶紫进行初染;再加媒染剂--碘液,以增加染料与细胞间的亲和力,使结晶紫和碘在细胞膜上形成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然后用脱色剂(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凡细菌不被脱色而保留初染剂的颜色(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被脱色后又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二、实验器材1、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斜面菌种;2、仪器显微镜;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染色缸等。
4、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三、操作步骤1、涂片在一张载玻片上加两滴蒸馏水后,分别涂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
2、固定将制成的涂片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3、染色⑴初染将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加量以盖满菌膜为度),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用自来水小心地冲洗。
⑵媒染滴加(Lugol)碘液,染1-2min,水洗。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如下:
1、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系: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低,因而革兰氏阳性菌带负电荷比革兰氏阴性菌多,它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大,用碘-碘化钾媒染后,两者等电位均降低,但革兰氏阳性菌等电位降低得多,故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对乙醇脱色的抵抗力强,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不被乙醇提取,菌体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相反,菌体呈红色。
2、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细胞壁有关:革兰氏阳性菌的脂质含量很低,肽聚糖含量高,革兰氏阴性菌则相反,因此用乙醇脱色时,革兰氏阴性菌的脂质被乙醇溶解,增加细菌细胞壁的孔径及其通透性,乙醇容易进入细胞内将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提取出来,使菌体呈无色,革兰氏阳性菌由于脂质含量极低,而肽聚糖含量高,乙醇既是脱色剂又是脱水剂,使肽聚糖脱水缩小细胞壁的孔径,降低细胞壁的通透性,阻止乙醇分子进入细胞,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被截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仍呈紫色。
革兰氏染色步骤如下:
1、涂片,固定;
2、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2min,水洗;
3、媒染:滴加革兰氏碘液(碘-碘化钾溶液)染色1-2min,水洗;
4、脱色: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水洗;
5、复染:滴加番红染液染色2-3min,水洗并使之干燥;
6、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简述

革兰氏染色原理简述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领域的染色方法,它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种染色方法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有不同的结
构和染色性质,通过染色反应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厚厚的肽聚糖和磷脂酰肌醇构成,其细胞壁结构较为单一,细胞壁的颜色染成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由薄的肽聚糖层和外层的脂多糖构成,细胞壁结构较为复杂,细胞壁的颜色染成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涂片、热固定、染色、洗涤和干燥等。
首先将待检测的微生物取一滴液体放在玻璃片上,用火烧或紫外线消毒。
然后用酒精将其热固定。
之后将其浸入革兰氏染色液中染色,常用的染色液包括紫色染色液和红色染色液。
紫色染色液中主要成分是结晶紫和碘酸钾,红色染色液中主要成分是碱性洋红。
染色完毕后,用水或乙醇洗涤,可根据需要加上对比染色液。
最后将玻璃片在温暖的气流中晾干,即可进行观察。
革兰氏染色方法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领域,可以帮助鉴定细菌的类别和数量。
在细菌学、病原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对抗疾病和控制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
染色反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成为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手段。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用来区分细菌的染色方法,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将细菌分成两大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这一染色方法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临床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由厚厚的壁层和一层特殊的多糖多肽复合物组成,这种结构使得革兰氏阳性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能够保持紫色染色。
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则由较薄的壁层和一层脂多糖组成,这种结构使得革兰氏阴性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无法保持紫色染色,而会被洗去紫色染料后被红色染料染色。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先用紫色染料染色,再用碘液固定,再用酒精洗去多余的染料,最后再用红色染料染色。
在这个过程中,革兰氏阳性细菌会保持紫色染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会被洗去紫色染料后被红色染料染色。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染色情况,可以快速准确地区分出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革兰氏染色也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细菌的特性和分类。
总之,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方法将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两大类。
这一方法在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对于医学和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微生物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之一。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临床检测菌种的重要方法。
它是用品种特殊的
颜料对菌体进行染色,以提示不同类别细菌的性质,来识别出微生物
的种类或菌群。
具体步骤:
(1)将菌株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培养;
(2)采用硝酸的抗原特异性染色方法,即用特定的结合剂和染料将微
生物染色;
(3)按预期染出颜色,通过颜色差异来识别菌体种类;
(4)再搭配结果识别出菌种类及其数量,获得最终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原理:染料的作用是将被染的物质和它本身的抗原结合在一起,
形成特定结构,使物质与染料化学结合,形成不易被溶解的色斑。
因此,微生物的种类可以根据染出的不同颜色识别出来。
微生物实验-革兰式染色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显微观察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原理: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发网状结构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显微镜成像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
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主要是为了增加照明亮度和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以油代替空气作为光的传播介质,减少光线的折射或全反射,使观察到的像更加清晰。
二、实验器材1.菌落:大肠杆菌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枯草芽孢杆菌12~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或试剂:蒸馏水、碘液、结晶紫染色液、95%酒精、番红染色液、香柏油。
3.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镊子、擦镜纸。
三、实验步骤革兰氏染色:1.涂片取出载玻片,点燃载玻片,燃尽载玻片上的酒精和灭菌,在中间轻轻点一小滴蒸馏水,用接种环在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轻轻挑取少量菌体,整个过程试管口都要处在酒精灯的上方,而且速度要快,以防污染培养基。
然后在载玻片的小水滴以转圈的动作涂片,待水滴混浊后停住,等其干燥、固定。
2.初染滴加结晶紫(以刚好将菌膜覆盖为宜)于菌落上,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有细水从载玻片上方向下冲洗,至洗出液为无色,将载玻片上水甩净。
3.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4.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将载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加95%的酒精脱色,直至流出的酒精刚好不出现蓝色,立即用水冲净酒精,将载玻片上水甩净。
革兰氏染色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兰氏染色一、目的:在细胞发放之前,利用标准的革兰氏染色法对即将发放的细胞悬液进行检测,判断细胞悬液中是否含有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
二、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三、实验用品准备:灭菌玻片、10-100ul移液器、10-100ul灭菌移液吸头、100ul-1000ul移液器、100ul-1000ul移液吸头、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革兰氏染色液、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计时器四、操作:1 涂片:取灭过菌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用移液枪吸取10ul待检样品滴在载玻片的中央,用烧红冷却后的接种环将液滴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 干燥:将标本面向上,手持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 固定:固定常常利用高温,手持载玻片的一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处尽快的来回通过2-3次,共约2-3秒种,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宜(不超过60℃),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4 初染:在涂片薄膜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1-2滴,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5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 媒染:用100-1000ul移液枪吸取约300ul碘液滴在涂片薄膜上,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G+细胞壁的网状结构致密,交联度高,用乙醇处理后,发生脱水作用,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类脂质,故用乙醇处理后,类脂质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细胞被脱色,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碱性)→碘液媒染→乙醇(丙酮)脱色→番红复染(碱性)
◆◆◆原理: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舦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兰紫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舦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实验步骤:
1、制片
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
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