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放线菌的观察与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技术,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结构。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在染色过程中的不同反应,来区分细菌的特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粉红色。

实验步骤:1. 取一架无菌玻片,用无菌针头沾取待检测的细菌样本,涂抹在玻片上形成薄而均匀的细菌涂片。

2. 将玻片在火焰中加热灭菌,使细菌附着在玻片上。

3. 用染色剂革兰氏紫涂染玻片,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4. 用碘液滴在玻片上,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5. 用去色剂酒精滴在玻片上,静置数秒后用水冲洗干净。

6. 用染色剂粉红色涂染玻片,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7. 用纸巾吸干玻片上的水分,然后在玻片上滴一滴甘油作为封片剂。

8. 将盖玻片贴在涂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染色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样本中细菌的染色情况。

根据染色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粉红色。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结构。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使用了革兰氏染色技术,观察到了细菌的染色情况,并初步判断了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染色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方法,对于细菌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是细菌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革兰氏染色技术的原理和步骤,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通过观察细菌的染色情况,我们对细菌的分类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细菌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细菌学知识,不断提高实验技能,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

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

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结论: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类型。

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和鉴定,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染色结果,并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放线菌的形态进行观察,了解其基本特征和生长习性。

以下是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的详细描述。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放线菌培养基、无菌培养皿、无菌匙、显微镜、石英片。

2. 实验方法:a. 取一块无菌培养皿,将放线菌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其凝固。

b. 使用无菌匙,将待观察的放线菌菌落划入培养基表面,尽量避免交叉污染。

c. 将培养皿盖好,放置在恒温箱中,温度设定为28摄氏度。

d. 每隔一段时间,取出培养皿进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并用石英片进行取样。

实验观察结果:1. 放线菌的形态特征:a. 放线菌呈现为长而细的菌丝状,类似于细长的线状结构。

b. 放线菌的菌丝通常呈现分枝状,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c. 放线菌的菌丝颜色多样,包括白色、黄色、红色等,具有一定的色彩变异性。

d. 放线菌的菌丝表面常常有颗粒状物质附着,形成颗粒状结构。

2. 放线菌的生长习性:a. 放线菌生长缓慢,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可见的菌落。

b. 放线菌的菌落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缘模糊不清,有时会形成分支状的菌落。

c. 放线菌的菌落表面通常光滑而湿润,有时会有微小的颗粒状结构。

d. 放线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过程中,会逐渐扩散并形成新的菌落。

3. 放线菌的细胞结构:a. 放线菌的菌丝由一系列细胞组成,细胞间通过连接点相互连接。

b. 放线菌的细胞内含有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核通常位于细胞中央。

c. 放线菌的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等。

实验讨论和结论:通过对放线菌的形态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放线菌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和生长习性。

放线菌的菌丝状结构和分枝状特征使其能够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并与其他微生物相互作用。

放线菌的色彩变异性可能与其生长环境和代谢产物有关,这也为进一步研究放线菌的生态功能提供了线索。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以及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帮助。

实验材料和方法,取得所需的细菌培养物,革兰染色试剂,无菌玻璃片等实验器材。

首先在无菌工作台上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涂抹在无菌玻璃片上,然后用火焰消毒的镊子取一根无菌玻璃棒,在细菌培养物上进行搅拌,使其均匀分布。

接着倒入革兰染色试剂,静置片刻后用水冲洗,再用吸水纸轻轻吸干,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我们观察到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其中某些细菌呈紫色,而另一些细菌呈粉红色。

紫色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粉红色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壁多糖和较少的脂质,所以在染色后能够保留革兰氏染色试剂的紫色颜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多的脂质和较少的壁多糖,因此在染色后会失去紫色而呈现粉红色。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不同染色结果。

这为我们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本次实验也巩固了我们对革兰氏染色法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免细菌培养物受到外界的污染。

同时,在染色试剂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成功地观察到了细菌的染色结果,并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细菌分类鉴定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高我们的实验技能水平。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实验,其中包括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实验细菌的简单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通过给细菌染色,可以使其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

这种染色方法主要使用了一种叫做甲基蓝的染料。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好细菌的涂片。

将一根无菌的钢丝棒蘸取一小滴细菌悬液,然后将其均匀地涂抹在玻璃片上。

待涂片干燥后,将其固定在火焰上加热的玻璃柱上,以使细菌附着在玻璃片上。

接下来,将制备好的涂片放入染色盒中,加入适量的甲基蓝染料,浸泡片刻。

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直至水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最后,用纸巾轻轻吸干涂片上的水分,将其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不同种类的细菌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例如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通过简单染色,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细菌的特征。

二、革兰氏染色实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这种染色方法主要使用了紫晶染料和碘酒。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好细菌的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相同。

然后,将涂片放入染色盒中,加入适量的紫晶染料,浸泡片刻。

接着,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直至水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接下来,将碘酒滴在涂片上,使其浸润全片,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

随后,滴入乙醇或酒精醛溶液,使其浸润全片,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

最后,滴入蓝色染料,浸泡片刻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细菌的染色效果。

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或粉色。

这是因为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可以吸附紫晶染料和碘酒,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较薄,无法吸附这些染料。

放线菌形态的观察实验报告

放线菌形态的观察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13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姓名:丁志康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初步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 2.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菌。

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基内菌丝(简称“基丝”),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像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简称“气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

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

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

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

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为了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人们设计了各种培养和观察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住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

本试验介绍其中几种常用方法。

1.插片法:将放线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插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片上。

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

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2.玻璃纸法: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灭菌的玻璃纸覆盖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将放线菌接种于玻璃纸上,经培养,放线菌在玻璃纸上生长形成菌苔。

观察时,揭下玻璃纸,固定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

这种方法既能保持放线菌的自然生长状态,也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3.印片法:将要观察的放线菌的菌落或菌苔,先印在载玻片上,经染色后观察。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孢子丝的形态、孢子的排列及其形状等。

方法简便、但形态特征可能有所改变。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共9篇)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共9篇)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共9篇)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练习摘要: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重要的鉴别特征,所以学习微生物学,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是很重要的。

为保证染色结果的正确性,采用规范的的染色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

本实验主要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它们的染色特征,辨别是革兰氏阴性还是阳性,从而掌握其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与过程很清晰,但实验结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Rosenbach)多组呈现假阴性。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及原理,但要想做出很好的染色得多加练习。

本实验还可以锻炼显微镜操作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大肠杆菌(E.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Rosenbach) 枯草杆菌(B.subtilis)引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方法,它可以直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两种类型,这是由这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组成与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

经过一定的染色过程后,革兰氏阳性的细菌会因为细胞壁肽聚糖的含量高,脂质含量低而保持第一次染色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蓝色被洗脱,复染后变为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很简单,染色时需注意要注意使用处在活跃生长期的细菌,涂片不宜过厚,严格控制脱色时间。

大肠杆菌(E.coli)是革兰氏阴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Rosenbach)与枯草杆菌(B.subtilis)都是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容易区别。

同时它们的形态各异,可以根据具体颜色和形态差异来判断染色是否成功。

本实验还涉及到高倍油镜的使用。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一、引言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区分细菌的结构和特性。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从而在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观察染色结果,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特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选择两种细菌菌株,一种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另一种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紫晶染液、碘液、脱色剂和红色染色液。

- 玻璃片和显微镜片:用于制作细菌涂片和观察染色结果。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取两种不同的细菌培养物,分别在玻璃片上制作细菌涂片。

- 步骤二:将制作好的细菌涂片分别加入紫晶染液,静置5分钟。

- 步骤三: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使其清洁。

- 步骤四:加入碘液,静置1分钟。

- 步骤五:用脱色剂冲洗玻璃片,直到无色流出。

- 步骤六:加入红色染色液,静置1分钟。

- 步骤七: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使其清洁。

- 步骤八: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细菌染色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细菌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呈红色。

这是因为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导致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厚的层状细胞壁,由多层的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壁的多糖会与紫晶染液结合,形成复合物。

而碘液的加入会使复合物更加稳定,不易被脱色剂去除。

因此,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仍保持紫色或蓝色。

相反,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较薄,主要由一个薄层的胞外脂多糖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无法与紫晶染液结合,因此无法形成复合物。

碘液的加入也无法稳定脂多糖,使其被脱色剂去除。

因此,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后会被红色染色液覆盖,呈现红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细菌、放线菌的形态
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
学号:************
系别: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班级:周二第一组
试验日期:2011年9月13日
同组成员:邢悦婷呼波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
1、巩固油镜的使用;
2、掌握细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
3、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4、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5、初步掌握细菌涂片的方法;
6、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7、掌握放线菌的涂片方法;
8、观察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菌种:溶血链球菌(Strptococcus haemolyticus),螺菌(Spirillum sp.)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 丙酮丁酸梭菌(Clostridium acetotylicum), 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等细菌永久装片,放线菌5406,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u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 coli)
试剂:香柏油、无菌水、结晶紫、番红或沙黄、95%酒精、碘液
仪器及用具:显微镜、擦镜纸、吸水纸、小滴管,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
【实验方法】
细菌的观察
1、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用接种环,采用无菌操作,将细菌挑起,涂到载玻片
上,盖上盖玻片。

2、用显微镜对细菌进行活体观察。

观察时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有必要的话,
再用油镜观察。

3、观察细菌的永久装片,观察时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有必要的话,再用油
镜观察,找到细菌的各种结构。

放线菌的观察
1、玻璃纸法:用剪刀,剪下小块的玻璃纸,压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

2、印片法:将盖玻片在火焰上稍加热,然后盖到培养基的玻璃纸上,稍用力压一下。

取下盖玻片,放到载玻片上,进行镜检,主要观察放线菌的孢子丝。

革兰氏染色
三、
实验结果
1、观察到各种细菌的形态,以及一些细
菌的特殊的结构。

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芽孢、伴胞晶体;固氮菌的荚膜等。

具体实验结果见附图。

2、枯草芽孢杆菌被染成紫色,可以清楚看见细菌里芽孢,也有芽孢已经释放出来。

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被染成紫色。

3、混合的大肠杆菌部分被染成粉红色,
对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
制片
1、取一块载玻片,分成两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央滴一小滴蒸馏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方法从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培养试管中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

2、将玻片置于火焰上方略加温,加速干燥。

3、涂面向上,通过火焰数次,使细胞质凝固,是细胞形态固定,并使细菌黏附在玻片上。

染色
1、(初染)于制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1min 后,用水洗去剩余染料。

2、(媒染)滴加碘液与制片上,1min 后水洗。

3、(脱色)滴加95%乙醇脱色约1min ,摇动玻片至紫色不再褪出来为止,水洗。

4、(复染)滴加蕃红染料,复染1min ,水洗。

观察 在制片上再滴加一小滴蒸馏水,用盖玻片盖好,用显微镜观察,
枯草芽孢杆菌(40×10)
是大肠杆菌,另外染成了紫色的菌是污染菌。

4、玻璃纸观察发观察到了放线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较粗,颜色较
深,基内菌丝较细,颜色较浅。

5、用印片法看到了放线菌的孢子丝。

四、实验分析与讨论
1、看细菌形态的时候,要注意调节倍数显微镜的倍数以及光线,来看清一些特殊
的结构,如:鞭毛等。

2、取菌的时候要注意量一定要少,而且要涂开。

否则,在视野里看到的菌都重叠
在一起,看不清楚。

3、染色的时候要主要把握好染色和脱色的时间,否则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在染色
巨大芽孢杆菌的时候,由于脱色时间过长,被染成了粉红色,产生了假阴性的结果。

4、观察放线菌的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时候要主要调节细准焦螺旋钮,细看。


为它们的结构是立体的。

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要调节焦距,以便更好观察。

五、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黄秀梨,辛明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