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精)

合集下载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摘要: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重要的鉴别特征,所以学习微生物学,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是很重要的。

为保证染色结果的正确性,采用规范的的染色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

本实验主要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它们的染色特征,辨别是革兰氏阴性还是阳性,从而掌握其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与过程很清晰,但实验结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Rosenbach)多组呈现假阴性。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及原理,但要想做出很好的染色得多加练习。

本实验还可以锻炼显微镜操作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大肠杆菌(E.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Rosenbach) 枯草杆菌(B.subtilis)引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方法,它可以直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两种类型,这是由这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组成与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

经过一定的染色过程后,革兰氏阳性的细菌会因为细胞壁肽聚糖的含量高,脂质含量低而保持第一次染色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蓝色被洗脱,复染后变为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很简单,染色时需注意要注意使用处在活跃生长期的细菌,涂片不宜过厚,严格控制脱色时间。

大肠杆菌(E.coli)是革兰氏阴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Rosenbach)与枯草杆菌 (B.subtilis)都是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容易区别。

同时它们的形态各异,可以根据具体颜色和形态差异来判断染色是否成功。

本实验还涉及到高倍油镜的使用。

使用油镜与用一般的镜头不同,具体使用在实验方法中描述。

微生物实验3之革兰氏染色

微生物实验3之革兰氏染色

华中科技大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班级:生物制药1101班日期:2013 年 3 月16 日指导教师:邬建国实验组别:启明七组姓名:何明组员姓名:张玉涛、王远馨实验名称:革兰氏染色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简单进行样品的革兰氏染色辨别样品中细菌类别二、实验原理1.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2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番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孢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成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孢杆菌都成负反应。

3.革兰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染色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有关。

4.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低,在相同pH条件下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较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三、实验材料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样品:含活菌酸奶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液、路哥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生理盐水、香柏油、二甲苯四、实验方法(一)涂片→干燥→固定→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 )→水洗→路哥氏碘液媒染(1min )→水洗→95%乙醇脱色(30s )→水洗→番红复染(5min )→水洗→干燥→镜检。

关键点:1.严格掌握乙醇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被误染为阴性菌; 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被误染为阳性菌;2.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很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二)黑曲霉菌属于真菌,细胞较大,可用水片进行观察,,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接种,盖上载玻片,即可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拍照,注明放大倍数)大肠杆菌放大倍数40x 金黄色葡萄球菌,放大倍数100x ,油浴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拍照,注明放大倍数)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放大倍数100x,油浴3.酸奶中乳酸菌的革兰氏染色(拍照,注明放大倍数)4.黑曲霉菌水片观察六、思考题1.你的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所述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试分析原因。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

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

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结论: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类型。

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和鉴定,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染色结果,并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该实验,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并通过观察染色结果,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选取已培养好的细菌培养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玻璃片:用于制备细菌涂片。

3. 静电炉:用于固定细菌涂片。

4. 革兰染色试剂:包括革兰染色碱液、革兰染色酸液和洗涤液。

5.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结果。

实验步骤:1. 取一枚玻璃片,用火炬或酒精灯加热至红热状态,使其表面无菌。

2. 使用无菌的铁夹夹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滴在玻璃片上。

3. 用铁夹将细菌涂匀,使其成为一个薄膜。

4. 将涂片放入静电炉中,以固定细菌。

5. 取一滴革兰染色碱液,滴在涂片上,静置1分钟。

6.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使碱液洗净。

7. 取一滴革兰染色酸液,滴在涂片上,静置1分钟。

8.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使酸液洗净。

9.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水清澈透明。

10. 用纸巾吸干涂片上的水分。

11. 将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并加一滴显微镜油。

12. 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染色法染色后,观察到细菌涂片上的细菌呈现不同的颜色。

根据染色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

这是由于革兰染色碱液将细菌的细胞壁染成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染色酸液无法将其染色去除。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因此在染色过程中更难被去除。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染色碱液将细菌的细胞壁染成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染色酸液将其染色去除,使细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少的胆固醇,因此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被去除。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内容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和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的特点,并通过染色观察和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通过染色反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和阳性两类。

革兰氏氏阴性菌是指细胞壁较厚,染色后呈现粉红色的菌群,如大肠杆菌等。

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薄,染色后呈现紫色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革兰氏染色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取少量液体培养基,通过接种线将细菌接种于培养基上。

2. 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涂布在玻璃片上,形成薄膜。

3. 用火焰消毒的钳子夹住已冷却的玻璃片,将细菌薄膜向上,放置在炉子上加热1-2分钟,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4. 取革兰染色剂,倒入上述玻璃片上,静置1分钟。

5.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6. 涂上碘试剂,静置1分钟。

7. 用酒精洗去碘试剂,直到水清。

8. 加入对应革兰氏颜色染色剂,静置30秒。

9.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10. 将玻璃片倒立在滤纸上晾干。

11.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消毒实验室台面和显微镜镜头,确保实验环境无菌。

- 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在实验室台面上铺上无菌纸,将待染色的细菌培养基涂布在玻璃片上。

3. 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涂布在玻璃片上,形成薄膜。

4. 用巴氏钳夹住已冷却的玻璃片,将细菌薄膜向上,放置在炉子上加热1-2分钟,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5. 取革兰染色剂,倒入上述玻璃片上,静置1分钟。

6.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7. 涂上碘试剂,静置1分钟。

8. 用酒精洗去碘试剂,直到水清。

9. 加入对应革兰氏颜色染色剂,静置30秒。

10.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11. 将玻璃片倒立在无菌纸上晾干。

12.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本,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粉色细菌样本为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一、引言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区分细菌的结构和特性。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从而在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观察染色结果,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特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选择两种细菌菌株,一种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另一种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紫晶染液、碘液、脱色剂和红色染色液。

- 玻璃片和显微镜片:用于制作细菌涂片和观察染色结果。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取两种不同的细菌培养物,分别在玻璃片上制作细菌涂片。

- 步骤二:将制作好的细菌涂片分别加入紫晶染液,静置5分钟。

- 步骤三: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使其清洁。

- 步骤四:加入碘液,静置1分钟。

- 步骤五:用脱色剂冲洗玻璃片,直到无色流出。

- 步骤六:加入红色染色液,静置1分钟。

- 步骤七: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使其清洁。

- 步骤八: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细菌染色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细菌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呈红色。

这是因为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导致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厚的层状细胞壁,由多层的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壁的多糖会与紫晶染液结合,形成复合物。

而碘液的加入会使复合物更加稳定,不易被脱色剂去除。

因此,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仍保持紫色或蓝色。

相反,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较薄,主要由一个薄层的胞外脂多糖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无法与紫晶染液结合,因此无法形成复合物。

碘液的加入也无法稳定脂多糖,使其被脱色剂去除。

因此,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后会被红色染色液覆盖,呈现红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的方法,观察和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革兰染色试剂盒、革兰阳性细菌培养物、革兰阴性细菌培养物、无菌玻璃片、显微镜等。

1. 准备工作:首先,将革兰染色试剂盒取出并按照说明书中的步骤进行试剂的配制。

确保试剂的浓度和比例正确。

2. 样本制备:将革兰阳性细菌培养物和革兰阴性细菌培养物分别取出一小部分,用无菌棉签将其均匀涂抹在两块无菌玻璃片上。

3. 革兰染色操作:将涂有细菌的玻璃片依次经过以下步骤进行染色:a. 将玻璃片在火焰中迅速燃烧一下,以杀灭细菌。

b. 将玻璃片放入革兰碘液中浸泡1分钟,使细菌固定。

c.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去除多余的碘液。

d. 将玻璃片放入革兰洗涤液中浸泡30秒,去除细菌外层的染色剂。

e.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去除多余的洗涤液。

f. 将玻璃片放入革兰颜色素中浸泡1分钟,使细菌染色。

g.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去除多余的颜色素。

h. 将玻璃片放入革兰酒精溶液中浸泡30秒,使细菌脱色。

i.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去除多余的酒精溶液。

j. 将玻璃片放入革兰颜色素中浸泡1分钟,使细菌重新染色。

k. 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去除多余的颜色素。

l. 将玻璃片晾干。

4. 显微镜观察:将染好色的玻璃片放置在显微镜上,调节倍率和焦距,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结果与讨论: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在染色后的差异。

革兰阳性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阳性细菌呈现出紫色或蓝色,形态较为饱满,细胞壁厚而坚固。

典型的革兰阳性细菌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革兰阴性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阴性细菌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形态相对较小且较细长,细胞壁较薄。

典型的革兰阴性细菌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革兰氏染色技术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以便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

实验材料:
1. 革兰氏染色试剂盒
2. 玻璃载玻片
3. 蒸馏水
4. 火焰灼烧器
5. 染色盘
6. 无菌吸管
7. 细菌培养物
实验步骤:
1. 取一块玻璃载玻片,用火焰灼烧器消毒,待其冷却后放置在染色盘中。

2. 用无菌吸管取少量细菌培养物,滴在玻璃载玻片上。

3. 将玻璃载玻片放置在染色盘中,加入革兰氏染色试剂,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进行染色处理。

4. 将染色好的载玻片在蒸馏水中冲洗干净,待其干燥后即可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细菌在载玻片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或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粉红色。

实验结论:
通过革兰氏染色技术,我们成功地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处理,并观察到了细菌的形态特征。

这为我们对细菌的初步分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总结: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染色技朋,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地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和鉴定。

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运用这一技术,深入研究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及代谢功能,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