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归纳汇释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第1篇岳阳楼记❶重点词语解释①谪.守(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②越.明年(及、到)③政通.人和.(顺利;和乐)④百废具..兴(荒废的事业;通“俱”,全、都)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就;规模)⑥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写文章)⑦予观夫.巴陵胜状..(那;好景色)⑧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接;吞纳;水流大而急)⑨横无际涯..(边际)⑩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日光)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⑫前人之述备.矣(详尽)⑬南极.潇湘(尽)⑭迁客骚人....(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⑮连月不开.(放晴)⑯日星隐曜.(光辉)⑰浊浪排空..(冲向天空)⑱樯.倾楫.摧(桅杆;桨) ⑲薄.暮冥冥..(迫近;昏暗的样子)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都;谗言)○21至若春和景.明(日光)○22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23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全)○24宠.辱偕.忘(荣耀;一起)○25静影沉璧.(圆形的玉)○26心旷.神怡.(开阔;愉快)○27把.酒临风(持,执)○28嗟夫..(唉)○2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思想感情)○30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3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❷通假字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❸一词多义①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②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③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风光)④通⎩⎨⎧政通.人和(顺利)然则北通.巫峡(通向)⑤极⎩⎪⎨⎪⎧南极.潇湘(尽)此乐何极.(穷尽)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⑥开⎩⎨⎧连月不开.(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⑦一⎩⎨⎧而或长烟一.空(全)在洞庭一.湖(整个)⑧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⑨之⎩⎨⎧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结构助词,的)❹古今异义①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景象,景致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斯人 微⎩⎨⎧古义:没有今义:微小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古义:景象今义:看 ④越明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⑤浊浪排空..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⑥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今义:丈夫,夫人⑦至若春和景.明 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⑧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习作 ⑨增其旧制.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⑩前人之述备.矣 备⎩⎨⎧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⑪去国.怀乡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❺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③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守) 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北、南,向北、向南)第2篇 醉翁亭记❶重点词语解释①林壑.尤美(山谷)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④饮少辄.醉(就)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散)⑧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⑨野芳发..而幽香(香花;开放)⑩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绿荫)⑪伛偻提携....(文中指老人、小孩)⑫泉香而酒洌.(清澈)⑬山肴野蔌.(菜蔬)⑭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开)⑮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⑯弈.者胜(下棋)⑰觥筹..交错(酒杯;酒筹)⑱已而..夕阳在山(不久)⑲树林阴翳.(遮盖)❷一词多义①而⎩⎪⎨⎪⎧而.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朝而.往(表修饰,不译)溪深而.鱼肥(表递进,而且)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②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③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④谓⎩⎨⎧太守自谓.也(称)太守谓.谁(是)⑤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动词,以……为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⑥临⎩⎨⎧临.溪而渔(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⑦名⎩⎨⎧名.之者谁(给……命名)卷卷有爷名.(名字)⑧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⑨高⎩⎨⎧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⑩开⎩⎪⎨⎪⎧连月不开.(放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消散)开.我东阁门(打开) ⑪其⎩⎪⎨⎪⎧其.西南诸峰(那)太守之乐其.乐也(他们的)醉能同其.乐(人们) ❸古今异义①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精神不振的样子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③射.者中 射⎩⎨⎧古义:投壶今义:用推力送出或受到压力挤出❹词类活用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②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③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第3篇 湖心亭看雪❶重点词语解释①是.日更定..矣(这;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撑;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③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 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酒杯) ⑥上下一白..(全白) ⑦及.下船(等到) ⑧与余舟一芥.(小草) ⑨客.此(客居) ⑩舟子..喃喃曰(船夫) ❷一词多义①是⎩⎨⎧是.日更定矣(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②更⎩⎪⎨⎪⎧是日更.定矣(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③一⎩⎨⎧余拏一.小舟(一只)上下一.白(全)④白⎩⎨⎧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⑤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助词,“啊”)⑥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明月别.枝惊鹊(另外的)❸古今异义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古义:我今义:剩下的 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白⎩⎨⎧古义:古人罚酒用的酒杯,文中指酒杯今义:颜色,与“黑”相对❹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③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④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第4篇 鱼我所欲也❶重点词语解释①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②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③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⑥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⑦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予) ⑧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⑨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⑩妻妾之奉.(侍奉) ⑪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⑫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❷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❸一词多义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②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代他)今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代这件事)④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⑤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陈述的对象,对)⑥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呼尔而与.之(给予)❹古今异义①一豆.羹 豆⎩⎨⎧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名称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古义:指带来好处今义:增加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古义:“可”和“以”两词连用,可以用来今义:能够④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古义:假使,如果今义:让,派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❺词类活用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感激)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义) 第5篇 唐雎不辱使命❶重点词语解释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不译) ③大王加.惠(给予) ④以大易.小(交换) ⑤故不错意..也(置意) ⑥请广.于君(扩充) ⑦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 ⑧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⑨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⑩布衣..之怒(平民) ⑪以头抢.地耳(撞) ⑫此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 ⑬非士.之怒也(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⑭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 ⑮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 ⑯秦王色挠.(屈服) ⑰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⑱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❷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置) ②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④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❸一词多义①徒⎩⎨⎧亦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派遣。
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12

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12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岳阳楼记》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重点词语解释(1)一词多义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②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穷尽③感极而悲者矣十分...去①去国怀乡离开②西蜀之去南海距离③委而去之逃离,逃亡...开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③开我东阁门打开(2)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②先世界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③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⑤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3)通假字①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②百废具兴(通“俱”,全,都)(4)重点词语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越:到了明年:第二年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4、增其旧制制:规模。
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以:来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6、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7、朝晖夕阴晖:日光8、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9、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11、前人之述备也备:详尽1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虽然这样,那么……极:尽13、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14、连月不开开:天气放晴15、若夫淫雨霏霏若夫:像那淫雨:绵延的雨霏霏:雨雪繁密的模样16、浊浪排空排:冲向17、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曜:光辉潜:隐没18、薄暮冥冥薄:迫近19、去国怀乡去:离开国:国都20、忧谗畏讥谗:谗言,说坏话讥:批评指责21、感极而悲者也极:到了极点22、春和景明景:日光。
高考复习:一词多义汇总

古文积累:一词多义1.从①跟随,跟从。
[例]张良是时从沛公。
(司马迁《鸿门宴》)②靠近,挨着。
[例]樊哙从良坐。
(司马迁《鸿门宴》)③听从,顺从。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参与,从事。
[例]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⑤沿袭,重蹈。
[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⑥从,由。
[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2.殆①大概,恐怕,可能。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接近,几乎。
[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苏洵《六国论》)3.当①阻挡,抵挡。
[例]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鸿门宴》)②应当,应该。
[例]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③在,在……时候。
[例]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王羲之《兰亭集序》)④担任,充当。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⑤把守。
[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⑥主持,掌握。
[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⑦会,将会。
[例]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并序)》)4.道①从,经过,取道。
[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司马迁《鸿门宴》)②道路。
[例]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司马迁《鸿门宴》)③说。
[例]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④风尚。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⑤学问,主张。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⑥方法,手段。
[例]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贾谊《过秦论》)⑦道理,原因。
[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苏洵《六国论》)5.独①岂,难道。
[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司马迁《项羽之死》)②单独,独自。
[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司马迁《鸿门宴》)③唯独,只有,仅仅。
文言文一词多义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例: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 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2)接近联想。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3)对比联想。去(本义“藏”—离开—废除—舍弃)
4.要集中记忆。
?
3.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
(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
举例“亡”说明,《说文解字》说:“亡,逃也”,可见“亡”字的本义是“逃跑”。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推衍联想出好多其它的意思。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②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指人的死亡)。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国家的灭亡)。④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丧失)。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通“无”,相当于“没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一词多义举例文言文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相当常见。
每个词汇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1. 道:- 义1:指道路或路径。
- 义2:指道德、原则、哲学等方面的道理。
- 义3:指某种方法或手段。
2. 心:- 义1:指人的生理器官,即心脏。
- 义2:指心理、情感、思维等方面。
- 义3:指意愿、意志、决心等。
3. 明:- 义1:表示明亮、清晰。
- 义2:表示明了、懂得。
- 义3:表示清澈、明净。
4. 言:- 义1:表示言语、说话。
- 义2:表示言论、言辞、言论内容。
- 义3:表示传闻、传说。
5. 世:- 义1:表示世界、世间。
- 义2:表示社会、世俗。
- 义3:表示时代、年代。
6. 立:- 义1:表示站立、立起。
- 义2:表示建立、确立。
- 义3:表示立场、态度。
7. 见:- 义1:表示看见、目睹。
- 义2:表示理解、领会。
- 义3:表示拜见、会晤。
8. 君:- 义1:表示君主、国王。
- 义2:表示对尊敬的称呼。
- 义3:表示主人、领导者。
9. 水:- 义1:表示液体,特指水。
- 义2:表示河流、湖泊等水域。
- 义3:表示流动、变化。
10. 金:- 义1:表示金属元素金。
- 义2:表示财富、贵重的东西。
- 义3:表示金色、黄色。
这些例子展示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同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和解释。
阅读文言文时,理解词汇的具体含义通常需要考虑上下文以及词汇所在的句子结构。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一词多义总结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一词多义总结一、古代科举制度1. 义务教育:古代科举制度中,“义务教育”指的是由政府指定的学校,如国子监、府学等,培养官员所需的文化知识和能力。
2. 义务: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官员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服从上级的指挥、执行政策等。
二、古代政治制度1. 朝庭:古代政治制度中,“朝庭”一词可以指皇帝的宫廷,亦可指朝廷上下的政治管理机构。
2. 朝贺:指向皇帝恭贺寿诞或祝福吉祥。
三、农业与手工业1. 亩产:古代用于衡量农产品产量的单位,如小麦亩产。
2. 产业:古代指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特定产品。
四、社会风俗1. 随从:古代指侍从、跟随、服侍。
2. 随地:指临时性的就地居住。
五、文学艺术1. 将军:古代指军队统帅。
2. 将校:包括将军在内的军队高级军官。
六、生活用品1. 门市:古代指商店、店铺。
2. 市井:指街市、市场。
七、宗教信仰1. 祈福:古代指祈求神明或佛祖庇佑安康。
2. 祈愿:指祈求心愿达成。
在古代文言文中,许多词汇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
这些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理解和运用,对于学习古代文化和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多义词的使用,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社会风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古文写作水平。
在古代社会,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中广泛存在。
这些多义词的语义丰富,为我们解读古代文献和了解古代社会风俗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多义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古文写作水平。
1. 古代科举制度在古代科举制度中,“义务教育”一词指的是由政府指定的学校,如国子监、府学等,培养官员所需的文化知识和能力。
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因此“义务教育”在这个语境中强调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
另古代官员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服从上级的指挥、执行政策等。
“义务”一词在古代科举制度中也代表了一种责任和义务感。
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文言文翻译和字词解释汇总

九年级上册一、岳阳楼记(范仲淹)(一)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1 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一个词在 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同,而这几个意义往往是有关联的。 举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举起,抬头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发动 译文:现在逃跑是死,发动叛变也是死。 (3)举世无双。全 译文: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4)举一反三。提出,举出
或: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成语: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ōng, 释义为: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一词多义
向人认错,道歉 • 长跪而谢。——《战国策》
• 译文:久久跪着,认错请罪。
有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 杜门谢客。 • 译文:关着门拒绝见客。
感谢,酬谢。 •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译文:酬谢很多客人,又给官吏送贵重的礼物。
缘:本义是指古时衣服的边缘。 成语:缘木求鱼,汉语成语,拼音是yuán mù qiú yú,字面 解读为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 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一词多义
有人,有的人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 译文: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
菜汤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 王建《新嫁娘》
• 译文:新娘进门的第三天就下厨 房,洗了手便开始烧菜做汤。
成语: 金城汤池:如钢铁铸造的城墙,像沸水流淌的护城河。比喻城池坚固, 难于攻破。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 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一词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归纳汇释
1、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
(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
)
2、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
(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
)
3、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重新,再次。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
4、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
(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
6、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
7、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
(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
)
8、当: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
)
9、道: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a.名词:作为、行为;b.通"导",引导。
)
10、得: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
(a.动词:得到;b.动词:适合,中意;c.动词:能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