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

合集下载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概要项目承担单位:东南大学运输规划研究所、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主持人:王炜项目参加人:王炜、过秀成、杨涛、陈学武、方开鸿、单锦华、耿金文、宇文家胜等一、镇江市系江苏省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与文化古城扬州隔江相望,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此,交通地位十分重要,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港镇江市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顺江通海、以港兴城、跳出老城、组团布局、滚动推进、重塑镇江”,并以此为基调构架出镇江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总体蓝图。

规划的镇江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分为3镇江市系江苏省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与文化古城扬州隔江相望,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此,交通地位十分重要,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港镇江市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顺江通海、以港兴城、跳出老城、组团布局、滚动推进、重塑镇江”,并以此为基调构架出镇江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总体蓝图。

规划的镇江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分为3第1层次:以中心主城为重点,以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具有中心第2层次:以中心城区外的重点镇为外围生长点的圈层空间构架,并以交通干线为发展第3层次:为依托中心城,城市发展轴线和若干城镇核心组团,形成以镇江中心城为核心,以中心城外围城镇圈为纽带,以各县(市)域城镇为基础的市域城镇群体网络。

镇江市中心城由主城和大港、高资两区组成,形成一城两区的总体布局形态。

主城是全市政治、经济、商贸、金融信息和科技文化中心,大港是镇江市主要的外贸港口和基础工业基地,高资是以建材、冶金工业为主的工业港口新区。

主城布局结构形态如图1所示,采取组团式布置,共分五个组团,分别为老城组团、丁卯组团、谏壁组团、官塘组团、蒋乔组团,总用地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各组团间利用自然山体作为生态绿地分隔,以便捷的交通干道相连,构成独特的空间布局结构,强化“城市山图11(1) 通过本次交通规划,确立城市交通网络的基本构架,使其能满足2010年甚至更长时(2)(3) 通过本次交通规划及所提出的近期交通治理方案的实施,能在较短时期内缓解镇江2工作思路镇江市交通规划工作分2个阶段进行。

镇江市长江路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

镇江市长江路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

镇江市长江路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一、自然地理区位概况1、区位概况⑴城市概况镇江位于东径119度21分至119度35分,北纬32度7分至32度17分,系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

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此,沪宁铁路贯穿市区,同时有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沿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镇扬大桥与京沪高速铁路也即将开工建设,所有这些形成了江苏省中部重要的铁、公、水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位置十分优越和重要,为镇江市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镇江市市区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55.6平方公里。

1998年底主城总人口59.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0万人,农业人口12.27万人。

一九八五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城市重要性质之一是“历史文化古城和风景游览城市”。

一九八六年十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镇江市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九九四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城市性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⑵区位概况本规划位于镇江主城北部城市滨江地带,规划用地运粮河,东至解放路北端及北固山景区,北至长江,南到沿长江路南侧100米左右幅深的范围。

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规划长江路连接三山风景区,是一条重要的景观园林道路;同时细节润扬大桥接线,向东延伸连接镇大公路,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性干道。

2、自然地理概况⑴地形、地貌镇江位于宁镇山脉东段,属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低山区标高100-350米,中部为丘陵谷地标高10-72米,北部沿江为一带状冲积平原标高3-8米。

古运河由市区东南向西北蜿蜒注入长江。

市区位于长江以南,坐落在古运河两岸,地面标高(黄海高程,下同)在4-10米,沿江一带标高在3-5米之间。

运粮河位于市中心西部,基本与长江平行,两端均与长江相通,承泄御桥港东、南、西三方来水,西侧地面高程为4.0-5.0米。

镇江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南运河镇江段岸线利用规划》的通知

镇江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南运河镇江段岸线利用规划》的通知

镇江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南运河镇江段岸线利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7.06•【字号】镇政办发[2010]155号•【施行日期】2010.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镇江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南运河镇江段岸线利用规划》的通知(镇政办发〔2010〕155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苏南运河镇江段岸线利用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七月六日第一章总则一、编制背景与目的苏南运河镇江段全长42.74公里,扼苏南运河北上之咽喉,是沟通长江南北两段苏南运河最便捷、最安全的国家水运主通道,也是沟通太湖水系与长江直达水运的大动脉,其地理位置优越,水运发达,有着良好的港口发展条件。

随着1997年苏南运河镇江段整治工程及2001年谏壁二线船闸工程的相继竣工,大大提高了苏南运河通过能力,有力推动了运河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沿河经济带的形成和崛起,也为南运河镇江段沿线港口码头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苏南运河镇江段已建有码头38座,码头岸线长度3167米。

由于长期以来苏南运河镇江段港口建设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管理,导致沿线建设的港口码头数量较多、占用岸线较长,但码头规模小、泊位吨级低,且装卸工艺、货场、道路不相配套,港口通过能力低下,岸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运河腹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我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苏南运河镇江段沿线港口码头的建设需求日益旺盛,有许多码头正在兴建或将要兴建。

因此,加强苏南运河镇江段港口岸线规划管理,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使港口建设纳入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的轨道是十分紧迫的。

《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已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交通部批准实施,规划2010年前,基本建成以苏南运河和苏南干线航道网为主体的高等级航道体系。

扬优展长 新路超越——镇江“跑起来”的优势分析和对策建议

扬优展长 新路超越——镇江“跑起来”的优势分析和对策建议

4贯彻落实市委全委会精神2021年第1期•扬优展长—镇江"跑起来”新路超越的优势分析和对策建议□镇江市委研究室、镇江市社科联、江苏大学联合课题组推进镇江“跑起来”,奋力追赶超越,争得更大荣光,优势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镇 江有很多优势,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发挥,不仅要从优势中增强“镇江能行”的信心,更要把优势转化为“三高一争”的动能,真 正实现镇江“跑起来”。

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是镇江"跑起来”的最好机遇当前,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 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南现代化建设 示范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镇江。

每 一个重大发展战略都是一座金矿,重大战略 叠加必然蕴含巨大战略红利,主要包括:(1) 理念红利。

重大战略叠加镇江,赋予镇江城 市更多内涵和更大责任,给城市发展带来无 限空间,给城市人民带来更多期待。

(2) 改革红利。

重大战略叠加镇江,思路调整、制度创新、改革加快,为镇江破解突出矛盾 和问题,增创发展动力活力,打开了许多新 的重要窗口。

(3)载体红利。

重大战略叠 加必然带来重大载体突破,无论是中央、省里直接投人建设,还是中央、省里给予政策 支持,都能够帮助镇江解决一些长期以来想 解决而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办成一些当下 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大事。

(4)政策红利。

重大战略叠加必然伴随重大政策支持。

这其 中包括实打实的项目、资金,甚至还有一些 高含金量的赋权。

但机遇不代表成功。

目前的问题是,对重大战略所蕴含的红利研究不深、挖掘 不够、争取不力、利用不足。

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专门力量持续开展重大战略研究,找准对接点、融人点和突破点,充分 释放战略红利。

(1)找准重大战略中的城 市定位和发展愿景,加强城市营销,对内 激发“跑起来”的自信,对外提高城市吸引力。

(2)针对发展障碍约束,谋划重大改革举措,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增创体 制机制新优势,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3.30•【字号】镇政发[2011]13号•【施行日期】2011.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镇政发〔2011〕13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日附件: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序言第一篇全面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第一章“十一五”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第二章“十二五”处于跨越发展关键时期第三章率先迈入基本现代化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发展目标第二篇创新引领新发展第四章建设创新型城市第一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节提升城市服务创新能力第三节提升人才支撑创新能力第五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节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第四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第五节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第六章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一节提升“引进来”水平第二节增强“走出去”能力第三节实现开发区发展新跨越第七章增强体制机制活力第一节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第三节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四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第三篇打造山水花园新城市第八章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第一节构建开放式空间发展格局第二节彰显“山水花园”城市形象第三节加快城市内涵品质提升第四节大力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第九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一节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第二节加快辖市中心城市发展第三节推进“三新”示范建设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十章建设绿色生态镇江第一节加强生态建设第二节强化环境保护第三节推进绿色发展第十一章构筑现代化区域大交通第一节完善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第二节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第三节提升港口发展水平第四节进一步发挥内河航道作用第四篇建设幸福和谐新镇江第十二章提升民生幸福第一节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第二节促进充分就业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建设健康城市第五节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第六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第十三章完善社会管理第一节建设智慧镇江第二节保障公共安全第三节加强人口管理第四节建设精神文明第五篇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第十四章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第一节构筑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第二节落实差别化发展政策和管理第十五章优化市域空间布局第一节明确四类功能区域第二节提升沿江发展水平第三节做强东部产业经济板块第四节强化西部资源整合第五节拓展南部发展空间第十六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第六篇奋力实现现代化新蓝图第十七章加强政策调节第十八章实施重大工程第十九章强化规划实施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镇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创新图强、跨越发展,建设山水花园城市、率先迈入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城市道路红线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城市道路红线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城市道路红线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以镇江市为例道路红线是指通过城市规划或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确定的各等级城市道路的路幅边界控制线。

从规划设计方面来说,道路红线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为后期道路单项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也是各种道路管线、公用设施的布置场所。

从规划管理方面来说,道路红线是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控制的重要依据,是规划部门进行用地规划许可的依据。

目前,国内各地在城市道路红线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方面都有着不同做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下层次规划编制和工程设计工作,有助于规划管理部门实施操作。

因此,不断提高与改进道路红线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1规划体系层面的分析从相关规范标准来看,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主要针对交通发展策略、道路总体布局和规模等方面进行研究,对道路规划红线虽有涉及,但并没有具体的落实;各级道路红线的确定基本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加以确定。

目前,在规划体系层面下的道路红线规划在设计和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技术层面缺乏有力支撑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基本是按照城市规划分区分别进行编制,在不同片区控规间经常会出现互相不协调与衔接不一致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若做不到控规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全覆盖,则可能导致道路设计在规划控制和推动实施方面无法按照规划落实,设计过程中出现大量协调、调整,从而导致在后期规划用地审批过程中出现变更,给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1.2管理方面缺乏制度保障不同层次的规划中都着重强调道路红线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更改;若需调整,则须按照相应程序调整规划。

但是对于道路红线的调整、修改、审批流程等具体实施行为,相关法律法规并未给出详细的规定,导致后期在规划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实施依据。

2具体实施层面的分析为了解决道路红线在规划体系层面的问题,很多城市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不断优化和解决技术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具体实施层面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概要项目承担单位:东南大学运输规划研究所、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项目主持人:王炜二、项目参加人:王炜、过秀成、杨涛、陈学武、方开鸿、单锦华、耿金文、宇文家胜等三、镇江市总体发展规划概况镇江市系江苏省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与文化古城扬州隔江相望,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此,交通地位十分重要,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港口和苏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镇江市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顺江通海、以港兴城、跳出老城、组团布局、滚动推进、重塑镇江”,并以此为基调构架出镇江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总体蓝图。

规划的镇江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以中心主城为重点,以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具有中心辐射功能的发展轴心。

第2层次:以中心城区外的重点镇为外围生长点的圈层空间构架,并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线,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外围城镇接轨层。

第3层次:为依托中心城,城市发展轴线和若干城镇核心组团,形成以镇江中心城为核心,以中心城外围城镇圈为纽带,以各县(市)域城镇为基础的市域城镇群体网络。

镇江市中心城由主城和大港、高资两区组成,形成一城两区的总体布局形态。

主城是全市政治、经济、商贸、金融信息和科技文化中心,大港是镇江市主要的外贸港口和基础工业基地,高资是以建材、冶金工业为主的工业港口新区。

主城布局结构形态如图1所示,采取组团式布置,共分五个组团,分别为老城组团、丁卯组团、谏壁组团、官塘组团、蒋乔组团,总用地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各组团间利用自然山体作为生态绿地分隔,以便捷的交通干道相连,构成独特的空间布局结构,强化“城市山林”特色。

图1 镇江市主城布局图二、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总体构思1规划目标(1) 通过本次交通规划,确立城市交通网络的基本构架,使其能满足20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交通需求,并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修编)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修编)的通知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修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8.21•【字号】镇政发[2008]60号•【施行日期】2008.08.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镇江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修编)的通知(镇政发〔2008〕60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镇江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修编)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八年八月二十一日《镇江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修编)自2004年《镇江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以来,镇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为进一步加快镇江生态市创建步伐,镇江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国家最新修订的生态市建设指标,对镇江生态市建设规划进行适时修编。

本规划属于战略性、指导性的概念规划和目标建设规划,通过行政和法定程序审批后作为镇江市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全面指导镇江生态市建设。

一、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一)镇江生态市建设的优势1.丰富的自然资源镇江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丘陵山区占5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

地表径流丰富,地下水蕴藏量充沛,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6.3亿立方米;拥有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镇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

长江镇江段自然岸线较长,是江苏省深水岸线资源最丰富的市。

良好的深水岸线为镇江依江建港,依港兴市,提供优越条件。

2.独特的景观资源镇江北临长江,处于宁镇低山丘陵与长江三角洲平原两大地貌单元交界处,地形西高东低。

境内近东西走向、弧形分布的宁镇山脉和近南北走向的茅山山脉构成“丁字型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概要项目承担单位:东南大学运输规划研究所、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项目主持人:王炜二、项目参加人:王炜、过秀成、杨涛、陈学武、方开鸿、单锦华、耿金文、宇文家胜等三、镇江市总体发展规划概况镇江市系江苏省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与文化古城扬州隔江相望,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此,交通地位十分重要,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港口和苏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镇江市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顺江通海、以港兴城、跳出老城、组团布局、滚动推进、重塑镇江”,并以此为基调构架出镇江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总体蓝图。

规划的镇江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以中心主城为重点,以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具有中心辐射功能的发展轴心。

第2层次:以中心城区外的重点镇为外围生长点的圈层空间构架,并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线,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外围城镇接轨层。

第3层次:为依托中心城,城市发展轴线和若干城镇核心组团,形成以镇江中心城为核心,以中心城外围城镇圈为纽带,以各县(市)域城镇为基础的市域城镇群体网络。

镇江市中心城由主城和大港、高资两区组成,形成一城两区的总体布局形态。

主城是全市政治、经济、商贸、金融信息和科技文化中心,大港是镇江市主要的外贸港口和基础工业基地,高资是以建材、冶金工业为主的工业港口新区。

主城布局结构形态如图1所示,采取组团式布置,共分五个组团,分别为老城组团、丁卯组团、谏壁组团、官塘组团、蒋乔组团,总用地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各组团间利用自然山体作为生态绿地分隔,以便捷的交通干道相连,构成独特的空间布局结构,强化“城市山林”特色。

图1 镇江市主城布局图二、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总体构思1规划目标(1) 通过本次交通规划,确立城市交通网络的基本构架,使其能满足20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交通需求,并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2) 为镇江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提供信息反馈,使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更完善。

(3) 通过本次交通规划及所提出的近期交通治理方案的实施,能在较短时期内缓解镇江 市的交通紧张局面。

2工作思路镇江市交通规划工作分2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为镇江市2010年总体规划中的交通规划。

规划范围为老城区,与镇江市分区规划范围一致,这一区域总面积为5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区域内部划分为30个交通小区,根据对外交通流向、分布,区域外围分为13个交通区;主要内容包括现状交通调查分析、近期(1997年)交通治理规划、老城区中长期(2010年)交通预测及路网规划与评价。

第2阶段为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范围为主城区,区域内部划分为49个交通小区,区域外围分7个对外交通区;主要内容包括主城区中长期(2020年)路网规划、远期(2030年)发展战略规划、专项规划及相应的交通调查、交通预测工作。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总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总框架三、镇江市现状交通特征及存在问题镇江市交通现状调查主要包括居民出行调查、出入口机动车O —D 调查、道路流量调查、交通调查·社会经济调查 ·交通设施调查·居民出行调查·道路流量调查 ·货物源调查 ·出入口交通调查 交通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居民就业预测 ·O-D 出行预测 ·客货运总量预测 规划方案制订 ·远景交通规划·中长工期交通规划 ·近期交通治理 总体设计 ·工作机构 ·责任分工 ·总体设计 ·目标设计系统分析 ·社会经济分析 ·网络性能分析 ·交通质量分析 ·政策、财政分析 方案评价 ·网络总体性能评价 ·交通质量评价·社会经济效果评价 ·交通环境评价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调查等四个大型调查,共动用了东南大学、镇江市职专等400余名师生及100余名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约3000人日调查工作量,收集表格2万余张,100多万个数据,建立了“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基础数据库”。

1居民出行特征1)居民出行个人属性镇江市居民出行平均次数为2.67次/日.人, 在各年龄组中,青年人(15-19岁)出行次数最高,为3.31次/日.人,在各职业组中,中学生出行次数最高,为3.34次/日.人,两者是统一的。

2)出行方式结构特征镇江市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是自行车,占总出行量的58.11%,其次是步行,占34.11%,公交车居第三位,占3.63%,见表1所示。

表 1 镇江市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摩托车单位车其它比重(%)34.11 58.11 3.63 0.16 0.72 3.15 0.113)出行目的结构特征镇江市居民出行目的结构见表2所示, 上班、上学及回程占总出行量的91.56%, 弹性出行量仅占8.44%。

表 2 镇江市居民出行目的结构目的上班上学公务购物文体探访看病回程其它比例(%) 32.8 10.4 0.73 4.55 1.39 0.83 0.47 48.36 0.904)出行时间分布特征镇江市居民出行在一天中出现两个主高峰及两个次高峰,早高峰(7:00-8:00)出行量占全日出行量的23.25%,晚高峰(17:00-18:00)占14.05%,两个次高峰分别为11:00-12:00及13:00-14:00,相应出行量占全日出行量的10.31%及10.19%。

5)出行耗时特征居民出行耗时与出行方式有密切的关系,镇江市居民采用步行、自行车、公交等主要出行方式的平均耗时分别为18.2分钟、23.6分钟及34.6分钟。

2道路流量分布特征①时间分布特征道路上的机动车交通流量分布在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各形成一个高峰,非机动车交通流早晚各形成一个主高峰,部分老城区道路上,中午形成次高峰,早晚主高峰一般出现在7∶00—8∶00及15∶00—16∶00。

通过计算机处理,得镇江市道路流量分布主要参数为:a、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与全日流量之比为0.09886,机动车高峰期间相应的非机动车流量与全日流量比为0.0505。

b、非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与全日流量之比为0.125,非机动车高峰小时期间相应的机动车流量占全日流量的0.0556。

c、机动车8小时流量(7∶00—11∶00及(13:00—17:00)与全天24小时流量的比例系数为0.57144,16小时流量(6∶00—22∶00)与全天24小时流量比例系数为0.9524(机动车)、0.9508(非机动车)。

②空间分布特征镇江市主要道路及主要交叉口交通流量空间分布如图3、4所示,从空间分布上看,机动车交通量主要集中在中山路和出入口道路上,市内东西向交通相对集中。

STATRAM图3 镇江市现状道路网络路段机动车流量分布图图4 镇江市现状道路网络交叉口自行车流量分布图3道路网络特征截止1991年底,镇江市道路、广场用地为145.3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64%,人均道路面积3.85平方米/人,与国家指标8—15平方米/人相比差距很大。

镇江市现状交通网络含交通结点(交叉口)78个,其中信号交叉口11个,环形交叉口5个,其余均为无控制交叉口。

连接路段数212个(双向106个)、总里程63km,其中主干道(单向路有效通行两个机动车道)7km,次干道(单向能有效通行一个机动车道)24km,交通性支路(单向不足一个有效车道)为32km(有效机动车道中扣除了非机动车占用宽度)。

分析表明,在机动车高峰小时,13%的路段和29%的交叉口出现交通拥挤或阻塞,机动车高峰期间非机动车道交通状况良好,在非机动车高峰小时, 28%的路段和20%的交叉口出现交通拥挤或阻塞现象。

现状网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网络结构不完善交通网络中,有很多断头路,道路功能不明确,干道网密度很低,东西向交通仅中山路一条主干道,大部分交通量集中于该干道上,造成了交通阻塞。

②道路交叉口形式不合理有大量交叉口为三路交叉口,且信号控制交叉口仅占141%。

③铁路挡道铁路横穿镇江市区,一方面破坏了道路网络结构,另一方面,铁路与道路的平面交叉口时常引起交通阻塞,影响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

④非机动车干扰严重镇江市自行车交通量很大,高峰小时超过10000辆的交叉口就占14%。

因此自行车交通网络规划成了镇江市道路网规划中的重点之一。

4 过境交通与出入境交通特征镇江市道路出入口交通O—D分布如图5所示。

调查表明,全日过境车辆达25413pcu/日,客车过境率为19.9%,过境乘客占全部乘客的14%;货车过境率为34.6%,过境货物占货物总量的36.3%。

全市出入境车辆为68739pcu/日,入境车辆占48.7%,出境车辆占51.3%。

图5 镇江市道路出入口交通O—D分布图四、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及实施要点镇江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分三个层次进行。

1近期交通治理规划在交通需求分析及现状交通质量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包含17个建设项目在内的镇江市近期交通治理规划方案,以理顺和完善道路网络,明确道路功能,路网结构如图7所示,道路总长度为85.18km,较现状增加37%。

在镇江市带状城市结构中,目前中山路、苏北路是两条东西向干道,苏北路主要为货运服务。

中山路的主干道作用尤为重要,为此拆除中山路上一座六层住宅楼、打通卡口、渠化中山路与电力路交叉口。

拓宽丁长路为60米,建设城市沿江向东发展的东西向快速交通干道,改善丁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环境。

拓宽大西路部分路段(从宝塔路口—解放北路),宽度从22米拓宽至30米,增建大西路延伸干道,即万古一人街(路幅30米)这条路的建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中山路的交通压力。

南北向干道应开辟黄山东路、黄山北路、跑马山路(路幅30米),建设二环路(路幅60米)以加强港口与丁卯开发区的联系。

完善支路网络,提高城市道路密度,开辟松林路(路幅24米宽)、铁城路(路幅20米),以缓解花山湾与桃花坞小区的交通集聚,减轻环城路的交通压力。

打通双井北路(路幅24米),沟通大西路——苏北路,以疏解解放路、电力路与大西路的交通流量。

建议95年前修建黄山北路、双井北路、大西路、万古一人街、丁长路、铁城路,其余97年前完成。

图6 镇江市近期交通治理规划方案网络结构上述方案实施后,平均车速将提高8.3%,交叉口交通负荷减少28%,通行能力提高18%,拥挤阻塞率减少39%,交通阻塞状况明显改善。

为达到基本缓解现状交通矛盾的目标,还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