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章 斜视的手术治疗
儿童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斜视 在 儿童 眼 部疾 病 中较 为常 见 ,斜 视 既影 响 美观 , 还可能会 引起斜 视性 弱视 ,严 重 时甚至 导致患 儿 功能性 失 明 ,给儿童 的生 活 与学 习等带来 诸多 困难 。儿 童斜 视手 术 时常 因不能 配合 术 中检查 而行全 身麻 醉。故术 后 预期可 靠 性低 J 。眼外肌调整缝线 术是 治疗儿 童斜 视 的有效 手段 之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e a l t e s e a r e l ' l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8 1・
能增加斜视 手术 的正 位率 。然 而传统 眼外 肌调 整缝 线 术存在一些难 以避免 的技 术问题 ,而改 良后 的眼外 肌定 量 调整术能有 效改善传统手术 的不足 。本研究对 3 8例斜视患 儿采取经改 良眼外肌 定量 调整手 术进 行治疗 ,取得 满意疗 效 ,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 与方法 1 . 1一般 资料 观察 组 为我 院 2 0 1 0年 5月 至 2 0 1 2年 7月 行经 改 良眼 外 肌定 量调 整 手 术 的 3 8例 斜视 患 儿 ,男 2 1 例 ( 3 2眼 ) ,女 l 7例 ( 2 4眼 ) ,年龄 1—1 3岁 ,平 均 年 龄 ( 6 . 2- t - 1 . 5)岁 。对 照 组 为我 院 2 0 0 0年 1月 至 2 0 0 5 年 1月行 传 统 眼 外 肌 调 整 缝 线 术 的 4 2例 斜 视 患 儿 ,男 2 3例 ( 3 4眼 ) ,女 l 9例 ( 2 5眼 ),年 龄 2~1 4岁 ,平 均年 龄 ( 7 . 5± 2 . 1 ) 岁 。初诊 时所 有 患儿 均 经 常 规 眼科 检查 排 除 眼 部 器 质 性 病 变 。其 中共 同 性 内斜 视 1 2例 , 共 同性外 斜 视 1 9例 ,先 天性 内斜 视 1 3例 ,先 天 性 外 斜 视 9例 ,麻 痹 性斜 视 4例 ,间歇性 外斜 视 2 3例 。两组 患 者在 性别 、年 龄 、斜 视 类 型 等 方 面 比较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具有 可 比性 。 1 . 2 方法 观察组采取经改 良眼外肌定 量调整手 术 :患者 取全麻 ,于穹窿 部做 改 良切 口,钩全 肌 肉 ,将 节 制韧 带与 肌腱 膜剪断 ,用 可吸 收缝 线在 肌 肉附 着点后 约 1 . 5 am处 , r 于板 层穿过肌 肉 2 / 3宽度 ,再 于肌 肉 两侧 边缘 处作 1 / 3左 右肌 肉宽度双 套环缝 合 ,将 肌 肉剪 断 ,分 离筋 膜 ,缝线 从 肌肉 附 着 点 中 心 呈 八 字 状 穿 出,两 针 间距 于 附 着 点 前 0 . 5 mm,附着 点后 约 2— 3 m m,将 球结膜 复位 ,再将两 缝线 于球 结膜 部 位 穿 出 ,拉 紧 缝 线 ,打 骨 腊 ,用 黑 丝 线 于 肌 肉 后徙 量处 打 套环 节 ,预 留 2 a r m 间 隙再 打节 ,形成 调整 线 环 ,在调 整线环上方约 3 mm处 打节 ,将肌 肉还 纳于后 徙部 位 ,拉 紧缝线 ,对 合球 结膜 伤 口,采 取射 频双 极镊 将结 膜 伤 口闭合 。术 后第 1 d检查 眼位 ,对 于眼位 不满意者在 表面 麻醉下将缝线 作前徙 或后 徙调 整 ;对照 组采 取传 统眼外 肌 调整缝线术 。 1 . 3 观察 指标 记 录患 者术后 调 整率 、术 后眼 位正 位率 、 瘢痕情况 、结膜 面局部 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 1 . 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 S p s s l 3 . 0处理数据 ,计数 资料采用 检验 ,显著性水平 盯= 0 . 0 5 。
斜视手术分级

斜视手术分级斜视手术是一种矫正斜视眼的复杂手术,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分级:肌肉矫正手术肌肉矫正手术是通过调整或置换眼外肌来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矫正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
根据手术方式和调整肌肉的不同,肌肉矫正手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肌肉切除术肌肉切除术是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眼外肌来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矫正肌肉过长或麻痹引起的斜视。
(2)肌肉加强术肌肉加强术是通过加强部分或全部眼外肌来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矫正肌肉无力或减弱引起的斜视。
(3)肌肉移位术肌肉移位术是通过将部分或全部眼外肌移位来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矫正肌肉附着点异常引起的斜视。
神经矫正手术神经矫正手术是通过调整或修复眼神经来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矫正A-V综合症、眼球震颤等神经源性斜视。
根据手术方式和调整神经的不同,神经矫正手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神经切断术神经切断术是通过切断部分或全部眼神经来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矫正神经传导异常引起的斜视。
(2)神经移植术神经移植术是通过将其他部位的神经移植到眼神经来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矫正神经损伤或病变引起的斜视。
(3)眼眶减压术眼眶减压术是通过去除部分或全部眼眶内骨壁来增加眼眶容积,进而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矫正由于眼眶容积异常引起的斜视。
眼球表面矫正手术眼球表面矫正手术是通过调整或置换眼球表面的结膜、筋膜等组织来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矫正眼球表面的异常引起的斜视。
根据手术方式和调整组织的不同,眼球表面矫正手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结膜切除缝合术结膜切除缝合术是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结膜,然后重新缝合来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主要适用于矫正结膜异常引起的斜视。
(2)筋膜置换术筋膜置换术是通过将异常的筋膜置换为正常的筋膜来矫正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
斜视手术分级

斜视手术分级【原创版】目录1.斜视手术概述2.斜视手术分级的依据3.斜视手术分级的具体内容4.不同等级的斜视手术特点5.斜视手术分级的意义和影响正文斜视手术分级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患者的眼睛无法同时注视一个物体,这会导致双眼视觉功能受损,影响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斜视患者的生活质量,眼科医生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斜视手术分级是一种评估手术难度和风险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斜视手术分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斜视手术概述斜视手术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附着点位置,使患者的双眼能够同时注视一个物体。
斜视手术方法有多种,包括缩短或延长眼外肌、调整眼外肌的走行方向等。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斜视类型、斜视度数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二、斜视手术分级的依据斜视手术分级主要依据手术难度、风险和术后效果等因素进行划分。
手术难度主要与眼外肌的调整幅度、手术部位和手术方法等因素有关;风险主要与手术复杂程度、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术后效果则与手术质量和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等因素有关。
三、斜视手术分级的具体内容根据斜视手术难度、风险和术后效果等因素,斜视手术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一级斜视手术:手术难度较低,风险较小,术后效果较好。
通常适用于斜视度数较小、眼外肌调整幅度不大的患者。
2.二级斜视手术:手术难度和风险适中,术后效果尚可。
通常适用于斜视度数较大、眼外肌调整幅度较大的患者。
3.三级斜视手术:手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术后效果相对较差。
通常适用于斜视度数较大、手术部位复杂、患者年龄较小或身体状况较差等情况。
四、不同等级的斜视手术特点不同等级的斜视手术具有以下特点:1.一级斜视手术:手术简单,通常采用局部麻醉,术后恢复较快,患者痛苦较小。
2.二级斜视手术:手术难度适中,通常采用局部或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痛苦相对较大。
3.三级斜视手术:手术复杂,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痛苦较大。
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的手术治疗

收集我 院 20 0 20 03— 1— 07—1 2于我 院就诊 的
格雷夫斯病 1 2例, 其中女性 9例, 男性 3 , 例 年龄
3 7 岁 , 均 5. 2~ 1 平 15岁 。经 内分 泌 科 会 诊 , 甲状
例, 上直肌后徙 2 , 例 内直肌后徙 3 , 例 下直肌 +内
直肌后 徙 1例 。
条眼外肌后徙 l m大约矫正斜视度 4 计算后徙 m 量。术 中将 限制直肌于肌止端截断后 , 向直肌作用
相反 方 向牵 拉 眼球 , 肌 自然 回缩后 , 直 根据 斜 度调
整手术量 , 必要时做可调整缝线 , 将直肌固定于球 壁相应位置 , 使得眼位正位 , 各方 向注视均无复视
或正前 方及 下方无 复视 , 手术 术 式 为下 直肌后 徙 6
导致限制性斜视 、 复视 与代 偿 头位 , 病 人生 活 质 使
( )A 1 T O病人有复视或代偿头位。( ) 2 斜视度 在 l 以上 。( ) 0 3 术前 经保 守治疗病情稳定 6 o m
以上 。 ( ) 4 B超或 C T等 显示 眼外 肌增粗 。
1 4 手术 方法 .
量下降, 给生活学习与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本病眼 肌损害发展到纤维增殖阶段 , 保守治疗无效 , 只有
1 9 3 4—3 9 9 9: 2 6
[] 2 范虹. 1 中重度 G ae 6例 rvs眼病 临床疗 效观察 [ ] 临床 J.
内科杂志 ,0 62 ( )5 8— 9 2 0 ;3 9 :9 5 9
关键词 : 甲状腺相关眼病 ; 限制性斜视 ; 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7 74 R 7 .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4- 13 2 0 ) 6— 4 6— 2 10 2 1 (08 0 06 0
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分析

80生国塞旦医型211Q堡垒旦筮!!鲞筮!塑£塾i旦堕!』!竖婴!!!!塑!!堕!!!丛!堕!!!堡垒B!:!!!!:y型:!!:型!:!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分析马琳张鑫【摘要】目的了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法。
方法分析140例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资料。
术前所有病例行三棱镜、眼球运动检查,合作者行同视机等检查。
术后随访6—24个月。
结果先天性内斜视的屈光状态多为轻度远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斜视度≥306,经手术治疗正位率达88.57%,12.8%不同程度恢复了双眼视功能。
结论矫治先天性内斜视需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除高A C/A且斜视度≤46者行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外,其他以非对称性手术为主,此方法既满足了双眼视力的发育条件,又有小于2次的手术设计。
【关键词】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先天性内斜视于出生时或出生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等而且交替性斜视,少数为单眼性,配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可有家族史。
此类斜视应尽早手术矫正。
现将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内斜视患儿140例,其中男90例,女50例;年龄4~7岁,平均5.5岁。
1.2方法:1.2.1术前检查:术前常规检查眼底、裂隙灯、视力、点1%阿托品眼膏点眼,每天3次,点3d。
检影验光,对于屈光度≥+1.00D者行全矫配镜,观察3个月,了解眼位变化,祛除调节因素。
三棱镜加遮盖检验5m和33cm斜视度,有屈光不正者还需要检查戴镜的斜视度。
能配合者行同视机、线状镜、立体视检查。
1.2.2治疗方法:双眼视力不平衡(左右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者先通过遮盖等方法进行弱视治疗。
待双眼视力平衡后行手术治疗。
双眼视力平衡者直接手术治疗。
手术用Par ks结膜切1:3,具体方法按以下原则:①高A C/A且斜视度≤+406者行双眼内直肌后退术;②斜视度<25△者行非主导眼的内直肌后退术;③斜视度I>25△且<30△者行非主导眼的内直肌后退联合非主导眼的外直肌缩短术。
斜视的治疗原则

斜视的治疗原则
答案:
1、检查眼底是否存在病变,然后再进行准确的验光,以便于确定屈光不正的度数,对有远视或者是散光的患者,应该选择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
2、遮盖健眼,对于单眼斜视的患者需要遮盖好眼来治疗弱视眼,当双眼视力相对平衡时再考虑手术。
3、手术治疗,如果斜视治疗的比较晚通常是采取此方法。
经过手术后患者仍然需要戴镜,必要时做双眼视功能的训练,才能加快眼病的康复速度和维持疗效。
延伸:
斜视的治疗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一般由医生根据斜视程度、分析斜视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疗法:
1、配戴适当的眼镜,根据病情由医生确定配戴种类:远视、近视、双光、棱镜等。
2、借助轴矫正训练的方法来帮助两眼单视能的恢复,增加融像能力。
3、弱视训练。
手术疗法:以手术的方法调整外眼肌的强度与附着点的位置,使眼位趋于正常。
不论何种斜视,用保守方法及训练疗法无效,而手术可使眼肌恢复正常协调一致的功能。
双眼不但在原位时变为正位,而且各方向运动时同步一致,能双眼单视,有立体视觉。
手术无不良并发症者,都可进行手术。
斜视矫正手术护理常规

斜视矫正手术护理常规【术前护理】1.评估和观察要点(1)病情评估:评估患者发病的时间、年龄、有何诱因、斜视的变化和发展情况,有无治疗及家族史,评估患者的视力及屈光度、评估患者眼球偏斜的方向、评估患者的眼球运动,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原发病治疗用药情况、以及全身有无合并症等;了解患者饮食、二便及睡眠情况。
(2)安全评估:评估患者有无视觉障碍,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
2.护理要点(1)术前检查:1)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肾项,APTT+PT,HBsAg,HIV,HCV,梅毒抗体,心电图,胸部X光片。
2)专科检查:同视机检查、斜视度检查、立体视检查、Hess 屏检查、验光。
3)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的目的、方法,积极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要禁食水6小时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2)术前准备:1)呼吸道:保暖,预防感冒,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胃肠道:全麻手术需禁食、水6-8小时,防止全身麻醉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局麻患者术日晨可进少量易消化食物,不可过饱,以免术中发生呕吐。
3)术眼准备:术前三日点消炎滴眼液,术前一日备皮,术晨以20%的肥皂水充分擦洗备皮范围,用0.9%的生理盐水洗眼遮盖眼垫,遵医嘱注射术前针。
个人卫生:术前一日沐浴、剪指(趾)甲,保持全身清洁,男性患者剃净胡须。
4)睡眠:创造良好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于术前晚口服镇静剂。
5)术晨准备:嘱患者取下假牙、眼镜、角膜接触镜,将首饰及贵重物品交予家属妥善保存,入手术室前应排空二便。
6)床单位准备:全麻患者需备全麻床、血压表、听诊召岳寺:O7)心理护理:讲解斜视手术的简要方法,以减轻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取得患者术中、术后的配合。
儿童斜视手术注意事项 手术的过程

儿童斜视手术注意事项手术的过程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发现,小孩子好像特别爱玩手机,或者是玩电脑,只要给他这些仪器,他就能玩上一整天。
儿童斜视在生活中不算少见,这些与儿童的用眼习惯或者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有关。
斜视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并不算少,首先会影响到视力,大部分出现斜视的儿童都有视力下降的情况,因此要尽快调整好斜视,才能恢复视力。
那么儿童斜视手术方法有哪些?儿童斜视手术方法对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经戴镜3~6个月后检查仍有12Δ以上者均作为手术对象,手术原则是根据AC/A比值,融合力大小及内斜度的多少来决定手术。
但手术必须是在戴全矫远视镜下测量出的内斜度数,如AC/A比值高、融合力低行双眼内直肌后徒术,相反行双眼外直肌缩短术。
单眼内斜视,行斜视眼的内直肌后徒术、外直肌缩短术。
对内斜视度数较大者,因考虑辐辏功能,所以除做双眼内直肌后徒5~6mm外,主要采取外直肌缩短加前徒的联合手术。
一般可矫正70Δ~90Δ度数。
对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根据外斜视三种类型(外展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和基本型)选择手术方式。
外展过强型行双眼外直肌后徒,不足部分行内直肌缩短。
集合不足型行双眼内直肌缩短,不足部分行外直肌后徒。
基本型一般以单眼非对称性手术为主。
A-V征斜视,在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将双眼内、外直肌垂直移位,内直肌向A征V征的闭口端移位,外直肌向A征或V征的开口端移位。
上下移位根据A-V征大小决定,一般5mm~10mm即可。
儿童斜视手术的适应症我们认为先天性斜视或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应当尽早手术矫正,这将有助于儿童立体视觉的恢复,如不能早期矫正眼位,将会对立体视觉的发育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对调节性内斜视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先配戴全矫眼镜,对戴镜后斜视度不稳定的患儿要等待和观察,待其斜视度稳定后再行手术。
手术应做戴镜下测的斜视度数,对间歇性外斜视和双眼视功能不好或有异常视网膜对应者应尽早做手术矫正。
手术年龄不能做硬性规定,只要符合手术条件,就应及早手术治疗,但是对年龄较小的患儿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术前术后检查,所以有时检查结果不一定完全可靠,应反复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斜视的手术治疗第一节斜视的术前检查手术前应明确诊断,对于共同性斜视应明确其种类和类型,非共同性斜视,尤其是麻痹性斜视应明确麻痹的肌肉、是否完全麻痹、拮抗肌和配偶肌的功能。
除了运动方面,知觉状态、视力和屈光状态也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 一般检查病史:包括发病的年龄、发病的过程、既往的治疗(戴镜、手术和弱视治疗)出生史、个人发育史和家族遗传室。
体征:斜视的方向、代偿头位等。
视力: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近视力等。
屈光状态:对于不能主觉验光、或远视度数较高的婴幼儿应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充分麻痹睫状肌,检影验光。
二、运动方面的检查遮盖法:包括遮盖试法、去遮盖试法和交替遮盖试法。
了解斜视的性质、优势眼等。
角膜照影法(Hirschberg’s test):初步了解斜视的性质和度数、有无旁中心注视。
眼球运动:包括单眼运动和双眼运动。
诊断眼位、Parks 三步法和倾头试法(Bielchowsky’s test)了解各条眼外肌的功能。
1、单眼运动:内转、外转、上转、下转2、双眼运动:诊断眼位正常眼肌活动野内直肌:上下泪小点连线通过瞳孔内缘外直肌:外眦与角膜外缘平齐垂直直肌:内外眦连线通过角膜上缘斜肌:内外眦连线通过角膜下缘异常双眼眼球运动的记录:内、外直肌:不足、过强,以mm数记录垂直直肌和斜肌:分级见第十一章。
1573.Parks 三步法和倾头试法(Bielchowsky’s test)Hess屏和Lacaster屏检查:帮助确定麻痹的肌肉、拮抗肌和配偶肌的功能牵拉试验:了解肌肉是否有挛缩、被动运动受限和矛盾性复视。
三.知觉方面的检查了解有无抑制、视网膜对应状况和有无旁中心注视等。
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Maddox杆Baggolinni线状镜检查Worth四点灯四、斜视度的测量包括33cm 和6 m ,右眼注视和左眼注视、裸眼(SC)和戴镜(CC)。
对于非共同性斜视应行六方位的斜视角检查,向上注视25︒和向下注视25︒的斜视角是诊断A V 综合症的依据。
1.视野计法:2 .三棱镜检查法(1)三棱镜加遮盖试法--客观斜视角;(2)三棱镜加Maddox杆--主观斜视角3. 同视机检查(1)主观斜视角:使用一级画片,病人推动镜筒重合画片的位置即为主观斜视角。
(2)客观斜视角:使用光源或一级画片,交替闪烁两侧镜筒的光源,直到病人两眼不再出现注视复位运动AC/A比值三棱镜度与偏向角的换算:PD(Δ)=100 *tg D (°)D(°) = tg-1( PD/100 )第二节手术原则和方式一、眼肌手术的一般原则1581.首选减弱术,次选加强术;2.对称性手术优于单眼性手术;3.水平斜视术中暂时性的过矫,垂直斜视避免过矫;4.水平性斜视合并垂直性斜视时,首先矫正垂直性斜视;5.矫正垂直性斜视时,优先考虑斜肌,次选直肌6.矫正垂直性斜视,以减弱上转肌为主,尽可能不削弱下转肌;二、各种肌肉的手术限量及手术效果1、内直肌:减弱:可行后徙术(见图13-1)和肌肉延长术;后徙不超过8mm,后徙1mm矫正2.5°。
加强:缩短术(见图13-2)。
缩短不超过10mm。
缩短1mm矫正1.5°。
2、外直肌:减弱:可行后徙术和肌肉延长术;后徙不超过14mm,缩短不超过12mm .。
加强:缩短术。
后徙1mm矫正1°,缩短1mm 矫正0.75°。
.3、上下直肌:减弱:可行后徙术和肌肉延长术;后徙不超过5mm, 缩短不超过5 mm°。
加强:缩短术。
后徙或缩短1mm矫正3原来的位置眼外肌图13-1 眼外肌后徙术巩膜角膜结膜眼外肌图13-2 眼外肌缩短术159Δ。
4、下斜肌:减弱:可行后徙术和后徙前移术(转位术);后徙6~12mm。
加强:折叠术:折叠1mm 矫正1°。
5、上斜肌:减弱:肌腱折叠术:4~20mm, 折叠1mm 矫正1~1.3Δ加强:断腱术、肌腱部分切除术和Harado-Ito术。
(1)断腱术:矫正原位5~10Δ(2)肌腱部分切除术:切除1mm矫正3.7Δ(3)Harado-Ito术:矫正外旋转第三节各种斜视的手术治疗一、共同性内斜视(一)先天性:2岁以内早期治疗,双内直肌后徙(二)后天性:1、调节性屈光调节性:无手术指征。
非屈光调节性:如配戴双光镜效果不佳,可考虑双内直肌后徙以降低AC/A比值。
2、部分调节性:双内直肌后徙,手术量以裸眼和戴镜的斜视度的平均值计算3、非调节性:集合过强型行双内直肌后徙,分开不足型行外直肌缩短。
(三)继发性内斜视感觉性内斜视(废用性外斜视:):双内直肌后徙,欠矫5~10°。
术后内斜视:肌肉复位并缩短,拮抗肌的后徙继发于麻痹性内斜视:同一般内斜视的处理。
(四)特殊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双内直肌后徙,手术以复视消除为原则。
周期性:双内直肌后徙,手术量以斜视日的斜视度计算。
160内斜手术量见表13-1。
表13-1. 内斜手术量内斜视度(Δ)内直肌后徙(㎜)或/和外直肌缩短(㎜)15 3.0 420 3.5 525 4.0 630 4.5 735 5.0 840 5.5 850 6.0 9二、共同性外斜视(一)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根据分型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手术量以最大斜视度进行计算。
1、分开过强型:双外直肌后徙;2、基本型:内直肌缩短和外直肌后徙;3、集合不足型:双眼内直肌缩短。
恒定性外斜视:双外直肌后徙。
(二)先天性外斜视:双外直肌后徙;(三)继发性外斜视感觉性外斜视(废用性外斜视):双外直肌后徙,过矫5~10°术后外斜视:同术后内斜视继发于麻痹性外斜视:同恒定性外斜视。
(四)特殊类型的共同性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戴足矫眼镜矫正内斜视,手术矫正外斜视。
161表13-2. 外斜手术量外斜视度(Δ)外直肌后徙(㎜)或/ 和内直肌缩短(㎜)15 4 320 5 425 6 530 7 640 8 650 9 760 10 870 12 980 14 10三.麻痹性斜视手术时机:先天性应尽早手术治疗;后天性原发病治愈或稳定,斜视稳定半年以上。
(一)外展麻痹:不全麻痹:麻痹眼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必要时加对侧眼的内直肌后徙。
完全麻痹:麻痹眼内直肌后徙,上下直肌移腱术或联扎术。
(二)上斜肌麻痹:同侧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同侧眼上斜肌折叠术/+对侧眼上直肌缩短术(三)上直肌(不全)麻痹:对侧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对侧眼上斜肌折叠术/+同侧眼上直肌缩短术(四)动眼神经麻痹:外直肌最大量后徙,上斜肌行滑车折断后缩短缝合至内直肌附近。
(五)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影像外观时可行下斜肌减弱术。
162163五、A-V 综合症 (一)A-V 征手术原则1. 大部分明显A-V 征的病人都有斜肌功能异常 2. 选择消除原位水平斜视的手术3. 无斜肌功能异常时,水平肌肉的移位效果较好,但不能代替斜肌手术; 4. 减弱下斜肌或折叠上斜肌可矫正15~25ΔV 征:5. 双上斜肌断腱术可矫正35~45ΔA 征,即产生向下注视时35~45Δ内移。
A-V 征的手术方式(二)无斜肌功能异常的手术方式: 内外直肌上下移位:内直肌像A V 尖端移位,外直肌向开口方向。
如合并水平斜视,同时行相应的肌肉手术。
(三) 伴斜肌功能异常: V 征:可行双下斜肌后徙,双上斜肌折叠,双上直肌缩短A 征:可行双上斜肌断腱,双下斜肌折叠,双上直肌后徙。
六. 特殊类型的斜视 (一)眼球后退综合征 原位正位: 不处理原位内斜: 内直肌后徙,切忌外直肌缩短 原位外斜:外直肌后徙,不做内直肌缩短。
(二)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上直肌后徙 (6~10 mm ) 下斜肌后徙或转位术(三)固定性斜视 (Strabismus fixus)斜视侧肌肉断腱 + 对侧固定止端眶骨膜固定。
(三)上斜肌鞘综合征 行上斜肌鞘分离术。
内直肌图13-1. A V 综合症水平肌肉移位方向第五节手术操作一. 麻醉全身麻醉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球后浸润麻醉二. 结膜切口和肌肉的暴露角膜缘切口穹隆切口直接结膜切口(肌止端切口)肌肉的暴露:可选择打开肌鞘膜和不打开肌鞘膜两种方式。
但不打开肌鞘可避免手术中的出血、手术后粘连。
三. 术中并发症及处理1.出血2.找不到肌肉3.肌肉滑脱4.巩膜损伤5.脉络膜视网膜穿通6.心眼反射四.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1.感染2.肉芽肿3.结膜囊肿4.粘连综合征5.眼前节缺血6.复视7.睑裂改变五、术后处理和随访视力——弱视的治疗双眼视功能的训练164没有弱视的病人应在术后一周、一月、三月进行复查,以后根据情况每3~6月复查一次。
有弱视的病儿根据弱视治疗的需要进行复查。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