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平均数教学设计
异曲同功 各显千秋——吴正宪、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赏析

连 接 ,选 取 学 生 喜 欢 的 投 篮 比赛 素材 分 步 呈现 ,借 助
直 观 统 计 图 的 支 撑 ,让 学生 在 观 察 、思 考 中进 行 横 向
比较 ,对 投 篮 比赛 的数 据 进 行 整 体 分 析 ,通 过 “ 解 在 决 问 题 中 认识 平均 数— — 在 比较 中感 受 平 均 数 的 本 质 特 征 — —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感 受 平 均 数 的价 值 ” 的横 向 比较 的 呈 现 方 式 , 使 平 均 数 作 为 “ 据 代 表 ”真 实 数
一
显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彰 显 学 生 的 体 验 感 悟 ,展 示 学 生 的 思维 过 程 。 两 位 教 师 的 教 学 都 着 力 于 组 织 、引 导 学 生 对 生 活 中 的 现 象 进 行 分 析 ,让 学 生 在 具 体 的
、
异 构 之 同
问题 情 境 中获 得 丰 富 、 深 刻 的 认 知 体 验 ,在 体 验 中
经 历 平 均 数 的 形 成 过 程 , 自主建 构 平均 数 的概 念 。 吴正 宪老 师把教学 重点落 在对 平均数统计 意义 的 体 验 上 ,她 从 学 生 喜 欢 的 拍 球 游 戏 入 手 ,引 导 他 们 思 考 : “ 组 同 学 比 赛 拍 球 ,可 以 比一 个 ,可 以 两 比一 组 ,也 可 以 比总 数 ,该 怎 么 比呢 ? ”当 学 生 发 现
负后 ,吴老师 故意加入 输 的小组 ,使拍球 总数发 生 了变化。接着 ,她引 导学生讨 论 “ 人数不相 等 的情
况 下 ,怎 样 比 更 公 平 ” 这 一 问 题 , 让 学 生 体 验 、感 悟 平 均 数 产 生 的 必 要 性 。 在 这 一 环 节 中 , 学 生 根 据 甲 队 拍球 数 据 5 1 、9计 算 出 的 平 均 数 是 小 数 ,进 、 1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5个)(吴正宪,全国知名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一)平均数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
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
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
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吴:吴正是什么意思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
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
“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吴: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吴:为什么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实录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实录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赏析2010-10-30 21:58:09| 分类: 名师教学实录|举报|字号订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赏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赏析不久前,有幸在仙桃市教科院组织的“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暨教学专题报告会”活动中,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上的“平均数”一课,深有感触。
吴老师上的“平均数”一课,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新理念。
她从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拍球比赛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让学生“在怎样比才公平”的问题情景中,从解决问题出发,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中的“平均数”这一数学现象。
向听课者展现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一、课前谈话,流露真情师:小朋友们好~(深深地鞠躬)学生可能好奇和陌生,也可能等的时间稍长了些,一时没反应。
师:(诚挚地,真情地)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再次深深地鞠躬) 生:老师好~师:终于睡醒了,小朋友们,我姓吴,来自北京,见你们的第一句话应该说,对不起了,原谅我。
生:没关系~师:这么宽宏大量~谢谢你们~今天吴老师上午从北京赶过来,北京的天气大雾蒙蒙,所以飞机稍稍延迟了一会才起飞,到这里晚了,让你们等这么久,这是不应该出现的事,请你们原谅我~生:好~师:谢谢,让我跟老师们说一句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应我们仙桃市教科院的邀请,特别是秦院长多次电话跟我联系, 让我来向老师作汇报,那么今天呢,不管是什么原因,迟到了,真的对不起,我再说一次,原谅我吧! (深深地鞠躬)谢谢老师们,谢谢![作为一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吴老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谦逊,平和,真情,看不出丝毫的娇柔做作,一切发自内心,令听者强烈感受到大师高尚的人格魅力。
而对孩子们,更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师: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是玩好? 生:上课好.师:好,玩好不好?生:不好.师:你们说的是实话吗?(不相信的看着学生微笑)让我说呀,玩最好,上课好不好呢,这事我们得体验体验,40分钟以后你再来谈你的体会,好吗?生: 好.师: 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就不再多介绍了,那么一会呢,小朋友就会了解吴老师,吴老师呢也会认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商量商量,可以上课了吗, 生: 可以.师:批准啦,生:(面带笑容,高兴地说)批准了!师: 上课!生:老师好!师: 小朋友们好!(深深的鞠躬)请坐。
平均数吴正宪课例

生:最少的一日,就是第四日,把第二多的给第二少的,最后每一日都变成了1000。(师随着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师:可以吗?生:可以。
师:我们有的小朋友用估算的方法,有的小朋友用计算的方法,有的呢?用—— 生:看!师:怎么看的?用一个很好的词来说。
生:移多补少。
师:不会比最低的—— 生:低。
师:平均数一定是在最高的和最低的—— 生:中间。
师:你们说中间,我说之间,可不可以?
生:可以。师:可能不可能在它们之外?
生:不可能。师:同学们估计的800、900、1000、1100都在最低和最高之间,你估计到—— 生:外面去了。师:吴老师非常敬佩第一次就估计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但是我更近革皮站在我旁边的这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尽管他第一次估计的有误,但是这个同学能够同同学们交流,能够接纳同学们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意见,而且悟到了一个道理:
生:不是。生:平均每天都有10万人。
师:就说明有的——(生:多)有的天——(生:少)
师:平均起来,有—— 生:10万
。师:认识非常到位。这是我在广播里听到的,我在报纸上还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北京新闻,2002年,本市职工人均工资超两万元。
生:哇!
师:是一年哟。什么意思?你能解释解释吗?是不是每个人都超过两万?
生:不要20平均数反而要大一些。
师:我加入了,总数的增加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命运,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求的平均数以后,我们仍然比飞龙队低一些,其实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还是以勇虎队为例,29,是何许人也?是一号拍的?
生:不是。
师:那一定是拍得最多的这位选手拍的?生:不是。
吴正宪:平均数

吴正宪
北京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小学教研室主任 特级教师
【案例背景分析】
教学目的:
1.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 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 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3.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结构: 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 理 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3: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馆的馆长,看到这个信息, 你会有什么想法?
生1:“如果我是馆长,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热情 招待每一位顾客。”
生2:“我会严格管理,做一些科普知识的宣传,教 育人们都来热爱大自然。”
生3:“可以开设儿童游乐场,吸引小朋友。” 生4:“要提高质量,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引进来。” 生5:“把恐龙蛋放进博物馆,小朋友们都会来看 的。 ” 生6:“要扩大宣传力度,让所有的人都了解博物 馆。” 生7:“可以降低门票,买一送二。” 生8:“可以请边远山区的小朋友免费参观。”
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 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吴老师现场 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 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 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 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 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
“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 乎匀乎。”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吴正宪《平均数》这节课我们的话题就是平均数,关于平均数你们听说过它吗?或者在哪儿用到过他吗?或者我对平均数已经有了点想法?还有什么问题吗?没事儿上课的时候没有对错,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生:我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就是平均数。
师:这是你心里的平均数,对吗?你认为平均数是什么呢?就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不知道随着对平均数的学习,你还会对平均数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吗?在哪儿可能用到它呢?生:比如有一个苹果有三个人要吃,就把它平均分成三份每个人分一份。
师:哦,这是你心里的那个平均数对吗?在哪会用到呢?生:在考试的时候计算平均分的时候用到过。
师:你的想法跟他想法不一样,你说是考试的时候会用到是吗,那这个男孩你要说。
你也想到考试的时候,那咱们就说说考试的事儿好不好,假如有一天你们班进行了数学测试考完试了,你们要算什么?还记得你们某一次你们班考试平均分是多少分?(90分)这90分是咋来的呢?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就从这里说起,聊起好不好?师:你对90分没有什么感觉,没关系我们慢慢走近它就会有感觉。
生:我认为这个90分是,全班每个人的分数加起来除以全班人数得来的。
师:这个观点大家是否同意。
大家都同意的,也就是说这个小姑娘那次有可能考多少分呢?生:我可能高于90分或者低于90分。
师:感觉不就找到了吗,也就是说平均分是90分你可能考多说呀?高于90比如说你有可能考多少分儿?考得蛮好,95太谦虚了。
你很有可能考98,大胆点我真有可能考100。
但是我可能最近有点困难或者有些什么特殊原因可能这次考得不大好,我也可能考了80,再低一点还会有吗?76还有的人会考多少分?还有60分的。
这90分是怎么来的,你们班有的人会考还有100,的,有什么90多分的,就跟他说98,有可能是他有可能是80还有可能是75,高高低低的可能都会有对不对?刚才这个女孩还说没感觉呢?你的感觉多好啊,他说我说不定也可能考比90要多也有可能比就是要少,说不定你还就考了一个90分。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 2018

《平均数》课堂实录授课:吴正宪整理:本人一、感知“平均数”,激活儿童已有经验师:同学们,吴老师和你们也不太熟,应该是先看看你们,也没来得及,咱们一会儿是聊着聊着彼此之间也就熟悉了,说不定还能交上很好的(生:朋友),这是我的期待。
好了,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数学话题,你们来之前的时候老师给你们说了吗?今天这节课你们要讲什么?生:平均数。
师:老师说了是吧,真的是,这节课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它(出示题目——平均数)。
关于平均数,你们听说过它吗?或者在哪儿用到过它吗?或者我对平均数已经有了点想法,还有什么问题吗?没事儿,上课的时候没有对错啊,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生:我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就是平均数。
师:我听懂了,这是你心里的平均数对吗?你认为平均数是什么呢?就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这是你的想法。
不知道一会儿,随着今后的学习你还会对平均数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吗?在哪儿可能会用到它呢?好,你来。
生:在分水果的时候可能会用到它。
师:分水果咋用呢?忘了我们的约定,谁说话看着谁,在这儿呢。
生:就比如有一个苹果,有三个人要吃,就把它平均分成三份,每个人分一份。
师:哦,这是你心里的那个平均数,对吗?在哪儿会用到呢?生:在考试的时候,计算平均分的时候用到过。
师:你的想法跟他的想法不一样,你说是考试的时候会用到,是吗?那这个男孩儿你要说什么?生:我跟他的想法也是一样的。
师:跟那个人的想法一样呢?生:跟刚才回答问题的那个。
师:你要说什么?在哪儿用到。
生:考试的时候。
师:你也想到考试的时候,那咱们就说说考试的事儿好不好?假如有一天,你们班进行了数学测试,考完试了,你们要算什么?生:平均分。
师:还记得你们班某一次成绩的平均分是多少吗?生:90分。
师:90分,好,那我就记下来,有一次你们班考试平均分是多少分?生:90。
师:这90分儿是咋来的呢?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就从这儿说起、聊起好不好?你肯定得了90分,不是?生:啊!没有。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课前谈话ﻫﻫ师:我姓吴,来自北京,见您们的第一句话我应该说“对不起了,原谅我”生:没关系师:这么宽宏大量,谢谢您们。
今天吴老师上午从北京赶过来,北京的天气大雾蒙蒙,所以飞机稍稍的延迟了一会儿才起飞,就到这里晚了,让您们等这么久,这就是不应该出现的事儿,请您们原谅我! ﻫ生:好ﻫ师:谢谢,让我跟老师们说一句话: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来向老师们作汇报,那么今天不管就是什么原因,迟到了,真的对不起,我再说一次“原谅我吧!”谢谢老师们,谢谢!师:小朋友们,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就是玩儿好?生:上课好ﻫ师:玩儿好不好?生:不好ﻫ师:您们说的就是实话不?生:就是师:让我说,玩最好,上课好不好呢?这事儿我们得体验体验,40分钟以后您再来谈您的体会,好不?ﻫ生:好ﻫ师: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就不再多介绍了。
一会儿呢小朋友就可以了解吴老师,吴老师呢,也会认识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商量商量可以上课了不? ﻫ生:可以ﻫ师:批准啦?ﻫ生:批准了。
ﻫ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ﻫ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ﻫﻫ一、情境导入ﻫ师:我们从这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这边的同学算一队。
那么我说这边的同学算甲队,甲队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
好极了,那这边的同学呢就是乙队,乙队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
记住了,好啦,我们首先要搞一个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瞧瞧哪一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一个队为胜利队,听清了不?生:听清楚了不? ﻫ师:假如把球给了您,您拍完了怎么办?生:给她师:您拍完了呢? ﻫ生:我拍完了给我后面的一位同学ﻫ师:就传呀传呀,然后把您们的总数怎么办? ﻫ生:加起来ﻫ师:求出来,对不?生:对ﻫ师:可就是小朋友们,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就是这样拍呀拍呀,时间可就不够用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师:您有什么办法? ﻫ生:可以选一个人拍ﻫ师:您瞧瞧!选代表,可以不?我建议,每边出三个代表,好不?谁愿意来?1、2、还有您,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习,捍卫祖国的和平三言两语,短短几分钟,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的心,拉近了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把孩子很情愿地带进了课堂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我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有!”“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吴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我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4=20÷5=21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我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我在耐心地等待着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此刻,我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在我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很快举出例子:在体育达标中要用到平均数;在考试算平均分时要用到平均数……紧接着,我又很自然地把自己捕捉到的两则平均数的信息提供给孩子们:地坛庙会日平均游人量10万人北京新闻:2002年北京人均工资超过两万元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三、㈠、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北京五一期间自然博物馆售出门票统计图从这幅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我这里有三个问题请大家讨论:1、请你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1000张”、“1100张”、“900张”、“1500张”……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估计,我微笑着不动声色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很快,结果出来了,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生1:“我把1300张中的300张移到700张上去,把1100张中的100张移到900张上去,这样每天售出的门票数量都是1000张”生2:“我用计算的方法:÷5=1000这时,我拿着话筒来到估计1500张的那个小男孩面前;“请你下去采访一下,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得这么准确的,好吗?”被采访的是一个扎牛角辫的小女孩:“五一期间售出门票最多的是1300张,最低的是700张,所以平均数肯定在700~~1300之间我又看到图中的数据大多和1000比较接近,所以我就估计是1000张”我转过身来,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听了刚才小朋友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憨厚的小男孩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人家估计的都在里边,我估计到外边去了”一个“外边”正表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我心中的感动再次溢于言表,说了下面一段话:“我非常羡慕一开始就一次估计对的同学,你们很了不起,但我更佩服身边的这位小男孩,虽然第一次他估计到“外边”去了,但是他能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接受大家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我紧紧地握住小男孩的手,小男孩感动不已在我们的课上,不应该有对孩子的否定,更不能轻易地批评我们应该以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要能够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个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不但应该关注成功的孩子,更要关注暂时失败的孩子,给他们一些等待,一些期待,让所有的孩子都扬起自信的风帆3、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馆的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问题一出,高潮再起生1:“如果我是馆长,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热情招待每一位顾客”生2:“我会严格管理,做一些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人们都来热爱大自然”生3:“可以开设儿童游乐场,吸引小朋友”生4:“要提高质量,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引进来”生5:“把恐龙蛋放进博物馆,小朋友们都会来看的”生6:“要扩大宣传力度,让所有的人都了解博物馆”生7:“可以降低门票,买一送二”生8:“可以请边远山区的小朋友免费参观”……在孩子们幼稚而有不无道理的发言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的责任感正在孩子们身上油然而生少儿歌手比赛出示下图: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7=93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咦?这是怎么回事?”我煞有介事地说:“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呢?”“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最高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5=94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㈢、月平均用水量电脑出现画面:我的语调转为沉重:“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们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我拿出3千克的一袋水,台上台下一片嘘嘘声“怎么会这么少呢?洗脸、喝水、做饭、洗衣服,一共就这么一点水,怎么够用呢?”孩子们在小声地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在这里,我还要提供一则信息:请选择正确答案“第式和第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在这里,对应的数学思想已经渗透在学习之中“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在鲜明的对比之下,孩子们明白了要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甚至有人提出:“把我们多的水运到严重缺水的地区去”我马上接话:“你的想法真好!我们国家正在做这项工作,进行南水北调节约用水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没有过多的说教,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却润物无声地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㈣、小明会遇到危险吗?小明会遇到危险吗?小明会遇到危险吗电脑画面上出现这样一副图:此题一出,高潮再起全班同学迅速地分成两大阵营,一组认为没有危险,一组认为有危险我没有急于肯定,更没有否定,而是请各组派出代表,阐述理由一场精彩的辩论开始了甲方:“我们认为小明不会有危险,因为小明身高135厘米,而平均水深只有11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水不会没过他的头”乙方:“请问甲方,什么叫平均水深?”甲方同学挠挠头说:“平均水深嘛,就是深水和浅水匀乎匀乎,中间的那个数”乙方紧追不舍:“那么,如果小明站在了深水的地方呢?”甲方同学吱吱呜呜说不出话来了,很不好意思地站到了乙方的阵营里通过精心设计的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给孩子的思维碰撞搭了台在争论中,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㈤、打靶游戏打靶游戏小红和小亮进行打靶比赛:“前三次小红和小亮分别平均每人打几环?”学生很快算出:小红平均每次打7环,小亮平均每次打6环“小红第4枪打了7环,现在小红平均每次打几环?打了第4枪后,会不会影响前三次的平均数?”答案还是7环,不影响“小亮继续发出第4枪,小亮有没有可能超过小红的成绩?”学生回答有可能,也有人说不一定“你想让小亮第4枪打几环?噢,10环,快算一算,小亮第4枪打出10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反思但是,一次课后测试却给了我当头一棒:“XX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开工资时只拿到了600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结果孩子们的测试正确率只有28%28%!惊人的数字!我的内心再也不能平静,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为什么我紧紧抓住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进行教学,孩子们会解答书上的习题,却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为什么被老师们一致认为的好课,测试结果正确率只有28%?经过痛苦的反思,我终于明白:症结就在我头脑中的观念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因此我们教学的“桩”打在了数量关系式上,天真的地以为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可是我们忽视了,忽视了孩子对平均数的理解,忽视了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孩子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前面我们以成人的心理认知去设计的所谓的精彩教学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无意义的讲了半天,练了半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能拿高分,但是孩子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只是充当了做题的工具这样一次痛苦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会令我心痛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次痛苦的失败使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我的观念因此,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我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为孩子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这节课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一、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以前的课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解题,会考试而现在的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当我让孩子估计自然博物馆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门票时,一个小男孩估计了1500张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答案,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之后,请他去采访别的同学是怎样估计得很准确的,使他在学习别人之后反思自己,同时对他的反思给予表扬,使小男孩和同学们学会了在反思中学习“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馆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以及严重缺水地区和小明家日平均用水量的比较,这些情节的设置都使孩子不但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更是从小感受到了社会的责任感二、呈现方式不同以往的课是出示例题??分析解答??总结规律??机械练习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在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同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孩子们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四、师生交往方式不同过去的课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而现在的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五、应用形式不同过去的课在规律出来以后就开始反复地练习,练习书本上的习题,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今天的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节水问题、少儿歌手比赛、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打靶游戏等等,无一不是孩子们熟悉的而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平均数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生2:篮球生3:乒乓球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生:好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吴:吴正是什么意思?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吴: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生:不同意!吴:为什么?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二分之一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正方:“是”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正方:“不是”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么就得到1/2呢?”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可以折成1/2,也可以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小括号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现在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点评: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体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点评: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