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灸详细使用(常用穴位)

合集下载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和好处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和好处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和好处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主要包括神阙、身柱、大椎、风门和三阴交等。

艾灸这些穴位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温经散寒:艾叶性温,燃烧后还会产生热量,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作用。


童艾灸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或寒凝引起的感冒、咳嗽、头痛、腹痛以及腹泻等病症。

2.温阳补脾:艾灸具有温补、温通的功效,通过艾灸中脘穴、天枢穴可起到温阳补脾
的作用,可用于调理儿童脾虚或受凉出现的消化不良。

3.防病保健: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儿童的
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4.促进发育:灸身柱可强身除病,这也是小孩子在幼儿期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灸大椎加强免疫,儿童常灸大椎,可培补阳气、强健身躯,提高免疫力,对外感人群及体质虚弱者尤为适宜;灸风门可祛风固表,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一切风疾,像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必灸风门;灸三阴交促进发育,儿童常灸三阴交,可调节肝脾肾三脏,有助生气血、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尤能促进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还可防治遗尿。

总的来说,儿童日常艾灸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温阳补脾、防病保健、促进发育等作用。

但是,儿童进行艾灸时需要注意艾灸的时间和位置,防止烫伤。

此外,如果儿童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应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小孩艾灸肚脐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2)

小孩艾灸肚脐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2)

小孩艾灸肚脐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2)小孩艾灸的几个主要穴位小儿艾灸保健的好处: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缩短病程;减少用药;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胃肠功能;改善心肺功能。

1、身柱身柱穴是儿童治百病的穴位。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孩子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灸之可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神、降逆止咳和调理脾胃、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

对于后背经常冷、痛,后背单薄,经常容易伤风感冒,容易见风流泪,就单一个身柱穴,每次10来分钟,可以解决他的问题。

我们常用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小儿泄泻、腹胀、食欲不振、精神委靡、夜不安神、夜啼、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肺结核、哮喘、惊风、发育不良等2、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眼,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

艾灸神阙可以调理一切虚损,虚弱的症状。

对于先天后天不足的孩子,艾灸神阙是非常有效舒适的保健方法。

小孩要保持肚脐不要受凉,肚脐受凉会引起腹痛。

因为这里是生命的原动力。

我们给孩子灸肚脐,尤其是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脐这边有许多咕噜的、不清爽,还有就是肚脐这边就一层皮,底下是没有肉肉的。

这就是脾特别虚的孩子,我们经常保暖肚脐经常灸一灸。

古代对于夜尿、神气弱、怕黑、容易受到惊吓的孩子可以将盐放在肚脐里垫上姜片,用艾去灸。

还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积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脐的方法。

我们现在可以悬灸肚脐,来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治疗保健。

3、公孙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脾为后天之母,此穴是脾经联络各脏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积化痞,去湿温阳改善虚寒,虚弱的体质。

它是八脉交会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

现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杂,造成脾的气容易瘀滞,一个星期1-2次灸公孙穴,使得脾经的气血比较充盈,补益脾胃,消积化脾的作用比较好。

宝宝内热重怎么艾灸

宝宝内热重怎么艾灸

宝宝内热重怎么艾灸文章目录*一、宝宝内热重怎么艾灸1. 宝宝内热重怎么艾灸2. 宝宝内热重怎么办3. 宝宝内热重吃什么好*二、宝宝内热重有哪些食疗方*三、宝宝内热重不能吃什么宝宝内热重怎么艾灸1、宝宝内热重怎么艾灸 1.1、气海穴功效:温阳益气气海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

功效:扶正固本,培元补虚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4横指宽)处。

1.2、合谷穴功效:镇静安神,通络活血,调气镇痛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的凹陷处,左右手各有一穴。

1.3、足三里穴功效:滋长气血,补肾益气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

取穴时,可将同侧手掌心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穴。

以上穴位,使用初阳艾灸仪施灸,建议1天1次,每次2~3个穴位,每穴灸30~4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2、宝宝内热重怎么办这个时候,家长要找一些对策来帮助小孩降火的。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记得,首先要先给小孩喝水,因为水,可以帮助小孩降温的同时,还能把一些热量以排尿的方式排出体外,这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当然妈妈们也可以选择给小孩吃一些水果和蔬菜,这也是一种方式。

因为小孩在内火大的时候,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帮助小孩减轻上火的症状的同时,也能起到降火的作用。

但是,水果也不宜多吃,而且要看什么类型的水果,最好是水份大的,例如梨。

在小孩内火重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再给小孩吃什么速食了,尤其是汉堡一类的。

而且最好可以给小孩吃清淡的食物。

油腻的食物也不要再给小孩吃了。

肉也不要多吃,最好是吃蔬菜水果的好。

3、宝宝内热重吃什么好 3.1、草莓:对于很多女性来说,草莓都是自己的心头好。

但是你知道吗,草莓不仅味道好吃,同时药用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中医方面认为草莓具有很好的去内火的作用,在夏季服用还具有降暑去烦以及解热的效果。

3.2、西瓜:西瓜性凉,所以服用之后不仅不会导致出现内火旺的情况,反而有降火、去烦的功效。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儿科学基础
1、儿科基础知识:小儿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2、儿科诊断基础:小儿常见病的四诊(望闻问切)
十天
小儿推拿基础
小儿推拿适应症、禁忌症、基本要求、推拿处方、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详解及实际操作,老师一对一指导;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定位、操作、功效及主治。
小儿推拿临床运用
常见病及疑难病证治疗:
小儿推拿
全科班
小儿推拿中级+小儿推拿高级+一天校内真人小儿模特实操
+5天免费中医门诊实习+中医药博物馆游学
【证书】国家人社部双认证康复理疗师小儿推拿证书
【复训】一年之内免费复训
小儿推拿中级班3980(前10名送小儿推拿证书+开店扶持)
报名资料
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复印件、个人近照(2寸蓝底照片4张以及电子版照片)
【小儿推拿高级班】招生简章
【招生对象】
以小儿推拿为职业者、获取小儿推拿专业资格者、增加小儿推拿专业技能者、为自己宝宝治疗保健者、小儿推拿爱好者。如医生、护士、医学院校毕业生等。
宋《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儿推拿专科, 小儿推拿著作有30余种;
小儿推拿于2013年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小儿推拿至今兴起
【小儿推拿的核心优势】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小儿推拿一、头面颈部穴位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

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

“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

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

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

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

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

“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

头颞(niâ)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

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

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

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

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

“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

小儿感冒艾灸方法

小儿感冒艾灸方法

穴位:大椎风门肺俞穴足三里大椎穴操作步骤:用艾条l-2根(可双手施灸),令患儿取坐位或俯卧位,灸大椎、风门、肺俞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l-2次。

再用艾条一根,点燃后根据症状放置足三里或大椎穴,作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5天。

...穴位:大椎风门肺俞穴足三里大椎穴操作步骤:用艾条l-2根(可双手施灸),令患儿取坐位或俯卧位,灸大椎、风门、肺俞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l-2次;再用艾条根,点燃后根据症状放置足三里或大椎穴,作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5天•艾灸治感冒(理疗)的艾灸疗法•与夏季“热伤风”不同,秋季感冒多“风寒型”。

患者起初会出现头痛、怕冷、无汗、喷嚏、鼻塞流清涕,精神不振等症状,如果时及早治疗,则能有效防止病情加重。

用艾条灸进行自我保健,就是方法之一。

具体取穴如下:1.风池穴:从耳后骨突下缘向后摸,可以摸到一凹陷,这就是风池穴,左右各一个。

2.风府穴:取穴时,顺着我们的后脑勺往下会摸到凹陷,这就是风府穴。

3.合谷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虎口”。

4.足三里:在小腿外侧。

屈膝后,从膝盖下缘外侧的小凹陷处,向下量出三寸,便是足三里。

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

每穴灸20分钟,各穴依次施灸。

注意事项:1.风池、风府两穴都有头发覆盖,艾灸时应将艾条稍稍抬高,并以另一手拨开头发。

2.艾灸治疗风寒感冒应越早越好。

若出现高热、咽疼、流黄涕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若风寒证重者,取0.3厘米厚的姜片置于风池、合谷穴上隔姜灸,每天2-3次,效果更佳。

小儿风寒感冒艾疗及小儿风寒感冒发烧阶梯妈妈应对全攻略取穴:肺腧、大椎、风门、身柱尺泽、曲池、合谷天突、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感冒初期,孩子只是喷嚏、清涕,那么这是风寒进入体内的表现,病位表现在表层,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风寒驱赶出去,孩子自然就会好。

所以这个阶段,用艾灸的方法很方便快捷。

温灸之常见穴位灸法

温灸之常见穴位灸法

常用艾灸穴位◆灸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

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

《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

”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

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穴位(儿童灸使用口诀)
普通的感冒咳嗽腹泻病症初期:
咳嗽的感冒贴身柱;
不咳嗽的感冒贴大椎;
急性咳嗽贴身柱;
慢性咳嗽贴身柱穴和膻中穴,不可同时贴,交替贴,早上贴膻中穴,晚上睡前身柱穴。

灸膻中穴化痰效果非常好;腹泻灸贴肚脐(神阙穴)。

感冒咳嗽腹泻病程发展一段时间,要配合艾针灸效果更好,艾针灸使用穴位如下:
风寒感冒:大椎,合谷,迎香(鼻塞加上);
风热感冒:大椎,太溪,曲池(清热解毒),神阙(补气);
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太溪或涌泉二选一;
普通感冒:身柱,天突,膻中(或者孔最,化痰去湿);
支气管炎咳嗽:身柱,曲池,太渊,丰隆,膻中(化痰祛湿);
咳嗽并伴有哮喘:身柱,神阙,列缺,足三里;
扁桃体发炎:身柱,神阙,太渊(止咳),涌泉(或者太溪);
咽喉炎:身柱,神阙,足三里,涌泉(或者太溪);
肺炎:身柱,膻中,定喘,曲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