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穴位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三伏天大约会有30-40天。
你知道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夏天是做艾灸的好时机。
夏天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补阳气的好时候。
这时候做艾灸,就像在太阳底下晒湿衣服,一举扫除体内的湿气。
特别是“三伏灸”,就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做艾灸。
适合调理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关节炎等冬天易发作,需要夏天缓解的疾病。
而且三伏灸还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三伏天进行艾灸的那些作用。
既然可以排毒养颜,那么身体自然无病,所以,夏季艾灸可以延年益寿,防治未病哦。
所以,如果想保健养生的话,可以夏天时不时的艾灸下哦。
这样的话效果会很好哦。
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艾灸效果是一年中最好的,三伏天艾灸毛孔全部打开的,艾灸的药效更容易渗透到经络里面去,从而调理身体,养生保健。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血不好的人,可以用艾灸哦。
因为可以很好的去湿气,所以,身体的湿气祛除的话,那么人就不会动不动怕热哦。
身体的机能就调整好了哦。
所以,夏天用艾灸的话,可以很好的解暑哦。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缓解身体炎症。
三伏天天气炎热,身上有创口的容易感染炎症,通过进行艾灸能够帮助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共鞥以及胸腺细胞的活力,增强人体细胞、体液的免疫力,防止炎症的发生同时也能缓解炎症。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促进消化。
三伏天天气炎热消化系统作用受限,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通过艾灸身体穴位刺激能够强盛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伏天养生最适合吃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些都是小麦做成的。
小麦做主食能提供能量和B族维生素,但它还有很多药食两用的功效,能帮助我们安度盛夏。
天灸

天灸技术一、技术适应症1、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诊断标准。
2、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级轻、中度者。
二、禁忌症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哮喘持续状态或划分为重度,重危者。
3、孕妇、血证、发热、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三、技术特色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后,预期可减少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
四、治疗方法1、药物配备白芥子40% 、细辛40%、甘遂10%、元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1)肺腧、胃腧、志室、膻中(2)脾腧、风门、膏肓、天突(3)肾腧、定喘、心腧、中脘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1次1组,3组。
3、方法及疗程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一小时,10天贴一次,治疗3个月,共9次。
五、技术关键环节1.贴敷前向患者讲明该技术的特点,患者应坚持治疗,完成疗程。
2.正确取穴,保证疗效。
六、注意事项戒生冷、烟酒、辛辣、海鲜及易致化脓食物,贴药当天避免冷水浴。
七、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可能引起并发症,出现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局部皮肤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擦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
天灸课件

起源
• 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疗法。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用芥子泥敷 百会穴是局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神农本草经》中有:“斑蝥,主恶 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瘰,谓之天 灸。”《普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 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总之这种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 《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简使穴)以古文钱压 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疚,尚能愈症。”晚清外治名医吴师 机在《理论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以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 “殊途同归”之效,“风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治并列,未 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 。特别是吴氏以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既是 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僻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 启发意义。
2020/4/1
分类一:腰痛;
选穴:阿是穴、肾俞(双)、大肠俞(双) 备选:委中(双)、腰眼(双) 大肠俞: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约与髂(qià 、kaa3 )嵴高点相平。 委中:位于腘窝横纹正中。 腰眼: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 凹陷中。
2020/4/1
分类二:颈椎病、颈项不适;
• 天灸膏的保湿性和防腐性。
• 天灸膏选择的引经药:姜汁、葱汁、冰片、麝香等。
2020/4/1
天灸穴位敷贴疗法中医适宜技术的具体应用PPT课件

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也就是说,阳气虚衰,机体的抗病能力就
会下降。冬病夏治就是根据“春夏养阳”
的原则派生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
10
中医养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法于阴阳:取法效仿并遵从自然界阴阳变 化的规律。
目前,冬病夏治疗法临床主要用于老 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 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
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
-
8
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一,“治未病”的思想:“上医治未病之病, 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 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 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 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 —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 体质,诱因就是改变环境。
三、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 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 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 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 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 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 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
18
天灸的种类
四、其他 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 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 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 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 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 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 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 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
冬病夏治就是以激发人体阳气来达到增强 体质的目的。
-
9
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药物选择
1. 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2.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 3. 选择适当溶剂调和敷贴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 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穴位贴敷常用处方
1. 面神经麻痹:用新鲜马钱子切片敷贴下关、颊车。 2. 咯血:用独头蒜1头,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 克。敷贴双侧涌泉。 3. 支气管哮喘:用炙白芥子21克,玄胡索21克,甘遂12 克,细辛12克。敷贴肺俞,心俞,膈俞(皆双侧)。 4. 口疮:用吴茱萸敷双侧涌泉穴。
温阳扶正天灸膏
“温阳扶正天灸膏”是我科临床运用多年的成熟制剂,用 此膏作为天灸敷贴剂,可温阳散寒、温经通络,适用 于因正气不足、阳气虚衰复感风寒湿邪导致的冬天易 发作,夏天易缓解的“冬病”,如哮喘、老慢支、过敏 性鼻炎、痹证、颈肩腰腿痛等。这类疾病冬天易发作, 夏天易缓解,故被称为“冬病”。
穴位贴敷适应症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 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毛莨、斑蝥、白芥子、 甘遂、蓖麻子等)捣烂或研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 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 灸”,
穴位贴敷
天灸出自《针灸资生经》,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 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 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 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 天灸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 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
呼吸系统:慢支、哮喘缓解期、慢性鼻炎、慢性咽炎、 免疫力低下、体虚易感冒的易感人群 骨关节系统:颈肩腰腿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 炎、网球肘等畏寒喜暖患者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腹痛等胃肠功能紊乱 患者 妇科:产后身痛、慢性盆腔炎、宫寒痛经等
天灸疗法

③贴药时间: 成人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 小孩时间酌减。 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 避免灼伤皮肤。 ④疗程: 10 天 1 次。共 5 次(其中前后 2 次为加 强)。
5、正常反应:
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 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
6、可能的并发症:
溃烂、疼痛; 2.皮肤过敏; 3.发热。
总结:三伏天天灸疗法机理:
以天人相应、春夏养阳、冬病夏 治为理论依据,利用三伏天天气 炎热,在壮阳穴位上敷以辛温发 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 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以消 “冬病”之病根——恢复人体正 常的阴阳平衡。
(三)三伏天天灸具体方法:
1.时机:
A三伏天阳气最旺盛。三伏天天灸就是 顺时就势摄取阳气。 B不正常的气候可使人发病,而正常之 气候,则可助人逐邪外出。阳虚病人暑 热当令之时因寒邪渐衰则病情减轻,故 在夏季病情缓解期,在机体反应性最好 的情况下治疗可大大提高疗效。 C人体皮毛开泄,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 经络。
四、适应症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 紊乱、溃疡病等。 3.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 4.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5.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 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6.其他:子宫肌瘤、痛经、骨关节炎、颈腰椎病、 软组织劳损等妇科、骨科疾病。
取穴:定喘、百劳、肺俞、膏肓等。
①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膻中: 前后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②脾俞: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0寸。 天突: 前后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 ③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心俞: 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 前后正中线,脐上4寸。
天灸疗法

2011届医学专业硕士论文答辩
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济南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 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 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 出血、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③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 桥形黏膜等。
2011届医学专业硕士论文答辩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 参照2007年《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 意见》:选择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缓解期轻、中度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为主证者。 排除标准 : 排除UC急性期、并发急性结肠炎、肠扩张、大量 出血或结肠狭窄梗阻者,妊娠哺乳期患者, 肠镜检查已有 癌变的患者,并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 脱落标准 : 因患者不能按照治疗方案完成疗程;随访过程中失 去联系的患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1届医学专业硕士论文答辩
治疗方法 治疗组41例,以天灸疗法治疗。取附子、细辛、 香附、当归、五倍子、吴茱萸,各等份研细末,加少量斑蝥 粉,用生姜汁调匀,做成直径1cm的药饼,置于5cm×5cm 的膏药底布中央备用。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均为双 侧取穴。每次贴敷时间为1~2小时。或贴药后局部皮肤发热, 有轻微刺痛时即可取下。贴药后局部皮肤可出现灼热、刺痛、 小水泡,均为天灸的正常情况。若水泡较大,可用碘伏消毒 后,以一次性注射针头在水泡下方刺破放水,并涂以龙胆紫, 以防局部感染。治疗期间忌食生冷寒凉,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游泳,可淋浴。每10天贴一次, 3次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49例,口服柳氮磺吡啶片(SASP),每次0.5g,每日 3次。连续服用1个月为一个疗程。 以上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随访观察一年 内的总复发率。
天灸研究概述(综述)

天灸研究概述(综述)李晓泓田阳春李学武 2004-8-10 13:25:00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第23卷针灸关键词:天灸古今研究概述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
又名自灸。
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燎。
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
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相似,或者说在广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外治法。
因此在全国第六版《刺法灸法学》规划教材中将天灸并入穴位药物贴敷疗法中。
天灸法因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深受历代医家推崇,至今仍在延用,对于许多顽症痼疾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难以取代。
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研究的深入,重新思考天灸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对进一步开发并创新这一古老方法有着非常意义。
1 文献整理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
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
其上载有:“ NC166 ,……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 NC166 蛇咬伤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
”《普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
”总之这种将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
其中《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肌肉皮肤的外疾,还治疗内症。
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
”《太平圣惠方》中有:“治阳黄,面黄,全身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
”等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喘、慢支一、初伏加强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三、中伏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一、初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二、初伏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中伏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膈腧(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四、中伏加强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五、末伏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六、末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四、中伏加强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五、末伏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突: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六、末伏加强肺腧(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膈腧(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胃脘痛、肠炎一、初伏加强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水分:前正中线,脐上1寸。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二、初伏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
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上巨虚(双):小腿外侧,外膝眼下6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三、中伏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建里:前正中线,脐上3寸。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一、初伏加强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膀胱腧(双):骶部,骶正中嵴旁开寸,平第二骶后孔。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子宫(双):下腹部,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二、初伏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水分:前正中线,脐上1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寸。
水道(双):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三、中伏大巨(双):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三阴交(双):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四、中伏加强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
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足三里(双):外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五、末伏脊中: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寸。
上巨虚(双):小腿外侧,外膝眼下6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六、末伏加强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建里:前正中线,脐上3寸。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四、中伏加强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膀胱腧(双):骶部,骶正中嵴旁开寸,平第二骶后孔。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寸。
五、末伏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水分:前正中线,脐上1寸。
水道(双):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子宫(双):下腹部,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六、末伏加强大巨(双):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三阴交(双):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颈椎病一、初伏加强百劳(双):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肩井(双)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二、初伏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肩中俞(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肩外俞(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三、中伏百劳(双):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肩井(双)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胃腧(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肩周炎一、初伏加强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肩贞(单):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肩髎(单)上臂外展时肩髃后方凹陷处。
肩前(单)垂臂,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中点。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二、初伏臑腧(单):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处。
臂臑(单):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阿是穴:痛点。
三、中伏肩井(单):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巨骨(单):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中府(单):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煎,距前正中线6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四、中伏加强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肩中俞(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肩外俞(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五、末伏百劳(双):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肩井(双):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六、末伏加强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肩中俞(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肩外俞(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四、中伏加强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肩贞(单):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肩髎(单)上臂外展时肩髃后方凹陷处。
肩前(单)垂臂,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中点。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五、末伏臑腧(单):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处。
臂臑(单):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阿是穴:痛点。
六、末伏加强肩井(单):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巨骨(单):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中府(单):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煎,距前正中线6寸。
厥阴腧(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膝骨性关节炎一、初伏加强内膝眼(单):髌韧带内侧凹陷处。
外膝眼(单):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阳陵泉(单):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阿是穴:痛点。
二、初伏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寸。
阴陵泉(单):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鹤顶(单):髌底中点上方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三、中伏血海(单):屈膝,髌底内侧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梁丘(单):屈膝,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膀胱腧(双):骶部,骶正中嵴旁开寸,平第二骶后孔。
阿是穴:痛点。
腰痛一、初伏加强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膀胱腧(双):骶部,骶正中嵴旁开寸,平第二骶后孔。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寸。
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二、初伏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筋缩: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中伏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气海腧(双):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天枢(双):平脐,脐旁2寸。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四、中伏加强内膝眼(单):髌韧带内侧凹陷处。
外膝眼(单):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阳陵泉(单):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心腧(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阿是穴:痛点。
五、末伏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寸。
阴陵泉(单):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胆腧(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鹤顶(单):髌底中点上方凹陷处。
阿是穴:痛点。
六、末伏加强血海(单):屈膝,髌底内侧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梁丘(单):屈膝,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膀胱腧(双):骶部,骶正中嵴旁开寸,平第二骶后孔。
阿是穴:痛点。
四、中伏加强脾腧(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膀胱腧(双):骶部,骶正中嵴旁开寸,平第二骶后孔。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寸。
三焦腧(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五、末伏肾腧(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大肠腧(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筋缩: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