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及《清平乐》的阅读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语文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语文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是一首宋词,其中“清平乐”是___________,“村居”是____________。

[2]这首词写的是()A. 城市生活 B. 乡村生活[3]根据词的内容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位老人是一对白发夫妻,他们正在家辛勤地劳动。

(_____)(2)这首词表现了农家生活的闲适和劳动的快乐。

(_____)[4]“最喜小儿无赖”中,“无赖”表现了小儿子的_____________2. 阅读专项训练。

(一)叶子是树的羽毛叶子,是树的羽毛. 张着翅膀却不能飞翔鸟巢,是树的眺望满目波浪却心静如水果子,是树的耐力树的暖阳树的梦,又香又亮(二)不能飞翔的鸟儿一棵果树就是一只鸟儿一片叶子就是一片羽毛这是一只无法飞翔的鸟它的羽毛有时脱落有时繁茂在秋天里这只鸟儿会下很多很多的蛋有的挂树杈有的挂树梢[1]这两首诗都把叶子想象成__________,诗(二)还把果树想象成_________,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2]用“______”画出两首诗中描写果实的句子。

诗(一)把果实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富有哲理;诗(二)把果实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有情趣。

[3]我会想象。

鸟儿,是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3. 默写《所见》,再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所见》是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写的,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

《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

《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那您。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阅读题目: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分)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分)13.(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2分)A.山脚B.有霜C.无霜D.山腰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大林寺桃花》参考答案: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髙下差异)。

(2分)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分)(意思相近即可)14.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

(任举两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13.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

(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15.不能。

(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

(1分)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

(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分)。

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大林寺[唐] 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

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注] 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

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

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

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华:_____________(2)造:_________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11.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出游的行踪。

(2分)12.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答案:8.B9.(1)开花。

(2)到(或“往”)。

10.寺院的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青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11.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

12.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参考译文]我和河南人元集虚、范阳人张允中……共十七人,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与西林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休息后,又登上香炉峰,后在大林寺住宿。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清平乐检校山园①,书所见南宋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①检校:此处为巡视游赏。

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

②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图景传达出的生活情趣。

(3)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4分)(4)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①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隐身藏影,静处闲看。

②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

一老一少对比,一动一静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

(3)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2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1分)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1分)(4)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2分)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2分)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自选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的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2)①从炼字的角度看,偷看二字用得极为传神。

偷是偷偷地的意思,写出了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看同时有观看和看护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喜爱和爱护之情。

②注重细节描写。

偷把长竿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静处闲看这一细节塑造出词人爱护儿童的形象。

③写景动静结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2020-2021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边的宋词,达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 姿艳丽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 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注】①(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人间第一枝。

② 端须:只该。

③ 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纳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高慢的气概,隐含一丝潦倒的悲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高傲孤绝与月亮相般配。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清香。

正由于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繁把梅花装修在头发上,一个“先”字重申了它与“众芳”的差别。

D.整首词一直环绕梅花来写,赞叹梅花的品行。

词人一世宦途崎岖,以梅花自喻,寄望自己深邃的感情。

(2)请联合作品简要剖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梅花幽静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 1) B(2)①经过直接描绘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高傲幽独。

“姿”写梅花漂亮的姿容,“艳丽”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幽静高洁的气质。

② 经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干干净净的环境,突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丽,加上“雪后”修饰,创造出一种幽冷的气氛,衬托出梅花独出心裁的气质和“仙姿”。

③ 运用对照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高傲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照,写梅花不可以被其余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商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分析】【剖析】( 1) B 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当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 ?咏梅》曾写梅花“无心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肯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忌妒,把梅花写得极为漂亮又高傲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高慢的气概减少了,忧如还有了一丝潦倒的悲伤。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1敷浅原①见桃花刘次庄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

②画梁:彩绘屋梁。

1.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答案: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

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

示例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评分:答对一种示例即得2分。

意思对即可。

2.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评分:情感、志趣各占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辛弃疾校检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校检山园:校检,这里指游览。

山园,是作者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后在带湖新建的一座宅地,因在山旁,故自称山园。

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一年。

②社肉:祭神用的肉。

③床:指“糟床”,是一种榨酒器具。

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两个字?请指出,并说说你的理解。

【译词】清平乐辛弃疾山园里松竹长势茂盛遮云蔽日,经历过许多事情今天已很满足。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清平乐检校山园①,书所见南宋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①检校:此处为巡视游赏。

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

②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图景传达出的生活情趣。

(3)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4分)(4)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①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隐身藏影,静处闲看。

②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

一老一少对比,一动一静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

(3)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2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1分)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1分)(4)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2分)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2分)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自选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的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2)①从炼字的角度看,偷看二字用得极为传神。

偷是偷偷地的意思,写出了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看同时有观看和看护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喜爱和爱护之情。

②注重细节描写。

偷把长竿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静处闲看这一细节塑造出词人爱护儿童的形象。

③写景动静结合。

古诗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

古诗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 1~2 题。

摊破浣溪沙①明•陈继儒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

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

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

②棹:用桨划船。

③鱼罾:渔网。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

(4 分)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

(4 分)答案:(三)诗歌阅读(共8分)1.示例1:运用多感官写景的手法,花香是嗅觉,明月是视觉,渔歌、虫鸣是听觉,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梓花、明月是静景,渔歌归航是动景,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3: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用草虫鸣叫衬托渔船归航后的宁静,写出了夏夜渔村的宁静、清幽,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2.示例:翠竹修长,茂密成林,茅屋掩映其中。

宁静的夜色里,纸窗内亮着一星灯火,不时飞出几句读书声。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 1~2 题。

宿武阳即事[唐]孟浩然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①。

[注释]①秦馀:源自《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句。

(1)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要概括。

(2)颔联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发了后两联诗人怎样的情感?【分析】这首诗歌描写夜泊武陵的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武陵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川暗夕阳”“孤舟泊岸”“岭猿叫啸”“潭影”“就枕灭烛”“扣舷夜渔”“鸡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林寺桃花》及《清平乐》的阅读习题答案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作品都写了寻觅春天,请指出两首作品各是怎样寻觅春天的?寻觅结果如何?
答:白诗“常胜春归无觅处”,却意外在山中的大林寺里看到桃花,寻到了春天;黄词通过“问取黄鹂”寻春,最终没有寻到。

(2)两诗词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白诗中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词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意对即可)
⑶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与黄庭坚的清平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作者可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共同的。

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黄庭坚:除非问取黄鹂
二:
1.两首诗寻觅春天的方式有所不同,请在诗中找出相关诗句来。

(2分)
2.说说二诗反映的作者的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分)
参考答案
1.白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

黄诗是“除非问取黄鹂”。

2.可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

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