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用】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眼睛永生的眼睛教案2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的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的教案北师大出版了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永生的眼睛》是其中一篇重要的文章,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的,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的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媒体:网页、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做关于角膜活器官捐献的社会调查教学过程: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教学意图: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角膜在现在现金社会的推广阻力,从而为下面感悟琳达一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奠定基础。
]2、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教学意图:加深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
]3、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学生回答: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4、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教学意图:突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行深刻理解]5、全班交流(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2)简要地复述课文(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达()命()肿()肺()访()组()勇()敢()骄()拥()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3.按拼音填空yì 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jiāo 阳、()傲、()花、()气、上()、香()zǔ 挡、()织、()力、()国、()成(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
四年级语文下册6眼睛永生的眼睛教案北师大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6眼睛永生的眼睛教案北师大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词6个:栩栩如生、屡次、况且、签字、移植、昔日。
学习多音字:给。
2、通过多种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读课文,感知语言。
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一、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名言吗?谁给大家说一句?老师也喜欢名言,送给大家三句。
(出示:毛主席说:“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谁能大声地给大家读读?(生读)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三句名言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情境入课:前些天,程老师在“大宝真情互动”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就在去年,34岁的电视台记者阿红因患癌症去世了,这是阿红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段宝贵的声音。
出示:“我要把自己这双眼睛,献给那些失去光明的人,让他们能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在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的生命在你的眼睛里延续着,祝福你,祝你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
”她的眼角膜成功的移植给了一位大学生和一位70多岁的老人。
可想而知,这两位昔日的盲人,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将会多么兴奋。
生活将会多么美好。
这样感人的故事也发生在琳达一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
三、读课文,学生字、感知语言:1、自读。
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
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
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给予、挚爱、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振聋发聩、仍然),注意多音字“给”的读音。
3、再读,边读边画出生词。
同桌互相当老师指导对方记忆难以记住的字或是笔画。
4、指名到黑板上写生字。
5、共同给生字组词,并写到黑板上,看能组几个词。
(以此扩大词汇量)听写词语、同桌校对:栩栩如生屡次况且签字移植昔日6、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1、写一份器官捐赠的建议书。
2、替琳达写一封信给远在天堂的温迪。
板书: 琳达 天壤之别 温迪
关爱他人 乐于助人
让生命更有价值、意义
六、教学反思
讲授《永生的眼睛》这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她们的情感紧紧跟着文本人物在起伏,所以感觉课堂气氛很好,尤其最后的环节,使学生再次感受了通过捐赠给他人获得新生的美好。
师:是啊,如果盲童能够多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那么父亲的死。〔生:也是意义的〕
④交流句子三:
师:父亲接着又说了什么话?
生:“想想看……又会多么骄傲。”
4、出示有关我国和美国很多患者需要等na /web/?viewnews-183514
生:我通过“热泪盈眶”,“紧紧地拥抱”这些词语感受到的。
师:是啊,同样是十四岁,当听到医生要索取挚爱的人身上的器官时,琳达极力反对,而温迪却深受感动,同样的年龄,母女俩的反应真是-------〔生:天壤之别〕。
〔设计理念:抓住“天壤之别”这个词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引领学生破“眼”而入,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节骨眼开花”。〕
4、交流汇报。
师:刚刚老师看到大家在阅读时都十分认真,谁先来把自己找到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琳达的反应很强烈。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的呢?
生:“我惊呆了……冲进自己的房间。”
师:“我”为什么惊呆了?
生:那些医生居然想要肢解妈妈,并将她的所有给予他人。
师:是啊,妈妈已经很不幸了,这么年轻就患病离开了人世,现在医生还要肢解妈妈,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如果你是琳达,你最亲爱的妈妈离开了你,你的心情会怎么样?〔生:难受,痛苦〕
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课前资料的收集,体会失明给盲人带来的切实痛苦,更有甚者,学生自动联系到以前学的《语言的魅力》里的句子,将这个环节引向高潮。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2

永生的眼睛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感知语言。
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重点:读课文,感知语言。
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读课文,感知语言。
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名言吗?谁给大家说一句?老师也喜欢名言,送给大家三句。
(出示:毛主席说:“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谁能大声地给大家读读?(生读)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三句名言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出示自学要求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小组合作,交流反馈1、自读。
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
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
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给予、挚爱、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振聋发聩、仍然),注意多音字“给”的读音。
3、再读,边读边画出生词。
同桌互相当老师指导对方记忆难以记住的字或是笔画。
4、指名到黑板上写生字。
5、共同给生字组词,并写到黑板上,看能组几个词。
(以此扩大词汇量)听写词语、同桌校对:栩栩如生屡次况且签字移植昔日6、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7、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上下文理解。
同时边思考边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情境,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四、布置作业:1、查阅有关眼角膜的资料。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3、写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们昨天已经读过了课文,谁来说说哪个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小组合作,交流反馈(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小学语文北师大四年级下册6眼睛-教案永生的眼睛-

永生的眼睛目标1、感情朗读课文,从琳达一家的故事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奉献精神人物心理的变化。
2、通过品词品句,3、继续练习做批注笔记,感悟一、引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你的叙述,我们知道琳达(板书:我)经历了三次捐赠,第一次捐赠她的态度是——(板书:反对)面对第二次捐赠,她的态度是——遵从,第三次她的态度是:(板)主动3是啊从反对到主动捐赠自己最爱的女儿的眼角膜,这是一个多大的变化啊!看着这样的变化,你有什么疑问?(1生)4、是啊,大家心中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琳达的态度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小结:变化。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父亲和温迪是怎样影响我的。
二、理解父亲对琳达的影响1、这是父亲影响我的三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读完以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
生读谁来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父亲的心愿就是死后捐赠自己的器官2、在强烈的对比中体会父亲对“我”的影响A但是一开始,琳达理解父亲的心愿吗?自己读一读1——3自然段。
PPT1——3全文指导读课文描写琳达的句子B理解父亲的话(出示)静下心来,默读父亲的话,想想为什么父亲的话会让她产生变化?在你认为最关键的词下面做上记号,如果有感受,还可以简单地批注。
相机指导学生的发言3、情景创设中,体会父亲对我的影响。
A引读父亲的第二句话——引读父亲的第三句话——B父亲一直在在表达着他的心愿:希望帮助别人,帮助盲人,为什么呢?让我们去看看盲童的世界是怎样的。
PPT,听了这个盲孩子的心声你想说什么?C评价引读父亲的第二句话盲童能重见光明,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对于捐赠者来说,该会感到多么自豪。
所以,父亲还这样说——齐读小结三、体会温迪对“我”的影响除了父亲对“我”的影响,温迪也影响了我。
1、她是如何影响我的?自由读8——11自然段。
用横线勾出温迪的表现,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PPT要求)谁来汇报?A:热泪盈眶紧紧拥抱B: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C当然……评价:温迪理解了盲童的痛苦,有了捐赠器官的决心。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的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的教案教案标题:《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文章《永生的眼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思考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理解《永生的眼睛》的主题和情感;2. 能够通过阅读文章提炼出作者所表达的意义;3. 能够运用生活经验与文章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永生的眼睛》;2. 图片或实物素材:眼睛、水滴、鱼、蜡烛等;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通过呈现关于眼睛的图片或实物素材,引起学生对眼睛的思考和感知;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眼睛的认识,有关眼睛的有趣故事或经验。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课文《永生的眼睛》,并在朗读中掌握词汇和语句;2. 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情节、主题和作者的意图;3. 分组或个人讨论,梳理文章的重要观点和细节;4.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生词或难句,教师适当解释和讲解。
Step 3:分析与评价(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比喻和象征,如“眼睛像弹簧般,飞快地转动”就是作者对眼睛的比喻;2. 让学生针对文章中的一段话或一句话进行评价,提炼出自己的观点;3. 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能力。
Step 4:观察实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眼睛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如光线明暗、激动与平静等;2.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情况下的眼睛形态,让学生观察并记录;3. 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眼睛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
Step 5:情感抒发(10分钟)1.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字、朗读等方式,表达对眼睛的情感和感受;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3. 分享和展示学生的作品,增强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3、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难点: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2、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后,给为他捐献角膜的人写的一首赞美诗。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捐赠角膜有关,课文题目是《永生的眼睛》。
3、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预设: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么能永生呢?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课文是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二、整体感知1、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检查一下你对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突如其来角膜捐赠痛苦难忍与世长辞热泪盈眶屡屡获奖遵从重见天日个人读:①读准音,②带着感情读四字词语。
齐读。
2、复述课文内容,可以用到上面的词语。
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母亲的生病,父亲决定把母亲的眼角膜捐赠给医院,我痛苦难忍,反对父亲这样做。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把他的眼角膜也捐了出去,温迪为我和外公的举动而骄傲,也决定死后捐赠自己的眼角膜,让盲人重见天日。
一句话概括:《永生的眼睛》讲的是琳达一家人捐赠眼角膜的事。
三、探究文本1、琳达一家人的行动让我们感到骄傲。
文中有两处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齐读。
个人读。
一读:读准标点。
二读:读出意思。
“骄傲”一词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2、自豪。
3、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那么“骄傲”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请自豪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齐读。
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是谁为谁骄傲?(生答)“所做的一切“,问题的妈妈和外公究竟做了什么?3、琳达一开始就愿意捐赠的父母的眼角膜吗?琳达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学习第四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生的眼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命()肿()肺()访()
组()勇()敢()骄()拥()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
jiāo ( )阳、()傲、()花、()气、上()、香()
zǔ ( )挡、()织、()力、()国、()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3)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指名读句子
②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小练笔
1.请你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你的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四.板书设计:
7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