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
膜技术在有色金属选矿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膜技术在有色金属选矿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发布时间:2023-02-16T03:31:42.520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第19期作者:赵伟[导读] 有色金属矿物的开采、冶炼及尾矿、废渣的堆放等能溶出大量含有铅、锌、铜、镉、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酸性废水,是造成区域性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重大根源之一。
赵伟山东中再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76600摘要:有色金属矿物的开采、冶炼及尾矿、废渣的堆放等能溶出大量含有铅、锌、铜、镉、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酸性废水,是造成区域性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重大根源之一。
选矿行业废水无组织排放将直接威胁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平衡。
由于重金属在环境中不能够被降解,易与环境中各种配体结合,使其迁移、扩散能力、生物毒性增强,并通过饮用水或食物链等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当前,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已经毋庸置疑,频出的污染事件是人与自然难以承受之重,鉴于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重金属污染控制力度越来越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重金属污染防治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膜技术;有色金属;选矿废水处理;应用引言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加工是排放重金属污染源的大户。
由此引发的污染事件屡屡发生。
其中小型采选冶企业由于无力或不愿意承担高昂的环保资金投入与治理费用,生产废水偷排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加重地表、地下水和土地等多环境要素的污染。
国家出重拳进行有色资源开发与利用企业的整合,某些矿企关停后遗留的冶炼废渣等露天堆放,废渣中砷、汞、镉、铅等重金属易被雨水浸出,四处扩散极易造成土壤与水体污染。
此外,对于某些缺乏处理设施废弃的尾矿库、矿井涌水等重金属废水,也急需处理。
1、有色金属选矿废水的特点有色金属选矿废水是有色金属矿在选矿过程中所有外排废水的总称,根据工艺不同,选矿废水主要由以下废水组成:选矿尾液、精矿浓缩溢流水、脱水滤液、除尘外排水、浮选药剂外排废水等。
有色金属选矿废水具有一下特点:(1)含有大量的固体悬浮物。
表面处理废水处理方案表面处理废水如何处理

表面处理废水处理方案表面处理废水怎样处理表面处理废水关键来自于预脱脂、脱脂、表调、磷化、钝化等加工前处理工序。
废水中含相关键有毒、有害物质以下: 磷酸盐、乳化油、表面活性剂、 Zn2+。
下面由台江环境保护为你推荐表面处理废水处理方案, 了解下表面处理废水该怎样处理。
一、表面处理废水废水关键污染源包含以下:1、除油(预脱脂、脱脂)先用手工预清理、水洗将弹簧管、表罩表壳表面部分灰尘、铁屑及油脂冲掉, 再用预脱脂及脱脂液溶除表面上油脂。
热水洗槽、预脱脂及脱脂槽定时排放热水洗废水、预脱脂、脱脂废液, 工件预清理、清洗产生连续及定时排放废水。
脱脂槽设有油水分离装置, 以延长脱脂液使用寿命。
关键污染因子为PH、 COD、石油类、磷酸盐、 SS 等。
2、磷化为了确保前处理质量, 提升零件耐蚀性, 采取磷化处理工艺。
磷化处理工艺形成耐蚀性优良, 与后续涂层附着力强钝化膜层, 使处理后金属表面有良好地抗划伤、抗磨损能力、与后续涂层有良好附着力。
关键污染因子为磷酸盐、锌、 SS等。
定色处理(表面调整)表调剂采取表面调整剂溶液。
定时排放表调槽液;关键污染因子为COD、表面调整剂等。
二、工艺设计针对金属表面处理废水特点, 宜采取混匀处理再进行后续处理二步处理+纳滤膜处理方法。
具体步骤以下:三、工艺步骤简述:首先将各倒槽浓液经过栅网栅搜集, 然后分别汇入调整池, 调整池设置为20m3, 混合液含大颗粒有机物, 在控制PH一定条件下进行一次化学反应, 经过化学反应破乳去除乳化物以及经过混凝反应吸附部分表面活性剂和有机颗粒物, 随即加助凝剂, 经过沉淀后去除COD、 Zn2+、 SS等, 随即控制一定PH条件下进行二次化学反应, 继续去除COD、磷酸盐。
相信在台江环境保护指点下, 大家对表面处理废水处理方案都有了一定了解, 也相信大家能够愈加好处理表面处理废水。
LA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处理工艺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处理目前我国生产的表面活性剂多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为主。
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来源很多,LAS除用于洗涤用品外,也广泛用于制革、纺织等工业的洗涤和脱脂。
因此,家庭厨房废水、酒店宾馆废水、洗衣房废水中均含有LAS,洗涤、化工、纺织等行业也产生大量含LAS的废水;LAS生产厂也排放大量表面活性剂废水。
1 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特点(1)表面活性剂废水成分复杂,废水中除了含有表面活性剂和其乳化携带的胶体污染物外,还含有助剂、漂白剂和油类物质等;废水中的LAS以分散和胶粒表面吸附两种形式存在。
2)表面活性剂废水一般呈弱碱性,pH约8-11;但是部分LAS生产废水的pH为4-6,呈酸性;餐饮废水、洗浴废水和洗衣废水的LAS质量浓度一般为1-10mg/L,而LAS生产废水的质量浓度一般为200mg/L左右;CODcr差异也很大,从100-10000mg/L甚至达10的5次方mg/L。
(3)废水中的表面活性剂会造成水体起泡、产生毒性,且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起泡会降低水中的复氧速率和充氧程度,使水质变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使水体自净受阻。
此外它还能乳化水体中其他的污染物质,增大污染物质的浓度,造成间接污染。
2 表面活性剂废水对环境的危害LAS属于生物难降解物质,它的广泛使用,不可避免地对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在我国环境标准中把它列为第二类污染物质。
表面活性剂被使用后最终大部分形成乳化胶体状物质随着废水排入自然界,其首要污染物LAS进入水体后,与其他污染物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分散性的胶体颗粒,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物化、生化特性都有很大影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作用,而且还抑制其他有毒物质的降解,同时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起泡而降低水中复氧速率和充氧程度,使水质变坏,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将造成湖泊、河流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LAS还能乳化水体中其他的污染物质,增大污染物质的浓度,提高其他污染物质的毒性,而造成间接污染。
表面活性剂废水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

关键 词 : 面活性 剂 ; 害化 处理 ; 表 无 生物 降解
d i 03 6 /i n1 0 - 2 72 1 . .0 o: .9 9js . 8 16 . 0 0 3 1 .s 0 016
中图分类 号 :7 3 X 8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16 (0 10 — 06 0 10 —2 72 1 )6 00— 4
水 处理 厂采 用 。如 韩正 昌 ] 厌氧 / 膜法 工艺 用 好氧
孔管布气 , 研究显示 , 泡沫分离法对废水 中 L S的 A
去 除率 可达 9 0%以上 。
泡沫分离法对 L S A 去除率高, 工艺操作简便 , 运 行稳定 , 能耗低 , 适用于处理较低浓度 的 L s A 废水 , 缺点是泡沫浓缩液经絮凝脱水后的滤渣可能造成二 次污染 。因此泡沫分离法需要与其他方法联用来提 高处理效率 ,如常用 的泡沫分离一 混凝法、泡沫分 离一 生物接触氧化法等 ; 另外 , 采用煤渣吸附一 絮凝 沉淀一 泡沫分离技术的组合工艺处理 L s A 废水去除 率可 达 9 %以上 【 5 4 J 。
近几 年也 出现 了多相催 化 氧化法 和光 催化 氧化
泡沫法发展 比较早 ,是有了初步应用的一种物 理方法 。它是指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废水中通入空
法。 光催化氧化法是用紫外光照射半导体催化剂 , 生
气而产生大量气泡 , 使废水 中的表面活性剂吸附于
表面形成泡沫 , 刮去水面的泡沫层 即可净化废水 。
收 稿 日期 :0 1 0 — 0 21-63
基 金项 目 : 汉 科 技 大 学 科 技创 新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武
第2 5卷第 6期
佘航等 : 表面活性剂废水无 害化处理 的研究进展
环境专项:废油废水处理办法

环境专项:废油废水处理办法前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废油废水的处理和管理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废油废水的排放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废油废水处理办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废油废水处理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
1. 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是一种利用生物质将废油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其优点包括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廉、对环境影响小等。
常见的生物处理法包括活性污泥法、固定化床法、厌氧发酵法等。
1.1 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将废油废水中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代谢降解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废油废水与活性污泥混合,通过搅拌和通气等操作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优点是处理效果好,可适用于各种废油废水的处理,但操作复杂且对于温度、pH值等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1.2 固定化床法固定化床法是一种将废油废水中的有机物通过生物膜降解的方法。
该方法将含有微生物的载体固定在床层中,通过将废油废水流过载体,使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生长并对有机物进行降解。
优点是处理效果好,可长期稳定运行,但对于床层的选择和维护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1.3 厌氧发酵法厌氧发酵法是一种将废油废水中的有机物通过厌氧微生物代谢降解的方法。
该方法在无氧环境下进行,通过厌氧发酵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等有用产物。
优点是能够同时处理废油废水和有机废料,但对于反应条件的控制有一定的要求。
2. 物理处理法物理处理法是一种通过物理手段将废油废水中的污染物分离或转化的方法。
其优点包括操作简单、效果稳定等。
常见的物理处理法包括沉淀法、浮选法、离心法等。
2.1 沉淀法沉淀法是一种将废油废水中的悬浮颗粒通过重力沉降使其分离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用沉淀槽或沉淀池将废油废水静置一段时间后,使悬浮颗粒沉降到底部,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优点是简单易行,但对于悬浮颗粒的大小和浓度有一定的要求。
2.2 浮选法浮选法是一种利用表面活性剂和气泡将废油废水中的污染物与气泡结合从而分离的方法。
常见工业废水处理方法

常见工业废水处理方法目录一、表面处理废水 (2)1.磨光、抛光废水 (2)2.除油脱脂废水 (2)3.酸洗磷化废水 (2)4.铝的阳极氧化废水 (3)二、电镀废水 (3)1.含氰废水 (3)2.含铬废水 (4)3.综合重金属废水 (4)4.多种电镀废水综合处理 (5)三、线路板废水 (5)1.络合含铜废水(铜氨络合废水) (6)2.油墨废水 (6)3.线路板综合废水 (6)4. 多种线路板废水综合处理 (6)四、常见有机类污染物废水的处理技术 (7)1.生活污水 (7)2.印染废水 (7)3.印刷油墨废水 (7)附件1造纸工业废水处理中的预处理 (8)1.格栅、筛网 (8)2.纤维回收系统 (9)3.调节 (10)4、结论 (10)常见的工业废水主要分布在电子、塑胶、电镀、五金、印刷、食品、印染等行业。
从废水的排放量和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来看,电镀、线路板、表面处理等以无机类污染物为主的废水和食品、印染、印刷及生活污水等以有机类污染物为主的废水是处理的重点。
本文主要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
一、表面处理废水1.磨光、抛光废水在对零件进行磨光与抛光过程中,由于磨料及抛光剂等存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BOD、SS。
一般可参考以下处理工艺流程进行处理:废水→调节池→混凝反应池→沉淀池→水解酸化池→好氧池→二沉池→过滤→排放2.除油脱脂废水常见的脱脂工艺有:有机溶剂脱脂、化学脱脂、电化学脱脂、超声波脱脂。
除有机溶剂脱脂外,其它脱脂工艺中由于含碱性物质、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等组成的脱脂剂,废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为pH、SS、COD、BOD、石油类、色度等。
一般可以参考以下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废水→隔油池→调节池→气浮设备→厌氧或水解酸化→好氧生化→沉淀→过滤或吸附→排放该类废水一般含有乳化油,在进行气浮前应投加CaCl2破乳剂,将乳化油破除,有利于用气浮设备去除。
当废水中COD浓度高时,可先采用厌氧生化处理,如不高,则可只采用好氧生化处理。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及工艺流程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及工艺流程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物理法包括格栅筛网、调节、沉淀、气浮、过滤和膜技术等;化学法包括中和、混凝、电解、氧化、吸附和消毒等;生物法则包括厌氧生物法、好氧生物法和兼氧生物法。
目前国内的印染废水处理主要以生物法为主,辅以物理法和化学法。
然而,近年来难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大量进入印染废水,给处理增加了困难。
新型染料、PAV浆料和新型助剂等难以被普通微生物利用,使得原有的生物处理系统COD去除率大都下降到50%左右甚至更低。
此外,PAV等化学浆料造成的COD占印染废水总COD的比例相当大,但是它们很难被普通微生物所利用,使其去除率只有20%~30%。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主要是新的生物处理工艺和高效专门细菌以及新型化学药剂的探索和应用研究。
印染废水处理单元的选择需要考虑废水的水质和水量变化情况。
对于水量变化大的废水,调节池应考虑停留时间长些,但是如果后续处理单元为水解酸化或厌氧处理时,调节时不应采用曝气方式搅拌混合。
对于含疏水性染料较多的废水,混凝反应工艺应放在生化前面,以去除不溶性染料物质,减轻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
混凝药剂可根据染料性质选用碱式氯化铝(PAC)或硫酸亚铁(FeSO4)等,混凝反应方式采用机械搅拌易于调整水力条件,保证反应充分,反应时间应在25~30min 之间。
在考虑脱色效应时,应把反应时间再适当延长。
对于原水pH值高的废水,通常使用H2S04或HCl中和。
为了节省药剂用量,可在调节以后进行中和。
如果采用烟道气中和,则应考虑脱硫及除灰。
4) 沉淀(气浮):为了分离物化投药反应,可以考虑沉淀。
由于污泥量大,优先考虑辐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适用于小水量。
当有地皮可利用时,平流沉淀池采用吸泥方式时也可采用。
当投药量大时,泥量也大,辐流池可能会引起异重流,新颖地周边进出水沉淀池可克服这一缺点。
如果废水中表面活性剂含量高,可以选择气浮法。
洗涤剂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洗涤剂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洗涤剂废水,就是家里洗衣服、酒店洗床单、洗衣房洗衣服、化工厂生产洗涤剂时排出的水,里面有很多表面活性剂、磷酸盐、油、染料、脏东西等,如果不处理直接倒掉,会对河水、湖水这些生态环境造成很大伤害。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怎么处理这种废水:第一步:预处理1. 筛子池放两个大小不同的筛子,先把那些大的脏东西,比如碎布、头发、塑料片啥的捞出来,不让它们堵住后面的处理设备。
2. 缓冲池让废水在这里先“歇一会儿”,让里面的脏东西、颜色、酸碱度啥的都变得比较均匀,好让后面的设备处理起来更顺利。
这时候还可以加点能让脏东西抱团的药,让它们更容易沉下去。
3. 沉底池(或浮油池)加了药的废水来到这里,脏东西就会沉到池底,形成泥巴。
如果废水里油特别多,可以用浮油池,让油飘到水面,用刮油机刮走。
第二步:生物处理1. 厌氧处理用个叫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或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大罐子,让废水里的脏东西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被细菌慢慢吃掉,同时还能产沼气,可以当燃料用。
这一步能把大部分脏东西去掉。
2. 好氧处理接着再用A/O(厌氧-好氧)或A/A/O(厌氧-缺氧-好氧)或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这些方法,让废水在有氧气的环境下,细菌继续吃掉剩下的脏东西,同时还能处理掉废水里的氮、磷这些营养物质。
第三步:深度处理1. 混凝沉淀(或浮油)加点能让脏东西抱得更紧的药,让它们变成大团子,沉到池底或浮到水面,再捞出来。
2. 活性炭吸附用活性炭像海绵一样,把废水里剩下的脏东西、颜色、臭味和一些金属离子吸走。
3. 膜过滤(可选)如果要求特别高,可以用膜把废水里的脏东西、盐分啥的再过滤一遍,让水变得更干净。
第四步:处理泥巴1. 泥巴浓缩让泥巴里的水分少一点,让泥巴更稠。
2. 泥巴脱水再用机器把泥巴里的水分挤出来,变成一块块的泥饼,好拿去处理。
3. 泥巴处理根据规定,把这些泥饼拿去堆肥、烧掉或者做成砖头啥的,总之要安全处理掉,不能随便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
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处理既要去除废水中的大量表面活性剂,同时也要考虑降低废水的COD和BOD等。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废水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于表面活性剂废水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技术:
1泡沫分离法
泡沫法是发展比较早、并己经有了初步应用的一种物理方法,是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废水中通入空气而产生大量气泡,使废水中的表面活性剂吸附于气泡表面而形成泡沫,泡沫上浮升至水面富集形成泡沫层,除去泡沫层即可使废水得到净化。
研究表明,用微孔管布气,气水比6∶1~9∶1 ,停留时间30~40 min ,泡沫层厚度0. 3~0. 4m ,此时泡沫分离对废水中LAS的去除率可达90 %以上。
宋沁表明当进水LAS低于70mg/L时,经处理后的出水LAS<5mg/L,LAS平均去除率>90%。
韦帮森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在10d连续运行中,进水COD平均浓度783.14mg/L,出水COD平均浓度为49.02mg/L,COD平均去除率为93.15%,出水做鼓泡试验无泡沫产生,说明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10mg/L,处理效果好。
泡沫分离法尤其是适用于较低浓度情况下的分离。
但泡沫分离法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的COD去除率不高,需要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
2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性和大的比表面积,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吸附在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吸附树脂、硅藻土、高岭土等。
常温下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用活性炭法处理效果较好,活性炭对LAS的吸附容量可达到55.8 mg/g,活性炭吸附符合Freundlich公式。
但活性炭再生能耗大,且再生后吸附能力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而限制了其应用。
天然的粘土矿物类吸附剂货源充足、价廉,应用较多,为了提高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对这类吸附剂研究的重点在于吸附性能、加工条件的改善和表面改性等方面。
吸附法优点是速度快、稳定性好、设备占地小,主要缺点是投资较高、吸附剂再生困难、预处理要求较高。
3混凝法
混凝反应不仅能去除废水中胶体颗粒和吸附在胶体表面上的表面活性剂,还能与溶解在水相中的表面活性剂形成难溶性的沉淀。
常用于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的混凝剂有铁盐、铝盐及其聚合物和各种有机混凝剂。
丁娟研究了三氯化铁、硫酸铝、聚合氯化铝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混凝效果,指出聚合氯化铝为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循环利用的最佳混凝剂。
混凝法虽然处理成本低、工艺成熟,但其占地面积大、药剂用量大,并产生大量废渣与污泥,要常与其它的处理方法联合使用才能达到完全去除的目的,一般作为处理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废水的预处理。
宋爽利用混凝法预处理了洗涤剂生产废水中大量的SS、油脂类物质及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保证后续处理达标有重要作用。
4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指利用膜的高渗透选择性来分离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常应用膜分离技术有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和纳滤,其中超滤膜和纳滤膜对表面活性剂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膜分离法效率高、能耗小,但膜易污染,清洗困难,操作费用高。
王锦利用聚丙烯、聚丙烯腈和聚砜3种不同材质超滤膜处理洗涤污水,发现聚丙烯腈膜较优,能有效去除了水中浊度、悬浮物、油脂等污染物,一定程度保留了游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长期循环洗涤对衣物的白度无不良影响。
薛罡令洗浴废水经微絮凝纤维过滤-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后,使原水中超标的COD、浊度、LAS得到有效降低,而且工艺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运行操作简易,实现了洗浴废水的简易物化处理法。
膜分离的关键是寻找高效高渗透膜和提高处理量,并解决好膜污染问题。
近年来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较快,它是将膜分离技术中的膜组件与污水生物处理工程中的生物反应器相互结合的新型技术,目前对LAS废水的处理正处在小试阶段。
这种技术综合了膜分离和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点,在废水回用方面是极具有发展前景的处理技术。
5催化氧化法
催化氧化法是对传统化学氧化法的改进与强化。
常用的Fenton处理法就是催化氧化法的一种,属均相氧化法,处理时,如果铁盐浓度较高,则LAS的去除主要
靠絮凝作用;浓度低时,则主要靠氧化作用而去除。
近年出现了多相催化氧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
王效成等用多相催化氧化法处理COD为840mg·L-1、LAS为360mg·L-1的废水,处理后COD去除率为84.8%,LAS去除率为88.3 % ,去除率随反应温度升高而降低,pH的变化对去除率没有影响。
光催化氧化法是在光与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HO·等自由基离子来氧化分解表面活性剂的。
单建国以TiO2 / GAC作光催化剂,用太阳光作光源对洗涤剂模拟废水进行光催化降解。
结果表明,1g TiO2 / GAC可将120 mg左右、起始质量浓度为150 mg/L的LAS降至20 mg/L。
光催化降解速率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离子电荷、吸附性能有很大关系。
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分子中芳环部分比烷基链或烷氧基更易受到·OH、·OOH 的攻击而实现断链降解,芳香族衍生物比脂肪族衍生物易于光催化降解,在相同条件下光催化降解速率一般为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阳离子型。
Hidaka等利用人工光源研究了LAS和BDDAC在TiO2表面上的催化降解,发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降解快,芳环部分比烷基部分降解快。
6生物法
生物法降解表面活性剂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一种方法,而且已经被一些污水处理厂采用。
该法可以粗略地分为活性污泥法、厌氧消化法和利用土壤的自净作用的方法,他们均是利用微生物可以将表面活性剂作为唯一碳源加以利用的特性来完成对表面活性剂的降解。
研究发现假单胞菌的许多菌属,包括沟槽假单胞菌属、孔雀尾假单胞菌属、德阿昆哈假单胞菌属、膜状假单胞菌属、小田假单胞菌属、克罗斯韦假单胞菌属等和克雷伯氏菌属、无色细菌属、黄杆菌属、微球菌属等都可以降解表面活性剂,但对于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废水,这些细菌的降解活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好氧生物处理法用的最普遍的是活性污泥法。
于晓彩以SBR法处理含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当废水中LAS含量为100 mg /L时,曝气时间为4.5 h ,沉降时间为4h ,闲置时间为5h ,其对废水中LAS去除率可以达到96 %。
Beltran利用活性污泥法对表面活性剂废水进行了处理,得出表面活性剂和生活废水中LAS的降解反应是一级,且其反应动力学常数分别是1. 28/h和1. 15/h。
李洁报道了采用三相流化床生物接触氧化活性污泥法处理洗涤剂废水,使COD去除率达67 %, LAS去除率达87.19 %,出水水质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厌氧消化法处理废水可以避免产生大量的泡沫,但表面活性剂会对厌氧处理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
生物氧化法可直接处理偏碱性的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时辅助其他处理技术可以得到更好效果。
Moreno采用氧化塘法处理对表面活性剂废水,BOD去除率接近90%,LAS去除率高于97%。
张建民研究了厌氧-好氧方法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当进水COD=500~
1000m/L,HRT=48h时,厌氧段COD去除率达50%左右,而系统总去除率可达80%~90 %。
土地处理法就是利用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化作用,土壤的有机、无机胶体及其复合体的吸收、络合和沉淀作用来吸收分解废水中的污染物。
肖邦定研究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NIS和COD的去除率,表明垄沟渗滤型处理系统和漫灌渗滤型处理系统对NIS去除率分别为99. 2 %和98. 9%, COD去除率分别为71.10 %和69.18 %。
张金炳提出了采用人工砂和天然砂作为渗滤介质建立复合系统的试验方案,并以洗浴污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5个月的室内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复合系统具有较高的水力负荷和较好的去污效果,其对COD、BOD、SS和阴离子洗涤剂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25%、86.75%、
98. 95 %和90.86 %;处理出水中COD、BOD、SS和阴离子洗涤剂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7.30、5.84、0.3和0.18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