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

合集下载

《脉学心悟》—之五紧缓芤弦

《脉学心悟》—之五紧缓芤弦

《脉学心悟》—之五紧缓芤弦脉(一)脉象紧脉的主要特征就是左右弹指,不拘于指下一定部位,这个特点,古人喻为“转索”、“切绳”、“纫箄线”。

所谓“转索”,就是指脉的搏动,犹如绳索之转动,左右弹指无定处。

因绳索是数股拧在一起,状若麻花,有凹有凸。

当绳索转动而前时,凹凸交替更迭,凸处或转于脉之左侧,则左侧弹指;凸处或转于脉的右侧,则右侧弹指,切之,脉左右弹指,不恒在一处搏动。

有左右交替弹指之感,所以古人喻为“切绳”、“转索”、“左右弹指”。

至于“如纫箄线”,指竹箄纵横交错编织,凹凸不平,摸之凹凸交替出现,亦如转索无常。

诸比喻中,以转索喻紧脉最为贴切、形象。

紧脉脉位不定,可见于浮位,亦可见于沉位;至数,或迟或数。

因紧为拘束之象,故脉体一般不大,或竟偏细。

脉力可强可弱,因虚实不同而异。

其象如切绳,故脉多长而不短绌。

(二)脉理与主病紧脉为拘急敛束之象。

脉的调和畅达、正常搏动,取决于气血的和调、畅达。

当气血为寒束或邪阻,不能调和畅达,则脉失阳气的温煦鼓荡,以及阴血的充盈濡养,脉即拘急敛束,而呈现紧象。

若阳气、阴血不足,无力温养濡润,脉亦可拘急而紧。

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加以区分。

1.紧脉主寒紧为诸寒收引之象。

寒性凝泣收引,脉绌急而紧,左右弹指。

寒袭于表,则肌表之经脉气血不得畅达,不通而头身痛。

寒袭于里,则里之经脉气血不得畅达,经脉拘急收引而胸腹痛。

2.紧脉主邪阻气血为邪气所阻遏,脉失阳气之温煦鼓荡、阴血之充盈濡养,亦可拘急而为紧。

如《伤寒论》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此即邪阻气机,脉失阳气之温煦而乍紧。

阳不达于四末而手足厥冷。

以瓜蒡散吐邪,祛其壅塞畅达气机,阳气敷布,脉紧自除,肢厥自愈。

(1)宿食阻遏:《金匮·腹满篇》:“脉紧如转索无常者,宿食也。

”又曰:“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此即宿食阻隔气机,经脉失于阳气之温煦鼓荡,拘急而紧。

头痛风寒者,非风寒所客,乃宿食不化,郁滞气机,阻气不升而头痛,状如风寒,而实为食积类似伤寒。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一、浮脉类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

浮脉类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

1-1、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而不空,如按水上漂木。

【主病】主表证、也主虚证。

【脉理】浮脉主表,当外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①邪盛而正不虚时,脉浮而有力;②素虚者外感,邪盛而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③久病体虚,阳气虚衰,虚阳外越,见脉浮而无根。

④生理性浮脉见于形体消瘦者。

夏秋之时,也见浮脉。

1-2、洪脉【脉象】脉体宽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主里热证(气分热盛,邪盛正衰)。

【脉理】洪脉的形成,阳气有余、内热充斥,气盛血涌,脉道扩张,故见脉洪。

①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阴竭阳越,阴竭而脉体失充,孤阳独亢而外越或虚阳亡脱,故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

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1-3、濡脉【脉象】浮而细软。

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主病】主诸虚证,又主湿证。

【脉理】濡脉—①气虚不能内敛,故脉浮软无力;②精血亏虚,则脉道不充则脉细小;③若湿邪阻滞压抑脉道,脉也软而浮细。

1-4、散脉【脉象】浮散无根,稍按即无,至数不齐。

如扬花散漫飞。

【主病】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脉理】气虚血耗,阴不敛阳,元气耗散,脉气不能内敛,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

1-5、芤脉【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主失血,伤阴。

【脉理】芤脉—①多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②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气无所附而散于外。

见失血伤阴之证。

1-6、革脉【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多主精血亏虚,临床常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脉理】因正气不固,精血不藏,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致使脉来浮大搏指,外强中干,如按绷紧的鼓皮。

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

二、沉脉类沉脉类位于皮下筋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有沉、伏、弱、牢四脉。

2-1、沉脉【脉象】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中医脉象图谱讲解

中医脉象图谱讲解

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缺乏。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kōu〕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rú〕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缺乏。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gù〕冷,沉数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症结挛筋;尺迟火衰,溲〔sōu〕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缓慢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lóng〕。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qiāng〕。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yōng〕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jiǎn〕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倪海厦《伤寒论》二六一:中空的脉...

倪海厦《伤寒论》二六一:中空的脉...

倪海厦《伤寒论》二六一:中空的脉...
二六一: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

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

芤脉代表脉是中空的。

中空的脉又代表失血,所以病人开完刀或大量失血的时候,摸他的脉,脉会变的很大,然后按下去中间是空的就是芤脉。

脉浮而芤,浮代表有表证,脉又浮又里面又中空的,浮为阳,芤为阴,浮代表阳,芤代表阴就是血不足了,一个是气,一个是血,浮芤相搏,因为血虚不够的时候,阴阳不和,病人失血的时候可以看到。

正常胃的热应该停留在胃里面,胃才会蠕动,如果血不够的时候,胃的热气会往上升,像热气球一样,会浮起来,热气之所以停在下方没有浮起来,是因为血在中焦,就是我们的体能。

血一少的时候,虚热就往上冲了,所以胃气生热,其阴则绝,就知道这病人大量失血,血不够了。

所以这病人有表病,血又不够,表病还没有去掉,血又受伤了。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古今医统》:“芤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崩漏下血。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亡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息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脉确》:“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边实芤。

寸关吐衄肠痈病,尺部崩淋便血流。

”《医宗金鉴》:“芤主失血。

”《脉诀汇辨》:“芤状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芤者,心主丧血;芤在左关,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红为咎;右寸芤者,相傅阴亡;芤在右关,脾血不摄;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中医脉象形成的原理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敝之,乃气与血耳。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

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

气为阳。

血为阴。

气血的变化。

也就是阴阳的变化。

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起。

从阴阳始。

”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

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划地为牢,死于句下。

中医的脉象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学之芤脉详解芤(k①)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即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

中医学脉象之一。

重按时中间无而两边有的脉搏,好似手指按葱管的感觉。

说明芤脉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

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

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芤脉。

【单脉】《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古今医统》:“芤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崩漏下血。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亡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息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 《脉确》:“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边实芤。

寸关吐衄肠痈病,尺部崩淋便血流。

”《医宗金鉴》:“芤主失血。

”《脉诀汇辨》:“芤状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芤者,心主丧血;芤在左关,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红为咎;右寸芤者,相傅阴亡;芤在右关,脾血不摄;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 《脉诀刊误集解》:“芤主失血,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尺部见之虚在肾,小便逢沥血凝浓。

” 《脉诀启悟注释》:“芤脉中空,主失血证。

右寸脉芤,相傅阴亡;左寸脉芤,心主丧血;左关脉芤,肝血不藏;右关脉芤,脾血不摄;左尺脉芤,精漏亡阴;右尺脉芤,便红为咎。

《三指禅》:“芤字训慈慈,中央总是空,医家持拟脉,血脱满江红。

” 《脉如》:“芤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气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急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见芤,便红之咎,右尺若芤,火炎精喽。

”《脉简朴义》:“凡失精亡血脉必芤。

”脉理求真》:“芤为血虚不能濡气,其症必见发热、头昏、目眩、惊悸、怔忡、喘急、盗汗、失血、脱血。

” 《脉学阐微》:“芤脉多为失血亡阴,阴气损伤,阳气浮散之象。

左寸芤,心血妄行为吐衄;左关芤,胁间血气痛、肝不藏血、为吐血目暗;左尺芤,小便下血,痔瘘出血、女子崩漏。

右寸芤,咳嗽吐血、为衄为呕血;右关芤,肠痈下血、及呕血不食。

右尺芤,大便下血、尿血、女子经病。

” 芤脉主失血亡阴之候,脉以阴血为形,阴亏血脱则经脉空虚,阴血不能涵养阳气,则气无所归,阳无所附而浮越,脉显浮大中空之象、其病,轻者阴虚发热、头晕目眩,表乏无力。

重者根据其显现之部位而定:左寸芤,心血丧,吐、衄怔忡;右寸芤,肺阴亡,喘嗽咯血、衄血;左关芤,肝血不藏,胁间血瘀气痛;右关芤,脾不抵血,便血,呕血;左尺芤,肾虚尿血,崩漏;右尺芤,精亏火临证验之,大出血之当时,脉并非必觅芤,出血后数小时,或一二日,脉方见芤。

是肝藏血,本能调节血量,而当出血过多,调节失权时,则觅芤脉。

又诸多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久病阴血耗竭,脉反见芤象,正是孤阳脱阴之候。

【兼脉】《脉经》:“微芤者衄血,尺中微芤,小便血。

” 《三因方》:“微芤为衄血。

”《医学入门》“芤紧或数肠内痈,极虚芤迟为亡血失精,••… 涩芤瘀血结成团。

左寸浮芤,积瘀吐病红;左关浮芤,失血肢体瘫;左尺浮芤,尿血、女经漏;右寸浮芤衄血胸暴疼,右关浮芤,甲错身体瘦;右尺浮芤,大肠便血。

” 《脉理求真》:“芤见微曲,则芤必挟瘀积阻滞。

芤兼弦强搏指,症见血溢身热,则芤又为真阴槁竭。

”《四言举要》:“浮芤失血,肠痈实热,微而不热,关脉芤虚。

《医宗必读》:“浮芤失血。

”《脉学阐微》:“芤而虚数,阴血两虚。

” 芤脉本主虚候,其相兼脉主病,视其兼脉而定,有虚中更虚者,有虚中夹实者。

浮芤之脉主出血之证,以其芤脉本以浮大中空之象,再兼浮者,是大出血后,浮阳外越之危候。

微芤衄血,此“微”字当以稍芤之义解,非微脉之微;否则,微脉沉取极细极软,若有若无,是正气将竭、阳气暴脱之象,若再见芤为其散脉无根之候,非主衄血而言。

芤脉兼涩,主瘀:血内结,血脉阻塞,血不循经外溢,故因瘀而失血,是虚中夹实之证。

芤脉兼弦为革脉,故强而搏指,当以革脉为病论治。

芤兼极虚而迟,是亡血失精之重证。

芤脉兼虚微,当为阴血两虚,虚热内生。

芤而兼紧或数,为何主肠内痈?临诊肠痈多见滑数之脉,但肠痈日久不愈,溃后痛脓散于膜原,症见大腹胀满、疼痛甚剧,伴见恶寒、发热往来发作之证(腹膜炎)时,可见芤兼紧或数之脉。

因久病内痈,气血耗损则可见芤脉;邪热内结壅盛,脉可兼数,若阴血亏虚,脉亦可兼数,但按之无力。

大腹剧痛,脉可兼紧,更加恶寒发热往来发作,所以显现芤兼紧或数之脉象。

齐德之说:“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这是说邪去正虚,调养正气易治。

李梃说:“芤紧或挟洪数者,主荣血留滞于肠胃之间,多见关部,则生内痈。

又“紧数寒热相往来” 。

总之,肠痛证可以见到芤而兼紧或数之脉,然而是很少见的脉证。

治疗法则对于急性失血而出现芤脉时,应遵循“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法当急固”之原则,治宜补气摄血,须急服独参汤以救其脱,投当归补血汤以益气补血。

此外,若大吐、暴泻、津液大伤而发生严重脱水时,脉来浮大而芤,治宜益气养阴、生津之法。

如《温病条辨》之曰:“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此属于温病高热、或大吐大泻、伤津之候。

而出现浮大无力之芤脉,故治宜清热生津之法。

若失精遗泄者,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以培补真元,固肾摄精。

若见浮芤散大脉者,多属危证,不治之候。

脉决1: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脉决2: 体象歌: 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主病歌: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

相搏阴伤。

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

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脉决3: 脉象歌: 芤脉形,状如葱,两边实,中间空。

主病歌: 芤脉因,血管空,大失血,血不充;呕吐衄,取左寸,胃肠痈,尺下红。

分部主病歌: 左寸芤,血妄行,鼻中衄,口吐红;左关芤,瘀血证,两胁胀,或胸痛;左尺芤,下流红,女子逢,崩漏证;右寸芤,血积胸,鼻衄血,痰带红;右关芤,肠胃痈,胃脘痛,溃疡成;右尺芤,大便红,非痔漏,即肠风。

脉决4: 脉象歌: 芤脉形,状如葱,两边实,中间空主病歌: 芤脉因,血管空,大失血,血不充呕吐衄,取右寸,胃肠痈,尺下红。

脉决5: 脉芤浮大空如葱,过头静脉瘪大空。

暑热大汗津液伤,血亏气虚脉失充。

虚浮大软管径圆,芤浮中空管瘪扁。

革为芤弦位在上,边为脉边尺桡缘。

寸芤失血病在胸,关芤出血胃肠痛。

脐下失血尺部芤,赤淋溏痢崩漏红。

脉芤而数产后风,头晕目眩阴血崩,芤而见涩肝脾肿,腹满黑便两肋痛。

芤迟呕血温补中,芤数呕血清补同。

左寸脉芤产后崩,贫血心悸神失聪。

伤内淤血肋间痛,胸膜炎症与肿脓。

右寸脉芤咳衄血,久病耗血左关芤。

右关芤脉胃肠痛,血液诸病右尺芤。

左尺芤脉肛便红,慢性肠疡或瘤肿。

浊芤多见三高症,过于降压亦脉芤。

脉决6: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是芤脉。

寸关吐衄肠有痈,尺芤崩淋便血浓。

脉决7: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脉决8: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上阴络下流红。

脉决9: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空旁实,如按葱叶,中心空虚曰芤。

为失血之候。

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充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

脉决10:二芤者,阳也。

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曰芤。

主淋沥气入小肠。

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

病时淋沥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

脉决11: 肿疡、溃疡芤弦脉歌: 肿疡芤脉血原虚,溃后见芤理所宜,肿疡弦脉邪作痛,溃后而弦邪病脾。

【注】肿疡未溃,脉芤者,其血必素虚也。

溃后见芤,乃去血之后,亦理之所宜也。

肿疡脉弦者,乃毒攻作痛之象,盖弦主痛也;若溃后脉弦者,则为肝邪侮脾,盖弦乃肝脉也。

【现代研究】(一)概述:芤脉特指浮、大、柔、中空四大要素的复合脉。

(二)芤脉研究:芤脉最早见于张仲景的著作,但以《脉经》对芤脉的记载最为标准。

其曰:“芤脉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至此历代脉学著作基本尊此说。

芤是葱管之意,芤脉的脉感如同手触葱管,中空而边实,甚至可触到两道边,这种边实是相对中空而言,也只能是软的力度,否则是错误的。

中空并不是一点脉力也没有,是一种界于软与无之间的脉力,说到底就是与举过心脏水平的前臂静脉的脉力相近。

《脉诀》、《察病指南》等把芤脉的中空记载成“全无”是错误的。

寸口脉道是桡动脉,桡动脉内全没有了血流手一定会坏死的,手在没有血流以前,脑和心早就没了血供,人也没有生命了。

事实上用手触葱管的描述来形容芤脉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与真正手触芤脉的感觉尚有一定差距。

根据临床经验,结合个人候脉体会,触芤脉好似触体力劳动人前臂静脉在超过心脏水平时的脉感,中空而两道边。

边有两种原因形成:1、静脉管壁;2、静脉的肌间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