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不西,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

合集下载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与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与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与应对策略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道德困境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道德困境通常指将两种或以上的正当行为进行比较,而选取一个更加正当的行为。

面对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选择存在明显的道德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因此,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存在的道德困境当今社会,人们面对的道德困境广泛而多样化。

其中,人们最常见的道德困境包括:诚信困境、公正变异、隐私泄露、知识产权等等。

1.诚信困境随着商业行为的日益复杂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在这个过程中,诚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比如,合同的“不履约”问题、企业商标侵权问题等。

2.公正变异公正变异指的是一个决策者需要在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选择,并较公正地分配资源。

但这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对多个利益相关方造成影响,如果不考虑实际的利益和重要性,就存在公正变异问题。

3.隐私泄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这背后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例如,无意间泄露个人信息,公司员工的隐私被曝光等,都会对个人的尊严和信任感产生影响。

4.知识产权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推进,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了困扰全球贸易秩序的重要难题。

例如,在数字经济中,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等都需要我们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认真思考。

二、应对策略1.提高道德素质首先,我们应该追求道德素质的提升。

只有在道德素质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做到在日常生活决策中的道德自律。

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道德责任,营造理性、积极、正向的社会氛围。

2.加强法制建设对于任何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法律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管治工具。

因此,在现代社会应加强法制建设。

法律的制定应当以人民利益为导向,将践行公正、保护生命、财产和自由的人权作为首要目标。

此外,应严格执行法律、规范商业行为、加强网络安全,以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与解决

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与解决

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与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道德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德困境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道德困境的表现1.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往往面临追求个人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比如,企业在盈利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个体在追求效率与坚持道德之间的纠结。

2.技术进步带来的伦理问题科技的发展虽带来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的使用、基因工程的发展、数据隐私的泄露等。

人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在技术进步和伦理标准之间找到平衡。

3.文化多样性与道德相对主义当今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使得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变得常见。

人们常常在面对道德判断时感到困惑,难以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各种文化自我规范的挤压使得道德出现相对主义倾向。

4.经济不平等与社会公正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显得愈加突出。

人们在对于财富分配、机会公平等问题上产生了广泛的道德疑虑。

二、解决道德困境的思路面对这些道德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解决之道: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工具,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为道德行为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框架。

例如,可以针对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出台相应的环保条例,以约束企业的行为,同时也引导企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强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在学校和社会中加强对个人责任、社会责任的教育,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增强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3.促进公众参与与监督社会的问题往往需要社会共同来解决,推动公众参与与监督能够有效制约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通过建立透明的反馈机制,使得公众在企业经营、政府决策等方面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推动社会的公正与透明。

4.重视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从个体层面来看,关心心理健康与和谐人际关系对解决道德困境也十分重要。

人们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能更理性的面对道德抉择,更容易在复杂的道德困境中保持良知与责任感。

如何有效解决道德困境

如何有效解决道德困境

如何有效解决道德困境在当今社会,道德困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和社会层面上,都可能面临各种道德困境。

解决道德困境的有效方法是我们必须要探索和思考的话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解决道德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解决道德困境,个人和社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

在教育方面,学校和家庭是最主要的两个渠道。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例如通过开设道德课程,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责任感。

家庭教育则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通过家庭的示范和教育,使孩子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能力。

其次,道德困境的解决需要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支持。

法律和规章制度是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们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意识。

同时,要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此外,媒体的作用也是解决道德困境不可忽视的因素。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它可以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媒体应该以道德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公众正确判断事物,并遵循道德规范。

另外,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解决道德困境的关键。

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增强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个人要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道德准则,并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只有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有效地解决道德困境。

最后,解决道德困境还需要强调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无论是个人、家庭、学校、组织还是政府,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道德规范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道德困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解决道德困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个人和社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媒体的引导和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解决道德困境的重要因素。

最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建立一个道德规范的社会环境。

浅谈当今社会道德危机

浅谈当今社会道德危机

浅谈当今社会的道德危机摘要:文章描述了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点出社会正在面临着道德危机,同时分析了道德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道德危机价值观法律制度一、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可以引导和规X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个脉动,识别社会开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开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个人和社会的安康开展。

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X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根底的形成、稳固和开展,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开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它可以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全面开展的内在动力。

道德是我们社会的重中之重,一旦社会道德出现了问题,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道德问题。

以前,大米是没有毒的,馒头是不染色的,猪肉是可以吃的,喝奶粉是不会的肾结石的,药是可以治病的,医生是不收红包的,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撞了人是要送去医院而不是再捅七八刀的,扶了老人是会受到表扬而不是赔款的,做好事是不用带摄像头的,但现在呢?这些问题都出现了。

还有人“吾日三省吾身〞吗?举一个最近发生的事例,2011年的秋天,对于小悦悦来说,这个秋天她见识了人性最冷漠的时刻。

两辆车的三次碾压,18个路人的漠视。

当小悦悦被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扶起来的时候,已经软的就像一根面条。

因为错过了最正确的抢救时机,小悦悦被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身亡,年仅2岁。

写到这里,我心里一阵阵发酸。

我不禁发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道德生病了吗?以前那种种美好的道德今何在?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温总理呼吁增加道德作为血液,鼓励国民把道德人生的第一课,但我们却看到,在当今的社会,强权、贪污、欺诈盛行;假烟、假酒、劣质产品、劣质食物充满着社会的每个角落;谎话、潜规那么无处不在,以至你不可能独善其身,甚至到了你要学着去做,道德的底线正在被一次次的降低。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与解决之道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与解决之道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与解决之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道德困境。

这些道德困境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职业道德、科技发展等方面。

如何解决这些道德困境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之道。

首先,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之一是人际关系的困境。

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常常出现冲突。

例如,某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扰乱了他人的正常生活。

此时,既有权利思考他人感受、保持安静的道德义务,也有权利享受自由言论的个人权益。

这种道德困境下,人们应该树立起以他人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的权益。

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以和谐的方式解决人际关系的冲突。

其次,职业道德困境也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问题。

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一些道德困境。

例如,医生在治疗病人时,面临着利益和道德之间的选择。

有些医生可能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推荐病人进行不必要的检查或手术,增加自己的收入。

而在选择中心手术的医生则需要面对生死的抉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监督机制应当加强。

医生需要遵守道德职业准则,将患者的福祉放在首位,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和职业要求。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一些道德困境。

比如,当今社会中,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的隐私也变得更加脆弱。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的隐私往往会被泄露,例如,个人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住址等,很容易被黑客攻击盗取。

解决这一道德困境的关键在于加强法律和技术的保护手段。

政府应当立法完善,对于个人信息的泄露给予严厉的处罚,同时网络安全技术也需要不断提升,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此外,现代社会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道德困境,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

环境污染不仅危害人类的健康,也损害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贫富分化则导致社会不公平、不稳定。

对于这些道德困境,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宣传环保意识,同时也需要发展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

我们现在的许多中国人,对道德的看法很矛盾很微妙:一方面承认人不能无道德,另一方面又认为道德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不太大。

能给灾区捐些款、公交车上能给老人孕妇让个座,就证明自己已是个很有爱心的人了,自己是个讲道德的人。

这样想、这样做,当然没有错,只不过跟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观还差了一大截。

中国人说:道,道路,就是人人在此生都应该所走之路,此之谓“人道”。

人道从天道而来。

德,得也,由于所走人生道路正确而于己有得,如孝弟忠信即是。

只有讲道德,人类大群才能和睦幸福、长治久安,从而个人幸福也自在其中了。

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才会有个人自由,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故讲道德是每一个人天生的本分事。

正因如此,所以中国人视道德为人生第一要务,欲望、财富、享受等都是等而下之之事。

具备了起码的道德修养,才无愧于“人”之称号,故中国人说“做人难”,一辈子都要努力做人。

我们现代人都认为欲望的满足才是人生第一要务,只有充分地“享受”了人生才算不枉在此世界来一遭,道德只是第二、第三位之事。

这和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大相径庭。

如三国第一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自己却清苦终生。

其高风亮节为一般人所不及,故历代中国人瞻仰不尽。

今天我们提起此人,仍然发自内心的敬佩不已。

可见,道德来自于人之内心,是天生的,自然的,绝非外力强加。

若诸葛亮当时凭借权势作威作福,以欲望满足为第一事,谁还会敬仰他呢?许多人认为他人有难,自己能伸出援手,这才是讲道德。

实际上讲道德并不需任何外在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本分事,就是最大的道德。

做了父亲,孝敬父母,爱护妻子,教育子女,这就是讲道德;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这就是讲道德;生活中,与人言而有信,为人谋而尽忠,这就是讲道德。

可见,道德是人人可为之事,只需要尽己本分而已。

就这么简单。

问题是,当代社会中的许多人,连自己的本分也不愿尽不想尽。

做了丈夫,仍然只顾自己在外面吃喝玩乐,不顾爱人,不顾家庭;做妻子的,动辄威胁离婚,甚至红杏出墙,还美其名曰寻找真爱;做官的不为民服务,做教师的误人子弟,做医生的草菅人命,做警察的警匪一家。

社会发展中的道德困境演讲稿

社会发展中的道德困境演讲稿

社会发展中的道德困境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困
境这一重要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也日益增多。

比如,当我们看到有
人遭受欺凌或歧视时,我们应该选择站出来维护正义,还是选择保持沉默?当我们面临利益和道德的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取舍?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道德困境。

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
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审视和思考我们的道德观念,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

同时,我们也需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比如,要有爱
心和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要有正义感,勇于维护正义,不袖手旁观;要有诚实守信的品质,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只有通过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才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道德是社会生活的灵魂,没有道德,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和和谐。

”让我们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谢谢大家!。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社会结构变化及文化多元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丰富,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道德困境。

这些困境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广泛渗透到职场、家庭、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以下,我们将探讨一些典型的现代道德困境,并提出一些思考。

1. 技术与隐私的冲突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一大挑战。

许多科技公司需要用户的数据来提高服务质量,但这会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

比如,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用户的信息往往被记录和分析,甚至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分享给第三方。

•道德困境:当科技的便利与个人隐私权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选择?是为了大多数人的便利而牺牲少数人的隐私,还是坚持个人权利而限制科技的发展?2. 消费与环保的矛盾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促使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然而,这种追求往往以环境代价为代价。

从塑料制品的使用到快时尚的流行,消费背后隐含着对环境的破坏。

•道德困境:作为消费者,我们是否有责任考虑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享受便利和时尚的同时,是否该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3. 生死抉择与医疗伦理在医疗领域,现代科技使得人类能够延续生命,但也带来了生死抉择的道德问题。

例如,安乐死和器官移植等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论。

•道德困境:医生是否有权利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在如何处理重病患者的生命延续与痛苦之间,应当采取何种伦理立场?4. 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在现代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许多人为了事业而牺牲家庭时间,这引发了工作与家庭之间的道德困境。

尽管有一些企业倡导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但实际上,许多人依然在为工作而忽视家庭。

•道德困境:我们该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家庭的需求和个人的幸福?5. 社会公正与个人利益在追求社会公正的过程中,个体的利益往往会被牺牲。

例如,在某些企业内部,员工为了实现公司的社会责任,可能需要降低自身的薪资福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中不西,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时间:2010年02月12日 11时29分来源:新华网作者:杨维中坛主小传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5年起在南京大学攻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

1998年留校任教,著有《道生大师传》、《心性与佛性》等学术专著。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遇饥荒,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心中想念着父亲,奋不顾身冲向老虎,骑在背上扼住虎颈,捏住虎的呼吸,勒死老虎,虎口救出父亲。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涤亲溺器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人。

北宋著名诗人,开创江西诗派,著有《山谷集》行世;又以精于书法著称,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芦衣顺母闵损,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父亲十分感动,继母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核心提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中国古代社会认为:子女是父母的财产之一。

当今年轻一代在理解家庭关系的时候,最反感的就是这一条。

我们现在的家庭伦理既不是中国古代的,也不是西方的,所以叫“不中不西”。

古代社会形成的一种绝对的道德律令,子女要无条件地孝顺父母。

现代中国社会流行什么?是从西方法律引进的一条原则,叫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原则。

谁在保障?它实际变成了一个“良心”的东西,而“良心”能作为权利和义务背后的保障者吗?显然不行。

所以这种理论在家庭问题的处理上失去了神圣性和权威性。

我要讲的是子女和父母的关系问题,我把它叫做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一种血缘或者说哲学关系。

现在幼儿园喜欢用“亲子关系”这个词,我不喜欢用这个词来表达。

日、韩及我国台湾的媳妇为何难做《孝经》里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这句话很准确地表达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血缘的、肉体的这种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认为:子女的身体是由父母给的,所以子女的生命是属于整个家庭、家族和父母的。

古代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再下来是宗族。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子女是家庭和家族的财产之一;子女是父母的财产之一。

当今年轻一代在理解家庭关系的时候,最反感的就是这一条。

我们的儿童是什么?祖国的花朵。

我这一代人经历的恰恰是父母教育儿童时所遇到的一个思想观念混乱的时期。

比如说,父母要打子女,我们还是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没有权力打我。

”——“我为什么没权力打你呢?”父母说。

——“因为我不属于你。

”——“那属于谁呢?”——“属于国家。

”“我是祖国的花骨朵,你打我等于摧残祖国的花朵,摧残祖国的花朵是要犯罪的。

”这种对话有没有道理?表面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

我十岁之前是处于“文革”期间,给父母扣一个“反革命”的帽子,会把父母给吓退,父母要打小孩,还真不容易。

但是我们都知道,古代社会父母对子女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生就是让他出生;杀就是把他弄死;予就是给予;夺就是我给了,我不高兴,我再拿回来。

这种权力在古代是完全合法的,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但在当今的社会,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财产的占有关系,所以不要说生杀予夺了,父母甚至没有权力干涉子女的重大事情,比如婚姻生活、之后的家庭生活模式,更不要说把儿子的财产从儿媳妇手中夺回来,这些都不可能去做了。

港台、或者说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南亚国家,仍然接受了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生活的孝道的解释模式。

大陆的女子嫁到台湾做儿媳,说台湾豪门的儿媳很难做。

为什么很难做?哪怕你原来很有地位,是明星,嫁到台湾的家庭里面,你仍然要全心全意地做家庭妇女,仍然要跟父母住在一起,要行孝。

韩国子女要结婚的时候,要专门去进修一两年。

日本的、韩国的、甚至中国台湾的子女在结婚的时候,主要是女性娘家人要专门送女儿到专门的培训班去学烹饪、缝纫甚至打扫卫生等各种技术。

否则女儿没有这个技术,嫁到人家是要受嘲笑的。

这种家庭生活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现在仍然在坚持,但在我们大陆早已不知被扔到什么地方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家庭伦理是不伦不类的。

不是中国古代的,甚至说不是中国的,也不是西方的。

所以叫“不中不西”、“不洋不土”。

今天为何没了“四世同堂”古代社会形成一种绝对的道德律令,子女要无条件地孝顺父母,不管这个父母有没有好好照顾子女,不管任何情况,子女只要有能力都要无条件地孝顺父母。

现代中国社会流行什么?是从西方法律引进的一条原则,叫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原则。

这一条跟古代是不一样的,或者说跟古代是完全相反的。

当今社会儿女在行孝问题上最大的一个借口是:我没有能力。

还有一个借口就是说:你小时候对我……所以我现在对你……城市里面还能够做到儿女之间、男女之间平等地分担一些费用。

但在农村是行不通的,一般的农村还比较流行养老是儿子的事。

我把它叫做“文化解释的缺陷”。

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

我们立法的时候,“用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衡来解释家庭伦理”这个方法是错误的。

这个方法在西方没有问题。

西方为什么没有问题?因为权利和义务在解释西方家庭伦理的时候,它的权利是什么?权利和义务的给予者是谁?是上帝。

是上帝给了这对父母一个子女,所以,子女得到慈爱是上帝在后面支撑。

那反过来呢?子女从上帝那得到了抚养的保障。

上帝现在要求你归还这个义务,归还这个权利所获得的东西,这就是尽义务,而这个义务仍然是由上帝保障的。

“你不尽义务要下地狱”,这是上帝说的,所以你不能不做。

那么在中国引进权利和义务相平衡原则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什么东西?谁在保障?它实际变成了一个“良心”的东西,变成了一个“感觉”的东西。

“良心”是什么?是“心”,心是良的,它就是“良心”,心坏了,它就是“坏心”。

那“良心”能作为权利和义务背后的保障者吗?它是不行的。

所以这种理论在家庭问题的处理上其实失去神圣性,失去了权威性。

权利和义务平衡的方法,最后导致了我们在家庭伦理问题上思维的混乱。

于是,将古代那种绝对的顺从打破了,而新的方法没有产生,以致我们现在行孝靠良心,而不行孝却是天经地义。

比如说以小时候父母对几个子女有偏心的现象为理由,或者80后独生子女更独特的理由——我为什么没有生在千万富翁的家里,就是因为你们(父母)不努力;为什么小时候同学家里什么都有而我什么都没有或者是有的不多;甚至说父母都是笨蛋,为什么呢?代代笨蛋,我不幸生在笨蛋家庭里面,我没有条件,所以当我长大努力出来了,你们没有理由享受我的成果。

这样一种自私的理论让我们这一代人很寒心。

我们40岁这一拨人在议论的时候说我们培养儿童也是尽心尽力的,但是我们尽心尽力之后有解嘲的话——我们已经预先打好预防针,我们会在老了以后把自己送到敬老院去,连费用都不要子女承担。

我们这代人很有牺牲感,但我们是不得已的。

谁不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面,但是独生子女要管四个老人,面临生活的困境,实际上就是我们破坏了一个东西又不适当地引进了一个东西,引起了我们思维的混乱,引起了我们家庭、社会秩序的混乱。

我们称“家”是家庭,“国”是国家,中国古代社会用现代学者理念来研究,其社会结构就是:国家之下就是家族,家族和家是一体的,我们把它叫做“家国同构”。

为了保证“家国同构”中“家”的稳定,古代社会有个规定,这个在汉代以后的法律文书里面都能看到,有一句话就是:祖父母在,子女不能别居。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家庭里面,祖父母——爷爷辈还健在,做儿子的,做孙子的没有权利提出分家。

再通俗一点讲:三世同堂的家庭在古代是常态。

正常的家庭应该是三世同堂。

别居的标志是分灶而食,就叫别居。

别居的最低标志是分灶而食,一个家庭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主要的标志是吃饭是不是在一起。

依靠这样的法律规定,男丁身体状况比较正常的话,任何老人身边都有后代陪伴,不存在独居老人的问题。

这样,老人的权益、老人的生活会更好地得到保障。

用这一条对照,我们有时候感到比较沉痛,现代中国大陆的家庭做不到这一点。

我到中国港台、日本、韩国考察他们的家庭生活,子女有能力、很健康,都不会出现老人独居的问题。

我们四十岁这拨人流行一种很悲哀的观点,说跟老人住在一起不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