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级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实验报告植物生理实验报告引言:植物生理实验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的手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揭示植物的生命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植物对光照的反应,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一: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探究光照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花盆、土壤、光照计、灯具、水壶等。
2. 实验方法:a. 将小麦种子均匀撒在花盆中,加入适量的土壤。
b. 分别设置三组实验条件:光照充足组、光照不足组和黑暗组。
c. 光照充足组:将花盆放置在光照强度适宜的环境中,每天保持12小时以上的光照。
d. 光照不足组:将花盆放置在光照强度较低的环境中,每天保持6小时以下的光照。
e. 黑暗组:将花盆放置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不接受任何光照。
f. 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数量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记录,我们发现光照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小麦植物生长旺盛,株高增长迅速,叶片绿色丰满。
而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中,小麦植物的生长明显受到限制,株高增长缓慢,叶片颜色较浅。
而在黑暗的环境下,小麦植物几乎无法生长,株高停滞不前,叶片变黄脆弱。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充足的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光照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而缺乏光照则会限制植物的生长,导致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实验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探究温度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豌豆种子、花盆、土壤、温度计等。
2. 实验方法:a. 将豌豆种子均匀撒在花盆中,加入适量的土壤。
b. 分别设置三组实验条件:适宜温度组、高温组和低温组。
c. 适宜温度组:将花盆放置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温度。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2.掌握测定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方法;3.研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对植物光合和呼吸的影响。
实验器材和试剂1.叶片割断测光变色;2.2%苯酚溶液;3.高锰酸钾溶液;4.高速搅拌器;5.快速气孔导度仪。
实验步骤1.测光变色法测定植物光合速率a.取一片健康的叶片,清洗干净并将其放入植物夹,放置在一定的光照下静置30分钟;b.取出叶片,剪去主脉,用尺寸吗测量剩下的叶片面积;c.在100毫升测试管中加入60毫升的2%苯酚溶液,并把叶片放入其中;d.启动计时器,并立即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每20秒测量一次,直至溶液的吸光度不再变化;e.计算吸光度的差值ΔA。
f.根据标准曲线得到ΔA对应的氧气释放量。
a.取一片健康的叶片,清洗干净并将其放入植物夹,放置在一定的光照下静置30分钟;b.取出叶片,剪去主脉,用尺寸吗测量剩下的叶片面积;c.用快速气孔导度仪测量叶片的气孔导度;d.用高速搅拌器将叶片搅拌至均质的状态;e.在一定比例下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并盖紧容器;f.监测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的变化,根据变化速率计算呼吸速率。
3.研究气孔导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a.分别测量三片不同大小的叶片的气孔导度;b.在充足的光照下测定叶片的光合速率;c.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的相关性。
4.研究气孔导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a.分别测量三片不同大小的叶片的气孔导度;b.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测定叶片的蒸腾速率;c.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相关性。
实验结果和讨论1.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2.实验讨论:分析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对光合和呼吸的影响。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植物生理学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了测定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方法。
我们还研究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对植物光合和呼吸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
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和适应策略。
本实验采用了盆栽植物的生长观察和测量方法,结合实验室中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得出了一系列有关植物生理学的结论。
1. 引言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科学,它涉及植物的生理过程、代谢调节、信号传导等方面。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为植物的生产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了常见的盆栽植物作为实验对象,包括绿萝、仙人掌和吊兰。
为了模拟不同环境条件,我们设置了三组实验组:阳光组、阴影组和干旱组。
每组实验设置五个重复,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结果与讨论3.1 生长观察在阳光组中,绿萝的叶片呈现出深绿色,茂密且向阳生长;仙人掌的刺变得更加粗壮,颜色也更加鲜艳;吊兰的叶片展开较大,叶色浅绿。
而在阴影组中,绿萝的叶片变得较为苍白,茂密度下降;仙人掌的刺变得细长,颜色较为暗淡;吊兰的叶片展开较小,叶色深绿。
在干旱组中,绿萝的叶片开始出现萎蔫现象;仙人掌的刺变得干瘪,颜色变得暗淡;吊兰的叶片开始卷曲,叶色变黄。
3.2 生理指标测量我们通过测量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来进一步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变化。
在阳光组中,绿萝的光合速率较高,蒸腾速率也较高;仙人掌的光合速率较低,蒸腾速率也较低;吊兰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处于中等水平。
而在阴影组中,绿萝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下降明显;仙人掌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几乎停止;吊兰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也有所下降。
在干旱组中,绿萝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急剧下降;仙人掌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几乎停止;吊兰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也有所下降。
叶绿素含量的测量结果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
4.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植物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更加茂盛,叶片颜色更加鲜艳。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生理学实验基本理论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生理学实验基本理论一、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1.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的生命过程和功能的学科,包括植物的营养、吸收与运输、呼吸、光合作用、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
2.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揭示现象背后的机制,推动学科的发展。
3.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可重复性、控制性和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实验要有明确的科学目的和科学问题;可重复性是指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可以被其他人重复验证;控制性是指实验中要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控制;操作性是指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应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实施步骤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确定实验的目的和科学问题,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实验的背景和已有研究成果。
2.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选择适当的实验仪器和试剂,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
3.实验的操作步骤:按照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下关键的观察和测量数据。
4.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5.实验结论的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总结出实验结论,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三、实验示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的关系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之间的关系。
2.实验步骤:(1)实验器材准备:太阳光度计、荧光光度计、并联光电度数计、光源、植物叶片。
(2)实验操作:a.在不同的光强条件下,测量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强的关系。
b.分析测量结果,绘制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的曲线图。
c.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之间的关系。
3.实验结果:(1)测量结果表明,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高光强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较高;低光强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较低。
4.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呈正相关关系,即光合作用速率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以上实验示例,我们可以看到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实验设计。
植物生理课程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背景植物生理学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及其生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于[实习日期]开展了为期[实习天数]的植物生理课程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植物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目的1. 巩固和深化对植物生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
2.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常用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方法。
3. 培养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4. 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植物光合作用实验:通过测量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速率,了解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2. 植物呼吸作用实验:通过测量植物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呼吸速率,了解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3. 植物蒸腾作用实验:通过测量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蒸腾速率,了解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4. 植物水分生理实验:通过测定植物的水分含量和渗透压,了解植物的水分生理特性。
5. 植物激素生理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四、实习过程1. 实验准备:在实验前,我们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我们还对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进行了检查和准备。
2. 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合理论知识,探讨实验结果。
五、实习成果1. 理论知识掌握: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水分生理和激素生理等。
2. 实验技能提高: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常用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方法,如光合速率测定、呼吸速率测定、蒸腾速率测定、水分含量测定和渗透压测定等。
3. 科学思维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如何得出结论,培养了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高级植物生理实验技术报告

高级植物生理实验技术作业马婷婷生物技术一班20113166硫酸胁迫对黄豆幼苗的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组员:马婷婷渠畅张媛邹慧芳摘要: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PH值(1.67、3.28、5.35、去离子水)的模拟硫酸型酸雨胁迫对黄豆幼苗叶绿素、SOD活性、MAD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四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胁迫下,幼苗的叶绿素含量、MAD含量、相对电导率总体上都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多,而SOD酶的活性则在PH=3.28处最大,然后是PH=1.67、CK,最小的是PH=5.35。
表明酸雨诱导了活性氧生成,使抗氧化物酶系统失调,造成活性氧产生和清除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加速膜脂过氧化作用,使MAD含量急剧上升,破坏膜通透性。
而叶绿素含量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可能是由于在酸胁迫的过程中黄豆幼苗体内启动了自我保护的机制,叶绿素含量的升高就是一种表现。
关键词:黄豆硫酸型酸雨胁迫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Key words:soybean Sulfate type acid rain stress CHL MAD SOD酸雨是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形成的酸性降水(PH值<5.6)这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排放这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硫氧化物(SO2 约占60 %) 、氮氧化物(NOx 约占21 %~23 %) 、氯化物(HCl 约占10 %~12 %) 、二氧化碳(CO2) 等酸性气体所造成的。
1972 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第一次把酸雨作为国际性问题提出,控制酸雨和全球酸性化是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
我国已继欧洲和北美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至今,已形成4个明显的污染区:一是西南酸雨区,二是湘赣浙酸雨区,三是厦门、福州的东南污染区,四是以青岛为中心的污染区。
酸雨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导致植物膜系统损伤,引起生理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膜透性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呼吸代谢加强,蒸腾强度下降,植物可利用营养元素减少等。
1高级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1⾼级植物⽣理学实验报告⾼级植物⽣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组织培养摘要: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种植等⽅⾯已经有了较成熟的技术,本实验以⾼⽺茅种⼦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进⾏植物组织培养,并观察其⽣长情况及发芽率等指标。
通过亲⾃体验加深了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认识,并能熟练的掌握其技术。
实验结果表明组织培养可以使种⼦发芽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茅;MS培养基引⾔: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项⽣物技术[1]。
它是指在⽆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层等)、细胞(如体细胞、⽣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质体(如脱壁后仍具有⽣活⼒的原⽣质体)培养在⼈⼯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愈伤组织、潜伏芽等,进⽽培育成完整的植株,统称为植物组织培养。
运⽤组织培养法可以⽣产脱毒苗,对繁殖系数低、不能⽤种⼦繁殖的名、优、特植物品种进⾏快速⼤量的繁殖,单倍体育种、促进远缘杂交种的细胞融合、利⽤基因转⼊的⽅法培育出抗病⾍害等的品种,⽣产出⼤量的胚状体⽤以制作⼈⼯种⼦,⼤量⽣产植物次⽣代谢物等[2]。
⽬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渗透到植物⽣理学、病理学、遗传学、育种学、药学以及⽣物化学等研究领域,成为⽣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段之⼀,推动了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分⼦⽣物学及RNA⼲扰技术紧密结合,成为细胞⽣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础。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被⼴泛应⽤于农业、林业、⼯业、医药业等多种⾏业,从⽽在⽣产实践⽅⾯产⽣了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创始⼈之⼀罗世韦[4]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理研究所开展了组织培养的研究以来,我国组培技术研究快速发展,在近10多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农业科研院和⾼校都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作,对农作物、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等上千种植物进⾏组织培养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如郑⽂静[5]等较好地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和具体解决⽅法;吴毅明等在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微⽣态的研究中,⽤通透性好的化学纤维、纸卷、蛭⽯、沙⼦等代替琼脂作培养基,可有效地改善根际环境,促进⼩植物⽣根;刘思九[6]采⽤的暴露培养法,即在敞⼝培养器中⽤特制的粉沫状灭菌材料覆盖培养基和外殖体,使其不受污染,通过特制装置补⽔,让组培苗暴露在室内空⽓中⽣长,其长势优良,不炼苗即可移栽。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来研究植物的生理特性及其对外界环境的响应。
我们使用了单子叶植物蔗糖苦苣菜(Saccharum officinarum L.)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对其光合作用、光反应及水分运输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对于深入了解植物生理学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言: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如何在内外环境的调节下进行生长和发育的科学。
通过对植物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生活的基本规律。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深入研究植物的生理学特性。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蔗糖苦苣菜植株、草状质量秤、光谱辐射计、叶绿素荧光仪、离心机等。
2. 实验步骤:- 实验一:光合作用a. 将蔗糖苦苣菜植株放置在恒温暗房内恢复一段时间。
b. 将光谱辐射计放在适当位置,记录光照强度和光质。
c. 将一片健康的叶片置于夹层式草状质量秤上,记录叶片重量。
d. 将叶片暴露在光源下,测量一定时间内的叶片重量。
e. 重复实验步骤c和d,以获得多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 实验二:光反应a. 将蔗糖苦苣菜叶片置于叶绿素荧光仪上,等待测量稳定。
b. 记录初始叶绿素荧光(F_o)值。
c. 迅速打开强光源,记录最大叶绿素荧光(F_m)值。
d. 计算有效光能利用率(Yield)和光化学淬灭(qP)等参数。
- 实验三:水分运输a. 随机选取两片蔗糖苦苣菜叶片,将其离枝并切割横截面。
b. 快速将一片叶片放置在自来水中,随即用另一片叶片封住叶脉。
c. 将样品放置在离心机上,启动离心机以模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
d. 一段时间后,观察叶片的水分状态,并记录数据。
结果与讨论:1. 实验一的结果显示,蔗糖苦苣菜的光合作用明显受到光照强度和光质的影响。
光照强度越高,光合速率越快。
同时,特定波长范围的光对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蔗糖苦苣菜的光反应能力非常高,有效光能利用率和光化学淬灭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组织培养摘要: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种植等方面已经有了较成熟的技术,本实验以高羊茅种子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并观察其生长情况及发芽率等指标。
通过亲自体验加深了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认识,并能熟练的掌握其技术。
实验结果表明组织培养可以使种子发芽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高羊茅;MS培养基引言: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1]。
它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如脱壁后仍具有生活力的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潜伏芽等,进而培育成完整的植株,统称为植物组织培养。
运用组织培养法可以生产脱毒苗,对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繁殖的名、优、特植物品种进行快速大量的繁殖,单倍体育种、促进远缘杂交种的细胞融合、利用基因转入的方法培育出抗病虫害等的品种,生产出大量的胚状体用以制作人工种子,大量生产植物次生代谢物等[2]。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育种学、药学以及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推动了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及RNA干扰技术紧密结合,成为细胞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础。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从而在生产实践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创始人之一罗世韦[4]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开展了组织培养的研究以来,我国组培技术研究快速发展,在近10多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农业科研院和高校都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工作,对农作物、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上千种植物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如郑文静[5]等较好地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法;吴毅明等在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微生态的研究中,用通透性好的化学纤维、纸卷、蛭石、沙子等代替琼脂作培养基,可有效地改善根际环境,促进小植物生根;刘思九[6]采用的暴露培养法,即在敞口培养器中用特制的粉沫状灭菌材料覆盖培养基和外殖体,使其不受污染,通过特制装置补水,让组培苗暴露在室内空气中生长,其长势优良,不炼苗即可移栽。
肖玉兰[7]等研究的无糖箱式培养法(培养基不放糖,在培养瓶内用特殊装置注入CO2,然后加强光照3~5倍,小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给养分),使植株生长量成倍增长,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随着植物茎尖培养脱病毒技术以及离体快繁技术日趋成熟,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工厂化试管苗繁育基地,在马铃薯、草莓、香蕉、甘蔗、桉树、杨树以及一些花卉上已有商业化的试管苗生产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兰花工业”、“香蕉工业”[1]。
并且在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组培中心在组织培养技术领域积极开展对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学习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组培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而使国内组培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2.1.1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烧杯,量筒,移液管,玻璃棒,称量纸,PH试纸,锥形瓶瓶、酒精灯、镊子、培养皿等。
2.1.2 实验试剂95%乙醇、琼脂,蔗糖,蒸馏水,1mol/L NaOH、1mol/L HCl、MS培养基各成分试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即2,4-D、6-BA、IAA、NAA等。
2.1.3 接种材料高羊茅草种2.2 实验原理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也就是说每个植物细胞里都含有一整套遗传物质,只不过在特定条件下不会表达。
组织培养基于此原理就可以将已处于分化终端或正在分化的植物组织脱分化,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再在愈伤组织上形成新的丛生芽。
2.3 实验步骤2.3.1 母液的配置本实验采用MS培养基,该培养基由多种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成分、铁盐等组成,由于各种成分含量不同,因此各种母液必须分别配置,见下表:表1 MS 培养基大量元素母液(10倍)的配制剂量母液化合物名称培养基用量(mg/L )扩大倍数称取量(mg) 母液体积(mL)1L 培养基吸取母液量(mL )大量 元 素KNO 31,900 10 4,750 250100NH 4NO 3 1,650 4,125 MgSO 4·7H 2O 370 9,25 KH 2PO 4 170 425 CaCl 2·2H 2O4401,100表2 MS 培养基微量元素母液(100倍)的配制剂量母液化合物名称 培养基用量(mg/L )扩大倍数称取量(mg) 母液体积(mL)1L 培养基吸取母液量(mL )微量 元 素MnSO4·4H2O 22.3 100 223 10010ZnSO4·7H2O8.6 86 H3BO3 6.2 62 KI 0.83 8.3 Na2MoO4·2H2O 0.252.5CuSO4·5H2O 0.025 10ml CoCl2·6H2O0.02510ml表3 MS 培养基铁盐母液(100倍)的配制剂量母液化合物名称 培养基用量(mg/L )扩大倍数 称取量(mg) 母液体积(mL)1L 培养基吸取母液量(mL )铁盐Na2-EDTA 37.3 100373 10010FeSO4·7H2O27.8278表4 MS 培养基有机物母液(100倍)的配制剂量母液有机物名称培养基用量(mg/L)扩大倍数称取量(mg)母液体积(mL)1L培养基吸取母液量(mL)有机物甘氨酸 2.010020100 10 VB1 0.4 4VB6 0.5 5烟酸0.5 5肌醇100.0 1配制激素母液时应注意,各激素的溶剂不同,具体见下表。
表5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物质的溶剂中文名缩写溶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 NaOH/乙醇吲哚乙酸IAA NaOH/乙醇α-萘乙酸α-NAA NaOH/乙醇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NaOH/ HCl 2.3.2 MS培养基的配置配制1000ml的用量,用量筒量取870 mL的蒸馏水加入烧杯,称取琼脂7g、蔗糖20g,加入烧杯,在电炉上加热、煮沸,使琼脂溶化,等琼脂完全溶化后,大量元素母液100ml、微量元素母液10ml、铁盐母液10ml、有机物母液10ml,均匀搅拌。
待温度降至50℃~60℃时,用1mol/LNaOH溶液或1mol/LHCl溶液调pH值到5.8,然后将培养基并迅速分装在100mL的三角瓶中(温度低于40℃以下琼脂就会凝固),每瓶25mL左右,1000mL培养基可以分装至40~50瓶,迅速扎好瓶口,写上标记。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即可使用。
2.3.3 培养基和培养用具的灭菌本次实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用牛皮纸或铝箔把经洗涤干燥的玻璃器皿以及其他用具包扎好。
小器皿可以放在搪瓷盘中一起包扎。
用500mL广口瓶装取300~400mL蒸馏水,封口、灭菌后制备无菌水。
把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瓶、装有蒸馏水的玻璃瓶和包扎好的玻璃器皿、以及其他用具,放入高压灭菌器。
接通电源,设置灭菌时间和温度,一般压力达108kPa,锅内的温度为121℃时,保持15~20min即可达到灭菌效果。
2.3.4 外植体的灭菌与接种选取健康的高羊茅草种,用清水漂洗后,在接种台上进行消毒处理。
用蘸有70%乙醇的棉球擦手及接种台面和四周。
将种子放入灭菌用的小烧杯中,先用少量75%乙醇(浸没种子即可)浸泡10~30s,用过的乙醇回收后可重复使用2~3次,用无菌水冲洗1次后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再用2%NaClO溶液(浸没种子即可)浸泡20~30min,用无菌水冲洗3~4次后废液倒入废液缸中。
用无菌滤纸吸干种子上的水分,置于无菌培养皿中的无菌滤纸上,用镊子固定材料。
将接种工具插入95%乙醇中,再取出放在酒精灯上灼烧灭菌,冷却后使用。
用酒精棉球将装培养基的三角瓶从上至下擦拭消毒。
取掉盛有培养基而未接种的三角瓶上的封口纸,左手握培养瓶,并将瓶口斜对乙醇灯火焰,用无菌镊子将外植体夹入培养瓶内,材料的放置应注意极性。
接种时,瓶口要在火焰附近,瓶身倾斜,以免病菌落入瓶内,接种后立即封口,写好标记。
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25℃、2000Lx光照下培养,1周后,观察有无污染的出现。
2.3.5 离体组织的形态观察观察各种外植体的接种和生长状况即培养物的大小、形态、颜色的变化等,识别愈伤组织、不定根、不定芽、丛生芽或胚状体的形态,统计褐变率、污染率、成活率等。
2 结果与分析实验与2014年12月14日进行,每个人接种两个培养皿,平均每个培养皿中接种六行草种,在接种过程中尽量挑选饱满的种子。
分别于12月14日、12月18日、12月22日对培养皿进行观察并拍照,见下图:图 1 12月14日图1 12月18日图1 12月22日经过观察发现:12月18日的时候部分种子长出小芽,并在种子顶端有毛状物质,在12月22日的时候两个培养皿的发芽率均达到了90%,并且可以进行移栽。
两个培养皿均无污染。
3 讨论3.1 SM培养基的选用实验采用MS培养基,该培养基优点是:无机盐和离子浓度较高,为较稳定的平衡溶液。
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较适合,可以满足植物的营养和生理需要。
其硝酸盐含量较其他培养基为高,广泛地用于植物的种子、器官、花药、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效果良好。
不难发现MS培养基的适用范围较广,这也是相对于其它培养基的优点。
3.2 灭菌时的注意事项灭菌时应选取健康的种子,用清水漂洗后,在接种台上进行消毒处理。
用蘸有70%乙醇的棉球擦手,擦试接种台面及四周。
再用2% NaClO溶液浸泡种子20~30min,用无菌水冲洗3~4次后废液倒入废液缸中。
3.3 接种的要点接种过程中应将接种工具插入95%乙醇中,用时取出放在乙醇灯上灼烧灭菌,冷却后使用。
左手握培养皿,并将瓶口斜对乙醇灯火焰,用无菌镊子将高羊茅种子夹入培养皿内,材料的放置应注意极性。
接种时,皿口要在火焰附近,瓶身倾斜,以免病菌落入瓶内,接种后立即封口,写好标记。
参考文献:[1] 郝玉华.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 江苏农业科学,2008,04:20-23.[2] 梁称福.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J]. 经济林研究,2005,04:99-105.[3] 胡彦,赵艳.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1:130-134.[4] 胡选萍.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8,10:4095-4097.[5] 郑文静,赵海岩,杨立国. 植物组织培养操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 辽宁农业科学,2001,02:49-51.[6] 刘思九,戴春玲,沈昕.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暴露培养法[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02:107-112.[7] 肖玉兰. 植物无糖培养微繁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A].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培训中心.全国园艺植物生长繁育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培训中心:,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