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学生实验报告
人体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生理实验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生理指标和反应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测量了被试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理参数,并记录了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以便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报告:实验一:运动前后心率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运动前后被试者的心率变化情况,了解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实验方法:选择三名被试者,让他们在静止状态下测量心率,然后进行约30分钟的慢跑,再次测量心率。
实验结果:运动前平均心率为70次/分钟,运动后平均心率为150次/分钟。
可以看出,运动会明显增加心率,这是为了加快血液流动,向肌肉输送更多氧气和养分,以满足运动时的能量需求。
实验二:深呼吸对呼吸频率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控制呼吸深度,观察不同呼吸深度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实验方法:让被试者进行正常呼吸,测量呼吸频率,然后让他们进行深呼吸,再次测量呼吸频率。
实验结果:在正常呼吸状态下,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5次;进行深呼吸后,呼吸频率下降至每分钟10次。
说明深呼吸可以减缓呼吸频率,增加肺部气体交换量,有利于氧气的吸收。
实验三:不同环境下体温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被试者的体温变化,了解环境对体温的影响。
实验方法:让被试者进入冰箱内测量体温,然后让其在温暖阳光下曝晒一段时间,再次测量体温。
实验结果:在冰箱内测量的体温为36.5摄氏度,曝晒后体温上升至37.5摄氏度。
由此可见,环境温度对体温有明显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人体的热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到人体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比如运动会增加心率,深呼吸可以减缓呼吸频率,环境温度会影响体温等。
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生理规律,为健康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生理实验报告牛蛙

生理实验报告牛蛙生理实验报告:牛蛙引言:生理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本次实验的主题是牛蛙的生理研究。
牛蛙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其生理特点和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被广泛用于生理实验中。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将探索牛蛙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点。
实验一:呼吸系统牛蛙的呼吸系统与人类的呼吸系统类似,都是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牛蛙的呼吸运动来了解其呼吸系统的功能。
实验中,我们将观察牛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结果显示,当牛蛙处于水中时,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浅;而当牛蛙处于陆地上时,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
这是因为水中的氧气含量较低,导致牛蛙需要更频繁地呼吸来获取足够的氧气。
实验二:循环系统牛蛙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为了研究牛蛙的循环系统,我们进行了心脏解剖实验。
结果显示,牛蛙的心脏有三个心房和两个心室,与人类的心脏结构相似。
通过观察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我们可以了解到牛蛙的心脏是如何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
实验三: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部信息传递的关键系统。
为了研究牛蛙的神经系统,我们进行了反射实验。
实验中,我们轻轻刺激牛蛙的皮肤,观察其反应。
结果显示,牛蛙对于不同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强度各有差异。
这是因为牛蛙的神经系统能够感受到外界刺激并迅速做出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牛蛙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协调动物的行为和生理功能的。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牛蛙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牛蛙作为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其生理特点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作为研究生理学的模型动物。
通过深入研究牛蛙的生理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理功能,并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结:生理实验是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次实验以牛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研究,我们对牛蛙的生理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理学实验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生理学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内容1. 神经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神经反射的基本现象,了解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
- 实验方法: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电刺激法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肌肉的收缩反应。
- 实验结果:成功观察到电刺激坐骨神经后,肌肉出现明显的收缩反应,证实了神经反射的存在。
2. 血压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学习血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血压的正常范围及其生理意义。
- 实验方法:使用血压计对实验动物进行血压测量,并记录血压数据。
- 实验结果:成功测量了实验动物的血压,结果显示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3. 呼吸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呼吸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
-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肺容积的变化,分析呼吸运动的机制。
- 实验结果:观察到呼吸肌的规律性收缩和舒张,以及肺容积的变化,证实了呼吸运动的规律性。
4. 消化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分析消化系统的生理过程。
- 实验结果:观察到消化液分泌的增加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增强,证实了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做好实验记录表格。
2. 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和数据记录。
3. 实验观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分析1. 神经反射实验:通过电刺激坐骨神经,成功观察到肌肉的收缩反应,证实了神经反射的存在。
2. 血压测量实验:血压测量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实验动物的生理状态良好。
生理学实验报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二-坐骨神经标本—腓肠肌标本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及腓肠肌的制备方法。
3.了解电刺激的极性法则。
二、实验原理:1、牛蛙作为实验动物的优势:离体实验是动物生理学主要的实验方法之一。
两栖动物是冷血动物,其基本生理机能与温血动物近似,而其离体组织器官维持活性所需要的条件比较简单,因此它常被选为生理学实验提供离体组织或器官的实验动物。
蟾蜍或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在任氏液中可维持生理活性数小时,在其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制作神经干标本、腓肠肌标本,可用于研究肌肉收缩的特性,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传导性,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神经肌肉接头活动等生理活动及相关机制,甚至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如抗疲劳药物的模型。
其中牛蛙人工养殖成本低产出率高,相对蟾蜍要更安全。
因此,本次实验选择牛蛙作为实验对象。
2、锌铜弓刺激检测标本活性的原理:锌铜弓在溶液中沾湿以后,锌的表面电离出正离子,里面形成负离子;而铜的表面电离出负离子,里面形成正离子。
当用锌铜弓接触活组织时,电流便沿着锌一活组织→铜的方向流动而产生刺激效应。
所以锌相当于正极,面铜相当于负极发挥刺激作用;当断开时,则发生相反的效应。
锌的金属电势比铜低,形成一定的电势差(就相当于有电压),锌铜弓是把一根锌棒和一根铜棒一端焊在一起,另一段分开,则接触样本(例如神经干)时,会引起样本局部去极化,引发动作电位。
三、实验器材:牛蛙,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金冠剪、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玻璃分针),蜡盘,蛙板(木质或硬泡沫塑料),玻璃板,固定针,锌铜弓,培养皿或不锈钢盘,污物缸,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
四、实验流程和步骤:1.牛蛙的双毁髓一手握住牛蛙,背部向上。
用拇指压住牛蛙的背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使头端向下低垂;另一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后触划,当触及两耳中间的凹陷处(此处与两眼的连线成等边三角形)时,持针手即感觉针尖下陷,此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
生理实验报告

篇一:生理学综合性实验报告本科学生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生物科学2011级b班实验课程名称__生理学实验指导教师及职称_开课时间 2013 至_ 2014 学年_第二学期填报时间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篇二:生理实验报告生理学实验报告生理感觉实验姓名:同组成员:学号:组别:第6组室温:24实验日期:2015.5.15实验1:辐辏双眼视力要求左右眼睛里的图像合二为一。
只有当图像落在视网膜左右相应的部位置时,才能将一个物体的两个图像融合为一,否则会出现重影。
实验2:适应性调节(聚焦)眼睛能够通过改变瞳孔的形状(变焦)调节视力。
步骤:1. 挡住或者闭住一只眼睛,拿一个别针放在另外一只眼睛前面15cm处,并让这个别针与远处的一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
2. 当你看远处的物体时,别针就变模糊,不在焦距内了。
3. 而当你看别针时,远处的物体变模糊了。
对近处物体(别针)的适应性调节似乎费力一些。
4. 如果戴眼镜,请取掉,挡住一只眼睛,拿一个别针,向前伸直前臂,在看着别针尖端的同时,慢慢地向眼睛处移动别针,直到模糊时。
别针被看到的最短距离就是“近视点”。
用尺子测量这个距离,将数值填写在表中,看一下你是否是近视。
结果测得的近视点如下:实验3:跳动抑制你能够看到你自己的眼睛移动吗?步骤:1. 面对着你前方30cm-60cm处的一个镜子。
2. 交替地看你左右眼睛里的图像。
3. 你能够察觉到你的眼睛在移动吗?4. 如果你们组的其他成员在你进行观察时也在看你,5. 他们察觉到你的眼睛在移动吗?结果在交替看左右眼里图像的过程中,看近处的物体较容易观察到左右眼的移动,看远处物体没有观察到眼睛的移动,当别人能观察到自己的眼睛在移动时,自己也能感觉到眼睛移动。
实验4:盲点每个眼睛的视野里都有一个盲点,称为视盘,是视网膜的一个部分,这个地方没有光感受器。
步骤:1. 取一支felt-tipped笔,笔芯为黑墨水,笔套为白色。
生理实验报告

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生理实验,探究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加深对人体生理学
知识的理解。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心率计、血压计、体温计等。
实验过程,首先,记录实验者的基础生理指标,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
然后,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如跑步、仰卧起坐等,记录运动后的生理指标变化。
最后,进行放松休息,观察生理指标的恢复情况。
实验结果,经过运动后,实验者的心率明显上升,血压也有所增加,体温略微
升高。
而在放松休息后,心率逐渐恢复正常,血压和体温也逐渐回落至基础水平。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运动后,人体的心率、血压和
体温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输送氧气和养分,血管收缩增加血压以维持血液循环,身体代谢产生的热量也会导致体温升高。
而在休息放松后,这些生理指标会逐渐恢复正常。
实验启示,生理实验是加深对人体生理机能理解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我们
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生理变化,为保持健康、科学锻炼提供依据。
结语,通过本次生理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认识,也对运动
后的生理变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学习,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生理学知识,为保持健康、科学运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一、引言运动是人类活动中最原始、基本的一种。
而运动生理学是运动和人体生理机能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运动生理学实验以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为运动科学提供依据。
二、实验设计1.实验对象:1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岁。
2.实验设备:心率计、血压计、呼吸频率计等。
3.实验过程:实验员详细说明实验过程,为被试身穿轻便运动服装并接受一定的热身运动后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实验员定时测量被试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4.实验方法:双盲、随机对照实验,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1.心率变化情况:在运动前、中、后分别测得被试的心率为66±5bpm、135±3bpm、72±7bpm,说明运动后心率明显升高。
2.血压变化情况:在运动前、中、后分别测得被试的血压为120/80±5/5mmHg、165/85±5/5mmHg、110/70±5/5mmHg,说明运动后血压明显升高,并在运动后迅速降至初始水平。
3.呼吸频率变化情况:在运动前、中、后分别测得被试的最高呼吸频率为18±2 breaths/min、30±2 breaths/min、20±3 breaths/min,说明运动后呼吸频率明显升高,并在运动后迅速降至初始水平。
四、实验分析1.心率:运动后心率增加是由于运动时需增加心脏排出量,以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同时,运动时肌肉会释放出一些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以刺激心脏,使其加快跳动。
2.血压: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需要心脏增加血液供应。
同时,在运动时,交感神经会被刺激,引起血管的收缩,使得血压升高。
3.呼吸频率:运动时身体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使得呼吸中枢受到刺激,导致呼吸频率增加,以便将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1. 引言生理学是探究生命的各种活动和机能的科学,实验是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人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详细描述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2.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具体包括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进而为解释和预测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变化提供依据。
3. 方法3.1 受试者选择本实验共选择了10名年龄相仿、健康无异常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以尽量减少年龄和健康状况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2 测量心率实验中使用了心率表或手机应用程序来测量受试者的心率。
受试者在静息状态下,安静坐或躺在舒适的环境中,记录下的心率数值。
3.3 测量血压实验中使用了血压计来测量受试者的血压。
受试者在静息状态下,坐或躺在舒适的环境中,正确佩戴血压计并记录下相应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数值。
4. 结果本实验共收集了每位受试者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在收集数据后,我们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并得出以下结果:4.1 心率变化在不同状态下,受试者的心率有所变化。
例如,身体活动时心率会明显增加,而在睡眠时心率则较为稳定。
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受试者的心率会因紧张或兴奋等情绪因素而发生短暂的剧烈波动。
4.2 血压变化血压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体重、体位、心理因素等。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受试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在不同条件下有所波动。
例如,进行剧烈运动后,血压会明显升高。
5. 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心率和血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生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心率和血压受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的结论。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6. 结论本实验中,我们成功测量并记录了受试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心率和血压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实验报告(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1] 实验目的1.学习机能学实验基本的组织分离技术;2.学习和掌握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3.了解刺激的种类。
[2] 实验原理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放在任氏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
若给神经或肌肉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和肌肉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肉眼可看到肌肉收缩和舒张一次,表明神经和肌肉产生了一次兴奋。
在机能学实验中常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和肌肉收缩的特征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机能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3] 实验对象蛙[4] 实验药品任氏液[5] 仪器与器械普通剪刀、手术剪、眼科镊(或尖头无齿镊)、金属探针(解剖针)、玻璃分针、蛙板(或玻璃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电子刺激器。
[6] 实验方法与步骤①破坏脑、脊髓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手搓)。
左手握住蛙,使其背部向上,用大拇指或食指使头前俯(以头颅后缘稍稍拱起为宜)。
右手持探针由头颅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图3-1-1)。
然后将探针改向前刺入颅腔内,左右搅动探针2~3次,捣毁脑组织。
如果探针在颅腔内,应有碰及颅底骨的感觉。
再将探针退回至枕骨大孔,使针尖转向尾端,捻动探针使其刺入椎管,捣毁脊髓。
此时应注意将脊柱保持平直。
针进入椎管的感觉是,进针时有一定的阻力,而且随着进针蛙出现下肢僵直或尿失禁现象。
若脑和脊髓破坏完全,蛙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四肢完全松软,失去一切反射活动。
此时可将探针反向捻动,退出椎管。
如蛙仍有反射活动,表示脑和脊髓破坏不彻底,应重新破坏。
图2-1-1 捣毁蟾蜍脊髓②剪除躯干上部、皮肤及内脏用左手捏住蛙的脊柱,右手持粗剪刀在前肢腋窝处连同皮肤、腹肌、脊柱一并剪断(图3-1-2),然后左手握住蛙的后肢,紧靠脊柱两侧将腹壁及内脏剪去(注意避开坐骨神经),并剪去肛门周围的皮肤,留下脊柱和后肢(图2-1-3)。
图2-1-2横断脊柱图2-1-3 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③剥皮一只手捏住脊柱的断端(注意不要捏住脊柱两侧的神经),另一只手捏住其皮肤的边缘,向下剥去全部后肢的皮肤(图2-1-4)。
将标本放在干净的任氏液中。
将手及使用过的探针、剪刀全部冲洗干净。
图2-1-4 剥去皮肤④分离两腿用镊子取出标本,左手捏住脊柱断端,使标本背面朝上,右手用粗剪刀剪去突出的骶骨(也可不进行此步)。
然后将脊柱腹侧向上,左手的两个手指捏住脊柱断端的横突,另一手指将两后肢担起,形成一个平面。
此时用粗剪刀沿正中线将脊柱盆骨分为两半(注意勿伤坐骨神经)。
将其中一半后肢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中备用,另一半放在蛙板上进行下列操作。
⑤辩认蛙后肢的主要肌肉蛙类的坐骨神经是由第7、8、9对脊神经从相对应的椎间孔穿出汇合而成,行走于脊柱的两侧,到尾端(肛门处)绕过坐骨联合,到达后肢背侧,行走于梨状肌下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内,到达膝关节腘窝处有分支进入腓肠肌。
⑥游离坐骨神经和腓肠肌用蛙钉或左手的两个手指将标本绷直、固定。
先在腹腔面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神经,然后在标本的背侧于股二头肌与半膜肌的肌肉缝内将坐骨神经与周边的结缔组织分离直到腘窝,但不要伤及神经,其分支待以后用手术剪剪断。
同样用玻璃分针将腓肠肌与其下的结缔组织分离并在其跟腱处穿线、结扎。
⑦剪去其它不用的组织,操作应从脊柱向小腿方向进行。
(a) 剪去多余的脊柱和肌肉将后肢标本腹面向上,将坐骨神经连同2~3节脊椎用粗剪刀从脊柱上剪下来。
再将标本背面向上,用镊子轻轻提起脊椎,自上而下剪去支配腓肠肌以外的神经分支,直至腘窝(图3-1-5A),并搭放在腓肠肌上。
沿膝关节剪去股骨周围的肌肉,并将股骨刮净,用粗剪刀剪去股骨上端的1/3(保留2/3),制成坐骨神经-小腿的标本。
(b) 完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脊椎和坐骨神经从腓肠肌上取下,提起腓肠肌的结扎线剪断跟腱。
用粗剪剪去膝关节以下部位,便制成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图3-1-5B)。
⑧检验标本用镊子夹持坐骨神经中枢端,如腓肠肌发生迅速而明显的收缩,说明标本的兴奋性良好。
标本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备用。
图2-1-5 分离坐骨神经(A)和坐骨神经腓肠标本(B)[7]注意事项①在操作过程中,应给神经和肌肉滴加任氏液,防止表面干燥,以免影响标本的兴奋性。
②标本制成后须放在任氏液中浸泡数分钟,使标本兴奋性稳定,再开始实验效果会较好。
[8] 实验图像[10]结果及分析①捣毁脑脊髓后的蛙应有何表现?②制备好的神经肌肉标本为何要放在任氏液中?③如何判断制备的神经肌肉标本的兴奋性?[11] 思考题①用各种刺激检验标本兴奋性时,为什么要从中枢端开始?②刺激有几种形式?实验二心脏灌流[1][实验目的]1.学习蛙离体心脏灌流方法。
2.观察Na+、K+、Ca2+、H+、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2][实验原理]心脏的正常节律性活动需要一个适宜的内环境(如Na+、K+、Ca2+等的浓度及比例、pH 值和温度),而内环境的变化则直接影响到心脏的正常节律性活动。
在体心脏还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传导速度加快,心率加快;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传导速度减慢,心率减慢。
将失去神经支配的离体心脏保持于适宜的理化环境中(如任氏液),在一定时间内仍能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和收缩。
而改变任氏液的组成成分,离体心脏的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3][实验对象]蛙[4][实验药品]任氏液、0.65%NaCl、2%CaCl2、1%KCl、1:10000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胆碱[5][仪器与器械]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或二道生理记录仪)、张力换能器、蛙类常用手术器械一套、玻璃分针、蛙板、蛙钉、蛙心插管、蛙心夹、试管夹、滴管(7支)、试剂瓶(7个)、烧杯、双凹夹、万能支架、细线。
[6][实验方法与步骤]1.标本的制备(1)离体蛙心标本制备(斯氏蛙心插管法)取蟾蜍一只,打开胸腔,暴露心脏。
在主动脉干下方穿双线,一条在左主动脉上端结扎作插管时牵引用;另一根在动脉球上方打一活结备用(用以结扎和固定插管)。
玻璃分针将心脏向前翻转,在心脏背侧找到静脉窦,在静脉窦以外的地方做一结扎(切忽扎住静脉窦),以阻止血液继续回流心脏(也可不进行此操作)。
图3-4-1 插管进入心室示意图左手提起左主动脉上方的结扎线,右手持眼科剪在左主动脉根部(动脉球前端)沿向心方向剪一斜口,将盛有少许任氏液、大小适宜的蛙心插管由此开口处轻轻插入动脉球。
当插管尖端到达动脉球基部时,应将插管稍向后退(因主动脉内有螺旋瓣会阻碍插管前进),并将插管尾端稍向右主动脉方向及腹侧面倾斜,使插管尖端向动脉球的背部后方及心尖方向推进,在心室收缩时经主动脉瓣进入心室(见图3-4-1)。
注意插管不可插得过深,插管的斜面应朝向心室腔,以免插管下口被心室壁堵住。
若插管中任氏液面随心室的收缩而上下波动,则表明插管进入心室,可将动脉球上已准备好的松结扎紧,并固定于插管侧面的钩上,以免蛙心插管滑出心室。
剪断结扎线上方的血管,轻轻提起插管和心脏,在左右肺静脉和前后腔静脉下引一细线并结扎(参考图3-4-1),于结扎线外侧剪去所有相连的组织则得到离体蛙心。
此步操作中应注意静脉窦不受损伤并与心脏连结良好。
最后,用任氏液反复换洗插管内的任氏液,直到插管中无残留血液为止。
此时,离体蛙心标本制备成功,可供实验。
②左手拉住腹主动脉上结扎线头,于动脉球上剪一小口,将装有鱼用生理盐水的的蛙心套管插入动脉球,并顺势推入心室,此时可以看到套管内的液面随心脏搏动而上下移动。
用滴管不断更换套管中的灌流液,冲洗心室直至没有血液为止,束紧备用线连同套管尖端一起结扎,并将线头系在套管壁上的小突起上,达到固定作用。
最后剪断腹主动脉,提起心脏用线尽量远离静脉窦将其他血管结扎。
在结扎外方剪断各组织。
此时心脏完全离体,借灌流液而正常搏动。
2.实验装置连接按图3-4-2将蛙心插管固定于支架上,在心室舒张时将连有一细线的蛙心夹在心脏舒张时夹住心尖,并将细线以适宜的紧张度与张力换能器相连。
张力传感器的输出线与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或二道生理记录仪的输入通道相连。
图3-4-2 蛙心灌流的记录仪描记装置3.实验项目(1)记录心脏在只有任氏液时的收缩曲线,观察心率及收缩幅度,并将其作为正常对照。
(2)Na+的作用:用吸管吸出插管中的任氏液后,换以等量的0.65%氯化钠溶液,记录并观察心跳的变化。
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将插管内液体吸出,并以等量任氏液换洗2~3次,至心跳恢复正常。
(3)Ca2+的作用:将1~2滴2%的氯化钙溶液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
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4)K+的作用:将1~2滴2%的氯化钾溶液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
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5)肾上腺素的作用:将1~2滴1:10000肾上腺素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
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6)乙酰胆碱的作用:将1~2滴1:10000乙酰胆碱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
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7][注意事项]1.制备离体心脏标本时,勿伤及静脉窦。
2.蛙心夹应在心室舒张期一次性夹住心尖,避免因夹伤心脏而导致漏液。
3.每一观察项目都应先描记一段正常曲线,然后再加药并记录其效应。
加药时应在心跳曲线上予以标记,以便观察分析。
4.各种滴管应分开,不可混用。
5.在实验过程中,插管内灌流液面高度应保持恒定;仪器的各种参数一经调好,应不再变动。
6.给药后若效果不明显,可再适量滴加,并密切注意药物剂量添加后的实验结果。
给药量必须适度,加药出现变化后,就应立即更换任氏液,否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尤其是K+,H+稍有过量,即可导致难以恢复的心脏停跳。
7.标本制备好后,若心脏功能状态不好(不搏动),可向插管内滴加1~2滴2%CaCl2或1:10000肾上腺素,以促进(起动)心脏搏动。
在实验程序安排上也可考虑促进和抑制心脏搏动的药物交换使用。
8.谨防灌流液沿丝线流入张力传感器内而损坏其电子元件。
[8] [问题与解释]1.插管插入后,管中的液面不能随心脏搏动而波动,或波动幅度不大,影响结果的观察。
(1)插管插到了主动脉的螺旋瓣中,未进入心室。
(2)插管插到了主动脉壁肌肉和结缔组织的夹层中。
(3)插管尖端抵触到心室壁。
(4)插管尖端被血凝块堵塞。